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是
蒙医防治疾病的有力武器。药源有植物、动物、矿物,仅典籍所载已达2000种以上。在临床应用中大部分采用中药材,只是在加工制作方法和用法上与中医不同,蒙医主要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依据蒙药药理学原理配伍制剂。其药物具有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采集、生产、携带、服用方便)的特点。
基本信息
蒙医利用蒙药的十七种效能来补偏救弊,调整机体内部的“三根”,即赫依、希拉、巴达干(近似中医的气、
热、寒)使其盛衰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和健身的目的。
简史
蒙药的产生和发展,如同祖国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过程。
蒙古族人民常年在
辽阔的草原上过着
游牧、狩猎的生活,因而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广泛接触,逐步发现、了解到某些 植物、动物、矿物及
泉水对人体可能产生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中毒现象,从而逐渐对所寻觅的食物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开始注意某些自然产物的治病作用和毒性作用。经过无数次的有意识的试用和观察,包括口尝身受,实际体验反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提高,创造和积累了日益丰富的用药知识。
在科学文化未发达的
氏族社会和
奴隶社会时期,
蒙古各部落的药物知识均被
萨满教徒所掌握,公元10世纪末 ,蒙古各部落述渐强盛起来,随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进入封建社会,蒙古民族与国内务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开展,在此影响下,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蒙药知识也有了新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公元1226年在蒙古军营中瘟病流行就有曾用格西古纳(大黄)治愈的实例。
16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族不断汲取汉、藏等兄弟民族的医药学理论和经验,又反复实践,不断地交流和总结经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和需要
与日俱增,药物的来源也逐渐地由自然生长发展到人工
驯养和
栽培,由植物、动物发展到
矿物及
化学制品。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由原来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
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和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
18世纪,青海籍蒙古族杰出的蒙医学家伊希巴拉朱尔(1704--1788)用藏文编写了《药物名录及认药白晶鉴》一书,是一部以认药、用药和介绍药物作用等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蒙药学文献。该书收载珍宝类药物38种,矿物类药物55种,
土类药物17种,平原生长药物 67种,木本类药物63种,草本类药物205种,兽角类12种,骨类12种,
肉类29种,
血、
脂、
胆类13种,
脑类4种,蹄甲、
皮类8种,
尿粪类18种,
昆虫类13种,其它类 247种,总计801种,分为三部十篇。全书共有5万余字。
18世纪后期,内蒙古正镶白旗著名蒙医学家罗布僧苏勒和木(1740--1810)用藏文编著了《
认药学》巨书,该书分为“珍宝、土、石类药物的识别”、“树木、滋补类药物的识别”,“草类药物的识别”,“动物药及盐、灰类药物的识别”等四部,总收载丁678种,约39万字。书中对每味药的形态、产地、性味、功能、质量优劣等方面作了 全面、系统地阐述。
19世纪初叶,内蒙古奈曼旗杰出蒙药学家
占布拉道尔吉用
藏文编著了《
蒙药正典》一书,记载了879种药材,分为八部二十四篇。书中对每—种药材都注明了蒙、藏、汉及满文名称,并较详细地说明了产地、形态、性味、功能等,还附有579幅插图。作者在本著中纠正了不少蒙药名称的混乱现象。此书出版发行以来至今仍作为学习、研究、鉴别、鉴定蒙药材的主要依据,为蒙药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世纪,
蒙古国斯琴汗盟著名
蒙医罗布桑却琵勒用藏文编纂了《蒙医药选编》综合性书,书中主要撰写了疾病症状,治疗方法,药物方剂及药物炮制用法,还有以药物性能归纳成蒙药称呼法等内容。此书内容较广,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古代名著之一。
19世纪中期,内蒙古
伊克昭盟君王旗(现
伊金霍洛旗)蒙古族的杰出诗人兼医学家
伊希旦金旺吉拉(1853—1906)一生中不但写了不少诗篇,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救死扶伤的医疗活动和蒙医药的研究,他撰写过
四部书,即《珊瑚验方集》、《珍珠验方集》、《珍宝验方集》及,《医学歌诀》, 前三部皆用藏文,后一部是用
蒙古文写的。其中《珊瑚验方剂》一书内以、妇、儿、皮肤、
五官、温病等多发病的治疗为主,还载入了200多种药方,100 多种疗术,38种药物炮制法,内容极其丰富。所以该书流传于内、外蒙古,成为蒙医临床必读手册。
以上著作都是蒙药学珍贵的遗产。由于
蒙古文字的发展和使用较晚,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长期战争的破坏,使历史文化遗产损失殆尽,因而留下来的蒙医药学文献较少。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医学的蓬勃发展,党和政府对蒙医药事业十分关心,设立了蒙医药研究机构,开办了蒙医药院校,培养了大量
蒙医药人才。在继承整理丰富药用遗产的同时,对蒙药资源进行多次考察,整理翻译编辑出版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和著作。80年代中期由内蒙古卫生厅主持编纂并先后颁布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及《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纠正了蒙药材的混乱现象,统一了蒙药方剂的生产标准。对蒙药材的学习研究、鉴别用药的统—规范和蒙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理论
药味
蒙药有单味和复合味两类,单味共六种,即甘、酸、咸、苦、辛、涩,称之为基本六味。一种药材有两种以上味道,称为复合味,复合味共有57种;即二味复合味15种,三味复合味有20种,四味复合味有15种,五味复合味有6种,六味复合味有1种。蒙药中五味或六味齐全的药材很少见,现已发现的
五味复合药只有五味子和
金诃子两种药,六味复合药仅有那木吉拉
诃子一种。
1.
甘味能
清热解毒,
调和气血,滋养强身,添精补髓,接骨疗伤,改善器官功能。用于
气血亏损,
虚劳内伤等,若用量过多则使体躯肥胖,
津液增多,消化力减弱。
2.酸味能调和
胃火,开胃消食。用于胃火衰弱,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若用量过多则使肌肉松弛,头昏眼花,浮肿,易患
血热、皮疹等疾病。
3.咸味能软坚破瘀,疏通梗塞,调火开胃。用于手足抽搐,便秘,腹胀,消化不良,痞证。若用量过多则引起
脱发,皱纹增多,体力减弱,咳嗽、烦渴,易患血热性疾病。
4.苦味能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消肿,
燥湿,利咽,止呕。用于各种热性疾病,中毒症、
瘟疫、
瘰疬、
咽喉肿痛,烦渴、头痛、恶心呕吐、
烦躁不安等。若用量过多则可伤脾胃,消化减弱,引起巴达干
赫依病。
5.辛味能健胃开欲。通经开窍,止泻,助消化。用于
胃火衰弱,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
脾胃不和,呕吐
呃逆,胸腹胀满,
寒泻腹痛,
风寒痹痛等。若用量过多则引起血希拉性
热疾,烦渴,昏沉,损耗精液。
6.涩味能收敛
疮疡,
凉血降火,消脂,止泻。用于疮疡,
泄泻,肿毒,
血热疾病等。若用量过多则可引起巴达干赫依病,腹胀便秘。
药 效
蒙药药效(也称药能)指的是蒙药药味里自身内含的主要因素。药效有柔、重、温、油、固、寒、钝、凉、和、稀、燥、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临床用药中,用这十七种药效医治由赫依、希拉、巴达干的二十种特性所引起的各种疾病。概括蒙药的十七种效能,克制三邪的二十种特性情况如下:
克制赫依特性:柔克糙,重克轻,温克凉,油克细也克坚,固克动;克制希拉特性:寒克热,钝克锐,凉克腻,和克轻,稀克臭,燥克湿也克泻;克制巴达干的特性:枯克脂,热克寒,轻克重,锐克钝,糙克柔也克粘,动克固。
药性
药性是根据十七种药效精选出来的,是对药物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古人将蒙药药性总结为重、油、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其中重、油二性能克制赫依的主要特性;寒、钝二性能克制希拉的主要特性;轻、糙、热、锐四性能克制巴达干的主要特性。再者,久服或过量用 轻、糙、寒性药物或饮食可引起赫依病;久服或过量用热、锐、油性药物或饮食可引起希拉病;久服或过量用重、钝、油、寒性药物或饮食可引起巴达干病。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药味、药性和药效,因此,三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两种药物气味一样,但药性不同,故两者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的药性一样,但气味不同,其作用就有差异。所以,不能把药性与药味孤立起来看。药性和药味只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种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药力
药力指的是寒热性药物具备一定的条件以后,增强其药性所产生的特效功能。即温热性药物生于温热地带及向阳之处,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阳光,因而阳气旺盛,故备齐热性药力,而祛寒、除巴达干功能较强。凉寒性药物生于寒冷地带及阴凉处,在生长过程中少接受或未接受阳光,因而阴气充沛,故备齐寒性药力,而
凉血、
降火、清希拉功能较强。根据药物寒热两性的程度差异,又分为中间型,复合型两种,并进一步区别热中热、寒中寒。治疗阴盛者,则用热中热性药;治疗阳盛者,则用寒中寒性药。这是蒙医治疗的一般准则。
加工炮制
炮制简介
蒙药材大多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能更适合治疗,充分发挥药效。因此,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合理炮制,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蒙药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炮制的方法
(一)直接修制
1.采用挑、筛、刮、刷等方法,去掉杂质及无用部分,使药物纯净处理。
2.采用捣、碾、锉等方法,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使药物粉碎处理。
3.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以便于炮制、干燥,也利于贮藏和调剂时称量,使药物切制处理。
(二)水制
1.洗:用水洗净药材,以减弱其毒性和除去杂质。
2.漂:将药材置多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不断换水,以去掉腥味,减弱其毒性。
3.泡:将药材置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内浸泡。如草乌置
诃子汤或童便内浸泡,以降低其毒性。
4.润:对一般不需要浸泡的药材喷淋适量的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使药材质地柔软,切制
饮片,晾干。
5.水飞:制极细粉末时,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
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搅拌,倾出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此法常用于矿物类药物的制粉。
1.炒:有清炒和加辅料拌炒两种方法。清炒是将药材直接放入锅内,根据药用需要
炒黄、
炒焦或
炒炭。拌炒常用辅料有砂、
米、
麸等。拌炒使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有效成分不易受损,易于研制,便于服用。
2.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烧红烧透,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煅法多用于
矿物药或壳类药。
3.煨:利用湿纸或面糊包裹药物,埋于热火灰中,以纸或面焦黑为度,放冷后剥去纸或面。此法利用纸和面吸收药物中的部分毒性和油脂类,减少
药物的副作用。
4.烘与焙:烘与焙同是用微火加热,使药材干燥而减弱药物的烈性。烘的火力较弱,焙的火力较强。
5.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
蜜、
酒、
醋、
盐水等。
(四)水火共制
1.煮:是用液体辅料与药物同煮,以辅料被吸收为度,才能获得治疗需要的作用。如手掌参与
牛奶同煮。
2,蒸:将药物放入笼里,利用水蒸气加热,或加辅料共蒸,以改善和增强疗效作用。如蒸
人参、
肉苁蓉、
玉竹等。
3.淬:是将药物煅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法不仅易于粉碎,而且辅料容易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
磁石、
代赭石,酒淬
寒水石等。
用法与用量
用量
1.药物性质、
配伍及剂型与用量的关系:有毒、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新采的
鲜药,药量宜大些,干药用量宜小。寒凉药耗伤
胃火,不宜长期或大量应用。此外汤剂的用量应比散、
丸剂为重,单味药量应比复方为重。
2.疾病与用量的关系:轻病用量不必过重,重病用量可适当增加。慢性病不必量大,急性病宜量大。药物的用量及药效,每随治疗的需要而转变,如
红花少用则养血,多用则破血;应用
大黄要适量,大剂量则先致泻后致
便秘。
3.体质与用量的关系: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有差异,用量亦应当随之而变。体质强壮者,用量重于体质弱的患者;
老年与
儿童的药量,因当少于
壮年;
妇女的用量轻于
男子。
服药法
1.清晨空服:治疗寒性巴达干病或虫疾时,早晨进食前服药。服药后不可马上用餐。
2.食前服:治疗下行
赫依病或滋身补养药,饭前服,服完药即可用餐。
4.食中服:治疗
胃火衰退症,则餐中服药。先吃半餐,后服药,再用餐;药在食中,能开胃。
5.食间服:治疗上行赫依病时,两顿餐之间,即食物消化后服药,因赫依病多在食物消化后空腹发病,故在两顿餐之间服药,疗效较好。
6.药与食交替服:治疗司命赫依病时,边用餐边服药,即先吃一口饭,后服一点药,食、药交替服用。
7.药与食相兼服:治疗
食欲减退或
噎嗝等病时,食前服一半药,食后再服一半药。食前一半药起开导作用,食后一半药起结尾(即除病根)作用。
8.食中放药服;治疗
呃逆等病时,取适合食品,食药混合吃。
9.不定时服:中毒等急救患者,不管进食与否,应数次给药频频服用。
10.晚睡前服:
镇静药或配有毒麻药物的药方,必须晚间临睡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