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英语:Truman Garcia Capote,1924年9月30日-1984年8月25日),本名杜鲁门·史崔克福斯·珀森斯,美国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1958)与长篇纪实文学《
冷血》(1965)。
人物经历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于新奥尔良,由于母亲是个“少女妈妈”,生下他时才17岁,所以卡波特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到
阿拉巴马州的亲戚家,直到9岁才被改嫁到纽约的母亲及有钱的继父正式收养。他天资聪慧,5岁能文,12岁作文比赛获奖,但17岁却从高中辍学,在社会上闯荡。
1948年,卡波特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叙述一个13岁的男孩反常的早熟的故事。此后又写了中篇小说《草竖琴》。发表《草竖琴》后的十年间,他试验多种手法进行创作。
1958年,发表的一部描述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在纽约追求名誉地位的小说《
蒂凡尼的早餐》,使他成名。这一时期,他还试验创作他本人和托姆·沃尔夫、诺尔曼·梅勒共同写作称之为非虚构性的小说。第一部是《缪斯们受人倾听》(1956),记叙美国表演民间歌剧《波吉和贝斯》的黑人歌舞团1955年访苏的情况。
1960-1966年,他以6年时间,实地调查堪萨斯城两名凶手谋杀人的案件,以一种对凶手和谋杀人一概不表同情的态度写成《冷血》,赢得了普遍的赞扬,使“非虚构性小说”顿时成为一种纷纷受人仿效的文学形式。
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有关上层社会和艺术界人士的生活报道,收成一集题名为《狗叫:知名人士和禁地》(1973)。1966年,他发表了一部回忆幼时生活的作品《一次圣诞节的回忆》。
1975至1976年,他根据日记和亲友来信写成的真人真事的报道,题名为《应答的祈祷者》。后因这些被报道者表示抗议,指责他辜负了他们对他的信任,于是停止发表。1980年,出版短篇小说和非小说集《给变色龙听的音乐》。
1984年8月25日晚,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女性友人家中,享年59岁。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卡波特的作品既有海明威的动人肺腑之情,又具有菲茨杰拉德的魅力。他后期的境况和这两位美国文学家有共同之处—酗酒、沮丧、文学创作力的衰竭。
纵观卡波特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出作家一生都在寻找光明、寻找温暖和爱情。由于作家本人身世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无论以黑夜情调还是以白昼情调来描述,无论起初是沉溺于个人情感世界,或者后来着眼于芸芸众生的整个社会,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孤独者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对抗、矛盾和冲突,他们的悲伤、恐惧、怨恨和反叛心理。
艺术特色
卡波特的小说主人公辗转于大城市(主要是纽约、新奥尔良)与南方小镇之间,两种截然相反的环境容易引起感知的反差:一边是相对落后、淳朴的生态环境与民风,但宗教统治一切;一边是经济发达、思想开放的大都市,物质丰盛,人情却相对淡漠。从叙事学角度,作为叙述内容的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者场所的改变属于“故事空间”的变化。
例如在《蒂凡尼的早餐》中,故事空间的变化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展开。郝莉小姐从乡下戈莱特利大夫那里逃出,来到纽约,在那里梦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因为被捕她受到刑事起诉后出逃去巴西,和之后“我”听说的她去过非洲,经历了“乡下—纽约—巴西—非洲”四个故事空间的转换过程,其中,叙述者“我”讲述的主要故事发生在二战时的纽约,乡下、巴西、非洲三个场景没有直接的文字描述,是作为铺垫介绍的,并非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对引申故事的广度和深度不可或缺。
在卡波特小说中,除了从大城市到南方小说的故事空间变化,还可以看到另一种模式,即因逃亡而发生的故事空间变化,这种模式以《冷血》为代表。
《冷血》讲述了两个杀人犯迪克和佩里在枪杀克拉特一家后不断逃亡,警察经过严密搜索后将其逮捕的历程。沿着他们的逃亡路线,他们的足迹遍布美国九个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怀俄明州、内布拉斯加州、拉斯维加斯州、艾奥瓦州),甚至逃至墨西哥,也就是说,故事空间变化是以主人公的逃亡经历的地点的改变而变化着。这种叙事方式的优点在于,读者可以跟随主人公的步伐,了解美国特定时代的文化,了解美国各个社会阶层情况和美国人不同的生活状况。
除了上述的两种空间变化方式,在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中,还有一种重要的空间变化方式,即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顾名思义,是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空间变化。
综合而言,卡波特的小说地理跨度大,覆盖了美国大部分地区,描绘了各个阶层的人物生活,也刻画了善与恶、欲望、正义与犯罪等人性,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时,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