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
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中篇小说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其他故事》中,发表于1951年。
内容简介
极具男性气质的爱密利亚是镇上最有财富和最具权威的人,从父亲手里继承了巨大的财富,而且酿的一手的好酒,但性格古怪孤僻。臭名昭著的年轻恶棍马文·马西却爱上了爱密利亚,他为了爱密利亚痛改前非,但他的种种努力却在新婚之夜后付诸东流。婚后十天他受尽爱密利亚的冷落和折磨,后被赶出家门,不久因谋杀和抢劫罪锒铛入狱。爱密利亚却爱上了身体畸形,外表丑陋的罗锅李蒙。为了取悦李蒙,她将杂货铺改为咖啡馆。马文·马西出狱后向爱密利亚寻求报复,李蒙却迷恋马文·马西,对他百般讨好,更是在爱密利亚与马文·马西决斗的决胜关头帮马文打倒了爱密利亚。随后,马文·马西和李蒙捣毁了酒厂和咖啡馆,洗劫了爱密利亚所有的财产后扬长而去。爱密利亚身心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创作背景
美国南方典型特征是对宗教和自然的虔诚信仰,许多南方人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了信仰和观念。宗教文化环境促使麦卡勒斯有意识地运用圣经原型来展示20世纪美国人道德丧失和信仰危机的状况,以期寻求宗教层面的救赎。《伤心咖啡馆之歌》突显了孤独与精神隔绝这一主题。
卡森·麦卡勒斯童年的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特别是宗教圣域的美国南方,淑女形象的束缚,让她寂寞、叛逆。耳染目睹与父亲打交道的商人的奸诈贪婪,与外祖父一样的农场主的顽固、自私和贪财,都给卡森·麦卡勒斯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她形成极度自尊和敏感性格并终其一生的主要本源。卡森患病后,希望自己身体强健,这一点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有强烈的反映,并鲜明地体现在主人公爱密利亚·伊文斯身上。
人物介绍
爱密利亚
主人公爱密利亚是咖啡馆的主人,有钱又心灵手巧。但作为女人,她却长得黝黑高大,体格健壮,充满力量,神情严峻粗犷且生性孤僻,常“穿着工裤和长筒雨靴”。爱密利亚在外貌、穿着甚至力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和气质。她医术高明,但对妇科方面的疾病束手无策。男性化的表现显然是对自身不自信的一种表现。爱密利亚的这些特点在她和镇上的人们相处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出来。她斤斤计较,但凡与其利益有关的事情,她都要诉诸官司去解决。她能干又精力充沛并且有钱。甚至由于免费为人们医病而赢得了镇上人们一定的尊重。除了女性方面不具备优势以外,可以说她的强势表现得非常全面。这种强势的男性化特征是对自身女性性别的背离,显示出她对自身性别的焦虑。
李蒙表哥
罗圈腿、鸡胸驼背,长着大脑袋、深陷的蓝眼睛和薄嘴唇的生性敏感、好哗众取宠的小侏儒。李蒙表哥的出场,从形象上为读者传达了他的诸多信息:弱小无助、形单影只、无意中迷失、意欲寻亲、需要团聚等。后来证明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矮小体弱,前来寻认表亲。由此一来,“走散的牛犊”中的“走散”可以被理解为对孤单、与亲人团体失散的隐喻表达。关于他的事件,很有意思的就是他不仅出人意料地实现了他到镇上的来意——被爱密利亚小姐接受并留了下来,而且在后来还获得了爱密利亚的爱情。然而,他却在马文·马西出现后,从此迷恋并追随于后者。
马文·马西
马文·马西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以爱密利亚前夫的身份出现。他作恶多端却在遇到爱密利亚小姐后懂得了爱。在遭到痛苦的折磨后犯罪被投入监狱,后又回到当初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样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引起了充满盲目自豪感的罗锅的青睐甚至迷恋。他是作品中主要人物关系的一个神奇纽带:以他为中心辐射,同时从爱密利亚和小罗锅两个人的角度,为读者传递着有爱的人们不能正常互爱的无望状态,是缺乏正常的爱的能力的体现。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一开始,麦卡勒斯就描绘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小镇是“沉闷的”的,“像是一处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镇上最大的建筑上有一种“古怪的、疯疯癫癫的气氛”,有时会从里面探出一张“恐怖,模糊不清的脸”,给这个孤寂的小镇打下了阴森怪诞的基调,然而,就在这么“寂寞”和“忧郁”的小镇,也曾经出现过一个热闹的咖啡馆,给小镇增加了一抹亮色,“飘舞着彩色的纸带”“热闹非凡”,但现在这个咖啡馆已经关闭了。这些都在预示着在这个孤寂虚无的小镇上,曾经发生了一些荒诞的事情。在随后的故事中,主人公陆续登场,而无论是爱密利亚,还是李蒙和马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被异化的畸形人——身体的残疾者或精神的病态者,爱密利亚有一双斗鸡眼,而且身为女性的她在外表、行为和举止方面却和男性无异,甚至在面对患者的“妇女病”时,她像男性一样窘迫和尴尬;李蒙的外貌更像个怪物,“那双细细的罗圈腿似乎都难以支撑住他的大鸡胸和肩膀后面的那个大驼峰”,而且爱哭、罗嗦、喜欢搬弄是非,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爱密利亚的意中人;连故事中最英俊的马文也是一个精神上残缺的人,他冷酷残忍,剁过松鼠尾巴,“口袋里经常一只风干盐渍的人耳朵”,虽然改邪归正了一段时间,但爱情受挫后,又回归到以前的秉性,而且变得更加邪恶。三个畸形的人之间上演了三段荒谬奇特的爱情,但三段爱情都以幻灭结束,最终,三个人都回到了怪诞的起点,甚至他们的生存状态变得更加悲惨。而镇上唯一可以交流的中心——咖啡馆也变成了废墟,这个咖啡馆是爱密利亚对李蒙爱情的象征,但最终却变成了背叛和复仇之地,所有对爱情和重生的努力也都随着咖啡馆的关门儿灰飞烟灭,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闷和孤独。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小镇是整个怪诞的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隔绝的小镇上,三个被孤独异化的畸形人为了摆脱孤独的困境,都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但他们在获得绝对的选择自由同时也冲击、制约着其他人的自由。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选择和三者构成的选择链中的其他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导致了他们的选择之间是冲突和矛盾的,这也注定了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他人在成为我的地狱同时,我也成为了他人的地狱。小说借助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类摆脱困境的徒劳。在荒诞的世界中,人们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寻找拯救自己的出路,但挣扎带给他们的是更深的痛苦,并使他们陷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如萨特所言:“人们所做的种种努力只能使人更加孤独和痛苦,并因外部环境的陌生、危险和敌视而感到恐惧、焦虑。”所有的努力都以幻灭结束,小镇又回到了荒诞虚无的起点。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孤独和绝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宿命。
艺术特色
时序
时序,即是故事内容在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更加贴切作品的主旨会使人物超越故事时间的限制。伤心咖啡馆的故事并不是按照传统的线性形式展开情节,而是现在,过去,现在的环形的叙事方式。
小说整个故事可以按照时间分为现在的小镇——过去的小镇——现在的小镇。故事的第一部分描绘了一个阴郁沉闷的南方小镇,用感情色彩极浓的词汇:忧郁、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的小镇;阴冷或是热的发烫的天气;古怪的、疯疯癫癫的房子;可怖的苍白的噩梦中般的镇民的脸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由环境描写起而到小镇的阴郁、阴沉,然后自然的提及到镇上以前的热闹,渲染出空白:为何以前的热闹都不复存在?
故事进而回到过去的咖啡馆,讲述了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及伴随着咖啡馆的出现、兴起和衰败的故事。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又从过去回到现在,回到了沉闷孤独的南方小镇。最后作者独开一章写了十二个活着的人,那是一群苦役队的人。他们在一起,可是却是孤独的,作者以部分的人再一次印证了现在的小镇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绝。
叙事
回环追溯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在清楚和空白中,伴随着孤独的氛围缓缓道来。从现在写到过去,而后有回到现在:现今的小镇孤独沉闷,以过去咖啡馆的热闹欢乐反衬现在的悲,今与昔的对比,最后留下的也只有今的悲,使得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凸显了孤独主题。
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采用了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镇子里真是没有什么可干的......你不如到叉瀑公路去听苦役队唱歌呢。”以同样的叙事视角,同样的笔触使得读者又回到了沉闷的八月小镇,回到了那仿佛摆脱不了的孤独。
故事的第三人称的视角主要地用在描写过去,而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集中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也就是对现在的小镇的描写中,使用第二人称削弱了说话者自己所描述的主观性,增强了画面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读者体会到一种感同身受的孤独感。伤心咖啡馆的过去无比的热闹,充满着欢乐,而在此时作者大量的采用的全知的第三人称破坏逼真性,尽量削减了此时的热闹而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仿佛咖啡馆此时的热闹和欢乐都是虚幻和短暂的。
故事以第二人称叙事开始也以其结束,以作者期望读者所感受的无尽的孤独开始和无尽的孤独结束,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所描述的不真实的热闹反衬其中。
作品影响
中国现代作家莫言在阅读了李文俊翻译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之后,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后者,写出了小说《民间音乐》。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府哥伦布。22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一生备受病痛折磨,15岁患风湿热,经历3次中风,29岁瘫痪。除了《心是孤独的猎手》,还著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等小说。其中《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所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1967年9月29日麦卡勒斯在纽约去世,时年50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4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