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年2月19日-1967年9月29日),女,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
乔治亚州府
哥伦布,十七岁时本来打算去纽约
朱利亚德学院学习钢琴,后来改变主意进入
哥伦比亚大学夜校学习文学创作,十九岁开始构思,二十二岁完成《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麦卡勒斯一生备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
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
中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生平经历
卡森·麦卡勒斯,原名卢拉·卡森·史密斯,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
乔治亚州府
哥伦布,父亲是一个珠宝商,母亲的祖父是一个
农场主和
南北战争英雄。卡森·麦卡勒斯10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时父亲送给她一台
打字机,从此开始写作,同年第一次患上
中风。
1934年,17岁的麦卡勒斯前往纽约,本来打算进入
朱利亚德学院学习钢琴,后来患上了
风湿热,返回哥伦布休养。康复后,她去到纽约,一边打工,一边在
哥伦比亚大学夜校学习写作。
1936年,19岁的麦卡勒斯发表了自己第一篇短篇小说《神童》。
1937年,20岁的麦卡勒斯与退伍军人李维·麦卡勒斯结婚。
1940年,23岁的麦卡勒斯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
心是孤独的猎手》,令她一举成名,小说迅速登上畅销书榜首,引起美国文坛轰动。
1941年,麦卡勒斯与丈夫离婚,离婚后麦卡勒斯与《
时尚芭莎》的编辑乔治·戴维同居,并与
威斯坦·休·奥登、
本杰明·布里顿、
杜鲁门·卡波特、
田纳西·威廉斯、
保罗·鲍尔斯等名人成为好朋友。
二战结束后,麦卡勒斯移居法国
巴黎。
1945年麦卡勒斯与前夫李维·麦卡勒斯再次结婚。
1948年,由于长年多次患有
风湿热和中风,麦卡勒斯左半身完全瘫痪,并且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麦卡勒斯试图自杀。
1950年由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婚礼的成员》改编的
舞台剧在纽约
百老汇剧院上演,引起轰动,连演501场。
1953年丈夫李维劝说麦卡勒斯与他一起自杀,但麦卡勒斯成功逃走,李维在巴黎的酒店里服用过量
安眠药而身亡。
1967年8月,麦卡勒斯因脑部大出血,陷入昏迷。昏迷45天后,于9月29日在纽约去世,时年50岁。
作品风格
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卡森来说,正如对她小说中虚构的朋友们来说,爱情中的对等关系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扮演爱者和被爱者两个角色。她笔下的某些人物从来不敢扮演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或者尝试另一个角色。
在她的作品中,畸形的身体往往只是显示了一个人缺乏能力去扩展、去奉献、去接受爱,这是一种充满极度痛苦的境地。无数来自她想象世界的陷入歧途和肢体残缺的人们,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完全的精神依恋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而她从来不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不正常。在她的眼中,他们的世界是颠倒的,
行为准则就是没有准则、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力量,是异化。有些文章批评她笔下某些人物明显的畸形和怪异,她回应道:人们对病态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作家只能说他的写作是内心的种子在
潜意识中萌芽开花的过程。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正常。对作家来说,只要是脉搏跳动、能够活动、能够在房间行走的东西,不管它正在做什么,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译介历程
麦卡勒斯情结最深的“麦迷”不是别人,是第一位将麦卡勒斯引入国人视野的翻译家
李文俊。他向记者讲述了关于麦卡勒斯的往事:“1967年我时常在美国文学报刊上见到麦卡勒斯的名字,我去文学研究所的图书馆借阅她的书,找到了《
伤心咖啡馆之歌》,在借书卡上只有一个名字,是
钱钟书,我想,既然钱钟书借过这本书,一定有他借的理由。事后,我也问过钱钟书,他为何关注麦卡勒斯,他淡淡地提到‘她挺好的’。后来文革就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搁浅了。20世纪70年代,图书馆又开放了,我借出的第一本外文书就是《伤心咖啡馆之歌》,又仔细读了一遍。还是想把它翻译了,介绍给国内的读者。”事实上,有麦卡勒斯情结的读者记忆犹新的阅读版本多源自李文俊的译本。
在回溯《
伤心咖啡馆之歌》在国内的出版历程时,李文俊说,译文最初发表于1978年《
外国文艺》的
创刊号,当时文学青年读到的只有《
世界文学》,大家也期待《外国文艺》的创刊。时隔一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
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由
冯亦代等翻译名家执笔,一人翻译一篇,在这本书里面,《伤心咖啡馆之歌》是最长的、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篇。
究竟麦卡勒斯的什么特点使李文俊念念不忘呢?“因为她的视角不同寻常,特有的ballad(民谣)叙事风格表达着她对人生复杂性的理解。”1979年,李文俊第一次出国,在美国的图书馆里他找到麦卡勒斯的传记,阅读后,写出一篇《爱与理解的呼唤》,“有评论家认为麦卡勒斯对爱情是绝望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她之所以倾其力量表达爱的绝望不是真的绝望,是因为爱与理解在现实中稀缺,本质是呼唤爱和理解。比如,她笔下的爱密利亚小姐,‘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但她在医院中工作,她会给大人吃苦的药,给小孩吃甜的药。麦卡勒斯的内心是柔软的……”
中国影响
20多年了,麦卡勒斯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孤独,她的作品却忽然整体出版,那是因为引进者内心深处也藏有麦卡勒斯情结。是麦卡勒斯曾经的读者,在经过20多年后,又执着地把她找了回来。据策划引进麦卡勒斯系列的“一尘图书”负责人徐冬介绍,早在去年春天她已就版权一事与麦卡勒斯生前的文学代理人和出版社反复商谈,在即将达成协议时,美国各图书媒体包括
亚马逊网站突然在头版头条大规模介绍麦卡勒斯的小说《
心是孤独的猎手》,原来是奥普拉向她的读书俱乐部会员推荐此书,这本书重印了60万册。
麦卡勒斯的影响很大,很多人对她着迷,不过仔细考察这个自称“麦迷”的人群,毕竟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她的孤独不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样为更广大的读者所知,但却像一条
小溪流一样持久不息,特别是在读书界、
文学界。
阿康,一个藏书4万册的读书人,麦卡勒斯是他最钟爱的作家之一。在他看来,《
伤心咖啡馆之歌》困于一种
藏青色的、潮湿的空气,人人都在内心深处挣扎,在和被所爱的人唾弃的宿命做斗争,在向一种渴望交流的孤独本能妥协。麦卡勒斯和传统的
美学观点格格不入,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同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
麦卡勒斯的
骨灰级追随者还有
苏童,在《一生的文学珍藏——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小说》中他说过:“我至今说不清我对这部小说的偏爱是出于艺术评判标准,还是其他似是而非的标准,偏爱也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谋杀,但有比谋杀更加残酷的羞辱与背叛;没有血腥味,但有比死人更伤心的结局。”
文学品质
《心是孤独的猎手》曾被评为百部最佳
同性恋小说之一,在榜单上名列17,据翻译陈笑黎介绍,这是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出版于1940年她23岁之时。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陈笑黎说:“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而名为lostpast的南京读者刚读完《
心是孤独的猎手》,她认为《心是孤独的猎手》比《伤心咖啡馆之歌》更能展开对孤独的独立表达。她说,“书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她藏在富裕人家的花园里,偷听老式
收音机里传出的
莫扎特,黑暗中爬上屋顶,寂静中回想莫扎特。小女孩会慢慢成长,逐渐变得冷静,直至平淡,麻木,但在黑暗中聆听内心声音的读者都能从她身上找到彻骨的孤独。每个人都孤独,却并未因这相似的孤独相连,人终究是孤独的,好像人终归是要死的。这是一条阴冷的真理,一个残酷的真相,麦卡勒斯却将其描绘得生动而尖锐,描绘得可以容忍,也必须容忍。”“麦卡勒斯作品看似荒诞,但在她的笔下,那些人物仿佛有了生命,有着缜密的逻辑和属于他们自己的命运,作家、读者、批评家都无法控制。”
学理依据
有译者似乎在为麦卡勒斯寻找学理依据。
“
荣格曾将作家分为两类:
外倾型和
内倾型。外倾型是指创作受体内冲动而成,笔下的人物有着自己的命运,不完全受控于作家;内倾型是指作家的写作完全是理性状态下的创作,写作的过程多在打磨技巧。显然,麦卡勒斯属于前者。”《婚礼的成员》的译者,
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师
周玉军说,他曾以麦卡勒斯为主题给学生做过报告,但几乎没有什么反响,“她的作品是一座没有彼岸的桥”(
荣格)。终其一生,麦卡勒斯的所有作品都在述说孤独,在后世读者的眼中,一种新的孤独也就随之产生。最后,由于麦卡勒斯的作品氤氲着哥德派小说的幽暗、奇异和凄美,因此往往被认为是
美国南部哥德派小说的代表。其最典型的描写是偏僻小镇上的孤寂的居民,他们觉得爱虽然有时可以战胜单调和孤寂,却转瞬即逝,一去不返。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
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940)
《
金色眼睛的映像》(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1941)
《
婚礼的成员》(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1946)
《
没有指针的钟》(Clock Without Hands,1961)
短篇小说集
《
伤心咖啡馆之歌》(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1951)——短篇小说集
自传
《神启与夜之光》(Illumination And Night Glare)——未完成遗作
作品简介
《伤心咖啡馆之歌》
出版日期:2005-4-1
字数: 印次:1 版次:1
内容简介
小镇上的爱密利亚小姐能干富有,“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男人”,本地最俊美的男子马文·马西偏偏爱上了她,他一改流氓习性成为正经人,暗恋了两年之后终鼓起勇气求婚。但这场婚姻只持续了10天,“一个新郎无法将自己心爱的新娘带上床”。马西再度成为恶棍,并锒铛入狱。爱密利亚小姐心满意足地享受平静的生活,直到罗锅的李蒙表哥来到小镇,她爱上了他,并事事迁就,6年后马西获准
假释。李蒙表哥在第一眼看到他之后,就极力讨好他,马西却报以拳头。罗锅仍然天天出去找马西厮混,并把他安排进家里住。爱密利亚小姐和马西的冲突终于爆发了,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决斗,正当“她那双强壮的手叉住了他的脖子”时,小罗锅尖叫着加入了战局,爱密利亚小姐成了失败者。当然,小罗锅和马西抢走财物毁坏了咖啡馆后双双离去。连续三天,爱密利亚小姐都坐在前门口台阶上眺望等待,但是,罗锅始终不见回来。第四年,她请来木匠把窗门都钉上了板,“从那时起她就一直呆在紧完备的房间里”。小说用一种
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情一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
《心是孤独的猎手》
又名:心是孤独的猎人
作者:(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陈笑黎
ISBN:9787542621344 [十位:7542621343]
页数:342
定价:25.00
装帧:平装
出版年:2005-8-1
内容简介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她说:“小说中两个
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而名为lostpast的南京读者刚读完《心是孤独的猎手》,她认为《心是孤独的猎手》比《伤心咖啡馆之歌》更能展开对“孤独”的独立表达。有译者似乎在为麦卡勒斯寻找学理依据。
《婚礼的成员》
作者:(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周玉军
ISBN:9787542621368 [十位:754262136X]
页数:164
定价:15.00
装帧:平装
出版年:2005-8-1
副标题: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婚礼的成员》被认为是麦卡勒斯最成熟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由她本人改编为戏剧在
百老汇连续上演501场,获得巨大成功。主人公是个小姑娘,她的梦想,就是参加哥哥的婚礼,然后和他们一起去度蜜月,远走高飞。但是在小姑娘的世界里,“在那个绿色的、疯狂的夏季”,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被深锁在各自的内心空间,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交流。
《没有指针的钟》
没有指针的钟
作者: (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金绍禹
ISBN: 10位[7542626647] 13位[9787542626646]
页数:271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12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小说有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串起了这些生动的人物。从第一页药房老板马龙先生查出得了
白血病,从此他的人生成了没有指针的钟开始,到最后一页他平平静静永远合上眼睛为止,中间经历了十四个月的日子。这是小说的第一条明显的主线。第二条主线是蓝眼睛的黑人孤儿舍曼·普友一心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法官的孙子则有意查明他父亲的死因,于是小说就有了一条很粗的“
种族歧视”的主线。凡是著名的黑人妇女,舍曼都觉得有可能是他的生母。然而他失望了,他在法官福克斯·克莱恩办公室里发现了有关他身世的诉讼卷宗。于是,他要跟白人“对着干”。最后,他因搬进了白人居住区而被炸死在家中,被
种族主义所害,尽管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金色眼睛的映象》
作者:(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陈黎
ISBN:10位[7542623664] 13位[9787542623669]
出版日期:2007-12-1
定价:¥18.00
内容提要
麦卡勒斯继《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后推出另一部长篇力作。曾被改编成电影,由
伊丽莎白·泰勒、
马龙·白兰度、
约翰·赫斯顿等巨星主演。 小说以1930年代驻扎在美国南方的一支军队为背景,讲述了
双性恋者潘德腾上尉,因好色而有魅力的兰顿上校的到来且与其妻骚动而轻佻的利奥诺拉有染,生活被搅扰得翻天覆地的故事。1941年小说发表时,评论界并未真正明白如何解读其相对丑闻性的主题。但《
时代》杂志的一位编辑却写道:“几乎在所有方面,这类素材所造就的不过是一类有关
男同性恋者的附庸风雅的
情节剧。而麦卡勒斯则以罕见的散文体天赋,简洁而富洞察力地讲述她的故事。”在创作这部小说之时,麦卡勒斯与利夫斯的婚姻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而她的这第二部长篇小说展示的正是其关于人类情感疏离和不可行之爱的标志性主题。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