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亚目(Cyprinoidei)是鲤形目下的一亚目,口突出,一般无齿,
下咽骨非常扩大,镰刀状,有
咽齿。
双孔鱼科仅1属3~4种。分布于
中南半岛。无下咽齿,头侧具2对
鳃孔。上下唇连合形成一个碗状的吸盘,其上密布
环状排列的乳状突,使整个口部成为强有力的吸着器,吸附在石块或其它物体的表面。我国仅产
双孔鱼Gyrinocheilus aymonieri,产于
云南西双版纳,属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喜栖伏于山区河溪底质多石的河流中,多栖息于急流处,高度适应于急流环境,有“爬墙鱼”之称;呼吸时水经上鳃孔进入口腔,进行气体交换后由
鳃孔排出,以代替口的开合;呼吸频率很高,每分钟230~240次;以着生藻类、植物碎屑等为食。原产于
湄公河流域的一些双孔鱼在水族箱中能铲食玻璃表面及箱底的
苔藓、
藻类等,使水体清澄、玻璃明亮,故称其为“清道夫”或“食藻鱼”,作为
观赏鱼饲养而遍布世界各地。
现存约14属近80种。主要分布于
北美洲。体侧扁而高,背部隆起,腹部平直,咽齿1行,数多。
背鳍基长。我国仅产1种,即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体高而侧扁,呈斜方形,头尖而短小,口小,唇肥厚向外翻呈吸盘状,背鳍高而长,成鱼体侧中轴有1条胭脂红色的宽纵纹,雄鱼的颜色鲜艳,雌鱼颜色暗淡。已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幼体也是很好的观赏鱼,俗称“一帆风顺”。
鲤科有12亚科200余属,2000余种,是鱼类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我国产430种,占淡水鱼种类的一半。吻部无须或仅有一对吻须,偶鳍前部仅有一根不分支鳍条,下咽齿1~4行,背鳍分支鳍条30以下。我国
鲤科鱼类中的主要经济鱼类有“
四大家鱼”(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鳊Megalobrama terminalis、团头鲂Parabramis pekinensis等,是池塘养鱼的主要对象。
裸吻鱼科仅1属4种。为小型鱼类。体长,体呈圆筒形,腹面平坦。头低,吻端扁而薄;偶鳍宽大平展,前部具2根以上不分枝鳍条,外形与平鳍鳅科鱼类相似,但吻部及口角无触须,故名为
裸吻鱼。分布于
尼泊尔、印度、
不丹、
中国及
缅甸、
恒河、
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山区。我国仅有
平鳍裸吻鱼Psilorhynchus homaloptera1种,分布于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支流中。裸吻鱼在骨骼和外形结构上表现出大量鲤科鱼类的特征,显然是由原始的鲤科鱼类适应急流环境而特化形成的一个分支,发生时间应在晚第三纪
青藏高原隆升之后。
鳅科分3个亚科10余属50多种。体呈筒状,鳞细或退化,口下位,上颌边缘仅由前颌骨形成,咽喉齿1排,齿数常较多,须3对以上,其中常有一或两对吻须,一或两对颌须,还常有鼻须或颐须。胸、
腹鳍均不向左右平展。鳔形小,外包以骨质壳。最大耳石在椭圆囊中。以底栖生物为食,产沉性卵。药用的有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等。
平鳍鳅科有2亚科约37属470种以上,包括腹吸鳅亚科Nemacheilinae和
平鳍鳅亚科Balitorinae2亚科。广泛分布于
欧亚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头与体的前方平扁,腹面平直;
胸鳍与腹鳍均向左右平展,其最外侧的数个鳍条不分枝,有些内侧的数个鳍条亦均不分枝。眼下或眼前均无刺。口下位,上颌的边缘由前颌骨形成;咽齿1列。至少有须3对,包括吻须及颌须。鳃孔小,鳃膜不与峡部相连,无假鳃。体被圆鳞;侧线存在。
鳔多退化,分为左右两室,被包于骨质囊中。为淡水底栖小型鱼类,主要栖息于山涧急流中,或高山湖泊和河流,或峡谷急流,或溶洞暗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