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通用规范一级字(
常用字)。此字最早字形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动植物的油脂,也有脂膏、涂物等含义。
字源演变
形声字。小篆从肉(月),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脂”。《说文》:“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从肉,旨声。”《周礼·考工记·梓人》:“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郑玄注:“脂,牛羊属。膏,豕属。”其实,统言之,脂、膏无别,可泛指油脂、油膏。《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者脂。”是无角者亦可称脂。《玉篇·肉部》:“脂,脂膏也。”《国语·越语上》:“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韦昭注:“脂,膏也。”用为动词,指用脂膏涂物。《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巾车脂辖。”郭店楚简《唐虞之道》11:“顺乎脂肤血气之情。”“脂”用其本义。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28:“官有钱者自为买脂胶。”脂胶盖润滑类油脂。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肉部】旨夷切
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从肉旨声。
说文解字注
戴角者脂。无角者膏。《大戴·易本命》曰:“戴角者无上齿”,谓牛无上齿,触而不噬也,“无角者膏而无前齿,”谓豕属也,无前齿者,齿盛于后不用前,“有羽者脂而无后齿”,羽当为“角”,谓羊属也,齿盛于前不任后。《考工记》郑注曰:“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内则》注曰:“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按上文膏系之人,则脂系之禽,此人物之辨也。有角、无角者各异其名,此物中之辨也。释膏以脂,禽亦曰膏,《周礼》香臊腥羶皆曰膏,此皆统言不别也。
从肉。旨声。旨夷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韵》旨夷切。《集韵》《韵会》蒸夷切。《正韵》旨而切,并音祗。《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正字通》:禽兽腴也,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诗·卫风》肤如凝脂。传:如脂之凝。《史记·货殖传》:贩脂,辱处也。
又《释名》: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
又《博雅》:人二月而脂。《前汉·五行志》: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
又《正字通》:燕脂,以红蓝花汁凝脂为之,燕国所出。后人用为口脂。《释名》: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又以喻荣禄也。扬子《太玄经》:出泥入脂。注:脂,荣禄也。卜从洿泥之中出,求荣禄之处也。
又用以利物曰脂。《诗·邶风》:载脂载舝。传:脂舝其车,以还我行也。
又鸟名。《尔雅·释鸟》:桑扈,窃脂。注:俗谓之靑雀,觜曲,食肉,好盗脂膏,因名窃脂。《诗·小雅》:交交桑扈。传:桑扈,窃脂也。
又草名。《抱朴子·僊药卷》:玉脂芝,生于有玉之山,常居悬危之处。
又《正字通》:药名。赤石脂,可以涂屋。又五灵脂。又补骨脂。
又《五音集韵》:水名。
又姓。《后汉·孔融传》:初,京兆人脂习元升与融相善。
又《集韵》轸视切。音旨。手指也。与指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赏析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