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光泽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等。
个人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汉族,福建光泽人,民盟成员。早年上山下乡知青,在福建求学任教,师从李联明教授和孙绍振教授。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8年起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院高评委员等职。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至1998年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院(IIAS),德国鲁尔波鸿大学东亚系做访问研究和讲学。2003年起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等。著有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1993,2004修订版),《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1994)、《剩余的想象》(1997),《不死的纯文学》(2007),《现代性的幻象》(2008)《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2012修订版)、《守望剩余的文学性》(2013)等。
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2002年度评论家奖,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等若干。专著《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后现代性》获1993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奖、中国社科院首届优秀成果奖,《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科院第二届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获2010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德里达的底线》2011年获第北京大学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北京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中华英才》杂志称其为“领军后现代”。2021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22年10月,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新闻发布会在江苏兴化举办。陈晓明为终评评委。
工作简历
1990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8),博士生导师(1999),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院高评委委员(1999年起)等职。
2003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任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显示陈晓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
1、《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 月,23万字。2004年,广西师大出版社,修订再版,38万字。
2、《本文的审美结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27万字。
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 月,23万字。
4、 《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华艺出版社,1997年 7月,29万字。
5、 《仿真的年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万字。
6、《文化超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8万字。
7、《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9万字。
8、《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8万字。
9、《陈晓明小说评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26万字。
10、《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40万字。
11、《无望的叛逆——从现代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35万字。
12,《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主持并撰写部分章节。44万字。
1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与杨鹏合作),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12月,31.5万字。
14,《思亦邪》(短论集),山东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
15,《批评的旷野》,花城出版社,2006年。16,《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26万字。
17,《现代性的幻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32万字。
18,《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58万字。
19,《审美的激变》,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25万字。20,《向死而生的文学》,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21,《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2013年10月(修订版),59万字。
22,《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晓明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47万字。
23,《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人文丛书,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31万字。
获奖情况
1,《无边的挑战》获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成果奖;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1994年度优秀成果奖。
2,《无边的挑战》(2004年修订版)获2007年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
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第二届优秀成果奖。
4,《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获得首届2002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获得2005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获2010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德里达的底线》2011年获第北京大学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2014年获腾讯首届文学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奖项。
出版图书
合作编辑
1、编选《中国先锋小说精选》,《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
《中国女性小说精选》,《中国城市小说精选》,
《中国新本土小说精选》,《中国超情感小说精选》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1995年出版。
每本书前附有本人写的长篇序言,每篇小说后附有本人写的三千字左右的评论。
2、主编“晚生代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 ,“中国女性文学”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等。
3、 参与主持编选《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五卷),并编选《抚摸的纯粹感觉--新表象小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
主要论文
* 1、《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福建论坛》,1985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全文转载,第22-26页,12000字*
2、《作家群与读者群的文化反应》--《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第57-63页,12000字。
3、《觉醒与蜕变》--《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5期,第4-10页,10000字* 4、《文化冲突与文学张力》--《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6期,第4-10页,16000字。
5、《自然美发现的历史透视》--《美学新潮》,1986年第2期,第123-145页,18000字。
6、《论文学视界--文学的文化形态学研究》--《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3期,第88-95页,14000字。
7、《文学的苦闷》,《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3500字。
8、《论象征的审美特性》--《美学新潮》,1987年第3期,第42-61页,14000字。
9、《复调和声的二元变奏--论<金牧场>》--《当代作家评论》, 1987年第5期,第16-22页,10000字。
10、《超越粗陋理性》--《上海文论》, 1987年第5期,第67-73页,13000字。
11、《论艺术表现的个体敏感性》--《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第3-10页,14000字。
12、《理解的艰难》--《文学研究参考》,1988年第3期,第22-25页,5000字。
13、《在现代精神边缘的选择》--《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2期,7500字。
14、《悟性的空间》--《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第162-165页,8000字。
15、《论文学本文的语义蕴涵》--《艺术广角》,1988年第5期,第17-26页,15000字。
16、《幽暗国度里的光明--论文学作品的深度性》--《花城》,1989年第4期,第192-206页,23000字。
17、《文学:向着亚文化形态开放》、《百花洲》、1989年第2期,3000字。
18、《边缘的萎缩: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广角》,1989年第2期,第4-10页,12000字
19、《拆除深度模式》--《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第32-41页,14000字。
20、《无边的存在:小说语言的临界叙述》--《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21、《理论的赎罪》--《文艺报》,1989年5月12日,4000字。22、《文学的巴比伦塔已经倒塌》--《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7000字。
23、《现代主义意识的实验性催化》--《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第13-20页,第4期,第18-24页,24000字。
24、《后新潮小说的叙述变奏》--《上海文学》,1989年第7期,第66-73页,14000字。
25、《先锋派与文明解体》(与靳大成等合作)--《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第65-72页,15000字。
26、《苦闷的文学》(与程麻、李洁非等合作)--《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18000字。
27、《城市与乡村的冲突》--《当代电影》,1988年第 期。
28、《王朔电影:亚文化的象征》--《中国电影报》,1988年 月 日。
29、《无法拒绝的存在--论王朔》--《文化春秋》,1989年第6期,第63-67页,8000字。
30、《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先锋小说》(与王宁合作)--《人民文学》, 1989年第6期,第107-112页,10000字。
31、《宗教衰落之后:艺术的命运》--《电影艺术》,1989年第12期,第20-26页(另至第54页),13000字。
32、《倾斜与变奏:王朔电影的都市二重奏》--《光明日报》,1989年11月9日,5500字。
33、《无望的超越:从深度到本文》(获《福建文学》优秀评论奖)--《福建文学》,1990年第1期,10000字。
34、《冒险的迁徙:后新潮小说的叙事转换》--《艺术广角》,1990年第3期,第4-12页,14000字。
35、《拆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当代电影》,1990年第5期,第37-52页,25000字。
36、《道德轴心的破裂》--《电影艺术》,1990年第6期,6000字。*
37、《暴力与游戏:无主体的话语》--《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第47-62页,24000字。*
38、《历史颓败的寓言--先锋小说的后历史主义倾向》--《钟山》,1991年第3期,第144-156页,20000字。
39、《无底的游戏:论解构》--《艺术广角》,1991年第3期,第21-29页,14000字。* 40、《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第128-141页,19800字。41、《反神话与神话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5期,第105-111页,11000字。42、《诡秘的南方--论南方的先锋派》--《福建文学》,1991年第5期,第105-110页,11000字。43、《生存之境:文学价值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5000字。44、《末路寻踪:都市与历史》--《花城》,1991年第5期,10000字。45、《反抗与逃避:先锋文学的女性意识》--《文论月刊》,1991年第11期,9000字。46、《折解神话:回到真实的生活深处》--《福建文学》,1991年第12期,12000字。47、《文学史杰作》(香港),《大公报》1991年 月 日,3500字。48、《在野性与强力的后面》,《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5期。49、《琼瑶、三毛与大陆的精英文化》(台湾)--《中国论坛》,总第368期,月刊第7期* 50、《旧梦难圆--大陆八O年代文化论争》--总第369期,月刊号,第8期(91年)51、《寻根的谬误》--同上,总第370期,月刊号,第9期(91年)52、《走出低谷--大陆的先锋小说》--同上,总第371期,月刊号,第10期(91年)53、《西学化与国学化》--同上,总第372期,月刊号,第11期(91年)54、《文化救赎》--同上,总第373期,月刊号,第12期(91年)*55、《颠倒等级与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60-70页,20000字。56、《语言的迷津》--《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1期,14000字。57、《解构的界线》--《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第98-105页,13000字 。58、《漫谈刘震云的小说》--《文艺争鸣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2期。*64、《理论话语:从容启示的时代》--《艺术广角》,1992年第4期,14000字。* 65、《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12000字。*66、《空缺与重复:格非的叙事策略》--《当代作用评论》,1992年第5期,17000字。67、《挽歌悠唱-评刘心武<风过耳>》--同上,第6期,第12000字。* 68、《常规与变异--当前小说形势与流变》--《文艺研究》,1992年第6期,16000字69、《终止逃避》--《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4期,4000字。* 70、《永无归期的流放》--《小说评论》,1992年第6期,14500字。* 71、《抒情的时代》--《上海文学》,1992年第11期,17000字。*72、《无望的救赎:从形式到历史》--《花城》,1992年第6期,22000字。73、《彷徨与蜕变:1991年中国大陆文学形势透视》(台湾)--《文化论评》(三民出版社),1992年10月,17000字。74、《文化记忆与历史叙事》(香港)--《现代艺术思潮》,1992年第2期,6000字75、《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模仿》--(台湾)《中国论坛》,总第374期,月刊号,第13期(92年)76、《大陆的后现代主义》--《中国论坛》,总第375期,月刊号,第14期(92年)* 77、《悖离与超越--再论大陆的后现代主义》--《中国论坛》,总第376期,月刊号,第15期(92年)78、《保守性与合法化》--《中国论坛》,总第377期,月刊号,第16期(92年)79、《灰蓝色与失语证--时代的情感记忆》--《中国论坛》总第378期,月刊号,第17期(92年)80、《王朔现象与大陆的民间社会》--《中国论坛》总第379期,月刊号,第18期(92年)* 81、《文革记忆:永久的文化幽灵》--《中国论坛》总第380期,月刊号,第19期(92年)82、《重唱革命歌曲》--《中国论坛》总第381期,月刊号,第20期(92年)*83、《写作与政治:第三世界文化的历史境遇》--《中国论坛》总第382期,月刊号,第21期(92年)84、《传统文化在商业社会中的命运》--《中国论坛》总第383期,月刊号,第22期85、《新情感的危机》--《中国论坛》总第384期,月刊号,第23期86、《走向体育神话的时代》--《中国论坛》总第385期,月刊号,第24期87、《重返乌托邦》--《文学自由谈》 1993,第3期,88、《后殖民文化的倾诉》--《中国文化报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4500字。92、《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钟山》1993年,第1期,3000字。93、《王朔漫论》--《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4500字。* 94、《历史转型与后现代的兴起》--《花城》,1993年第2期,25000字。*95、《破裂与见征:新情感的变迁与危机》--《作家》,1993年第 期,16000字。* 96、《反抗危机:新写实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20000字。97、《精神与欲望:都市末世学》,吴滨《重叠影象》跋,--中国社科出筷版社,1993年6月,6000字98、《临界叙述:先锋小说的语言经验》 15000字* 99、《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3期,14000字100、 《欲望如水:女性的神话》--《钟山》,1993,第4期,9500字.101、 《商业时代的窘迫神话》--《文艺报》,1993年8月日.5000字102、《先锋派:当代性与开放性》--《文论报》,1993年10月日.字.103、 《后文化现象与知识分子的两栖心态》--《作家》,1993年第8期,14000字(与孙津等合作).* 104、 《文化拼贴的时代》--《文艺争鸣》,1993年第5期,11000字.105、《城市守望者》--《新生界》,1993年第4期,4000字.106、《孙甘露:绝对的写作》--孙甘露小说集《访问梦境》·跋。107、《文化颓败者的狂舞》--《钟山》,1993年第6期,25000字(与张颐武等合作)108、《东方主义与后殖民文化》--《钟山》,1994年第1期,26000字(与朱伟等合作).109、《拆解娱乐》--《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5000字.110、 《废都滋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12万字(与李书磊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15000字。* 119、《表象崇拜:分享剩余意义的叙事法则》--《今日先锋》1994年第3期17000字。120、 《对文学说话》,《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7000字。* 121、 《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 3 期,18000字。* 122、 《表象与状态: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概论》--《文艺争鸣》1994年第4 期17000字。123、《语言神话的破损与重建:1979年以来的中国叙事文学》--《奥莱特·历史档案》,1994年出版,18000字。124、《消费时代的文化走势》--《中国文化报》1994年1 月 日,6000字。125、 《生命之轻与文学之重》--《中国作家》1994年第3 期(与徐小斌合作)。126、 《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混战》--《东方》1994年第3期,第81- 86页,5000字。* 127、 《过渡性状态:后当代叙事倾向》---《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 5期,第74 -82页,16000字。128、《历史布景与个人记忆》--《文艺争呜》,1994年第4期,10000字。*129、 《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上海文化》,1994年第4期,5000字。130、《众声喧哗:走向文化部落的时代》--《原道》,1994年第1期,9000字。131、《彻底的倾诉:在生活的尽头》--《作家》,1994年第11期,3000字。132、 《陈染论》--《小说评论》,1996年第5期,12000字。133、 《守望与越位:1993年长篇小说概观》--《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13000字。134、 《先锋的岐途》,《大家》,1994年第2期。5500字。135、 《阅读的胜利:被拖着走的文学》--《中华读书报》,1994年7月 日,3500字。136、 《又见棕榈:无根的迷惘》--序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8000字。* 137、 《超越情感:欲望化的叙事法则》--《花城》,1995年第 1期,20000 字。138、 《生动的空想:特定时期的精神轮廓》--《大家》,1995年第 2期字,6000字。139、 《爱欲、自我与诗性的跨越》,同上,2800字。* 140、 《语言与欲望:后本土小说论》--《作家》,1995年第7 期。21000字。*141、《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山花》1995年第1 期,7000字。142、《只有一个张承志》,《文论报》,1995年7 月。6000字。143、《怀旧的年代:1994年的精神症候学》--《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144、 《真实的迷失: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与现状》,《湖南文学》1995年第6 期,12000字。145、 《面对生活现场的叙事--何顿小说论略》--《山花》,1995年。5000字。146、 《意外的合谋:精英与大众殊途同归的重叠影像》--《今天》,1995年。* 147、 《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二十一世纪》(香港),1997年第3 期,12000字。* 148、 《九十年代:文学怎样面对现实说话》--《北京文学》,1997年,第4 期,26000字。* 149、 《先锋派之后:九十的年代的文学流向》--《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28000字。150、 《文本研究:想象的精神飞地》--《大家》,1997年第2 期,11000字。151、 《批评的位置》,《作家》,1997年第4 期,8000字。*152、 《想象的位置:回归传统的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 期,14000字。*153、 《晚生代与大陆九十年代文学流向》--香港《明报》(月刊),1997年,第8 期,5000字。* 154、 《历史的误置: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的再思考》--《文艺争鸣》,1997年 ,第4 期,16000字,第24-34页。154、 《文化想象的间隙》(与刘康对话)--《作家》,1997年第1 期,15000字。* 155、 《假想的出路:评第三种批评》--《文论报》,1997年8 月,5000字。156、 《中国大陆的后现代文化》(长篇对话,与王岳川、王一川等合作),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2 期,10万字。陈晓明承担部分约22000字。* 157、《寄生与颠覆:中国当代新电影的叙事法则》--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期,11000字。158、《先锋小说派及其发展》--《中华文学通史》,第九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11000字。159、《中国大陆的后现代主义现象阐释》--香港,《民报月刊》,1998年,第3期。160、《后东方视点与当代中国文化分析》——《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张京媛主编。161、《后现代主义与大陆文化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批评话语》,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8,张旭东主编*162、《绝对现实主义的崛起》,《南方文坛》,1998年,第3期。*163、《仿真与审美转换》,《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25000字。164、《语言的极地》,《当代作家评论》,同上,8000字。165、《无望的倾诉--评林白<说吧房间>》,《南方文坛》,1998年,第1期。*166、《现代主义的兴起与文学的多元化》,《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7-416页,46000字。*167,《虚构的危机》,《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800字。*168,《异类的尖叫》,《大家》,1999年第5期,23000字。169,《又见三剑客》,《南方文坛》,2000年,第2期,8000字。170,《批评旷野里的精神之树——评程文超》,《南方文坛》,2000,3,8800字。171,《跨越红土地——评熊正良的小说艺术》,同上,2000年,第4期,9500字。*172,《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的兴起》,《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期,第1-42页,36000字。(获文学所第二届2001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73,《语词写作与修辞的乌托邦》,《九十年代诗歌备忘录》,2000年,19000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74,《分裂的力量——评电影<月蚀>》,《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175,《经典的危机》,《山花》,2000年,第5期,7800字。176,《解构男人或语言的妄想症——评海男的<男人传>》,《大家》,2000年第3期,3500字。177,《暧昧的身份认同——评林白的<玻璃虫>》,2000年第1期,3500字。178,《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5500字。*179,《文化研究与政治上正确》,《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5500字。180,《无底的游戏——后结构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11000字。*181,《从现代主义到没有主义》,《21世纪》(香港),2000,12,第33-39页。12000字。*182,《记忆的抹去与解脱——评铁凝》,《读书》,2001年,第3期。183;《怀着知识的记忆创新》,《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29-33,9000字。*184,《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文学评论》,2001,第5期,第72-79页,15000字。185,《媒体批评》,《南方文坛》,2001,3,5000字。186,《文人格调,文人何为?》《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8000字。187,《逃跑的童话——评杨映川》,《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8000字。188,《在现实主义侧面》,《特区文学》,2001年第6期,5000字。*189,《现代性与文学的历史化——当代中国文学变革的思想背景阐释》,《山花》,2002年,第1期,20000字。*190,《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第4-16页。(头条,17500字)*191,《个人记忆与历史的客观化》,《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16500字。192,《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近期小说的审美意识流向》,《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17-24页,15000字,*193,《消费社会中的文学叙事》,《大家》(云南),2002年第4期,18000字。*194,《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长城》(河北),2002年第4期,19500字。195,《执着不变的李锐》,《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5月29日,第11版。196,《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南方文坛》,2002年第3期。197,《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期,第17-24页,14000字。198,《方法论的焦虑》,《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199,《历史在别处》,《人民日报》,2002年。200,《走进历史深处——序路文彬<想象与演绎>》,《珠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01,《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95-106页,19000字。202,《理想主义年华的绝唱》,《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203,《重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规范》,《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2004,《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记忆》(创刊号),2002年。2005,《时尚化写作》,《文艺报》,2002年8月。2006,《摄影文学的先锋性》,《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年,9月。207,《历史“回潮”或者在别处》,《长城》,2002年第6期。18500字。208,《重返现代性氛围》,《长城》,2003年第1期,18000字。209,《恢复个人的真实记忆》,《文艺报》,2003年1月7日。*210,《现代性有什么错》,《长城》,2003年第2期,21000字。211,《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拨》,《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212,《在爱欲的尽头》,《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213,《给文学招魂:差异性自由》,《南方文坛》,2003年第2期。214,《在平淡无奇中坚韧地存在》,《长城》,2003年第3期,18500字。
215,《反SARS的解构历程》,《长城》,2003年第4期,19800字。216,《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杭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7000字。*217,《德里达拒绝历史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11500字。219,《碑,瘤子与乱伦后的谋杀》,《长城》,2003年第5期,22000字。220,《本土性与后现代的鬼火》,《文艺报》,2004年,3月*221,《在底层眺望纯文学》,《长城》,2004年第1期,17000字。*222,《现代性: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连载,21000字。《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转载。*223,《断裂后的接轨: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7000字。224,《归乡的文学与文字》,《长城》,2004年,第2期。15000字。
225,《异质性书写与文字之力》,《长城》,2004年,第3期。14000字。*226,《破解整体性——长篇小说变的历史变形记》,《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14000字。227.《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辽宁大学学报》,2004,1,14000字。228,《市场的能动性与多样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4期,6000字。229,《柏杨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柏杨论学术讨论文集》,台湾远流,2004。230,《生态主义:穿不过现代性视角》,《长城》,2004年,第4期,16000字。*231,《“胜过”现实的写作:王蒙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第128­—133页,14000字。232,《永远的舞者——重新解读梁晓声》,《艺术评论》(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第8期,第74—78页,8000字。*233,《理论的终结与批评的开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234,《极端境遇与“新人民性”——张平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235,《审美的童话时代》,《长城》,2004年第5期,14000字。*236,《张艺谋的还童术》,《读书》,2004年第10期,6500字。237,《墓地写作与乡土的后现代性》,《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238,《柏杨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杭州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239,《本源的缺乏——论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的关系》,《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3000字。*240, 《不说,写作和飞翔——论林白的写作经验及意味》,《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15000字。*241,《论德里达的“补充”概念》,《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18000字。242,《现代性视野中的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与历史观》,《长江学术》,2005年第4期。10000字。*243, 《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解构现象学中的历史性问题》,《理论前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辑。24000字。*244,《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海南师院学报》,2005年第1期,22000字。*245,《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德里达与中国》,《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14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246,《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247,《超过图像霸权的文学书写》,《20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4年5月,第25—34页。*248,《人民性与审美的脱身术》,《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第112—120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249,《身体穿过历史现场》,《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8000字。250,《乡土叙事的终结——评贾平凹的<秦腔>》,《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11000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251,《“内在视野”与重建思想史》,《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252,《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说》,《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253,《后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权力与力比多的辩证法》,《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11000字。*254,《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对抗战文学的反思》,《南方文坛》,2006年第1期,15000字。*255,《“憎恨学派”或后左翼的新生》,《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10000字。*256,《身体的诡计:当下与历史的合谋》,《长城》,2006年,第1期,16000字。*257,《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21000字。258,《理论的记忆与踪迹》,《长江学术》(武汉),2006年第1期,第140-146页。*259,《批评的溃败与未来的前景》,《长城》,2006年,第2期,18000字。*260,《文学性:令人困扰的幽灵》,《长城》,2006年,第3期,15000字。*261,《理论的越界与转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19000字。*262,《“疯狂”中的思想交锋——德里达对福科的“疯狂史”的批判解构的疯狂》,《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14000字。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263,《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论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18000字。《新华文摘》,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264,《文学:一种奇怪建制?》,《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7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 期转载。*265,《文学的类型、法律与女人——论德里达的文学观》,《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9000字。*266,《文学,在法的前面——解析德里达关于文学与法的观点》,《杭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1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6期转摘。*267,《战后法国思想冲突与解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谱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23000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转摘,2006年第6期。*268,《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18000字。269,《2006年文学关键词》(主持和撰写部分),《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第44-49页。人大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第4-10页。*270,《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22000字,第128-142页。*271,《论罂粟之家——苏童创作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22000字,第106-118页。*272,《被劫持的文学性——德里达关于“残酷”文学性的论述》,《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12000字,第24—29页。人大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第3—9页。*273,《无底的游戏与新的肯定性——对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解读》,《燕赵学术》,2007年春之卷(创刊号),12000字,第80-90页。*274,《解构的伦理面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第146-153页。14000字。*275,《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大家》(云南),2007年,第3期,16000字,第129—139页。*276,《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期,20000字。*277,《论在<细雨中呼喊>》,《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第117-132页。21000字。*278,《向死而生的当代文学》,《长城》,2007年第4期,第117—131页。18500字。*279,《身体的荒诞诡计》,《现代中国》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01-217,15500字。*280,《在不可能性中给予宽恕》,《大家》,2007年第3期,第46—51页。11000字。*281,《“药”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论德里达的<柏拉图的药>》,《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第50—61页,17000字。*282,《他引来鬼火,他横扫一切——阎连科论》,《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第62-69页,13000字。*283,《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6期,第4-27页,28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08年第1期,第97-116页。*284,《现代性与当代文学史叙述》,《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13000字,第63-72页。*285,《重论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及其转向》,《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第14-27页,26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2008年第5期, 第62-76页。*286,《<讲话>的方向与当代文学的断裂性革命》,《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第65-78页,16000字。*287,《在绝境中思考法律与正义——论德里达关于法律的解构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杭州),2008年第1期,第55-66页,18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全文转载,2008年第5期,第26-36页。*288,《友爱、敌意与他者的单一性——论德里达的“幻影朋友之回归”》,《上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61-169页,17000字。*290, 《革命与抚慰:现代性激进化中的农村叙事——重论五六十年代小说中的农村题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19000字,第1-10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08年第105-116页。291,《在终结的命运中拓路——2007年小说的多向态势》,《山花》,2008年第5期,11000字,第134-145页。293,《博尔赫斯:帕慕克的“文学父亲”?——兼谈当代小说的绝境拓路》,《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25日。*295,《重论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 《文艺争鸣》, 2008年第11期,19500字。*298,《“没落”的不朽事业——白先勇小说的审美现代性》,《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17500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09年第5期。*299,《历史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散文史——试评范培松<中国散文史>》,《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7000字。299,《对现代历史的彻底还原——评刘醒龙的<圣天门口>》 《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5600字。299,激情与洒脱——评孟繁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通论》,《文艺争鸣》,2009年第4期。*300,《开创与驱逐:新中国初期的文学运动》,《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103—111页。*301,《“对中国的执迷”:放逐与皈依——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评述》,《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第28-29页)转摘。*302,《壮怀激烈:中国当代文学60年》,《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58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1期转摘。303,《幸存与渐入佳境》,《文艺报》,2009年8月20日。*304,《“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一句顶一万句>开启的乡土叙事新面向》,《南方文坛》,2009年第5期,第5—14页,20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10年第?期。305,《建国初期革命文学中的历史叙事》,《艺术评论》(北京),2009年第10期,11000字。第30-36页。306,《有一点中国立场如何》,《中华读书报》,2009年11月18日。306,《穿过本土,越过“废都”——贾平凹创作的历史语义学》(贾平凹作品集《浮噪》《废都》《秦腔》代序),作家出版社,2009年7月。307,《对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评价》,《北京文学》,2010年第1期,119-126页。11000字。《新华文摘》,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308,《回应批评: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34-42页。309,《中国立场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文艺报》,2010年3月16日。310,《再论中国文学评价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第4期。312,《“动刀”:当代小说叙事的暴力美学》,《上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151-163页。313,《“恕道”在当代危机中的普适性与积极面向》,《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314,《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4期,第76—94页,22000字。315, 《范稳长篇小说:《大地雅歌》让大爱穿越藏地》,《文艺报》,2010年8月23日。316,《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性》,《上海文化》 2010年第3期。317,《在历史愿望与朴素的生活书写之间——重读<创业史>的文学史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年第2期,66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10年第7期,318,《“重复虚构”的秘密——马原的<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第27-39页,18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11年第1期。319,《不屈不挠的肯定性:程文超文学理论批评论略》,《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13000字。320,《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第6—21页,25000字。321,《<你在高原>就是高原》,《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322,《如此黑暗,如此明亮》,《文艺报》,2010年9月27日。325, 《现实主义理论在“当代”重新确立时的内在差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1年01期,第5-10页,12000字。326,《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14000字。327,新世纪小说开辟的个体经验,《东岳论丛》,2011年第2期,第18-24页,13500字。328,《“历史化”与“去-历史化”——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多文本叙事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1-8页,14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12年第2期,330,《相信文学:重建启示价值》,《文艺争鸣》,2011年第5期,第1-3页,6000字。331,《文本如何自由——从雪漠的<西夏咒>谈起》,《人文杂志》(西安),2011年第4期,第90-97页,14000字。332,《自由与敏锐的理论批评——试评朱国华的<乌合的思想>》,《南方文坛》 2011年第4期,8000字。333,《<古炉>:落地的文本》,《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27日第11 版。334,《孤独与友爱的乡村变奏曲——评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国艺术报》,2011年9月2日,3500字。335,《汉语文学的新阶段——“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人民日报》,2011年9月20日,5200字。336,《<你在高原>:大气俊朗 宽广通透》,《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第十版。337,《重读王小波的<我的阴阳两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2期。第55-72页。338,《逃离:汉语文学的自觉与蜕变》,《窗口与桥梁》(中外作家演讲集锦),作家出版社,2011年9月,第87-97页。340,《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人民日报》,2011年7月29日,4000字。341,《现代小说的“歪拧”面向——<憩园>的另一种解读》,《文艺报》,2011年11月16日,4100字。342,《人文文化与文化高品质发展论略》,《光明日报》,2012年2月15日。343,《汉语文学的“逃离”与自觉——兼论新世纪文学的“晚郁风格”》,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第2期,第99-116页,22000字。344,《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文艺争鸣》,2012年和,第2期,第6-17页,23000字。345,《去历史化的大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第18—25页。17500字。346,《感性解放引导的现代艺术观念变革——“视听文明”到来之际的美学反思》,《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第5-17及25页,22000字。347,《历史语境的意义——关于五十年代美学讨论的再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348,《历史尽头的自觉——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审美流变》,《上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31000字。349,《批评的有效性与批评自觉》,《文艺报》,2012年5月26日,6100字。350,《“影像中国”的方法——评张英进的跨文化影像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10500字。352,《美国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分析》,《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14000字。353,《凿空西部的神秘——试论三位西部作家的“生活意识”》,《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15000字。354,《文学如何表现当下现实?》,《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第26-34,16000字。355,《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山东文学》,2012年第11期,第63-66页。《新华文摘》,2013年第1期转载,第90-91页。356,《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文学评论》(山东),2012年创刊号。357,《“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第35-54页,25000字。358,《现实如何压倒浪漫----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生成的历史谱系》,澳门大学《南国人文学刊》,2013年第1期,23000字。359,《萤火虫、幽灵化或如佛一样——评贾平凹新作带灯》,《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16000字。360,《文学新北京:三十年无法归拢的“新京派”》(与丛治辰合作),《人民日报》,2013年6月21日。362,《穿过“废都”,带灯夜行——试论贾平凹的创作历程》《东吴学术》,2013年第5期,53000字。363,《“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15000字。364,《70代,向后看,向前看,看透70代》,《文艺争鸣》,201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365,《在历史的阴面写作——试论<长恨歌>隐含的时代意识》,《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17500字。366,《门罗:如此艺术,如此小说》,《文艺报》,2013年10月14日。371,《不可能的三驾马车——试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源起与建构》,《文艺争鸣》,2013年第12期。372,《曲折与激变的道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变异》,《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1期,28000字。
注:打* 号的为重点文章。因字数超过百度百科限制,文中作品目录有删节。另有英文论文近十篇,以及散见于报刊杂志的短文和书评五六十篇未包括以上目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20:48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