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皮(拼音:pí)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手剥兽皮的样子,引申指剥下来的兽皮,作名词用。又泛指其他生物的表皮,再引申指事物的外面、外层,还引申指像皮一样的片状物。由皮的韧性也引申指东西有韧性。“皮”还指不听别人的劝告,像皮一样柔韧而不易改变,即顽皮。
字源演变
“皮”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图A),对其形体结构的解释有如下说法:一说像一只手持去皮的器具,字的上部表示器具,右下部表示一只手。一说上面部件形状表示兽头,中间一竖表示野兽的身体,右边半圆表示揭起来的像兽皮,下面的“又”字即手,整个字形表示用手剥兽皮的形状。战国时,右下的“又”或作寸,但没取得主流地位(又与寸是形义皆近偏旁的更替)。上部构件的变化较多,有图4、5、6、7、8、9等形状;讹变严重者作10、11、12、13等形。小篆作图15,其上变得像兽头的分割和剥下的兽皮,下像张开兽革的架子,手则维持原形,没有改变。隶变后楷书写作“皮”,笔意与笔势变化结合,成为记号字。
就甲骨文字形分析,“皮”的本义当是剥皮,如《战国策》“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其中“皮”就是剥皮的意思。“皮”既指剥皮的动作,也指所取下的皮。由“兽皮”义引申,指一切生物体表面的组织。依据生物体表皮的性质和状态向不同方面引申,产生了许多新义,造成了许多新词。
皮是生物体的表皮,那么包在物体外面像皮一样的东西也可以叫皮,如书皮、包袱皮儿。
皮是处于生物体最表面的组织,引申为其他物体的表面,如墙皮,水皮儿。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不深入,叫做“皮相”“皮毛”。
皮是薄薄的,某些薄片状的东西也可以叫皮,如洋铁皮、粉皮儿。
皮是有韧性的,某些有韧性的东西也可以叫皮,如皮糖。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也叫皮,如“这虾片放皮了”。身体结实,不易得病,也是一种韧性,如“这孩子最皮实”。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这是韧性向恶性方向发展,如“这孩子给说皮了”。
皮是有弹性的,用橡胶、软质塑料做成的有弹性的东西也可以用“皮”字,如皮筋。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三】【皮部】符羈切(pí)
剥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凡皮之屬皆从皮。
𥬖,古文皮。
说文解字注
“剥取獸革者謂之皮”注:剥,裂也。謂使革與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則去毛曰革,統言則不別也。云:者者,謂其人也,取獸革者謂之皮。皮,柀。柀,析也。見木部。因之所取謂之皮矣,引伸凡物之表皆曰皮,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戰國策》言“皮面抉眼”,王裦《僮約》言“落桑皮椶”,《釋名》言“皮瓠以爲蓄”皆是。
“从又”注:又,手也,所以剥取也。
“爲省聲”注:符羈切,古音爲、皮皆在十七部。
“古文皮”注:从竹者,蓋用竹以離之。
广韵
符羈切,平支並 ‖ 皮聲歌1部(pí)
皮,皮膚也。《釋名》曰:“皮,被也,被覆體也。”亦姓,出下邳。符羈切。六。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皮部】 皮;部外笔画:0
《唐韵》符羁切。《集韵》《韵会》《正韵》蒲糜切。音疲。《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长笺》:从为,形义俱远。当作从又,从尸。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书·禹贡》:梁州,厥贡熊、罴、狐、狸,织皮。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注:有毛为皮,去毛为革。
又《释名》:被也。被覆体也。《韵会》:皮肤,肌表也。《史记·郦生传》: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扬子《方言》:秦、晋言非其事,谓之皮传。注:谓强语也。《后汉·张衡传》:后人皮传,无所容篡。《注》:皮肤浅近,强相傅会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礼·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
又《正韵》:狐貉之裘曰皮也。《庄子·让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周礼·冬官考工记》:张皮侯而栖鹄。《论语》:射不主皮。注: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
又皮币。《前汉·武帝纪》: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辽史·百官国语解》:军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黄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朴也。又《古今注》:长安儿童呼苦葴为皮弁。又《本草释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别名。即湿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县名。《前汉·地理志》:属河东郡。
又皮山,山名。见《山海经》。
又姓。郑大夫子皮后。汉皮扬,唐皮日休。
又叶蒲何切。音婆。《诗·召南》: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左传·宣二年》:宋华元谓役者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者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横钩)在上半格正中,长撇从㇖(横钩)左端撇向左下格,竖笔在竖中线。“又”,两笔从田字格中心左下侧起笔,相交于竖中线右侧,捺脚低于撇尖。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20:49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