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仁弘(
朝鲜语:정인홍,1535年—1623年),
朝鲜王朝中期大臣、儒学家。
字德远,
号来庵,
本贯瑞山,生于
庆尚道陕川郡。他是著名儒学家
曹植的学生,为南冥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属于
北人(大北派)。
壬辰倭乱时期曾领导义兵抗日,
光海君在位时官至
领议政,封瑞宁
府院君。
仁祖反正时以八十九岁高龄被斩首示众。有《来庵集》十五卷传世。
嘉靖十四年(1535年,
朝鲜中宗三十年),郑仁弘出生于
庆尚道陕川郡的一个乡班家庭。少年时师从著名儒学家
曹植(号南冥),与崔永庆、吴健、金宇颙、
郭再祐等同为南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问甚至超过曹植,引起名儒
李珥的注意,与他交好。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朝鲜明宗十三年)中司马试,取得生员功名。万历元年(1573年,
朝鲜宣祖六年)与李之菡、崔永庆、赵穆、金千镒一起作为“卓行之士”而被举荐并获授六品官职。后任
司宪府持平、掌令,在
乙亥党论(东西分党)后站在
东人党一方。万历六年(1578年,宣祖十一年)被外放为黄润县监、永川郡守,翌年复归任掌令,弹劾西人党
沈义谦、
郑澈等人,史载他在司宪府时非常活跃,“抑禁奢逾,刑罚峻厉,闾井畏惮,为之肃然”。万历十年(1582年,宣祖十五年)后先后丁母亲、父亲之忧,万历十四年(1586年,宣祖十九年)
服阕后被起复为益山郡守,但他推辞不就,并上疏针砭时弊。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发生己丑狱事,郑仁弘因为与
郑汝立的密切关系以及攻击过曾弹劾郑汝立的已故司宪府执义李敬中,被宣祖削夺官职。后东人分裂为
南人和
北人,郑仁弘是北人领袖之一,与
柳成龙为首的南人对立。郑仁弘将柳成龙比作
公孙弘,而柳成龙也厌恶郑仁弘之隘僻,两人水火不容。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
壬辰倭乱爆发,郑仁弘在家乡组织义兵,与日军作战。宣祖欲将其收编进官军麾下,授以
尚州牧使、宁海府使等职,但他都没赴任。壬辰倭乱结束后,朝廷又任命郑仁弘为刑曹参议,但他依然不赴任。此时他的政治立场又变成大北派,与
柳永庆为首的小北派对立。万历三十年(1602年,宣祖三十五年),朝廷任命他为同副承旨、大司宪,郑仁弘借口有病,力辞不就,宣祖亲自致函征召,郑仁弘终于赴任,然又遭到西人
李贵上疏揭发其武断乡曲、劫制守令,他不得不再次为此辞职回乡。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宣祖三十七年)授
工曹参判,但他仍在陕川家中,其时他刊行老师曹植的文集,力挺曹植的地位而贬低退溪
李滉(李滉曾批评曹植的学风近乎老庄),引起南人的不满。在朝廷中,他也以“过激”闻名。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宣祖四十一年)正月,郑仁弘上疏弹劾领议政
柳永庆隐瞒宣祖传摄于
光海君的教旨之罪。小北派遂怂恿宣祖将郑仁弘及
李尔瞻、李庆全等大北派流放。然而二月初二日宣祖就过世,光海君即位,小北派失势,郑仁弘化险为夷,并因保护光海君之功而受到重用。万历四十年(1612年,光海君四年)拜右议政,两年后改左议政,封瑞宁
府院君,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光海君十年)正月更是升为领议政。但郑仁弘在光海君年间除了偶尔应召上京外,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住在陕川,光海君或李尔瞻派人来咨询,他以“山林”身份遥控朝政,施加影响力。李尔瞻自称为郑仁弘门人,李尔瞻通过郑仁弘的上劄来传达自己的意思,有时李尔瞻为了赶时间,甚至自己写上疏冒充郑仁弘的名义,然后再告诉郑仁弘,郑仁弘反而称赞其忠。
光海君时期,郑仁弘为维护光海君政权而不遗余力,如对
临海君、
永昌大君主张“割恩说”,要求严惩,用
吕后等的事例来比喻
仁穆大妃,主张“废母论”,等等。但也有与光海君意见相左的时候,如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光海君二年)五贤从祀文庙时,郑仁弘为了维护老师曹植的地位,反对五贤中与曹植对立的李滉、
李彦迪从祀,是为“晦退辨斥”,但光海君没有接受,郑仁弘也被
成均馆儒生开除儒籍(青衿录)。另一方面,他主张在明金战争中对明忠诚,出兵报效,强调“上国有事,则当奔走尽诚,思效其万一,况有征兵事乎?”与光海君的中立外交思路不同。
天启三年(1623年,仁祖元年)
仁祖反正后,大北派倒台,郑仁弘被捕,四月初三日与李觉等十四人一起被斩首示众,享年八十九岁。郑仁弘死后,门徒以进取为耻,从此陕川一带士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