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家族
中国民族资本家族
荣氏家族,是以荣毅仁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族。他们靠实业兴国、护国、荣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说:“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家族历史
荣家的老家在无锡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其祖先种稻植桑,以忠厚传家,于明代正统初年从金陵迁来,形成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直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建镇。现在的荣巷已经并入市区,但仍保留了一条约400米长的老街,沿街还有150多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
荣氏鼻祖,荣启期(前571——474年)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今汶上县北)人,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卒于周元王二年(前474年),终年98岁。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荣伯食采于荣(今河南巩县西),因以为姓氏”。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荣叔公“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今山东汶上,古称中都),是为鲁宗之始”。荣启期为叔公后人,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曾为孔子师。后孔子初仕之地就是中都汶上,担任中都宰
荣宗敬的祖父荣锡畴(1823-1863)当家时,他开始做长途贩运小本生意,经常驾着小船经太湖、吴淞江等河道往来上海。传到荣宗敬的父亲荣熙泰手里的财产,只有几间旧屋,但这些原始的商业活动,却为荣家子孙注入了最初的商业细胞。一百四十多年前,在太平军打到苏南的战乱中,荣熙泰的祖父、祖母、父亲、两位伯父、伯母、堂兄,以及他自己的兄弟,不幸全部遇难。荣氏家族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这就是荣宗敬、荣德生的父亲荣熙泰先生。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是荣氏商业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
自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荣家先后开办了无锡公益工商中学、上海中国纺织染工程补学校、江南大学、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等,同时增设分设校内面粉、机电、化工、数理、商业、农业等许多专业系统,约培养高级人才1200多人。荣尔仁、荣德生的女婿李伟国、荣鸿仁等荣氏第二代传人都曾在荣氏企业里头身居要职,是荣宗敬去世后荣氏企业后期发展的几个主要推动者。
五代族谱
第一代
荣家第一代,荣宗敬、荣德生,是解放前著名的“面粉大王”、“棉纺大王”。
第二代
荣家第二代,荣鸿元、荣鸿三、荣鸿庆、荣尔仁、荣毅仁、荣鸿仁。
荣尔仁,即荣智健的二伯父,在美国经营工商业。1949年前夕,荣尔仁去香港;走时与荣智健的父亲相约:“一个留在国内,一个出国,如果没问题,就可回来。”曾在初期回到祖国,1951年再申请出国,先到香港,后去了美国。
荣鸿仁,荣智健的七叔,1949年解放前夕,曾经与荣毅仁一起留在国内,因其为人厚道,经营有方,被评为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也申请移居国外,现定居在澳大利亚,创办了自己的工商实业。荣鸿仁虽然身居异国,对祖国的经济建设依然十分关心。
荣漱仁,荣智健的姑姑,她曾与荣毅仁一起留在国内,接管她堂兄荣鸿元的鸿丰面粉厂,并自任经理。在艰苦的条件下,她厉行节约,对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最终使她领导的工厂实现扭亏为盈,转危为安。
1956年公私合营后,她担任上海面粉厂副厂长,并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顾问。她的丈夫杨通谊早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30年返回祖国内地后投笔从戎,后来从事银行等事业。
1949年,荣漱仁夫妇带着只有4岁的杨世缄到了台北市。然而夫妻俩返回上海处理一些事情时,就再也不能去台湾了。此后,两岸隔离数十载,其子杨世缄现担任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
2000年4月14日,杨通谊病逝上海。杨世缄一直希望有机会返乡探望卧病多年的父亲,但受制于台湾当局的禁令,而迟迟未能成行。杨父去世后,台湾“内政部”才专案审查,于4月18日同意杨世缄赴内地奔丧。
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杨世缄的父亲曾到台湾与杨世缄兄弟会面,不久返回内地。2000年3月大选后,杨世缄立即提出辞呈,为的是能以民间的身份偿还回乡探亲的夙愿。岂料“行政院”希望所有成员从5月1日起办理完交接后才能离开。杨世缄终究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为五十年来两岸众多骨肉离散人伦的悲剧再添一桩憾事。杨世缄在台担任公职27年,这是他第一次回内地。由于祖父及母亲荣漱仁都葬于无锡,杨世缄此行,除到上海之外,还决定到无锡为其母亲荣漱仁扫墓。
荣鸿元,荣宗敬的长子,“大房系统”的领导人,他继承父亲的百折不挠、顽强创业的经营品质,克服重重困难,领导着家族事业,成为荣氏企业后期发展的主持者。在1949年前夕,他迁厂至香港,在香港开设大元纱厂,后辗转巴西,现定居巴西,经营面粉业,事业兴旺发达。
荣鸿元热心教育事业。他于1940年至1950年任中国纺织工学院院长。
荣鸿三,荣宗敬的二儿子,曾任申新总公司副总经理兼申七经理。他也于早年移居国外、现定居美国。1982年,荣鸿三把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幢私人花园别墅无偿地捐献给上海科技协会,作为建设上海科技中心大厦的基地。该别墅占地10亩,坐落在上海虹桥路上。他的这一义举深受旅居海外的美籍华人,如电脑专家王安、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物理学家袁家骝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顾毓秀等人的高度评价,赞誉他爱国的义举。
荣鸿庆,曾任申一协理,荣宗敬的三儿子,字钢仁。解放前夕出走海外,在香港经营纺织和房地产事业。现为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是上海申新纺织厂第九厂与香港南洋集团合资经营的企业,总投资2428万美元。迄今为止,它是上海棉纺织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较先进的全套纺纱、浆染、织造设备,如纺织部引进德国、瑞士设备,浆染部引进德国设备。1993年10月,该厂建成投产。
荣鸿庆主持的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系列仔布,经纬支数从4支单纱到40支股线,单位布重从5.5盎司/平方码到17盎司/平方码,颜色有靛蓝、黑色、灰色、浅蓝,品种多达60多个,形成时装面料、休闲装面料、童装面料、箱包面料、鞋帽面料五大系列,产品95%外销。
现任上海商业银行董事长的荣鸿庆,于2000年同前任工业银行董事长谢森中中国信托商业银行总经理辜仲谅台湾银行票券、证券董事长及经理一同参加了第六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早日实现两岸银行业互设分支机构,以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挑战。
第三代
荣氏的第三代属“智”字辈。
荣智宽,荣智健的堂兄,在巴西出生长大。现任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曾经随同巴西总统外交部长多次出访中国,对中国的政策和国情比较了解。
荣智美,荣智健的堂妹,德国尤尼可公司经理,具有“女强人”的称谓。
1979年,她在德国奔驰汽车制造厂特意订制了一辆面包车,车子的两边印有蓝色的中英文名字。她以此作为礼物,赠送给四叔荣毅仁,祝贺中信公司成立。荣智美1954年移居德国。之后,她积极促进中德贸易的往来。
在谈到德国经济发展时,她说:“德国战后的生活很艰苦,一般人家买橘子、香蕉也只买一个,西红柿也只买几个。今天经济发达了,人们的生活也不铺张,德国人总是一文钱一文钱地积累财富,是靠苦干,靠积累的。中国人口多,一家三口,每人每月收入100元,如能节省20元,一家就能省下60元,算一算,全国就能节省下多少。人民币存入银行,国家就可以多搞基础建设,如发展电力、铁路、交通、通讯等。中国现在的基础是延安的老前辈打下来的,年轻人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好好建设。中国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荣智权,荣智健的堂兄弟,现任香港南洋纱厂总经理,香港纺织联合会主席,也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在其家乡的江南学院设立了“荣智权奖学金”,每学年奖励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15人,每人每次1000元人民币。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便与深圳合办了纱厂,对中国内地的企业很关心。他说:“中国有的工厂很好,但管理水平差。现在规定厂长有职权,这很好。如果厂长做不到赏罚分明,不能开除非开除不可的工人,他就很难管理好他的工厂。”在谈到如何管理好一家企业时,他说:“应变力、质量、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应变力就是当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自己生产什么叫客户购买什么。服务、推销是连在一起的,香港人懂得生意经,非常重视推销,选干练的人才搞推销,主动找客户服务好”。
荣智惠,荣智健的堂妹,定居美国,从事纺织贸易。
可见,荣氏的第三代大都是贸易实业界人士。许多人担任各种公司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等职务,他们的事业大多在海外,主要从事金融、工矿企业进出口贸易活动等。
第四代
荣文蔚,荣智健的堂侄女,荣智鑫的女儿,是荣氏家族的第四代成员。
荣文蔚曾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衣着人士”的荣誉称号,在香港上流社会中,她是被公认为很有衣着品位的人士之一。此外,她还从事时装生意,许多人认为,这恐怕与她家族原本是当年上海纺织业及工商界翘楚不无关系。
家族成员中人才辈出。荣文蔚的父亲荣智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荣文蔚说,他父亲在香港是一位出色的工业家,也是荣文科技的创办人,拥有专门生产电子烟雾探测器电子磅及卤胆灯具的荣文科技有限公司74.1%的股权,家产逾亿元。
第五代
荣明芳,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独女。她亲自领军,公布中信泰富互联网发展的“头炮”,成立汽车入门网站(Carnet),她是进军高科技行业的荣氏家族中的新一代。
荣明芳出任中信泰富新成立的信息科技业务旗舰——中信信息科技的副总裁,负责发展及统筹集团辖下的科技业务。修读经济的荣明芳1995年加入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并担任中信泰富集团总经理的助理。荣明芳说,Carnet入门网站投资额预期不少于1亿港元,收入来源除广告外,也包括网上汽车买卖所赚取的电子商务收益。
相关评价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荣氏家族,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荣家之所以能一直这么富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善于处理跟政府之间的关系。”一位对荣家颇有研究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表示。
发展情况
家族背景
荣家祖上就有人做过大官,曾经家世显赫,但到了荣毅仁的曾祖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荣熙泰的长子荣宗敬在14岁时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当时是1886年。比荣宗敬小两岁的荣德生在私塾学校读书,因为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考科举当大官。荣德生却并不这么想,他一直以哥哥为学习的榜样,想早日为家庭分忧,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在兄长的引荐下,荣德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此时的荣宗敬则在另一家钱庄做学徒。这为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一个名叫广生的钱庄打下了业务基础。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在那里他呆了整整一年,广东人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善于经营,这些都使荣德生大受启发。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非常好,而国内面粉厂却只有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四家。
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农历二月初八,荣德生挑了这一良辰吉日破土动工,地点是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取名保兴,有保证兴旺的意思,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
发展速度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
走向低潮
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这一年也是个分水岭,荣家由此走向低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1948年11月,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后交了一百万美元才算了结,情绪一度陷入低潮,不久就将鸿丰二厂纱机及设备售与大安纱厂,他则去香港另设大元纱厂,最后远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乡。其弟荣鸿三荣鸿庆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中国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新的复苏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荣德生父子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人民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先驱逝世
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8:58
目录
概述
家族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