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意为通过静坐的方式,让身体能够在身体感官
觉知的情况下与宇宙能量连接,从而获得智慧的秘密修行的方式方法与过程。
发展历史
佛教传入西藏后,于西藏宣扬者被称为「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以
金刚乘为主流。其最初传入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即藏王拉脱多涅谮时期。据说当时从天而降「百拜忏悔经」、「舍利宝塔」、「六字真言」、「法教轨则」等四宝,此皆属于印度金刚乘之物,于此即开启
西藏佛教之门。而
印度佛教较大规模地传入则是在藏王
松赞干布时期。当时藏王松赞干布与唐朝
文成公主及
尼泊尔尺尊公主联姻,文成公主从唐带了释尊十二岁等身佛像至西藏,并建立
小昭寺;尺尊公主则携带了释尊八岁等身佛像,建立
大昭寺。于此开启西藏寺庙的兴建及佛法的流布。 到了公元七七○年左右,藏王赤松德真邀请印度高僧
寂护及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教,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出家僧寺-
桑耶寺,并为七位
藏族贵族青年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
七觉士」)。寂护是一位娴晓三藏典籍的大法师,
莲花生则是一位精通
密咒的大宗师。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之后,示现多种神通、降伏许多
魔障,并传下大量珍贵的密法,开创了西藏
密宗法扬的大道。莲花生大师的伟大行径使得后世的藏密诸派皆对他尊崇备至。此外,赤松德真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广泛地翻译经典。其不仅从印度迎请多位译师入藏译经,也派遣藏族才俊前往印度学习教典及翻译<注1>。如此,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印度佛经,亦将佛教推向西藏宗教中的最高位。
但是,到了公元八三八至八四二年间,藏王
朗达玛却大肆摧毁佛教。在这个时期,寺庙被毁、佛经被焚、僧人被迫还俗或杀害,这使得
西藏佛教在往后的百年间陷入了黑暗期。
直至公元九七○年左右,佛法才渐渐复苏。为了弥补先前的损毁,于是又再次前往印度学习佛典或迎请高僧入藏。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仁钦桑布译师、
阿底峡尊者、卓弥译师、
玛尔巴译师为主。
在仁钦桑布之前所翻译的经典被称为「
旧译派」与「
旧密咒」,而于此之后所翻译的经典被称为「新译派」与「
新密咒」。由于有了新、旧之分后,故教派也形成了有旧派及新派。旧派属「宁玛派」,新派则包括「
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
格鲁派」。
接着,至公元一二六○年,蒙古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授与玉印,统领西藏。于是,萨迦派在当时成为西藏的政治与宗教领袖。虽然往后由于元朝的衰败,萨迦的政治势力也逐次渐缩,但至现今,萨迦王室在藏人的心目中仍有皇族的象征。
到了公元一四零七年,
明成祖册封噶举派「
噶玛噶举」第五世法王德行
谢巴为「d宝法王」。噶举派势力逐渐抬头,而「d宝法王」这个封号,也一直被「噶玛噶举」历代法王所专用。然而,此时
格鲁派在宗咯巴的领导之下,声势也发展迅速,并不断扩展。至公元一六五二年,清朝顺治皇帝册封格鲁派领袖五世DL为「西天善自在佛统领天下
释教」。于是,历代的DL喇嘛皆成为西藏的
政治领袖。
教派简述
宁玛派:「宁玛」在藏文的意思为「旧、古」。因其是以莲花生大师等旧译的
法教为主,故被称为「宁玛(旧)派」。又因宁玛派僧人所戴之帽为红色,故俗称「红教」。其教法以「
大圆满」为主,代表人物有释迦辛格、龙钦巴、确吉桑播等等。其中,由于龙钦巴的证悟极高、学识极广,故宁玛
大圆满法承乃
以之及
莲花生为表征。宁玛寺庙以多杰札、
敏珠林、噶陀、卓千、息千、白玉等寺为称着。
噶当派:「噶当」在藏文的意思为「以佛陀的教诫为修行之要诀」。噶当派的祖师为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在藏传佛教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振兴了当时处于黑暗时期的
西藏佛教,并将佛陀的教法作有次第、有系统的整理。这些法义皆含摄在其所著的《
菩提道炬论》中。噶当派的代表人物除了有阿底峡之外,还有种敦巴、朗日塘巴、怯咯巴等人。较著名的寺庙有怯咯寺、基布寺等。然而,这些寺庙以后皆归属于
格鲁派。
萨迦派:「萨迦」在藏文的意思为「白土」。因其
寺庙建筑于灰白色土地上,故名「萨迦」。又因
萨迦寺院围墙常饰以白、红、蓝三色条纹,故俗称「花教」。萨迦的法承源于印度大成就者毕哇巴及卓弥大译师。开创祖师为观音的化身-萨千‧贡噶宁波。萨迦主要的法教为「
道果」。著名的喇嘛有萨迦五组、诺千‧ 贡噶桑播、察千‧洛桑贾措、堪千‧巴滇曲窘等人。萨迦的祖师曾统领过西藏,萨迦著名学者仁达哇是格鲁派创始者宗咯巴大师的主要上师,诺千‧贡噶桑播被视为等同第二佛陀,萨迦的法教在
教理上和实
修上亦是至为甚深广博,故有许多行者皆热心恳切地求其教法。萨迦寺庙分布广大,其属重要的有萨迦寺、诺尔旺确殿寺、图殿给佩寺等。
噶举派:「噶举」在藏文的意思为「口耳传承」。盖密法口诀须口耳相传,以是得名。又因噶居几位初祖皆是着白裙行者,故俗称「白教」。其教法以「
大手印」为主,代表人物有
玛尔巴、密勒日巴、刚波巴、Gmb等等。玛尔巴是噶举的开创祖师,其徒为密勒日巴。密勒日巴是以凡夫身成就的,其先前曾以恶咒杀人,而后忏悔苦修,终至解脱。他一生的传奇事迹最为
藏人所称颂。噶举的寺庙以祖普寺、内囊寺、殿萨悌寺等为著名。
格鲁派:「格鲁」在藏文的意思为「善律」。盖该派以持戒严谨而闻名。又因格鲁派皆戴黄色
僧帽,故俗称「黄教」。其教法以宗咯巴的言教为主。代表人物有宗咯巴、DL、班禅等等。宗咯巴是格鲁的开创祖师,其被视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不仅
精晓显、密二乘,由重宣扬戒律。宗咯巴的言教开显于《
菩提道次第广论》及《
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见地以「
缘起性空」为中心。格鲁的寺庙以嘎丹寺、
哲蚌寺、
色拉寺、札西伦布寺等为著名。
宗义学
印度
空有二宗思想,以及如来藏的思想,传入
西藏之后,都有很大的发展。强说再无发展,可能是由于
西藏许多论师的论着,于汉土都未译出之故。藏密的次第,真的可谓次第井然,是故区分次第并非将各宗理论分裂,亦非随意割取。“宗义学”亦正是区分次第的根据。在实际修持上,当然不会忽而想着
唯识的理论去修,忽而又想着中观的理论去修,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于修法时根本已应忘记一切理论,但每一密法的建立,则总不能
脱离理论根据,这即是“宗义学”对次第建立的作用。
依藏密古义,四部密法的建立根据,即是四部宗义,然此根据却并不等于修法的根据。自
宗喀巴大士之后,因另行建立道次第的系统,其建立“非尽因袭,非尽创新”,故其“宗义学”便与旧说貌似而神离,变得跟建立密法再无理论与实修的配合关系。盖当时各种密法已建立成熟,故亦自无追寻其建立之理论依据必要。古义实未全泯。观贡噶上师与敦珠宁波车之说,即可知古义犹存。然若不知藏密古义,则对其“宗义学”必有误解,以为是判教既非,以为是综述佛教各部宗见者亦非。大前提是,藏密一切理论实皆属于修持。“宗义学”实亦不例外。
金刚乘
正法的存在是一切世界中幸福的关键。所谓「正法」是与佛陀的教法相符合者。
萨迦班智达说:「在三界中无人比圆满成就的佛陀更
全知。因此忠诚的依止佛陀所说的经和密续是必要的,若于经、续中加入任何错误的见解,将受一切诸佛世尊的谴责。弥勒菩萨于其《
宝性论》中曾如是说。」
圆满成就的佛陀在
瓦拉那西、
灵鹫山、室罗筏和其它地方教导了
八万四千法门,以对治表现于一般弟子个性和性情中的八万四千恶劣习气,在
世亲的《
俱舍论》中说:「为了对治各种烦恼,佛陀宣说了各种教法」。这些教法包括:两万一千种
律藏 (毘奈耶藏)教法,强调道德行持,以对治贪欲烦恼。两万一千种
经藏教法,强调禅修训练以对治嗔怒嗔恨烦恼。两万一千种论藏(阿毘
达磨藏)教法,强调智慧训练以对治愚痴烦恼。两万一千种密续(深奥藏)教法以对治全部
三毒烦恼。
这些教法可依
大小二乘予以讨论,
小乘是对志向不大的众生而设,而大乘则是对志向广大的众生而设。那么此二乘的特质为何呢﹖在小乘,行者志于个人的安乐并依三学道(戒、定、慧),达于觉悟。在大乘,行者为利益一切众生,志求佛道,并依六波罗密道(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达到圆满
正觉。大乘之所以优于小乘的理由,包括
五因和
二果。五因为修持、动机、根本智、精进、方便善巧,二果为圆满觉悟和佛陀事业。又于大乘中,波罗密乘采因为道,是为志于因者而设,而金刚乘以果为道,是为志于因和果的殊胜弟子而设。
《文殊师利玛雅佳密续》中说:「此殊胜的秘密
金刚乘,是三世一切诸佛为特殊的弟子而设。」
是故一切众生之主的佛陀,于此浊世,以「嘿噜」的大乐形相教导伟大密续。其本性从未异于
法身,然而其形相却是依于各个弟子的根性而所见不同。他于乌迪雅那、师利达拿卡达卡、须弥山顶,和许多其它处所,周围环绕着许多殊胜的密续行者,教授这些密续。
在密续中,行者自观成本尊以得自利。对他人的利益则经由加持和灌顶的仪式予以达成。
虽然在
显教(经)和
密教(续)中,欲了悟的见、欲得之果、以及动机(即菩提心)都是相似。然而密教仍具以下诸特点:
1.具甚深见。
2.达此觉悟的诸方便。
4.对利根弟子的合宜性<注2>。
以各种的善巧方法,快速地达到世俗及解脱的成就,是
金刚乘的特色。譬如,金刚乘在增长智慧方面的方便法门有「文殊」的修法,增长慈悲有「观音」,增加财富有「财神」,平息障碍有「
金刚手,消除业障有「
金刚萨埵」,对于己逝之人有「渡亡」,健在之人有「增福增益」的修法等。在金刚乘的实修方面,有
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气、脉、明点、咒语、坛城轮、
瑜伽、拙火等等的方便法门。透过这些实修在印度和
西藏已有非常多人达到成就。这可从印度八十四
成就者的传记,以及西藏四大教派的传承史中得知。
在实修的过程中,「灌顶」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接受过灌顶行者才能被允许修持本尊(佛陀)的身、口、意相应。另外,行者也必须接受本尊仪轨的「口传」及经续、论释的「教学」。如此,当行者完成了「灌顶」、「口传」、及「教学」之后,则能无误地进入禅修之道。
在
金刚乘中,对于其所传的教法,都必须要保有「口耳相传不断」。这是非常重要的。此也即是金刚乘的教法皆拥有「传承不断之
加持力」的原因。金刚乘就是在此环环相扣的传承中,使得佛陀证悟的智慧,不断地延续。
<注1>:印度译师有静命、无垢有、佛密、静藏、清静狮子等。西藏译师有
七觉士(宝护、智王护、宝王护、善逝护、遍照护、龙王护、天王护)、法明、虚空等。
<注2>:《三相明炬》:「意义不迷乱、方便法门广、无须尝苦行、为利根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