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古代铜质
辅币,指
秦汉以后的各类
方孔圆钱,
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
民国初年。
价值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货币文化。
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
孔方兄等。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
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
考古学、
金石学及文物、
古汉语等诸多知识 ,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
发展历史
方孔铜钱应
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
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
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
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
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
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
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
荚钱”。武帝
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
三铢钱。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
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
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
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
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
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
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
大泉。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
小泉直一”文字。其他泉币的直径、重量、价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
布货十品又称“
十布”,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
壮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大布重二十四铢,长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较大。其他各布难以辨认、极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国
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
年号钱”。由五胡
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
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
汉兴。开始铸“
汉兴钱”。不久,
南朝宋于
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铸“
太和五铢”。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
至元通宝”、明代的“
洪武通宝”、清代的“
乾隆通宝”等。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
货币符号,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
后梁的“
开平通宝”、南唐的“
大唐通宝”、北宋的“
太平通宝”,辽的“
重熙通宝”、金的“
大定通宝”、元的“
至正通宝”、明的“
洪武通宝”。而辛亥革命后广东、福建等地的“
民国通宝”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
分类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
流通手段的
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
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
空首布,
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
针首刀,
尖首刀,
明刀和
齐刀,
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
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
平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和
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
尖足布,
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
燕国地区。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
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三分钱:西
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比轮:
东晋时沿用
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小
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
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钱:
剪边钱与
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饼钱:
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后来在
北宋时
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对钱:指钱文对称之钱,其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
南唐,
盛于两宋。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岳而得名。
厌胜钱: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用钱,多作吉庆,
上梁,供奉,悬挂,佩带之用,又称
压胜钱,押胜钱。
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
佩钱:古人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供养钱:寺观内作为
供品的钱币,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挂于
佛龛之旁,又称佛脏钱。
金背:明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铸的铜钱。
恶钱:唐代劣质
私铸钱的称谓。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名目。
历史背景
“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
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专用名词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广郭:指内部较宽者
狭郭:指内部较狭者。
重郭:指两重内郭。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粟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
阳文延伸至郭外,又称四出,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
外轮,肉郭,边郭。
狭缘:外部较狭,又称狭轮,狭边。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
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
仰月,向下称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
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所致。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铜钱铜锈被传世色泽所掩。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泽,又称
黑漆古。
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
水银沁。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钱币模型,又称
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钱范:铸钱模型,印钱币正面的称面范,印背面的称背范。
收藏方法
一看历史价值
珍稀
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
交子”和“十文
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
吉林的“
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
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
阿城县出土的“
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由于
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现存数量
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
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
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
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
三看文化价值
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
艺术价值极高。如汉代王莽
新朝时的“
货泉”、“
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
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
美术字,为收藏珍品。
四看品相
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
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
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
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
珍贵文物。
具体操作视其藏品的品相优劣程度、市场变化、
个人需求等因素,上下浮动决定实际交易价格。
鉴定方法
铜钱的鉴别,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
看铜质
我国历代铜钱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铜钱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总地来讲,用
铜锌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黄色,
铜锡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青色。明
嘉靖以后,开始向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新疆等地用
红铜铸钱,颜色紫红。在铜钱
鉴定过程中,如发现铜质与时代不相符的铜钱,即可断定其为伪品。
观锈色
提高铜钱伪锈鉴别能力,是铜钱鉴定的重点所在。因为几乎每种作假方法,最后都要用伪锈来做掩饰。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
氧化铜、
碱式碳酸铜等。铜锈一般是指铜质铜钱表面形成的一种
氧化物。
看钱文
很多铜钱有铭文书写是我国铜钱的一大特点,而且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文字字体各有特征,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铜钱。
听声音
辨声也是铜钱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年代久远,
古币火气尽脱,敲击时声音无转音,掷于水泥地面时其声音暗哑。只要将其轻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属敲击,.会发出破壳声,没有清脆响亮的金属声。
闻气味
辨味亦为鉴定伪钱的方法之一。真币传世已久,冶铸时的火气早已消失,嗅时没有任何火气。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刚出土时常带绿色的锈蚀,嗅时有一股泥土味。而伪造的古币由于冶铸未久,-铜钱上常留有冶铸时的火气。
辨伪色
铜钱经过长期的流传、把玩,表面
上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
古铜色包浆,业内称为“
传世古”。真的“传世古”坚牢,包浆难以刮除,铜钱流传愈久,色泽愈深,质地越是坚牢,用
水煮刀刮都很难去掉。假的“传世古’’包浆比较轻浮,质地疏松,用开水泡煮后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如发现宋代以前浅黄发光的黄铜钱,大概就是
伪币了。
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
古钱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铜钱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
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有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钱特征。造假者往往为了
品相美观,将
刀币、
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
铸作方法
铸作(铸造和形制)的鉴别也是铜钱
辨伪的重要依据。我国铜钱的铸造分为
两个阶段,唐代以前采用
范铸法,唐代以后多用
母钱翻砂法口范铸法主要有
陶范、
石范和
铜范三种,陶范是最早出现的铸币方法,战国以后才开始使用后两种方法。
比较密度
铜的密度是8960kg/m3,计算铜钱的密度,再与铜的密度相比较,如果与铜的密度相同或接近的,那么就是真品;如果比铜的密度小,那么就是伪品
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密度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铜钱的保养
青铜古钱上的锈色一般应尽量保持原状,因其大多为无害锈。但有时遇到古钱锈结成块而无法辨认币文时或存在有害锈迹时,就需要除去锈迹。
一般
土锈都是土和钙镁盐的混合物或土和铜锈的混合物。处理前先用柔软的毛刷
蘸水轻轻刷去古钱上的泥土,然后将它浸入
冰醋酸稀释液中(冰醋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化学溶剂,原用于摄影
暗房)。一小时后,用小木棍轻触块状古钱,直至散开为止。然后戴上橡皮手套,一手持一枚古钱,一手轻轻用毛刷擦洗。一般无背文和记号的古钱可不必擦去背面的铜锈,以保持出土古钱的部分特征。除锈后放在清水中冲洗掉冰醋酸溶液,用柔软的毛巾或布片吸干水分,最后平摊在干净纸上晾干即可。
在缺乏条件时也可用醋浸泡除锈。这种除锈法大约需一昼夜才能勉强溶开铜锈,效率极差。
对于浸泡法无能为力的粉状锈,可用
油泥圈围除锈部位,用
滴管滴入浓醋酸使锈分解,再用针尖轻轻剔锈,用水刷洗后,再用氢氧化氨进行中和。
胎发锈,是从古钱内向外腐蚀的锈层,这种情况下钱身变厚,大多采用封闭保存,不再除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