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亭
清末民国时期上海知名书画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
王一亭(1867年12月4日—1938年11月13日),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名震,号白龙山人。早年在上海慎余钱庄学徒,并在广方言馆学外文后在经营南北洋航线海运业的天余号任经理。1907年任日清轮船公司买办。上海预备立宪公会成立,被推为董事。在此前后曾从事多方面投资活动,任上海信成银行董事长、上海内地电灯厂、沈阳地产公司等企业董事。1909年当选沪南商务总会总理,并任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和自治公所的议董。次年参加同盟会。曾参与上海光复之役。沪军都督府成立后,一度任交通部长(后改商务部长)。后历任上海总商会协理,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华商电气公司、中华银行、大达轮船公司董事等职。晚年信佛,致力慈善事业。善画,有《白龙山人画集》。另有《王一亭选集》、《孔子哲学》等。
人物生平
王一亭,名震,号白龙山人,海云楼主、梅花馆主。浙江吴兴人。1867年12月4日出生在上海浦东三林塘其外祖母家,少年时在慎余钱庄做学徒。
王一亭早年拜海上著名画家徐小仑(名徐祥,任伯年高足)为师,学习绘画。1890年参与创办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后,结识吴昌硕。未几吴昌硕受王一亭之邀从苏州来沪鬻画,两人比邻而居,互相切磋画艺,王一亭受吴的影响,风格上接近吴昌硕。王一亭在作花卉、飞禽一类作品时,往往由吴昌硕题款。王画吴题,是当时海上画坛的佳话。
1907年任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上海分社买办,后兼大阪邮船株式会社买办,由此发迹。1909年在上海创办立大面粉厂,次年创办申大面粉厂。1911年参与上海反清起义,任沪军都督府商务总长。1913年任中华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等职。二次革命后,王一亭脱离买办生涯,潜心绘画,并从事慈善事业。
1925年,五卅运动后,王一亭将买办的琐碎事务交由其子代劳。从此,他有更多的时间浸染他的绘画。蒋介石于1927年3月到沪,曾专程登门拜访,感谢他当年对蒋的接济和二次革命期间让蒋避居梓园并予以良好的款待。后来蒋介石授以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委员长之职,又任命他为“中央赈务委员会”常委和“导淮委员会”委员。自此,王一亭便开始参与全国性的赈灾捐款活动。
1927年,素月画社迁址于北门沉香阁,王任该社名誉社长。同时,他又参加了位于西藏路平乐里的蜜蜂画社,该会有会员140多人,名家荟萃。此时的王一亭在画坛上名气越来越响。他在50多岁前,多作“晚山牧归”、“蕉荫闲情”、“苏武牧羊”等古人词意、名贤故事。到了晚年,因母亲去世,加上家庭矛盾,心情空虚,信佛笃深,于是神佛所作最多。无论钟馗、和合、观音还是达摩,都用极纵致草的逸笔写成,而又呈庄严慈祥到了信手天成的境界,在人物画的造诣上可与吴昌硕媲美,达到了他绘画的巅峰时期。他常游东南各大寺院丛林,与太虚、印光、国瑛等法师切磋佛典禅理。在每天早起诵经完毕后,王一亭都要作佛像一帧,由各处丛林弟子迎去供养,画名因此远播海内。
1931年4月,王一亭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率张大千、钱瘦铁、王个簃、郑曼青等20余人组成艺术代表团访问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此事,并称王一亭为“王画伯”。此后,他将每年销日画作数万元,用于慈善事业。
1932年,王一亭又参加了设于华龙路的中国画会,该画会多次编印画册,举办画展。王一亭的画入编展出,深受欢迎。他还以海上画坛巨擘的地位到上海美专任教。
1937年8月13日,日本鬼子侵入淞沪,战火纷飞,哀鸿遍野。难民们携儿带女纷纷逃入租界,艰难苦楚令人生怜。王一亭不忍生视,发起组织难民救济会,筹设难民救济所,奔走呼吁,救济灾民。
此外,王一亭作为浦东同乡会早期重要的组织者,他积极参与浦东的先期开发建设活动。支持筹划1909年由李平书发起建筑沪金铁路构想。1921年支持理事穆湘瑶组合上南交通事务局,以及修建的“上海一南汇两县县道。支持常务理黄炎培集议筹上川交通股份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初王一亭参与发起募捐、筹资在浦东建造医院。1920年竣工,立名为“浦东医院”。
1937年12月,日伪物色一批绅商组织上海市民协会。方成立,其主持人陆伯鸿等被军统暗杀。当时,外界谣传日伪即将邀王一亭出任伪维持会长,有不少日本特务在他寓居的梓园频频出没。蒋介石闻讯,恐他为日本人利用,急电告他离沪去港。王一亭也知道这一点,为避嫌即辞去日商买办之职,避居北京西路觉园。不久,带病携家眷去香港。他本意欲视机再转道内地。不料1938年10月8日晚上,王一亭突然中风,11月13日凌晨去世,卒年72岁。
王一亭的遗体被安葬在上海虹桥公墓,时后蒋介石亲笔为他题了“清标亮节”的石碑,以表彰王一亭晚节可风。后由他的晚辈将王一亭的遗骸迁葬于原籍吴兴郊外的白龙山。
人物事迹
上海孤儿院重要创始人、资助者
上海孤儿院是近代上海历史上著名的慈善教育机构。该院于1906年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关闭。王一亭是该院重要创始人和赞助者。
上海孤儿院的成立,与1906年北方水灾有关。当时,部分北方灾民流落上海,其中一些是儿童。这些儿童流落上海后,“每因乏食而填于沟壑,或误徙奸宄而流为匪类 ”。为收留这些灾童,王一亭、沈缦云、李平书等商议建立孤儿院。筹备期间,王一亭建议以日本冈山孤儿院为学习对象。他们选派张廷荣赴日本冈山孤儿院考察学习。为使考察更加便利,王一亭利用自己长期担任日商买办的人脉资源,亲自写信给日本大阪扶植会。待张廷荣院长考察归来,王一亭等认捐3000余元作为孤儿院开办费。
起初,孤儿院借上海大东门内火神庙西首雨化堂为院址。后因人数增加, 规模扩大,又向龙华六合公司购地20亩建筑新院舍,所以又被称为龙华孤儿院。孤儿院于1909年正式落成,1910年迁入。建筑新院期间,为筹集资金,王一亭带头组织书画慈善会。他一改从前惜墨如金、不轻易示人的风格,“以纵横之笔成浪漫之图,博嗜读者之金钱,充孤苦儿之经费”。在其感召下,诸多仁人志士通过演剧筹款、书画义卖等方式,为孤儿院的建设筹集资金。
上海孤儿院建成之初, 能收养300余名孤儿。该院“以收养无依靠贫苦男女孤儿为抚养对象,授以普通学识及相当技能,以冀日后成人得以自立”为宗旨。1916年、1921年相继建成粹德堂、松德堂,后又增设许多院舍,收容孤儿日益增多,成为上海最大的孤儿院。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孤儿院辗转多地,抗战时期一度迁到苏州,1945年返回上海。
王一亭等长期担任上海孤儿院董事,发挥社会影响力,为孤儿院发展保驾护航。王一亭等赞助人不定期组织举办游园会、菊花会、展览会等,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邀请达官贵妇、社会名流观赏孤儿表演节目或购买孤儿院制作的物品,以筹集经费,补充孤儿院经费之不足。
该院成立伊始,就采取教、养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方式。在教授普通知识的同时,孤儿院还设立木工、漆工、织染等科目,并设工艺所对孤儿进行简单职业能力培训。上海孤儿院开办40多年间,收养了一大批需要帮助和关心的孤儿,教授他们知识,许多孩子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之材。
在私邸“梓园”宴请爱因斯坦
1922年11月13日,刚刚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爱因斯坦,在乘船前往日本进行学术交流的途中,航轮中途在上海停靠,稍事逗留,引起了一番轰动。他拒绝了接待方事先安排的参观旅游行程,希望更多了解上海风土人情,尤其是中国建筑、文化艺术等,于是就开始了特殊的海派文化一日游。他游览了小世界、豫园、城隍庙,观看了新剧。当晚又应邀来到王一亭私邸“梓园”做客。
当晚6时半,爱因斯坦一行来到梓园。
受王一亭之邀,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应时和夫人章肃负责招待。女儿应蕙德聪慧伶俐,仅11岁就会德、法两国语言。爱因斯坦夫妇下车,应蕙德上前献了一束花。应蕙德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爱因斯坦感到新奇而高兴。
王一亭带领爱因斯坦一行参观了梓园各室,并向客人展示了珍藏的金石书画等文物。在灯火通明的走廊上,挂着一些王一亭的画作。爱因斯坦注意到一幅王一亭自画像,认为是“非常漂亮、笔力遒劲的自画像”。
宴会在假山东侧的立德堂大厅举行。王一亭请了新北门大街(即障川路)时新照相馆摄影师拍摄合影照。
在此短暂的上海特色一日游中,给他留下了较深刻印象的当是做客王府,因为那深厚的中国情调和文化内涵是其所求,正中下怀。这是一次中西方科学文化人士的亲密接触、友好交流。
关东大地震后积极赈济灾民
“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是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上海慈善界、商界等共同发起的慈善组织,王一亭被推选为副会长。
1923年9月1日,以东京地区为中心发生的关东大地震引发火灾,日本东京、大阪、横浜半成焦土,灾民遍地,部分旅日中国商人、学生同遭劫难。
地震发生时,王一亭次子王叔贤正在日本考察。日本地震消息传到国内,上海慈善团体、商人团体积极行动。王一亭当年作为上海工商界、慈善界的领袖人物,自然义不容辞。
9月4日,王一亭应邀出席上海市慈善团体代表在一枝香饭店举行的商议救济日本大地震的宴会。晚上,上海各界在仁济堂继续会议,当晚议决召开各公团、善团联席会议。这次会议上,王一亭与朱葆三等3人被推选为筹备主任,并立刻发电给正在大阪的王一亭次子实地调查灾情。
9月6日,各公团、善团在仁济堂举行商议赈济日灾联席会,议决筹备会名字为“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朱葆三为会长,王一亭与盛竹书为副会长。会所设于云南路仁济堂。
为统一思想,“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在开始工作前,特地召集20余名上海名流召开座谈会,就救济日本灾民的意义与宗旨进行了会谈,并达成统一意见。9月6日“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开会当天,参加会议的上海总商会等当场认捐6.1万元。“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各分会垫购白米10000担,面粉20000包及食物药品若干。“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决定派专员护送这些物品到日本,并带红十字会医疗团队乘船赴日,顺便带回在日本的中国商人、学生。
为募捐更多救灾款项,9月6日,王一亭以“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副会长名义,同会长朱葆三、副会长盛竹书一起具名,在《申报》公开募捐;9月10日,王一亭又同会长朱葆三、副会长盛竹书一起向各部院、各巡阅使、都督、省长等全国政界领导发出通电,劝募政界领导认捐,以救济日灾;9月14日,王一亭与吴昌硕、哈少甫等以海上题襟馆书画会名义,发起劝募书画赈济日灾会,邀集停云书画社、豫园书画善会等会员参加活动。
日本驻沪总领事对王一亭等领导的“中国协赈日灾义赈会”在协赈日本灾民方面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11月22日,日本派代表来上海,特地感谢中国人民在关东大地震时期从精神上、物质上对日本人提供的同情及援助。曾在协赈地震灾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王一亭,应邀参加驻沪总领事举行的宴会,接受日本代表的谢意。
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中国“佛教普济日灾会” 募捐款项铸造的 “梵钟(幽冥钟)”于1925年11月运抵日本。据说,当年日方接受中方捐赠的这口梵钟后,由于灾后资金缺乏,一直未能修建钟楼。为了帮助日方筹集资金,王一亭联合中国著名画家举办画展,筹措资金,为日方筹建钟楼。1930年10月,中日双方为此钟举办始撞仪式,同时为关东大地震中死难的华侨举办法事。
亲属关系
长子王孟南。次子王叔贤。孙子王忠模。曾孙王孝方。
社会评价
吴昌硕:“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
社会纪念
日本东京横纲町公园王一亭纪念铜像
1983年,日本东京横纲町公园特地建立“震灾纪念馆”“复兴纪念馆”。以王一亭为代表的中国各界在关东大地震中救灾恤邻的资料与实物作为纪念馆展品常年陈列,并在东京横纲町公园内,为王一亭树立了一座由王一亭曾孙捐赠的纪念铜像。
“孝承祖德方传家风——王一亭书画影像资料展”
2021年8月18日,“孝承祖德方传家风——王一亭书画影像资料展”在上海笔墨博物馆(福州路)举办。
王一亭旧居“梓园”
梓园是王一亭为让母亲颐养天年,购下的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园林,因园内有一棵古梓树,由挚友海派书画巨擘吴昌硕题名“梓园”。园内有传统古式祖居,高大宽敞的“立德堂”;园内还有荷花池以及轩舫亭台、佛阁等众多建筑;后又改造加建了一座小洋楼,可谓中西合璧。王一亭在此先后居住约30年,并经常在这里接待亲朋至友和中外友人及团体。
梓园位于上海小南门,站在梓园沿街的两层西式门楼之下,依然可见篆书所题透着金石气的“梓园”二字,但“乔家路 113 号”的门牌之下还贴着另一块铭牌“梓园遗址”。在梓园遗址尚存一幢塔式主楼、一座两层佛阁和一排宽敞的平房中还依稀能窥见它昔日的风采和时间留给它的痕迹。但佛阁和平房需上至主楼顶端,才俯览可见。平房据传它曾是王一亭的客厅和书房、画室。
王一亭诞辰155周年座谈会
2022年11月13日,纪念爱因斯坦到访“梓园”100周年及王一亭诞辰155周年座谈会在上海笔墨宫坊举办。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3 21: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