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
明代官员
蓝田(1477年~1555年),字玉甫,号北泉,山东即墨人。是蓝章长子。少时聪颖,日诵数千言,为文宏肆奇拔,七岁即能赋诗。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曾七次上疏,历数恶吏罪状,因而声震一时。
人物生平
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山东即墨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章之长子。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享年79岁。
蓝田自幼聪慧,童辈无能出其右者。幼年从父就读于华阳书院(在华楼山南麓),六岁时能日诵千言,并善诗对。八岁随父入京,父辈好友翰林孙珪以长对考之,蓝田随口答来,且用字准确、对仗工整,被誉为“小圣人”。九岁时,侍郎程敏政以《梅花赋》为题考对,蓝田略加思索,挥笔而就,程侍郎叹曰:“吾举神童时,不能过也!”十二岁时,南直隶提学司马亮,屡命蓝田等人糊名考试,蓝田均名获一等。
弘治五年(1492年)蓝田乡试中举,年仅十六岁。是时,山东提学沈钟对蓝田之才华心有所疑,经再三复试,蓝田均名列前茅,沈钟不胜感叹:“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蓝田从此名扬齐鲁,遂被荐于京师太学,师从李东阳等。由于蓝田勤奋好学,识穷经史子集,旁究稗官野史,懂天文律历,善诗对韵律、牛经马谱,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杨宏曾作诗称赞他“学贯群经称八斗,文成倚马擅三长。”
由于蓝田性格亢直,风节凛然,虽满腹经纶,却仕途多舛,参加多次会试,皆因文风为主考官和当政者所不喜,因而屡试不第,在相隔31年后,终于嘉靖二年(1523年)第十一次赴礼闱方登二甲进士,是年47岁矣。
嘉靖三年,蓝田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时年廷议“大礼”,因正德帝朱厚照无子嗣,由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统,是为嘉靖帝。以席书张璁桂萼为首的一班大臣,上疏劝嘉靖帝尊生父兴献王为太上皇。身为监察御史的蓝田、段续、陈相等众多正统派,认为此举于礼不合,主张尊正德帝为太上皇,并恳请皇帝治罪席书等人。此举却使嘉靖帝大怒,下诏将蓝田等人廷杖,蓝田受杖后几乎丧命,枕席达月余之久。愈后,仍冒死逆鳞强谏,并接连上疏弹劾大学士费宏、尚书杨旦席书陈洸等权臣十余人,直声震动京畿。
嘉靖四年(1525年),蓝田受命巡按陕西。陕西乃明朝边防重地,其父蓝章曾于正德五年(1510年)任陕西巡抚达四年之久。蓝章巡抚陕西时,因政绩卓异,后升迁南京刑部右侍郎,离任时,三秦父老为其立“去思碑”,建生祠奉祀。碑记中记载着蓝章的功绩,其中颂蓝章:“浚洛丰之水,灌溉三州禾田;筑兴平诸路墙,以防响马;益冬衣布花,恤三边军士;开长安书院,课八郡书生;救荒益租,旌节奖善。论德已臻綦功能,虽前古莫尚焉!”蓝田到任后,不敢稍损其父当年声誉,乃设计智退边寇,平乱安民,并上疏朝廷,历数边务十数事,废除弊端,尽修其父任巡抚时之旧政,让民休养生息,一时间边境靖宁,人民安居乐业,因而深受三秦父老爱戴,当地人赞其父子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后在其父蓝章病逝、蓝田返乡守制其间,曾被他参劾过、已掌都察院务的张璁、给事中陈洸等乘机上疏参劾蓝田,罗织罪名,对他进行诬陷报复,使蓝田被逮入济南大狱,革职问罪,经多方解救,方得获释,遂被罢归乡里。
蓝田生于即墨城里,因而他对家乡无比挚爱,家乡的山水景物他多收入诗作中歌之咏之。如《登华楼绝顶》、《华楼次韵》、《崂山次韵》、《宿巨峰白云洞》、《三标山》等诸多作品皆是对家乡山水的赞美。如今的墨水河旧称淮涉河,唐代曾筑有河堤护城,但历北宋、金、元三代再无继修者,因年久失修,河堤坍塌,每遇大雨,墨水河洪水泛滥、为患乡里。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高允中征集役工二千余人,历时四个月,方筑成一条“东西长六百尺,高一百尺,南北厚七十尺”的护城河堤。蓝田对高令的政绩深为钦佩,特作《新修淮涉河高堤颂》以歌颂之。在文中,蓝田将新筑之河堤称之为“高堤”,将其与西子湖畔的“苏堤”相媲美,文中赞曰:“役未逾时,奄告成功。维水澞澞,维堤崇崇。有宋苏子,有唐白公。西湖出守,筑堤冯冯。御菑捍患,高子与同。新堤曰高,媲美无穷。”
蓝田一生品德高尚,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在大灾之年、民不聊生之时,他都慷慨解囊,救助贫民,死者赠以棺木,并捐以土地用以殡葬无处埋葬的死者,前后共捐地达50余亩。蓝田出身书香门第、簪缨世家,蓝田在太学读书时,其父蓝章以三品考满卓异,按明制,可荫一子为官生入国子监出仕,作为长子的蓝田乃礼让于三弟荫袭,既不私己身,亦不私其子,显示出其谦谦君子之风。莱州友人刘英,在赴任宁州知州时,路过即墨,将许多行李存放在蓝田处,后因刘英全家中途翻船遇难,蓝田闻讯,费尽周折,从千里之外寻来刘英从弟,将那些无人知晓的行李悉数交还。历下故人周秀,居官清贫,去世后,蓝田收其子养而教之,使其后来考取了即墨儒学生员。
蓝田罢职归乡之后,不问政事,于后院专辟一室为书房,名曰:“可止轩”,终日深目韬晦,游衍讲习其中,抚琴作诗自得其乐。晚年还与青州冯闾山(谓冯裕)等八人友结诗社,起名曰“海岱会”。并相约不将社内诗稿外泄,不复以名誉为事,但以诗抒怀,陶冶性情,自娱其乐。蓝田在罢归闲居的几年间,朝中曾先后有二十余封荐书推举他重新出仕,但他对官场仕途早已心灰意冷,自嘲地婉拒曰:“我数十年老妇,何可与红颜争艳!”蓝田一生著述颇丰,有《蓝侍御集》、《北泉集》、《东归唱和》、《白斋表话》等。
史料记载
衡藩高唐王岱翁篆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前吏部文选司郎中章丘李开先
赐进士第亚中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前奉敕提督浙江学政副使临朐冯惟讷
嘉靖乙卯正月己酉,北泉蓝公卒。生在成化丁酉二月乙亥。文人多不寿,年至七十九者自古为难。卒时神气不乱,口占诗一首,声律不减未病时,自名之曰《泉翁绝笔》。葬于是年十二月壬寅,祔于资善公赐兆之左。
二子即世未及志铭其墓,已托乐安李愚谷舜臣,李又感疾,不能执笔,每对其子叹息:有负年家情雅,若得李中麓代作,吾死无憾,死亦欲李文。后果如其言。蓝孙知之,托其表兄刘三礼至予舍拜恳,且传愚谷对子之语云云。予欣然许诺,但索原事状不可得,三礼走京师,谒其丈张考功巽言为状,值将内考,乃拔冗应之,不负其远意。予与公虽同乡,东西相去七百里,又素未之面,惟有神交梦卜,简札往来而已。虽慕其才,未能详其履直,据状而塞其请,以慰公及太仆公于地下云。
公讳田,字玉甫,号北泉,原昌邑舁山人,迁于即墨。祖珍,从元世祖有功,授武义将军,总领监军,后有千百户、漕运、把总、防御、阴阳、劝课、教谕等官,入我朝而尤盛。曾祖福盛,祖铜,俱累赠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曾祖妣于、王、丘三氏,祖妣于氏,俱累赠太淑人。父章,号大劳山翁,成化甲辰进士,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终南京刑部右侍郎,进阶资善大夫。母徐氏,累封太淑人。以成化丁酉二月乙亥,梦大星降于庭,寤而生公。
见者伟其貌,闻者壮其声,聪颖不但童辈不及,虽同学冠者五六人,亦皆出其下。七岁善记诵,能诗对,从资善公于京师,福山孙内翰珪,以长对难之,不待思索,句奇绝而字的确。已酉从寓婺源,吴江陈中丞元吉时犹未第,因受学于其门,闻教即书绅,难题不窘笔,计年不过十二三耳,见者已许其为国器。学士程篁墩敏政,试以梅花赋,援笔立就。程乃叹曰:“吾举神童日,亦不能过此子!”南直隶督学司马御史亮,屡命陪诸生糊名试之,不出一等。归而试于山东,沈提学锺奇其文,以为不类少年语,或记诵旧作不可知,三覆试之,始信而大喜,批其卷云:“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由是名重齐鲁,随荐乡书,年才十六,乃弘治壬子科也。入太学,不误学规,以其余日,从师于李西涯东阳、杨邃菴一清、杨石斋廷和,取友于杨升菴慎、刘松石天和、张伎陵凤翔,不惟文笔纵横,而国体亦通达矣。资善公以忤阉瑾系狱,谪判抚州,又值宸濠之叛,公周旋其间,年方三十有一,以忧劳而须发半白。及瑾诛而濠平,资善升陕西佥事,须发复如故。后资善以三品考满,例应荫子或嫡孙,公乃让于弟因。既不私其身,又不私其子。每病场屋之文日趋于浮靡,曰:“此晚宋之文妖经贼也!”若《止斋论》《绳尺论》《策学衍义》《璧水群英》之类,诚如李崆峒所谓:其气茧以索,其辞刻以峭。以是知公言虽激,然而亦不为过矣。今则《四书经义》固不及往日浑厚雄伟,而透贴精细,亦非往日所能及。可惜二三场熟烂松懈,直书旧套,不惟不似晚宋,较之弘、正、嘉靖初年,更觉不及。犹幸公不及见,见则不平之气,不知又将何如矣!当时所作之文,果是高古,藏锋锷不露圭角,奋然以变时习为己任,因而不合于主司。每一下第,辄改一经,久而五经俱遍矣。士子不得第者,必以之借口,才学如蓝田、马理尚且空归,吾辈复何愧恨耶!及马公第而公犹脱落,文乃俯就时格。
至嘉靖癸未会试,与邻号舍者戏曰:“此愁障,吾坐其中,总二十三日矣!倘仍不见录,从此废书不读,亦不由他途出仕。”既而揭晓,列名廷试二甲进士。
次年,选授河南道监察御史,适值大礼议起,疏凡七上,不合圣心。又同群臣伏阙痛哭,诏狱,翌日,廷杖几殆,呻吟枕席,月余始出而视事。得时权要所上十二事,多拂舆情,公乃条论之,以为不可因其议礼是而事事皆是也。给事中陈洸,已升佥事,恋内不欲外补,乃阿附骤进一二大臣,仍以旧衔参劾白岩乔冢宰宇、石潭汪宗伯俊各去位,洸留补左给事。众论不平,公复上疏论救,并以知县刊列洸之不法事情曰《辩冤录》者,附入疏中。下刑部,尚书赵清溪监按其事悉实,覆奏得如拟。
巡视西城,望重如山,事决如流,不止游食蹑足,而豪贵亦潜踪矣。资善闲居,足可度日,公犹分俸养之,以乐其心。乙酉,巡按陕西,资善先曾巡抚其地,有平乱安民功德,汉中、固城、金县皆立生祠。公取道瞻拜,复修其旧政,款具边务所当兴革者十余疏,上皆可之。至庄浪,卒遇丑虏入寇,指授方略,虏乃宵遁,追斩首级甚多。西人谣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自负有为,地方方望其大有所为,岂意资善在家病逝,讣闻即至境外候,交代毕,奔而抵家,治丧致哀而中礼。观者大悦,闻者称善。执政欲为洸报复无由,乃穷索所上累疏,巧诋中之,将执,下锦衣狱。西桥刘太常鈗及数相知多方解说,止拟本省会勘,回奏为民。遂作可止轩于后圃,游衍诵读其中,口谈不及官事,足迹不入公门。缙绅有造其庐者,恳请始一出见,否则托疾辞之。
莱州刘英为宁州守,寄其囊箧,人无知者。赴任,举家沉于江,公召其从弟,还之,封识如故。历下同年周秀,居官清苦,殁后家贫,乃携其子,养而教之,见在即墨为庠生。以儒学地狭、棂星门坏,遂捐金,广其地而易以石门,兼建启圣祠三楹。岁歉,生者给粟,死者给棺,无葬所者,出负郭田二十亩,募工聚葬者几千人,且为文以祭之。
受性勤学,老而弥笃,能作小楷,篆隶尤工。善谈性命与世务,耳闻者如倾化日,面领者如坐春风。同石来山、刘山泉诸君,作海岱会于青州,虽数百里外,有时亲至,有时走使领诗题,诗未有过期不就者。
两京台谏,山东抚按,阁部大臣,前后荐者二十余疏,竟不获用。止得遇恩诏,冠带闲住而已。荐辞虽多,就中蔡都御史经、胡都御史缵宗、李御史复初、许太宰赞,为能得其真而概其索,如曰“学博而才优,气刚而志锐”;如曰“德望更重于时,才识有裨于政”;又曰“文行无惭于上世,声光有益于东莱”;又曰“义气振扬于台宪,清风表正乎乡闾”,若寄以抚治之任、侍从之司,必能教养保障,启沃论思。此其大略,馀固不及详书云。
早发先萎,乃理之常,厚积薄施,则数胜而理之变也。公发之早而积之厚,顾乃先萎而不得厚有所施,不惟东方惜之,四方亦罔不惜之,深咎夫一二大臣不能休休有容也。东人会试中第八名者,往往任久而官尊,如单县秦紘、德州张海曹县扈永通是已,奈何公独以御史终其身?然其皂囊奏而奸谀落胆,白简飞而台阁生风,有埋轮横剑之雄,持戟避骢之烈。内外震肃,如传宣而山岳动摇,则韦思谦矣。至于老成持重,务存大体,非若新进之士卖直生事、沽名塞责者。虽一御史终身,而多历年所荐登显要者,乌能及哉!
配范氏,同邑人提举志女。生于成化丙申十二戊戌,卒于正德己巳十一月乙酉,年三十四。继刘氏,陕西邠州人,少保户部尚书昭之孙女。生于弘治癸丑十一月己未,卒于嘉靖癸卯七月乙丑,年五十一。各有贤德,载在别传志中。
长子柱孙,卫学生;次子史孙,国子生。女,长适青州太保刘文和孙参议澄甫子士云,次适莱州太保毛文简孙太仆乡渠子延太,又次尚幼。思绍、思继、思统、思绪,其四孙男。各许名家子者,则三孙女也。
所著有《北泉集》《东归唱和集》《白斋表话》《随笔》《续笔》《奏疏》五十余条,并纂修资善《四朝恩命录》《南征题稿》《行稿》《西巡题稿》《八阵图》,俱藏于家。
铭曰:亢直而与世相左,可不谓贤耶!老其才而大其用,公何为独不然耶?得志一时,名流百世,二者果孰后而孰前耶?行人瞻拜其下,依依而不忍去者,非真御史长眠不起之阡耶!
【注】此文为衡藩高唐王朱厚煐(号岱翁)篆额;章丘李开先撰文;临朐冯惟讷书丹。
公讳田,字玉甫,号北泉。明即墨人。侍郎讳章公长子,幼读书崂山华阳书院,生有异禀,神颖天成,为文横肆奇拔,工画及隶。十二入庠,十六举乡荐,山东提学沈钟以为不类少年语,三复试之,始信而大喜,批其卷曰:“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嘉靖二年成进士,次岁授河南道监察御史。议大礼,疏七上。七月,又同群臣伏阙哭被廷杖。又次岁,巡按陕西,至庄浪,卒遇北虏入寇,指授方略,寇乃宵遁,追斩首级甚多。先侍郎公曾抚陕,至是修其旧政,西人谣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已丁外艰归。先是公官御史时,有阳湖人陈洸者素无行,以给事中奉使回籍家居。二年,与知县宋元翰不相能,令其子讦元翰谪戍,元翰摭洸罪及帷簿事利布之,名《辨冤録》,由是洸不齿于清议。已而洸赴京复命,方在道,闻已外补佥事,大恚。先议礼时,洸尝言献帝不可称皇,及见璁萼骤显,乃改图以旧官,上疏言,璁等议是,亟宜本生之称。侍郎何孟春言:“洸已外补,犹冒旧衔,宜究问”。世宗不听,复洸故官。洸遂劾大学士费宏、尚书吴一鹏等为邪党,璁萼大悦,遂引以击异己。于是侍御上疏劾礼部尚书席书并及洸,且封上元翰《辨冤録》,刑部尚书赵鉴案其事悉实,覆奏得如议,都察院请解洸回籍听堪,世宗不得已从之,遣刑部郎中叶应骢及锦衣千户李经偕往,应骢恐经受贿,与焚香誓天,会巡按御史熊兰亲治,且上洸罪至百七十二条,除赦前及暧昧勿论当论者十三条,罪恶亟宜斩,妻离异、子柱绞,洸惧,亡诣阙求救于萼,世宗持应骢疏未下,萼要璁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世宗如其言,命免洸罪为民,寻并免妻子,狱定已久,洸希翻故案,上言讦应骢等,萼因为洸讼冤,遂逮应骢、元翰及洸廷讯,是日黄雾四塞,狱弗竟。次日,又大风拔木,诏停刑,乃当应骢案事不实律,斥为民,洸复冠带。方廷讯时,执政欲为洸报复,将执公下锦衣狱,西桥刘太常鈗及数相知多方解说,止拟本省会勘,逮问至济南,会廷讯,遇天变,亦奉旨停刑讯,削籍为民,复遇恩冠带闲住。洸犹憾应骢不已,越数年,又令人诬奏应骢勘狱时酷杀无辜二十余人,按验无实,犹特谪应骢戍辽东。是狱先后八年,凡攻洸及治洸狱者无不得罪,逮捕至百人,天下益恶璁、萼辈恣横,羞言议礼臣矣。公由是深自韬晦,作“可止轩”于后圃,游衍讲习其中,先后论荐三十余疏,终不起。晚与青州冯闾山、刘澄甫等共八人结“海岱会”于青州北郭之大云寺,社约中有不许将会内诗词传播,违者有罚,盖俱以陶写性情为主,不复以名誉为事,有同心焉。戊辰正月十二世孙桢之谨编
公讳田,字玉甫,号北泉,明即墨人。侍郎讳章公长子。母,徐太淑人。弟:囦,贡生;因,荫生,历官江宁知县、庆阳府通判。女兄弟三:长适王,次适尤,三适杨。配孺人范氏,继配刘氏,副胡氏。子二:柱孙,卫学生;史孙,国子生。孙男四:思绍、思继、思统、思绪。女三:长适青州刘文和公孙参政澄甫子士云,次适莱州太保毛文简公孙太仆卿渠子延太,三失考。
丁酉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初六日,公生。有异禀,印堂正中有痣,上尖下圆,酷似葵子,周微有痕如画笔勾勒。见者伟其貌,闻者壮其声。
甲辰成化二十年(1484年),公八岁。善记诵,能诗对。侍郎公入京赴春闱。既揭晓,成进士。公随之京,福山孙内翰,以长对难之,不待思索,句奇绝而字正确。
乙巳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公九岁。居京师,程敏政试以《梅花赋》,援笔立就。程叹曰:“吾举神童时,不能过此子。”赋已佚。
丙午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公十岁。秋,侍郎公除婺源知县,公随之任。吴江陈中丞特犹未第,因受学於其门。闻教即书“绅”,难题不窘笔。
戊申弘治元年(1488年),公十二岁。入庠。南直隶督学司马亮御史,屡命诸生糊名试之,不出一等。
己酉弘治二年(1489年),公十三岁。前年,侍郎公迎养赠公于官邸。是年十月,侍郎公将述职于朝,赠公思归,乃同行。舟至丹阳,赠公病卒。侍郎公丁外艰,公随归,登金山。
庚戌弘治三年(1490年),公十四岁。侍郎公为赠公卜兆于崂山华楼山东凤山之阳,于九月二十一日,启于太淑人之窆合葬之。
辛亥弘治四年(1491年),公十五岁。侍郎公读礼余间,每携公及乡俊彦讲习于东崖书屋。东崖在邑东一里路北,有高崖。自侍郎公之祖讳福盛公,有其地。后筑书屋,以为子孙藏修所。
壬子弘治五年(1492年),公十六岁。举乡荐。山东提学沈钟,以其文为不类少年语,三复试之,始信而大喜。批其卷曰:“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由是名重齐鲁。
癸丑弘治六年(1493年),公十七岁。初赴春闱,不第。试前,武功康海报其父书曰:“是科抡元,非即墨之蓝田,即三原之马理,否则海也。”其见推若此。既揭晓,康及第。公与马理俱落第。士子不得第者,以之借口曰:“才如蓝田、马理尚且空归,吾辈复何愧恨耶!”公下第后游江南,游兴唐寺。侍郎公补潜山知县,改建县仓,命公代作《潜山便民仓记》。
甲寅弘治七年(1494年),公十八岁。冬作《埋鹦鹅铭》。
丙辰弘治九年(1496年),公二十岁。二赴春闱不第。
丁巳弘治十年(1497年),公二十一岁。五月九日,二叔母刘孺人卒,公为作《刘孺人行状》。
己未弘治十二年(1499年),公二十三岁。三赴春闱不第。赋《下第寄弟诗》二首。复登金山,顺流而东登焦山。
壬戌弘治十五年(1502年),公二十六岁。四赴春闱不第。初公病场屋之文日趋於浮靡,奋然以变时习为已任,因而不合於主司。每一下第,辄改一经,久而五经俱遍。及是东归,友人张凤翔作序送之,规以固宜姑自贬损,勉就近规。作《东岳庙重修记》。
癸亥弘治十六年(1503年),公二十七岁。先是丙午岁,公随侍郎公官婺源时,游兴唐寺。至是,寺僧太祥,来见于京师,求为作《兴唐寺半间处记》。
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公二十九岁。五赴春闱不第。
丙寅正德元年(1506年),公三十岁。先是侍郎公自丙辰由潜山知县历升监察御史,巡按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右廷尉、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自癸亥至是,四年间,公常在京奉侍。作《送太常乔先生代祀序》。杨慎与同乡士冯驯石天柱夏邦谟刘景宇程启充为“丽泽会”,公与永昌张含结社唱和。
丁卯正德二年(1507年),公三十一岁。侍郎公以忤刘瑾下狱,公周旋其间。得释,谪抚州通判。寻擢金州道佥事。将行,别驾范太冲赠以樟木旧鼓腔,命公代为之记,书腔内(原存族孙孝御处,现存即墨市博物馆)。
戊辰正德三年(1508年),公三十二岁。六赴春闱不第。将东归,杨太史用修慎、刘侍御子静澄甫,同饯别萧寺,各赋送行诗二首,分用原韵和之。次日联句,一夜成三十首。用修意未足,复自成三十首,再步韵和之,并求和于子静,合之为《东归唱和集》,计百首。俱七律体(原稿已佚,今集中所收六十四首缺杨慎刘澄甫诗)。
己巳正德四年(1509年),公三十三岁。十一月二十七日,范孺人卒,邑人云南五井盐课提举范志女。来归年月失考。
庚午正德五年(1510年),公三十四岁。侍郎公升陕西巡抚,时川寇蓝廷瑞鄢本恕扰乱川北,流劫湖陕,侍郎公督师坐镇汉中,公数省于汉中。
辛未正德六年(1511年),公三十五岁。七赴春闱不第。刘孺人来归,年十九,邠州户部尚书昭孙女、锦衣卫千户绮女。即墨知县高允中,增筑旧城,公为作《修城铭》。
壬申正德七年(1512年),公三十六岁。奉侍郎公命,建“世廌堂”、“世庆楼”於县治西祖宅内。作《世廌堂上梁文》。先是刘六、刘七倡乱北海,党羽四出,有伪称大王者宋辅来攻墨城,赖邑令高公事前筹备,寇不得逞,而辅又中流矢死,城得无虞。
甲戌正德九年(1514年),公三十八岁。八赴春闱不第。赋《燕山漫稿》一册。侍郎公升南京刑部左侍郎。即墨淮涉河,冲城外西南角,知县高允中筑石堤障之。公为作《新修淮涉河高堤颂》。
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年),公四十一岁。九赴春闱不第。侍郎公乞休归,作《五龙庙祈雨重修记》。
庚辰正德十五年(1520年),公四十四岁。十赴春闱不第。十月廿六日,公与青州刘澄甫游华楼山刘澄甫有《登华楼崮》诗二首。
壬午嘉靖元年(1522年),公四十六岁。游劳山,作《劳山巨峰白云洞记》、《宿巨峰白云洞》诗。
癸未嘉靖二年(1523年),公四十七岁。十一赴春闱。先是落第士子所藉口者马理已第,而公犹脱落,文乃复就时格。至是入闱。与邻号舍戏曰:“此愁障吾坐其中总三十三日矣,倘仍不见录,从此废书不读,亦不由他途出仕!”既揭晓,列名廷试二甲进士。赋《琼林宴口占志喜》诗。
甲申嘉靖三年(1524年),公四十八岁。选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先是侍郎公命公建“世廌堂”,盖望后之能绳其武耳。作《端阳赐扇赐角黍恭纪》诗二首,作《陪祀南郊恭纪》诗四首。议大礼,疏七上。七月,又同群臣伏阙哭,被廷杖几殆,吟呻床席月余始出视事。十月,上疏劾奸佞大臣礼部尚书席书。十一月,起杨一清为兵部尚书,总督三边。公作赠《邃庵少傅节制三秦用边华泉太常韵》七律诗二首。又有五排诗一首。作《故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丛公行状》。作《明故奉议大夫怀庆府同知周君墓志铭》。
乙酉嘉靖四年(1525年),公四十九岁。擢陕西巡按,便道归省。已至任。至庄浪,卒遇寇至,指授方略,寇乃宵遁,追斩首级甚多。侍郎公曾抚陕,有平乱安民功,汉中固城、金县等处,皆有生祠。公取道瞻拜,并修其旧政,款其边备,所当兴革者十余疏,皆可之。西人谣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六月十六日,二叔父讳竟公卒。公为作墓志铭。十二月初二日,侍郎公卒,寿七十三。讣至,公奔丧归。作明故武略将军锦衣卫千户《刘府君墓志铭》。作《乙酉之秋予奉使陇右道出陕州观砥柱谒禹庙次金人韵》。
丙戌嘉靖五年(1526年),公五十岁。葬侍郎公于劳山灰牛石山原。
丁亥嘉靖六年(1527年),公五十一岁。五月十四日,子史孙生。先是公继从弟国第六子葵,改名柱孙。至是副室胡氏又生子。
戊子嘉靖七年(1528年),公五十二岁。七月十五日,徐太淑人卒,年七十五。与侍郎公合葬。
辛卯嘉靖十年(1531年),公五十五岁。先是公劾席书并及其党羽给事中陈洸不法事,洸求救于桂萼,狱凡八年,一再反复,攻洸及治洸罪者无不得罪(详见《御史公传》)。公于是年逮入济南狱。既释归,乃作“可止轩”于后圃,日与知交黄作孚杨盐等,游衍讲习其中。先后论荐三十余疏,终不起。作《明故承德郎顺德府通判致仕于先生墓志铭》。
癸巳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五十七岁。六月,世宗敕为侍郎公赐葬,由灰牛石迁於邑北四里赐兆茔。秋,山东左参政陈沂来邀同游劳山。弟囦、因同去,五日归。陈作游记及诗二十余首,书卷寄来,公作《和石亭见访诗》、《同陈石亭游鹤山洞次韵》、《次陈石亭太史海山亭韵》、《同石亭游三标山韵》等诗。作《宿劳山僧寺》诗,作《令君雨诗序》,作《喜雨赠张明府》诗。
甲午嘉靖十三年(1534年),公五十八岁。作《九日诗》二首。姜隐为写《行乐小照》,高半尺,纸底,戴纯阳巾,衣深衣,面左侧,危坐据案作书,身后倚石有芭蕉。公作《自题小像》诗二首。(公大小像凡十二轴,除此外皆绢底。俱失于文革时)。作《祭从弟谦斋训术京甫氏文》。
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公五十九岁。作《原任即墨令高侯七十寿序》。十一月,于青州北郭禅林之大云寺与石存礼、冯裕、刘澄甫、陈经、刘渊甫、黄卿、杨应奎等八人成立“海岱会”诗社。有《海岱会集》十四卷。
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公六十岁。作《雨中元日试笔》诗。
丁酉嘉靖十六年(1537年),公六十一岁。山东按察使王献开凿胶莱运河,公为作《新开胶州马濠记》(碑现存于黄岛开发区马濠公园内),及《马濠宴集呈王南澧台长》与《马濠曾现川旧台长次前韵赠之》二诗。作《安人孟氏墓志铭》。作《青州左卫指挥王将军墓志铭》。作《锦衣卫千户刘府君原配赵氏墓志铭》。
戊戌嘉靖十七年(1538年),公六十二岁。作《杏花诗》。
辛丑嘉靖二十年(1541年),公六十五岁。作《贺即墨令王安山褒赉序》。
壬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公六十六岁。作《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浦先生墓志铭》。
癸卯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公六十七岁。七月二十二日,刘孺人卒,年五十一。公与杨用修书称:“癸卯孟秋,贱子继室又弃世,衰残之年,复作鳏居,家务又萦心曲,不知造物之於贱子何若是其酷也。”杨寄诗曰:“四海风纪蓝御史,廿年逃名即墨城。”先是嘉靖元年,文登尚书丛兰赐归,作《优老堂》。至是其子磐求为作记。作《监察御史浦君妻任孺人合葬墓志铭》。
甲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公六十八岁。作《匡石泉八十寿序》。作《登州府新迁察院记》。
乙巳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公六十九岁。作《登州府总督备倭帅府厅题名记》。
庚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公七十四岁。邑人临县教谕王镐卒。为作《墓志铭》。镐子邦直著《律吕正声》。
辛亥嘉靖三十年(1551年),公七十五岁。二月十四日,长孙思绍生,次儿媳栾孺人出。孺人胶州御史栾岱沧女。夏五日作《己酉登金山己未复登金山顺流而东登焦山宿於三召洞迄今思之如昨日耳因观扇头画感怀漫赋四首》。作《承直郎巩昌府通监甘肃粮储致仕丛公墓志铭》。
壬子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公七十六岁。十一月十一日,次孙思继生,亦栾孺人出。作《祭杨甥任大》文。
癸丑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公七十七岁。三孙思统生,次子副室史氏出。公作《生孙》诗二首,有“泉翁七十七,三岁得三孙”句。四孙思绪,亦史氏出,出生年月失考。
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公七十九岁。正月十二日卒。十一月,附葬赐兆茔侍郎公墓左。又十余年,章丘李开先为作墓志铭。
参考资料
蓝田.青岛市史志办.
蓝田画像.文化.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1 13:3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