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客家文化
文化形态
赣州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现有600余幢神奇的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保存完好、较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东升围等古老的客家围屋城堡。还有规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也有客家古村落——白鹭村
文化内涵
客家文化(赣南)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吸纳当地各种文化营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形成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及发展中有着重要、独特的地位,积淀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而为世人瞩目。在整个客家文化中,客家文化(赣南)又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赣南保留着较多的有着客家文化(赣南)特色、传承着历史记忆的古村落。如宁都东龙村瑞金密溪村、兴国三僚村赣县白鹭村南康唐江卢屋村寻乌周田村等143个古村落,都是赣南客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赣南)的特色,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成为客家文化(赣南)的重要物质载体。
赣南围屋是客家文化(赣南)在建筑风格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民居的一大奇葩。围屋主要分布在赣南南部的龙南全南定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县境内,如今尚存500余座,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围屋多为方形,小者数百平方米,大者万余平方米。其外墙多用三合土构筑而成,厚度甚至有达两米者,坚韧固实;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碉堡,易守难攻。围屋内居住着同姓同宗的直系后人,集家、堡、祠于一体,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和鲜明的宗族聚居性,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成为中国民居的一大奇葩。2012年10月,赣南客家围屋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客家山歌和采茶戏是客家文化(赣南)表演艺术的精华。赣南是客家山歌的最早传唱地。客家山歌产生于赣南的兴国一带,兴国还流传着唐朝末年《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故事。赣南客家山歌不但继承了传统诗歌赋、比、兴,而且在人民大众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扑鼻的泥土芳香。采茶戏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剧种。相传起源于安远九龙山的茶歌,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采茶戏表演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人物少、布景道具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赣南采茶戏欢快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更具生命力,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影响深远。
作为客家文化(赣南)重要标志的赣南客家方言古朴独特。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的语言,是维系客家民系的纽带。与闽西粤东的客家方言相比,赣南客家方言有两大特点:第一,赣南北部是赣方言客方言的交汇区域,因此,从赣南客家方言中更容易考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传承了中州古音韵的六个音调,保留了完整的古入声,能押韵吟出保留入声的古诗词,与作于元代的《中原音韵》所记述声母系统和发音方法基本一致;又呈同一的多样性,它不像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甚至乡与乡之间均有差异。因而,赣南的客家方言更具学术研究价值,是客家文化口头传承的重要载体。
赣南的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和乡土气息而为世人瞩目。民俗节庆活动在广大乡村中普遍存续良好,除传统岁时节庆外,还有许多由民间信仰而发展起来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为祈求家口平安、丰登稔熟的石城灯彩,年年春节期间都有盛大表演,自明清以来长盛不衰。以龙神崇拜为内容的龙南杨村太平龙舟赛,从祭龙请龙、龙舟赛到送龙,仪式古典庄重,龙舟竞赛欢快热烈,且在地处山区的池塘中举行。这项活动自明弘治年间由赖氏创办以来,传承已历490余载。以火龙神为信仰的宁都洛口南云竹篙火龙节,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为禳神期,期间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八月十五的竹篙火龙表演将禳神推向高潮。这一活动由清中叶以来传承今。以香火延续为旨归宁都石上割鸡担灯(丁)民俗,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由李氏族人世世代代传承,深刻反映了客家人薪火相传祈盼家族人丁兴旺的传统意识。这些民俗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赣南的红色文化是客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客家文化(赣南)的一大特色。客家人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包容性强的独特品格以及文化开放性的特质等文化素养,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客家文化在中央苏区的建立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苏区文化和苏区精神的重要来源。如客家山歌在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援苏区革命和建设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流传着“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等许多革命红歌就是由传统的赣南客家山歌演变而来的。
文化景观
一代代客家人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也让客家文化旅游成为赣州独具一格的旅游名片。
客家古建筑
赣州龙南县有376座围屋,是赣州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具有代表性的有关西新围渔仔潭围(客家酒堡)、栗园围燕翼围等。关西新围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步入围屋,所见的每一处场景,都能引起惊叹,关西新围也被世人称为“遗落在民间的古城堡”。石城县清代陈联客家围屋迄今已有208年的历史,结合了方围、天井式民居、府第式民居、苏杭园林风格四大特色。
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由大批客家富商建造的18座(现存完好的有15座)客家围屋民居,是极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古建筑。
在赣州众多的客家围屋中,定南“虎形”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构思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出名。定南“虎形”围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整个围屋的建筑造型为昂首坐视的虎形。2012年11月,虎形围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安远境内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客家围屋,围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结构奇特复杂,变化精巧,是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历史的化石和标本。最为著名的是有着浓郁客家风情的镇岗东生围,它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是赣南区域内最大的客家方围。
其他景点还有全国一座以“研究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赣县白鹭古村中,百年以上的客家民居就有60多栋,村内现仍保存着全国罕见的女性祠堂、寸金寸片的云母片、故宫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等。
客家民俗
提到客家文化旅游,不得不说一下赣南的客家民俗游。客家历经2200余年的历史积淀,在赣南这片土地上经过世代相传和积累,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各类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仍强烈地作用于赣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行走赣南,实在不能省略仍在传承的赣南民俗。这些毫无商业气息的民俗旅游,在静悄悄地等待游客一探真容。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现场,会有这样的感觉:历史,其实正在发生。
农历三月十三,在全南县城厢镇镇仔村一带,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乡间习俗——“太公会”。这是当地的曾氏宗族的一大盛事,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这一天,曾氏“宗圣公祠”内将红烛高照,鞭炮齐鸣,全体族人在此祭祖祈福,一派喜庆热闹景象。至午时,家家户户摆酒设宴,各方亲朋好友纷至沓来。家里客人来得越多,人气越旺。如今,“太公会”成为曾氏道传公后人辨祖归宗的独特标志。“太公会”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神秘的古韵风雅,将曾子道德观念、精神风范薪火相传,实乃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迎故事”是寻乌县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动。所谓“迎故事”,即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进行人物造型。以两个以上的小孩化装成某出戏曲中的人物,固定在特制的木架上,即故事棚。故事棚为船状木架,用花布、彩布、花环装饰起来,周边缀以密密麻麻的五彩小灯,内铺木板。故事棚由青壮年抬着游乐,由于阵容强大,节目丰富,表演精彩,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龙南县端午节期间举行的太平龙舟盛会,在大池塘中举行,别有一番情趣。是赣粤两省三县五乡端午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民间活动,自明弘治年间创办以来,历经490余载久盛不衰。
宁都县黄石镇中村还保留着一项在赣南的民间习俗,这就是被史学界称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艺术界称为“戏曲活化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村傩戏。该村每年都要举行两次表演傩戏的集会,第一次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至十六结束,第二次从农历九月十一起至十七结束。田头镇元宵“妆古史”活动,是因扮装的内容为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而得名的,已延续近400年。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都石上曾坊桥帮灯,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
此外,在赣州还可以欣赏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石城灯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将会给旅客的旅行增添难忘的回忆。
参考资料
客家摇篮.赣州市人民政府.
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1:14
目录
概述
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