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俊(1930年10月20日—202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汉族,翻译家,美国文学、福克纳研究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
人物生平
1930年10月20日,李文俊出生于上海,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
1948年9月—1952年7月,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1952年9月—1953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干部训练班学习。
1953年7月—1964年8月,在中国作家协会《译文》编辑部工作,任助理编辑。
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随《译文》(现《世界文学》)编辑部并入外国文学研究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外国文学研究所自此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
《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辑。
1978年—1985年,遴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
1988年—1993年,任《世界文学》编辑部主编。
1993年,正式退休。
2011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2023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文俊译介的代表作家有
卡夫卡、
福克纳、
海明威、
塞林格、
麦卡勒斯、
艾丽斯·芒罗等,他的译品激发了几代中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他对福克纳全面译介实践与影响是中国当代翻译史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国内福克纳研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李文俊外国文学研究成就看,其译介研究模式有如下几种:第一,注重文学场域中的权力与资本,以《世界文学》等外国文学期刊为宣传阵地,对外国作家及作品进行介绍和导读,为外国文学爱好者阅读做信息资料铺垫;第二,注重“副文本”研究和传播价值。撰写具有学术价值的长篇译序或前言,并在翻译文本中添加注释。对所译的作品进行量的研究性工作,分析考证,注解说明,准确传达作品原义;第三,注重翻译与研究连续性和交互性。
人才培养
李文俊讲授的课程有“美国南方文学”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文俊的父亲是知识分子,曾任职于上海怡和洋行;母亲是家庭妇女,但也有文化。从小他的零花钱就很多,父母就希望他把书读好。
李文俊的妻子是德语翻译家
张佩芬,两人育有一个儿子,从事软件工程工作。
退休以后,李文俊爱上古玩,不在乎真假,一点一点把古玩市场的东西往家里搬。他比较喜欢瓷器,因为漂亮;他喜爱古典音乐,自己书房里藏有好多CD。
人物评价
“李文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中国翻译协会评)
“李文俊是一位可爱可敬的老人,他越活越慈祥,话不多,但每一句话都特别有幽默感。他一辈子甘于寂寞,翻译的福克纳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是巨大的。”(时任《
世界文学》主编
高兴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