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宗寺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境内寺庙
观宗寺,又名观宗讲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兴宁桥附近,原日湖莲心岛上,为浙东地区四大丛林之一,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丛林,浙江省省级重点宗教场所,宁波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观宗寺属佛教天台宗,兼容净土教义,至近代,成为中国天台宗活动中心,并曾创办中国最早的佛学院,在日本等国颇有影响。
历史沿革
五代后周广顺三年癸丑(953年),建报恩院。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年),北宋知礼法师上奏朝廷:“希保安院,永作十方住持,长讲天台教法”,敕改报恩院名延庆院,时称“天台宗五山之一”。
北宋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僧介然来依延庆寺道场,鉴于延庆寺西隅,尚有隙地,募得钱二千余万,建屋六十余间。
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至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历时七年,僧介然所建六十余间屋落成,中建宝阁立丈六弥陀、观音、势至,环为十有六室。室有二间,外列三圣之像,内为禅观之所,是为十六观堂,殿前临池,水生莲花。
南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 正月初七日,金兵攻陷明州,毁了延庆寺,并冲入观堂中;介然法师守在观堂,面无俱色;金酋亦愿效此观堂,遂强挟介然而去。后来人们以正月初七日,大师离寺之日,定为大师忌辰,后人又尊介然大师为“定慧尊者”,塑其像于观堂之侧。
南宋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年),朝廷赐名延庆教寺。
南宋宝庆三年丁亥(1227年),鲁国公史弥远重建延庆寺,有常住田二千二百一十亩。
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延庆寺毁,后住持普洽重建方丈殿。
清代乾隆年间,介清和尚云游四海,路上没有地方挂单,他就在大树底下坐到天亮,想发心修造更多的寺院接待云游的僧人。有一天,来到宁波,看到十六观堂,满目萧瑟,恻然心动,决定要把十六观堂兴复起来。经过一番努力,使得十六观堂颇具规模。
清乾嘉年间,十六观堂开始独立门户,但兴废无常。
同治七年(1868年),置大钟,又添佛像多尊。
1912年,谛闲法师主持十六观堂,谛闲法师根据北宋知礼法师所言“三观为宗,说法为用”为宗旨,改十六观堂为“观宗讲寺”,简称为“观宗寺”,谛闲法师也被誉为中兴观宗寺之始祖。
1913年,创设弘法研究社,成为天台宗司教之所;1918年,开办僧伽学社。
1919年,成立观宗学社,谛闲法师等人亲为主讲,由此培养了许多高级僧,如曾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的觉光法师曾在观宗寺学法十余年,观宗寺也被后人誉为“佛教界的黄埔军校”。
1928年,弘法研究社与观宗学社合并为“弘法研究学社”,天台宗第一份刊物《弘法社刊》创刊。同年观宗讲寺义务学校开学,首次招生二百四十名。
1945年八月,抗战胜利,甬地护法敦请上海法藏寺根慧法师来甬住持寺务,重修大雄宝殿及佛像,建造海岛观音和多宝佛塔。同时,恢复观宗学舍,重新讲学。1947年,又创办“四明佛学院”。
1961年5月,观宗寺被公布为宁波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革”浩劫中,观宗寺的大殿、厢房及空地均被一些部门占用,作为仓库、堆场、学校、会场,还有一些房子被居民抢住,千年古刹变得支离破碎,破败不堪,僧众被逐,钟磬绝闻,观宗讲寺从此衰落。
1978年,香港觉光法师来天童寺,闻祖庭观宗寺被破坏殆尽,浩叹:“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1979年,国务院将观宗讲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丛林之一。
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率团到寺视察,海外静修法师、香港觉光法师、台湾慧岳法师缅怀祖庭,支持祖庭的恢复重建工程。
1993年,成立“修复管理委员会”,聘请天台国清寺益行法师为管委会主任。益行法师担任观宗讲寺住持期间,修缮寺宇,编印《延庆观宗讲寺志》,为观宗寺恢复发展,竭尽全力。
2002年,经宁波市民族宗教局同意,观宗寺重新对外开放。
2007年11月,印超法师任观宗讲寺住持。
主体建筑
观宗寺,现存天王殿、大殿、厢房等近1000平方米木结构建筑,保存尚好,天王殿,重檐歇山顶,屋身甚高,五开间,殿通面宽22米,通进梁16米。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翅角飞檐,五开间,通面宽23米,通进深21米,台基高50厘米,下四周檐柱均为石柱。二殿内新塑佛像等。
历代高僧
知礼法师
四明知礼,赐号“法智大师”,天台宗十七祖,俗家金氏子,字约言,明州鄞县人,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七岁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受请住乾符寺,遂开讲席,学徒云集。至道元年,迁住保恩院。第二年,院主显通舍院与知礼,作为长讲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因敕改名延庆寺。从此,大师驻此寺凡四十余载,专以讲经、修忏为事。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创设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男女一万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正月十五日,大师圆寂前结跏趺坐为大众说法,讲毕,“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奄然而逝。”世寿六十又九,戒腊五十四夏。知礼法师是天台宗的中兴之祖,净土宗也因为大师的提倡而得以更大范围的弘扬。大师门下本如、尚贤、梵臻仁岳等都提倡净土法门。
介然法师
介然法师,出生在明州鄞县,出家于东钱湖福泉山的延寿寺(即今延寿王寺)。明智居南湖,从其学,遂悟境观之旨。元丰初,专修净业三载。期满,谓同修慧观、仲章、宗悦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燃)三指,誓建十六观堂,中设西方三圣殿,环以池莲。功成,复燃三指,以报佛恩。于是修观之士,有所依托焉。曾被金兵掳掠到北方,以效法南方建立寺院。
谛闲法师
谛闲大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曾任绍兴戒珠寺,上海龙华寺、天台山万年寺等寺住持。生平的著作,主要有《圆觉经讲义》、《圆觉经讲义亲闻记》、《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录》、《金刚经新疏》、《楞严经序指昧疏》、《始终心要略解》、《念佛三昧宝王论议疏》、《梁皇忏随闻录》等,后来由弟子倓虚等辑为《谛闲大师遗集》行世。
1912年,谛闲法师主持十六观堂,把十六观堂改名为“观宗寺”。谛闲法师自受任住持后,不辞辛劳,将大殿、天王殿、念佛堂、禅堂、藏经阁等,整修一新,并将观宗寺中原有的“观宗研究社”,改组为“观宗学舍”。通过新型的办学形式,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天台宗研究和弘传人才。门人弟子中较为著名的出家弟子有宝静倓虚常惺、戒莲、禅定、可端、根慧、妙真、授松等;较为著名的在家弟子有蒋维乔徐蔚如王一亭、蒋竹庄、江味农、潘对凫、黄涵之施省之、李斐然、朱子谦、李云书袁克文等。
宝静法师
宝静法师(1899-1940),浙江上虞人,俗姓王,中兴天台之祖谛闲法师传人。18岁从上海大同学院毕业后,即于该年腊月初八出家;翌年,受具戒于天台山方广寺,圆戒後回灵隐寺,精勤修持。
1918年,受一位可端和尚的指点,到宁波观宗寺,学习天台教观。时值谛闲法师,创办观宗学舍,师即于斯时入学舍。
1929年底,奉谛闲法师函召,回到观宗寺,谛老命他在“弘法研究社”任主讲。宝静法师在社中讲《教观纲宗》、《十不二门指要钞》、《法华玄义》、《圆觉经》等。
1930年夏,宝静法师创办了一所“观宗义务学校”,自任校长,收容教育贫寒失学的儿童。宝静法师主讲於弘法研究社历时三年,常利用寒暑假游览国内外佛教名胜,随缘弘法。他在滇南弘法为时一载,后来编印成《弘法特刊》,记载在滇弘法经过。又曾应邀在香港佛学会、佛山万寿堂、弘法精舍等处讲经。
1932年,获谛闲法师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四十四代法嗣,其后接任观宗讲寺住持。他除继承师尊遗志,住持寺务外,又在弘法研究社讲经弘法,主编《弘法社月刊》,并重整观宗义务学校,谋求发展。
1939年,宝静法师应请至香港弘化,其上座弟子显明及学僧觉光随行。宝静法师先后在香港莲社、粉岭静庐、弘法精舍等处讲经,次数最多,法筵亦最盛。宝静法师香港弘法期间,香港的护法居士黄杰云、李素发、王学仁、林楞真等,发起为宝静法师创建精舍,希望法师长驻香港弘法。精舍落成,宝静法师在精舍中开办弘法学社,培养弘法人才,自任主讲,显明任辅讲,并负教导之责。后觉光法师留港主持弘法精舍。
1940年秋,宝静法师宁波观宗寺处理事务,事毕返上海,驻锡玉佛寺。是年十一月,正当壮盛之年,忽然罹疾,於十一月二十九日在上海玉佛寺病逝,世寿仅四十一岁,僧腊23年。主要有《大乘起信论讲义》、《佛遗教经讲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等行世。
名人轶事
国画大师张大千为了到宁波观宗寺找谛闲法师求戒,从松江募化到宁波。观宗寺的知客僧对他这个野和尚闭门不纳,说谛闲法师闭关中。张大千回到小客栈给谛闲法师写信求见,谛闲法师从字里行间看到这个小和尚的灵气,于是笑纳接待了他。张大千住在观宗寺里天天听谛闲法师讲经说法,获益匪浅。
张大千本来打算在观宗寺烧戒,但到了要烧戒时,又犹豫了起来。他与谛闲法师辩论说:“佛教原没有烧戒这个规矩,由印度传入中国初期,也不兴烧戒。烧戒是梁武帝创造出来的花样,梁武帝信奉佛教后,大赦天下死囚。赦了这些囚犯,又怕他们再犯罪恶,才想出烧戒疤这一套来,以戒代囚。我说我信佛,又不是囚犯,何必要烧戒,不烧戒,也不违反释迦的道理。”
谛闲法师回答说:“你既是在中国,就应遵奉中国佛门的规矩。又譬喻说,信徒如野马,烧戒如笼头,上了笼头的野马,才变驯成良驹。”张大千笑着说:“有不需笼头的良驹,难道您老人家就不要么?”谛闲老法师只得笑而不答。
当时谛闲老法师己是七十多岁的高龄,张大千才二十刚出头,血气方刚,辩论时老法师的耐心让张大千口出妄言说:“您老人家是当代高僧,可是我已得道成佛您不知道。”谛闲法师笑叱了张大千
经过一夜辩论,谛闲法师还是没有同意张大千不烧戒的请求。张大千考虑再三,终于下不了终生为僧的决心,于是腊月初八日,也就是要举行传戒仪式的前一天,逃离了观宗寺。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
观宗寺.中国宁波.
东南佛国|海曙观宗讲寺.宁波市佛教协会.2020-12-0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8 09: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