自然
1869年首次发刊的科学杂志
《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首版发行于1869年11月4日。创始人为亚历山大·麦克米伦,第一任主编是洛克耶,出版社为Springer Nature。该杂志每周发表1期。
历史沿革
创办背景
《自然》Nature 的产生和发展与英国社会的经济和传统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自然》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英国还有悠久的科学传统,它开创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先河,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在公元1096年和1209年建立。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在国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在国内实行“圈地运动”。随着飞梭、珍妮纺织机、螺机、织布机、改良型蒸汽机相继出现,英国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到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政府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自由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提供经济支持,但不干涉科学研究的方向。正是因为英国具备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英国才领先于其他的国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1843年,亚历山大·麦克米伦与兄弟丹尼尔·麦克米伦于1843年在英国剑桥创立了书店和出版社。
1857年,丹尼尔去世后,亚历山大开设伦敦分店;1863年,总部从剑桥迁至伦敦。在剑桥和伦敦的生活背景下,亚历山大结识许多科学家,他主持讨论小组,交流科学、艺术和热门话题。1859年,亚历山市创办了《麦克米伦杂志》,这是英国的第一份先令月刊,旨在将科学、文学和艺术统一在一个出版物中,由大卫·马森担任编辑。1867年,亚历山大委托业余天文学家洛克耶写一本关于天文学的书。1868年,他又请洛克耶担任他的出版社的科学顾问。1869年,洛克耶联系了麦克米伦,计划出版一本新的科学期刊。
创立初期
1869年11月4日,定价为4便士的《自然》首次亮相伦敦小报摊。洛克耶担任首任主编。同年,《自然》第三期刊登了达尔文的评论性文章《冬季灌溉作物施肥》。洛克耶在最初创办《自然》杂志时,为了吸引订阅者特意将价格定得很便宜,每期4便士,寄期望于广告收入弥补损失。洛克耶在1870年说订阅者将近5000人,读者有1.5万人,但据罗伊·麦克劳德(RoyMacLeod)估计订阅者不会超过100到200人。由于《自然》尚未成为科学交流的首选场所,自第一期以来,该杂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直到近十年后,亚历山大·麦克米伦才将杂志价格从4便士提高到6便士,并将其扩展到28页。19世纪80年代,《自然》杂志的社论包含了19世纪70年代强烈政治性的主题。1881年10月,洛克耶收到了老对手普罗克特的来信,宣布《知识》杂志将在11月4日发行第1期,这让他对《自然》杂志的未来更加感到焦虑。
19世纪80年代末,在约翰·廷德尔等科学教育家的推动下,《自然》宣布科学运动诞生。1893年,理查德·阿尔曼·格雷戈里加入《自然》,成为了一名助理编辑。1894年11月,《自然》在伦敦Savoy酒店举行晚宴,庆祝其成立25周年,亚历山大的儿子乔治·麦克米伦和丹尼尔·麦克米伦的儿子弗雷德里克·麦克米伦和莫里斯·麦克米伦出席了晚宴。
开始盈利
在首次发行超过25年后,《自然》开始作为研究人员展示其发现的首选场所。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威廉·克鲁克斯,在苏格兰化学家威廉·拉姆齐在地球上分离出氦后不久,于1895年向《自然》杂志主编洛克耶发送了一份关于氦光谱的报告。1896年1月23日,《自然》杂志第一次用英语描述了X射线,其用了超过四页的篇幅,包括三张照片。1897年,洛克耶被封为爵士,这使《自然》杂志在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功,十九世纪末,麦克米伦表示《自然》不再亏损。
20世纪到来后,英国的全球实力和影响力在下降,与德国和美国相比,其工业实力也在减弱。《自然》针对英国的情况提出了将以科学的方式尝试整顿国家。《自然》继续以当时的前瞻性态度看待女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到1905年,《自然》开始支持科学教育,并游说政府应用科学方法。随后英国科学公会的成立使这些活动正规化(洛克耶是主要的发起人)。1905年10月12日,《自然》刊登了公会第一次会议的新闻,该组织不与任何政党有关联,其成员对男女开放。洛克耶担任委员会主席的职位,许多成员是《自然》贡献者。
截至十九世纪00年代末,《自然》杂志的结构仍然没有显著变化,杂志的结尾几乎没有变化——文章、注释、天文专栏、学会和学术机构仍然存在,除了增加了一个专栏,即大学和教育情报(详细介绍学术机构的任命)。
20世纪10年代是世界大部分地区变革和动荡的十年,《自然》也经历了艰难的岁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科学面貌。随着各国和各经济体适应战争,来自全球各地的投稿流量放缓,《自然》的订阅量首次下降。同时,《自然》还面临德国新观点的挑战。1914年,德国的科学,尤其是它与工业的结合,曾一度受到称赞。《自然》戏剧地表示他们回到了匈奴的时代。一战之前,《自然》对德国科学是非常崇拜的。1914年9月,洛克耶发表社论谴责德国挑起战争。汉普森甚至拒绝使用德国的学科术语和引用德国学者的文章;奥斯汀支持把德国人排除在科学会议之外。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西线伊普尔第二次战役中首次使用致命性窒息性毒气。某周日报纸推测是一氧化碳,一周后,《自然》结合了科学探测和目击者的报告,表示该气体可能是氯气和二氧化硫。1919年,理查德·格雷戈里(Richard Gregory)在《自然》的50周年纪念日之后正式接任主编一职。格雷戈里每周都会鼓励编辑对重大的社会或科学问题发表评论。他虽然延续了洛克耶对教育的态度,但将科学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作为主题。为此,他将洛克耶时代数百名主要作家削减到数十名,只有4个人撰写了20世纪20年代17%的社论。
20世纪20年代,当英国和世界许多地区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些工业化国家出现了经济萧条,工人要求更多的权利,这些将社会问题推向了前台。《自然》杂志在新任主编理查德·格雷戈里的领导下,每周都会发表关于社会问题的社论。同时,文章也继续讨论科学教育、改革和国家参与的传统问题,以及承认科学新闻职业的问题。该杂志还因物理学的重大发现而得到了支持,例如解释了α粒子衰变,并有一整期特别刊物专门介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24年11月29号,是科学杂志《自然》周刊发刊55周年纪念日,《自然》杂志刊发了物理学家诺曼·R.康贝尔的一封致编者的信,在信中,康贝尔恳请《自然》杂志放弃采用“科学人(man of science)”和“科学工作者(scientific worker)”的术语,转而采用“科学家(scientist)”这一词。然而格雷戈里,并没有被康贝尔的话所打动,他在康贝尔的书信后面用一条通知回复了康贝尔。格雷戈里宣布,他和《自然》杂志的员工邀请了众多英语专家,这其中也包括著名的科学工作者,共同讨论是否采用“科学家”一词。他承诺会在将来的期刊中将这些批判性的和有建设性的意见公之于众。“致编者的信”栏目之后继续正常工作,刊发了《细胞壁的形成》《氮和铀》《特拉凡哥尔可食用土》等信件。1925年2月21日,格雷戈里和《自然》杂志的员工对讨论进行了回应,发表了题为《词汇、意义和风格(一)》的文章。在文章中,格雷戈里写道,《自然》杂志不会禁止作者使用“科学家”一词,但是《自然》杂志的员工会继续避免使用该词。格雷戈里辩称,“‘科学家’意义太过宽泛,事实上,科学都是专门分科来进行研究的,没人会愿意成为一名广义范围的科学研究者。”
接近现代化
20世纪30年代,理查德·格雷戈里已经执掌《自然》杂志十多年,该杂志在前十年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开始接近现代化。杂志社论呼吁科学在社会中应占据更突出的位置。随着英语在20世纪成为最广泛使用的科学研究语言,《自然》杂志在国际科学界获得了巨大的优势,被宣布为“最重要的英文周刊”,同时也被纳粹德国禁止发行。1931年,莱昂内尔·约翰·法恩汉姆·布林布尔被正式邀请加入《自然》团队,担任助理编辑。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积极推动学校教授生物学,特别是他的专长植物学。从1933年起,犹太学者被纳粹德国解雇。1937年6月,《自然》社论中表述了“ 思想自由 ”、“ 科学和学习自由 ”观点。随后《自然》被德国杂志描述为“可憎的犹太期刊”,德国科学部长伯恩哈德·鲁斯特(Bernhard Rust)在1937年11月宣布“必须将这本期刊从科学图书馆的使用中驱逐出去”。1939年,75岁的格雷戈里辞职。《自然》编辑权移交给了阿瑟·盖尔和杰克·布里布尔。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是《自然》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运营,并像以前一样在世界各地发行。第三任(联合)主编转而发行成本低廉的《自然》简装本,用减少页码等措施克服了战时纸张短缺等难关。期间《自然》发表了许多物理学家的有影响力的论文:包括莉泽·迈特纳和奥托·弗里希描述铀裂变的论文,还包括汉斯·冯·哈尔班、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和卢·科瓦尔斯基的一系列论文,但是英国政府禁止其发表任何有助于德国和轴心国开发原子弹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自然》订阅量增加,该杂志的编辑页数扩大到约40页。直到这一阶段,《自然》都没有建立外部评审机制。不够严格的审稿流程,往往是主编说了算,反而使得《自然》兼收并蓄,不拘一格。《自然》的显著特色在于,可以发表“几乎任何东西”,甚至“因发表在其他期刊可能不会通过审查过程的文章和信件而闻名”。真正革命性的论文和创新思想能够轻松面世,不啻是幸事。
改革时期
20世纪60年代,是《自然》发生巨大变化的十年。在文化变迁、冷战和科技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该杂志最初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期间,还收到了收购建议。1966年,第四任主编马多克斯接任《自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970年,马多克斯宣布在华盛顿设立《自然》工作室;快刀斩乱麻般处理积压稿件;载明稿件的收稿时间;改变杂志的框架;提高杂志的时效性和争论性;把杂志一分为三。1972年末《自然》出现亏损,1973年马多克斯被撤换。新任主编戴维斯为杂志引入了幽默感,比如漫画。
1980年,时隔7年,马多克斯又回到《自然》,继续担任主编。同年,《自然》首次涉足电子出版领域,在英国邮局的可视图文系统Prestel上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该系统在连接电话线的电视机上显示文章。20世纪80年代初,《自然》推出了第一本姊妹期刊《生物/技术》。这一时期,《自然》基本达到现代化,但仍有进步空间。1988年,《自然》与中国国家科技局达成了一项协议,在中国出版英文版。同年,与时任俄罗斯新闻社首席科学评论员的尤里·卡宁达成了一项协议,每两周就有三名苏联科学家贡献一篇实质性文章。
20世纪90年代,《自然》第一次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系统来管理手稿,并建立第一个《自然》杂志网站。1993年,《自然》在俄罗斯成立分社,1996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第一个办事处;1997年,在韩国举办了第一次会议。1995年6月,总部位于德国的家族企业格奥尔格·冯·霍尔茨布林克出版社集团收购了《自然》71%的股份。
2001年2月15日,《自然》特刊发表了《人类基因组草案》。2004年,《自然》推出新闻网站,其每天在网络上发布深度新闻。2005年,《自然》杂志邀请位于剑桥的科学媒体爱好者组织“裸体科学家”(Naked Scientists)帮助制作《自然播客》。2005年末,《自然》杂志开始与制作人合作,为主要论文制作视频片段。2006年,《自然》尝试开放同行评审,并且创建了《自然新闻博客》,允许读者对故事进行评论。
扩大研究主题
2010年开始,《自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多学科研究主题和社会挑战中。2010年,《自然》发表了关于精神健康研究的系列增刊和文集。其中有一期关于精神分裂症。2011年《自然》推出《自然气候变化》。这是第一本专注于一个主题而不是一个学科期刊。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100多种顶级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2015年12月,《自然》杂志公布了由其评选出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其中出现了两张中国面孔,分别是中国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家黄军就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女科学家鲍哲楠。2018年,玛格达莱娜·斯基珀被任命为《自然》首位女性主编。
2022年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3篇成果论文,分别报道了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新型电子向列相蛋白质设计3个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12月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究团队重大成果以长文(Article)形式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Nature)。
2024年12月,《自然》杂志网站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榜单。这份推动科学发展的年度十大人物榜单由《自然》杂志的编辑们编撰,旨在突出过去一年中科学、技术、工程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趋势,并表彰这些研究人员如何塑造世界。同月,《自然》网站刊发文章,列举了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涉及新药研发、太空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
历任主编
内容设置
《自然》杂志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约占前40页,内容包括新闻、观点、报告、讨论和争鸣等;第二部分为原始研究论文,以文章、来信和通信等形式出现。
内容提要
这里除了当天《自然》杂志的目录外,还包括其他一些信息,如当天《自然》杂志上某些论文的内容提要、《自然》杂志的网址以及历史上的这一天《自然》杂志的内容选登等。
《自然》之声
该栏目是《自然》杂志的喉舌。《自然》杂志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它从不听命于任何机构和团体。该栏目的文章都是由《自然》杂志驻各个国家的编辑撰写的,其观点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内容涉及不同国家的重要科技事件。
新闻
该栏目是由《自然》杂志驻各国记者提供的与科技界有关的新闻。只要是科学家感兴趣的,或与科学家命运有关的新闻都在报道之列,如一个国家科研预算的变化、科技政策的出台等。
简讯
该栏目是对一周以来科学家感兴趣的世界上其他新闻事件的回顾和总结,每一条只有一段长。
新闻分析
该栏目是在“新闻”栏目之后的一个固定栏目,由《自然》杂志的编辑对当天《自然》杂志上某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权威的、公正的分析。
新闻背景
该栏目大体上每个月出现一次,主要向读者介绍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的科学背景,内容从体育到遗传信息、从空间研究到因特网无所不包,可让读者深入了解新闻背后的科学问题。
读者来信
打开一本《自然》杂志,人们会看到该栏目是《自然》杂志上第一个含有读者提供的稿件的栏目。该栏目中有不少是对《自然》杂志前40页发表的有关内容的评论或继续对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其他则是一些五花八门的内容。既有轻松的,也有严肃的。这是《自然》杂志上唯一一个必须用e-mail来投稿的栏目,该栏目要求文章长度必须少于500个单词。
评论
《自然》杂志的“评论”栏目通常谈的是有争议的、而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该栏目的读者是对科学感兴趣的人,但未必是科学家。想给该栏目投稿的作者必须向该栏目的编辑提交一份摘要,可发传真,也可发e-mail。
新闻与观点
这个栏目是《自然》杂志最受欢迎的栏目。新闻媒体最看重和欣赏该栏目中关于科研经费问题的评论;科学家希望能从这个栏目找到本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热点问题;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这个栏目极有价值。该栏目的文章大多数是约稿,但也有自由来稿。
新闻与观点特写
该栏目大约每卷出现一次,即每两个月出现一次。该栏目文章稍长一些,一般为3页,对某一个进展非常快、非常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做比较全面的介绍。该栏目的文章比评论性的综述文章时效性要强得多,读者可从这里了解到专家关于最热门的研究领域的观点和看法。
讣告
《自然》杂志刊登的讣告与一般的讣告有所不同,它主要介绍死者的生平和贡献,长度为一页,不定期出版。
科学通信
该栏目是《自然》杂志中一个以需经过审稿的稿件为主的栏目,许多稿件最初都是以“来信”的形式投稿的。稿件以对大众性的、热门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为主,也包括对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内容进行争论的稿件。该栏目的《作者须知》可从《自然》杂志的网址上看到,也可直接向该栏目的编辑索取。
书评
《自然》杂志的“书评”栏目既评论技术书籍,也评论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书籍。该栏目每年还出增刊。“书评”栏目由书评编辑约稿,不接受自由来稿。
回忆
以一篇随笔的形式出现在“书评”栏目内,不定期。往往是一位科学家介绍一部对自己产生过影响的书籍,并解释其中的原因。也可以是介绍文学作品中与科学有关的背景知识的随笔,如介绍Jane Austin的“Emma”一书的气象学背景知识的随笔就属于这一类。
艺术和科学
每周一页,由艺术史学家MartinKemp在科学的背景下阐释一部艺术作品。文章见解独到,插图精美。
综述和进展文章
这两类文章对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述。“进展”文章长度不超过4页(按《自然》杂志的页面算),与“综述”文章相比较随便一些,个性色彩较强一些。
职业与招聘
该栏目每年出版6次,并在《自然》杂志网址上全文刊登。栏目内主要介绍国际上某一研究领域的就业机会,分析就业方向(如分析具有科学背景的人到底适合从事哪种职业),或探讨与科技人才市场有关的其他问题(如歧视等)。
文章标准
《自然》杂志发表科学和技术所有领域的论文。文章标准如下:
原始性
《自然》杂志录用论文最重要的标准是,研究论文必须是原始的,必须是作者的独立工作,其中心部分的任何内容不得向其他刊物投稿。
重要性
论文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对于同一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必须是重要的。这种判断通常是由《自然》杂志的编辑在审稿人的帮助下做出的,审稿人既可通过正式报告反映自己对稿意见,也可通过打电话或发email的形式非正式地向编辑提出建议。很多投稿未经审稿就被退回,是因为这些稿件只是~个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步骤,而不是因为《自然》杂志的编辑认为它们的学术论点是不正确的。
交叉性
投给《自然》杂志的论文还必须能够让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感兴趣。作为综合性科学刊物,《自然》杂志希望有很大比例的读者会对自己领域之外的研究工作产生浓厚兴趣。
可读性
《自然》是一个覆盖所有科学领域的国际性杂志,因此稿件的行文应简单、明了,让其他学科的读者和母语不是英语的读者看懂。重要的专业术语应作简明的解释,而不能像老师给学生讲课似的解释。在投稿之前,作者最好让其他专业的同事审读一下最后一稿,看看表述是否清楚,在投稿被决定发表之前,《自然》杂志的编辑会就稿件的格式向作者作详细说明。稿件在被接受之前常常要压缩,《自然》杂志编辑经常建议作者修改标题、重写“文章”类稿件的提要及“来信”与“科学通信”类稿件的第一段。稿件被接受后,《自然》杂志的助理编辑还要确保正文和插图能让本专业以外的读者看明白,并要按《自然》杂志的体例来编辑稿件。《自然》杂志会给作者寄去清样,并欢迎作者就修改意见与编辑讨论,但《自然》杂志保留就文章的风格与插图的大小作最后决定的权利。
新颖性
作为一个周刊,《自然》杂志必须选择其结果包含某种新颖成分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论文既可以是对以前人们不知道的某种现象的描述,也可以是向以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某个假设提出质疑。例如,一篇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永恒运动的论文相对于一篇证明永恒运动是不可能的论文来说,前者就会被《自然》杂志优先考虑。
巧妙性
《自然》杂志优先考虑那些新颖、别致、巧妙的研究工作,包括那些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路径、通过对方法的巧妙改进而得到某种可靠结果的研究工作,以及那些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巧妙应用于另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投稿过程
稿件格式
《自然》杂志以“来信”、“文章”和“科学通信”等形式发表介绍原始研究工作的稿件。
“来信”类稿件是关于原始研究工作的简短报告,这类稿件着重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感兴趣的重要发现。稿件长度一般不得超过《自然》杂志的2.5个页面,参考文献不得超过30条。《自然》杂志一个页面排满文字时大约可排1300个单词。稿件第一段采用黑体字,长度不超过180个单词,文字简练明了,主要以非本专业的读者为对象,因此要标注参考文献。这一段文字介绍研究工作的背景和原理,并以“Here we show”之类的句子来总结文章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本段的内容不得在文章其他部分重复。《自然》杂志允许作者再写一段简短的引言,但如果有引言的话,文章的正文就只能限于对实验结果做简单介绍,并以一段简短的讨论结束全文。
“文章”类稿件是原始研究报告,其结论代表着人类在认识某一重要问题方面取得的一个实质性进展,并且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这类稿件的长度一般不超过《自然》杂志的5个页面,参考文献不超过50条。稿件开头是一段提要,不标参考文献,长度可达150个单词,与文章正文分开。除非确有必要,否则提要部分不应出现数字、缩写或计量单位。与“来信”类稿件的开头一段一样,“文章”类稿件的提要部分也是介绍研究工作的背景和原理,接着以“Here we show”之类的句子开头,介绍文章的主要结论。文章本身以一段长度可达500个单词、需要标注参考文献的正文开始,详细介绍研究工作的背景,内容可以与提要部分有一些重叠。接下来简要介绍文章的实验结果,最后为一到两段简短的讨论。“文章”类稿件可有几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长度不超过40个字符。
“科学通信”是《自然》杂志上一个需经审稿、但又比较随意的栏目,主要是对读者普遍感兴趣的热门科学问题作简短介绍,或对近期发表的、非专业读者感兴趣的内容从专业角度进行讨论。这类稿件的录用率不到1/20,那些长度不超过500个单词、10条引文和1幅插图的稿件会被优先考虑。稿件应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撰写,第一段只有两三个句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投稿程序
论文投到编辑部后要过的第一关是,编辑人员决定其是否值得送审。这种判断主要由对所涉及的问题最熟悉的编辑来做出,由他通过打电话或发e-mail向特约科学顾问非正式地征求意见,同时编辑之间还要对论文进行讨论,以保证不同编辑之间能够采用一致的标准来取舍论文。《自然》杂志的编辑们希望,作者在投稿时最好附上一封信,简要说明自己为什么认为其论文应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而不是在本领域的优秀专业杂志上发表。
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送审的最初标准是,论文的结果是否新颖,是否吸引人,本专业以外的人对这项研究工作感兴趣的是否很多。最初的判断并不能反映所描述的研究工作在科学上是否可靠,也不能反映这项研究工作对本专业的人有多重要。
一旦编辑们原则上认为某一篇论文比较有趣,可以送审,则审稿人通常由对相关专业最熟悉的编辑来选择,同一领域的其他论文也将由这位编辑来处理。大多数论文被送给两个或三个审稿人来审阅,但有些论文审稿人可能会更多,偶尔也可能只选一个审稿人。
1、普通稿件
《自然》杂志会尽快就投稿做出决定。如果论文未被考虑,作者通常会在一周内被告知。但《自然》一般并不将论文已送审的消息告诉作者,只是作者会收到一封信和一个登记号,在其以后就该论文与编辑部联系时都要使用这个号码。
2、重头稿件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自然》杂志的编辑认为某一篇投稿非常重要、他们会采用一种快捷的审稿程序。按照这一程序,一篇论文可在48小时内审完,在收到审稿意见前排版,因为他们预计审稿人在其审稿意见中不会要求对稿件做大的改动。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稿件有可能在收稿两周内发表。
收到所有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后,负责处理这篇论文的编辑要就论文的内容和审稿人的意见写一份总结,再写一篇推荐意见和一封致作者的信,然后与包括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编辑在内的其他编辑一起讨论。这样做可以保证《自然》杂志的所有编辑录用稿件的标准都是一致的,也可以保证作者的论文能够真正得到专家的评审。一旦编辑之间达成共识,就要给作者发一封决定信。决定信通常采用传真或e-mail来发。和决定信一起发给作者的还有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审稿意见发给作者时一般是匿名的。
作者在修改其论文和图表时应再次参照《作者须知》,并且还要注意所提交的论文的份数(一式5份)应符合《自然》杂志的要求。
订阅方式
自然杂志的订阅方式有打印文本和线上文本。订阅时限为1年,共51期。官方订阅包括英语版本的《自然》和中文翻译版本的《自然中国》。
系列期刊
研究系列期刊
综述系列期刊
自然-通讯
合作系列期刊 (Nature旗下)
Nature Partner Journals,npj 自然合作期刊
合作系列期刊 (不属Nature旗下)
通讯系列期刊
科学报告
科学数据
临床医学系列期刊
年度人物
品牌排名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自然》排名第439。
社会评价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自然》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温州晚报 评)
《Nature》(自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学杂志之一,也是全球引用量最高的多学科期刊,杂志已连续多年在多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诸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形式发表在该杂志上。(中国能源报 评)
相关事件
新冠道歉事件
202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世界卫生组织在提出这一命名时,委婉提醒了曾在新闻报道中错误地将新冠病毒与武汉和中国关联在一起的人和组织,包括《自然》。《自然》杂志在社论中意识到:“执意将一种病毒及其所致疾病与某个地方关联在一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需要立即停止。”同时《自然》杂志还在社论中写到:许多领导人都希望听取专家的科学意见,据此采取行动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挽救生命。在术语方面,来自专家的意见很明确:人们必须竭尽所能地避免和减少污名化;不要把COVID-19和特定的人群或地方相提并论。
论文造假
2022年7月,《科学》发表了一篇深度调查报告,指控2006年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该论文存在学术造假问题。调查报告称,该论文中的实验图像可能经过篡改,部分数据可能被捏造,从而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提出了严重质疑。
撤稿事件
1992年3月,《自然》发生第一次撤稿事件。这篇文章关注淀粉样前体蛋白的细胞来源及其沉积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关系。文章发布于1991年12月,通讯作者是西奈山医学中心的Jon W. Gordon。2023年3月,美国行为生态学家Jonathan Pruitt于2014年10月1日发表在《自然》的文章因数据不可靠被撤稿。
截至2023年3月,据《自然》官网公开数据,该期刊撤稿共计86篇。《中国科学报》分析发现,数据或图片失实是《自然》最主要的撤稿原因。除了4篇论文未说明撤稿理由外,有60篇论文撤稿理由为各种程度上的数据失实,13篇文章因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当被撤稿,9篇因文章中的图片出现错误被撤稿。在《自然》发布的86则撤稿说明中,有58则明确表示文章作者提出了撤稿要求,还有14则是由《自然》编辑部发起撤稿的,其余14篇文章未明确表示撤稿系哪一方主张。
罢工事件
2024年6月,《自然》期刊及其子刊的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英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举行了罢工。这是《自然》创刊155年来遭遇的首次员工罢工,员工拒绝公司提出的5.8%的加薪提议,而是要求“公平”地加薪,以应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5.8%的加薪代表了“高于通货膨胀率的加薪”,并宣布“采取额外的措施以帮助解决员工增加的通勤和生活成本问题。许多科学界人士通过社交媒体及签署公开信的方式表达对员工的支持。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所长、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en List就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
关于自然.自然中国官方.2018-12-20
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世界品牌实验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7: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