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长
人体测量
体质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中狭义、真正的腿长学名全腿长,含股骨长与胫骨长,系下肢之长。狭义、真正的下肢长学名下肢全长,含全腿长及足高。
狭义的腿长
全腿长
体质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上的严格定义的腿长学名全腿长(total leg length,M54),是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包括股骨胫骨的长度,系指下肢除去以外的长度;等于大腿长小腿长,或下肢全长内踝高
间接测量全腿长
由于股骨头深嵌于髋臼内,其顶端不能扪及,故大腿的上端无法准确确定。人类学家根据研究结果,常以髂前上棘点耻骨联合点进行测量,并推算出一个常数来求得大腿长全腿长的近似值。
全腿长=(髂前上棘高-内踝点高)×96%
全腿长=(耻骨联合高-内踝点高)×105%
使用不同测点(大转子点耻骨联合点髂前上棘点)测定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结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法都测不出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的精确的解剖学长度。
狭义的下肢长
下肢全长
下肢全长(lower extremity length,M53)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包括全腿长及足高的总长度。
间接测量下肢全长
(一)由于大腿的起点(股骨头顶端)无法在外表找到确切的位置。因此,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一般采用从髂前上棘点(或耻骨联合点)至地面、内踝点胫骨点的折算法进行测量(凡涉及大腿段的测量指标均系如此)。也有以大转子点作参考测量点进行近似测量。
使用不同测点(大转子点耻骨联合点髂前上棘点)测定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结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法都测不出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的精确的解剖学长度。
(二)下肢长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7种:
(1)以髂前上棘点高作为下肢长
(2)以耻骨联合高作为下肢长
(3)会阴高+90mm;
(4)大转子点高+23mm;
(5)耻骨联合高+35mm;
(6)耻骨联合高+(身高×70)/(33×100);
(7)髂前上棘点高-40mm(平均值)。
成年人由于身高骨盆倾斜角与髂翼形状有很大的变异,所以自髂前上棘至股骨头顶的垂直距离的变化范围为9~52毫米,而平均值为40毫米;因此,测量下肢长应从髂前上棘点高减去一定的长度。
身高在130cm以下的,应减去15mm;在131~150cm的,应减去20mm;在151~165cm的,应减去30mm;在166~175cm的,应减去40mm;在176cm以上的,应减去50mm。
关节转子间距
在广义的腿长中,大转子点高最接近下肢全长,平均为下肢全长减去23mm。
关节转子间距(articulotrochanteric distance,ATD)系指股骨头关节面至大转子水平的垂直距离,是衡量股骨近端尤其是股骨颈发育的又一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股骨头大转子的相对高度,可作为评定股骨短颈畸形程度的主要指标。在出生时,大转子股骨头关节面接近同一水平,即ATD值为0,随着股骨颈的正常发育,ATD值变大,至成人大转子尖接近股骨头中心水平。赵群等(1990)报告4一14岁小儿正常髋关节ATD值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男性儿童ATD值为15—31mm,平均22mm;女性儿童为13—27mm,平均17mm。
广义的腿长
广义腿长简介
由于狭义的下肢长下肢全长)、狭义的腿长(全腿长)活体不易测量,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最小腰围处以下、臀沟最下缘以上,体部各测量点至地面或内外踝的垂距,即广义的腿长。
从大到小依次为腰围高髂嵴高(或脐高)、髂后上棘高髂前上棘点高下肢全长大转子点高耻骨联合高臀峰点高会阴高(或身高坐高)、臀沟高。也有用上述各种立姿高度减去内踝高外踝高表示腿长的,如脐高内踝高髂前上棘点高内踝高大转子点高外踝高会阴高内踝高等。
学术上一般采用身高坐高表示腿长,采用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广义腿长定义
以下立姿高度皆为测量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其小于直线距离及曲线距离。
(1)腰围高:从最小腰围处至地面的垂距。
注:在服装用人体测量中,腿外侧长(outside leg length)是指用软尺从腰际线沿臀部曲线至大转子点,然后垂直至地面测量的长度。
服装用人体测量涉及曲线测量,因此,服装用的腿外侧长甚至大于腰围高,可参考性很低。
(2)脐高/肚脐高:脐点(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嵴点高/髂嵴高/下肢长H:髂嵴点(ic)至地面的垂距。
注:俗语中的“腿长”指的是腰围高脐高髂嵴高
(4)髂后上棘点高/髂后上棘高髂后上棘点(is.p)至地面的垂距。
(5)髂前上棘点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is.a)至地面的垂距。
(6)下肢全长/下肢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
(7)大转子点高/大转子高/下肢长B:大转子点(tro)至地面的垂距。
(8)耻骨联合上缘高/耻骨联合高耻骨联合点(sy)至地面的垂距。
(9)臀峰点高:从臀峰点至地面的垂距。
(10)会阴高/股下高:会阴点(pe)至地面的垂距。
注:会阴高有两种,一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等于身高坐高;二是耻骨联合下缘高,略大于身高坐高,略小于耻骨联合高
(11)身高减去坐高,即英文文献中的坐骨下肢长(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
注:坐高头顶点(v)至椅面的垂距,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即头顶点至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平面的垂距。
(12)臀沟高/臀纹线高/下肢长C:臀沟下缘最低点至地面的垂距。
广义腿长数据
(一)《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如图册所示,相关数据如下,以供参考:
(二)《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以供参考:
注:《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中,会阴高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等于身高坐高,略小于耻骨联合下缘高。
测量方法比较
针对身体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躯干与腿的比例)及腿与全身的比例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对比其中几种:
大转子点高
大转子点高+23mm为下肢长,与身高比较。
严格意义的下肢长,学名下肢全长,应以股骨头顶点为起点,但在活体测量中,探觅该点是十分困难的。而以大转子为起点加上大转子股骨头顶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来计算下肢长也有问题。尽管大转子形状突现于人体表面,但它是一个球面,很难定出测点。
髂前上棘点高
髂前上棘点高-40mm为下肢长,与身高比较。
人体测量中常以髂前上棘为起点,减去髂前上棘股骨头顶点的平均值来计算下肢长。这一方法虽然比以大转子为起点的方法易于操作,但问题是在人体表面上精确地定出该测点也有困难。而更大的问题是成年人由于身高骨盆斜角与髂翼形状有很大差异,不同个体间自髂前上棘股骨头的垂直距离变化范围为9~52mm,平均值为40mm。这样大的变化范围,以一个平均值来替代,显得过于模糊,因此其参照价值大大减弱。尤其不利的是骨盆前倾明显的被测者,用此法量得的下肢长数值低于骨盆前倾不明显的被测者。
臀沟高
臀沟最下缘高表示下肢长,用第七颈椎棘突至臀沟最下缘的距离表示躯干长,相互比较。
臀沟位于人体表面背侧,是臀部大腿间的褶线,它的最下缘是可以肯定地加以定位的痕迹。被测者有的臀部肌肉紧凑,有的松弛下垂,因肌肉形态不同而对“臀位”高低的观感产生影响,但臀部肌肉形态并不改变臀沟高度。该方法还包括以第七颈椎棘突至臀沟最下缘的距离作为躯干长的测量,但问题是所使用的测量方法测得的这一数值不是测点间的垂距,即这两个测点不在同一垂线上,因此其稳定性不可靠,在测量时使用卷尺沿体表测量,测得的数值含有弧长因素,而这一因素的个体间差异很难从数值中减去,这就使数值缺乏可比较性。
会阴高
会阴高表示下肢长,与身高比较。
不同参考资料中,会阴高测量点可以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也可以位于耻骨联合下缘。前者测量所得的会阴高其实就是身高减坐高。其次,测量会阴高时,被测者采取立姿,受臀大肌脂肪软组织的影响,测量点往往不好确定,活动直尺卡的位置和松紧程度对测量结果有所影响。导致数据离散程度偏大,不够稳定,精确度不够高。在一些文献中,会阴高数据缺乏参考性。
坐高和马氏指数
坐高表示躯干长,用身高坐高表示下肢长,用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身体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
(1)坐骨结节在大腿伸直时不易摸到,因为它被臀大肌下缘所覆盖。需用手指沿臀沟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时,臀大肌下缘上移,坐骨结节移至皮下,与凳面接触故易摸到。当人采取坐位姿势时,坐骨结节恰好与凳面接触。因此,凳面即为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的平面;臀部的形状不影响坐高的测量,臀部的厚度所造成的测量误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验证:坐于硬板凳上,把手放在臀部下面,身体慢慢从后倾到坐直,能感受到坐骨结节对手指的压迫,极易被扪及。
(2)人体测量中所建立的标准姿态,标准测轴(垂直轴矢状轴横轴),标准平面(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及标准方位,使测得的数值稳定可靠,因而具有可比较分析的科学价值。身高与坐高的测量简单易行,数值取自被测者的标准姿态与标准测轴,稳定可靠。马氏躯干腿长指数不直接以躯干长与下肢长作为原始数据,而是通过身高坐高间的数值关系,以指数形式反映出被测者的躯干长、下肢长与身高三者间的比例关系,正是避开了不稳定、不可靠的因素,因而具有科学性。它以指数值所划分的腿型级别更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测量所需器械简单通用,一般的医务所中的身高计校准后便可使用。
(3)身高坐高指数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被测试者的躯干与腿长的比例,但它在反映人体腿长比例方面不如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更直接、更明确、更敏感。它的指数值与腿长成反比,使用时不如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方便。
其次,虽然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但效应量中等(0.5<d<0.8),即男女相差不够大;而身高坐高指数分型男女相差偏大,不太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比较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用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检测身体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躯干与腿的比例)是最好的方法。
躯干长
(一)在人体测量学中,躯干长(躯干高)是指胸上点(sst)至耻骨联合点(sy)的距离。
(二)也有文献中,躯干高的测量点有所不同:
坐姿胸骨上缘点高/躯干前高:胸骨上点(sst)到水平坐面的高度。
坐姿颈椎点高/坐姿颈点高/躯干后高:颈点(c)到水平坐面的高度。
注:坐椅面位置低于耻骨联合点
(三)为了测量方便,以坐高代替,但实际上坐高与躯干长并不一致。
坐高
定义和解释
坐高(sitting height,M23):头顶点(v)至椅面的垂直距离。
坐高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即头顶点至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平面的垂距。
测量依据
坐骨结节在大腿伸直时不易摸到,因为它被臀大肌下缘所覆盖。需用手指沿臀沟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时,臀大肌下缘上移,坐骨结节移至皮下,与凳面接触故易摸到。
当人采取坐位姿势时,坐骨结节恰好与凳面接触。
因此,凳面即为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的平面;臀部的形状不影响坐高的测量,臀部的厚度所造成的测量误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验证:坐于硬板凳上,把手放在臀部下面,身体慢慢从后倾到坐直,能感受到坐骨结节对手指的压迫,极易被扪及。
测量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关于坐高的测量方法,它对以营养学为研究目的的测量规定是:
“被测者坐于一桌面,双足悬空,无支撑。其膝后部位于桌缘的正上方。上身挺直。牵引颏下部稍稍向前,大腿和臀部肌肉应在放松状态。头部处于法兰克福平面眼耳平面)。测高仪垂直,在骶部和左右肩胛之间与脊柱相接触。”
对于为人体工程学研究而进行的坐高测量,WHO的测量方法要求被测者将双足踏于木板之上。
只要在椅面和测高仪上附一简单装置,坐深臀膝距等项目值即可同时读出。我们认为,在我国今后的人体测量工作中,应该采用这种方法。
注意事项
测量时必须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与小腿间呈直角,绝对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因为,坐在凳子上,挺直躯干,大小腿所成角度从90°变为180°的过程中,躯干自然收缩。其次,左右肩胛间的脊柱和骶部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两处紧靠立柱或墙体阳角,绝对不能后腰贴在墙上。再次,头部应处于眼耳平面
数值早晚差异
2015年10月,山东285 名大学生志愿者晨起和睡前坐高测量结果如下:
男性起床时坐高(945.9620±34.7670)mm,睡觉时坐高(926.2093±33.0457)mm,差值为(19.7527±6.3508)mm;女性起床时坐高(901.8160±27.3235)mm,睡觉时坐高(888.3718±25.9024)mm,差值为(13.4442±9.4275)mm。
相关指数
身高坐高指数
(一)身高坐高指数(index of sitting height/body height):一种体型指数,(坐高/身高)×100。表示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也叫比坐高。一般将指数值小于52视为短躯干型,大于54视为长躯干型。女性较大,男性较小;儿童和成年人较大,少年较小。黄种人属长躯干型。我国城市青年,男性平均为54.1,女性平均为54.3(据青少儿体制调查1979)。
在一些英文文献中,称之为Cormic Index。
(二)身高坐高指数(Stature-sitting height index)分型如表所示:
身高坐高指数各种型别所对应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如表所示:
(三)身高坐高指数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被测试者的躯干与腿长的比例,但它在反映人体腿长比例方面不如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更直接、更明确、更敏感。它的指数值与腿长成反比,使用时不如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方便。
其次,虽然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但效应量中等(0.5<d<0.8),即男女相差不够大;而身高坐高指数分型男女相差偏大,不太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
马努维列尔(Léonce-Pierre Manouvrier,1850年6月28日-1927年1月18日),法国人类学家、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Manouvrier's skelic index/Stem-leg length index),等于[(身高-坐高)/坐高]×100;马氏指数是探讨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参照价值的量化指标,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础。
注:狭义、真正的下肢长下肢全长)和狭义、真正的腿长(全腿长)在活体中不易测量,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即广义的腿长,身高减坐高只是其一。但必须注意的是,马氏指数中的腿长严格定义为身高减坐高,绝不能将腰围高脐高髂嵴高(俗语中的“腿长” 通常指这前三种)、髂前上棘点高等其他腿长代入公式中,导致马氏指数过大。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分型如表所示:
由于坐高存在早晚差异,即晨起测量值大于睡前测量值,所以马氏指数晨起测量值小于睡前测量值。
下身长坐高指数
下身长坐高指数(lower extremity-sitting height length index),等于坐高/(身高-坐高);
本指数反映上下身长比例,说明体型特点。
标准数据或参考数据
中国标准数据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10000-88)》节选,以供参考:
《GB/T10000-2023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节选,以供参考:
2023年和1988年数据对比如下:
结论:(1)两性身高均为增长;(2)两性坐高增长值均大于腿长增长值;(3)男性腿长略有增长,女性腿长略有缩短;(4)两性马氏指数均为下降。
日本参考数据
《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以供参考:
《size-JPN 2004-2006》不同年龄层次的身高、坐高、身高-坐高、(坐高/身高)×100、[(身高-坐高)/身高]×100、[(身高-坐高)/坐高]×100,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韩国参考数据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 최종보고서_수정》节选,以供参考:
其中,男性(n=3189)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5.93,标准差为3.95,标准误为0.07;女性(n=3221)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3.38,标准差为3.86,标准误为0.07。男女平均值相差2.5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26.07,p=0.00000),效应量中等(d=0.65)。
马氏指数最小值男性为73.74,女性为70.88;最大值男性为116.64,女性为98.48。因此,大样本马氏指数平均值和极端值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德国标准数据
《Erhebung anthropometrischer Maße zur Aktualisierung der DIN 33 402 – Teil 2》节选,以供参考:
美国参考数据
《CAESAR: Summary Statistics for the Adult Population (Ages 18-65)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节选,以供参考: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和《2010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Marine Corps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以供参考:
注:依据美国军人的实际情况,如1988年抽取样本中,不同人种所占比例如图所示。由于军人样本中,女性黑人比例较高,因此,男女马氏指数平均值差异小于普通人群的差异。
粗略判断
双膝过肩
席地而坐,双膝屈起,两手抱腿,膝关节过肩。
取自《论优秀跳高选手的选材方法》和《跨越生命的横杆胡鸿飞自述》,胡鸿飞描述朱建华腿身比
判断方法包括抱膝坐地和下蹲。
腕线过臀线
三国演义》中把刘备夸张地描述为“双手过膝”;其实,正常人几乎不可能双手过膝;退一步讲,腕线过臀线却有不少。
腕线过臀线,指的是臂下垂时腕关节横纹线超过臀下线(取自《体操选材》),即臀沟高大于桡骨茎突高
由于臀沟高小于会阴高,故腕线过臀线者其正面必然腕线过会阴,腕线过会阴者其背面未必腕线过臀线
粗略判断结论
双膝过肩与否、腕线过臀线与否、腕线过会阴与否皆可粗略地判断腿身比(一字马高举过头例外)。而得出精确的腿长数据须测量坐高等,得出精确的腿身比须依据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等。
种族差异
艾伦法则
艾伦法则是艾伦(J.A.Allen)在1877年发现的。他发现在恒温动物的同种个体之间或近缘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一般越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个体,其向体外突出的部分,如耳、吻、头、肢、尾等变得越短。这种倾向可使体表面积减少,能起到防止热量散失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体温,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根据对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种所作的调研来看,人类基本上也服从艾伦法则(罗伯特斯,1973)。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在不同人种间表现出的差异,也可以用艾伦法则来加以解释。
年平均气温(℃)与身高坐高指数的关系如图册所示,由此可见,当地年平均气温与人群坐高指数负相关
世界各地
(一)马氏指数平均值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可以反映躯干与下肢的比例,是具有相对稳定种族特征的指标。
马氏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澳洲土著、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
北京与重庆人在82.72-88.79之间,符合蒙古人种的特点;白种人在88.68-92.31之间,黑种人在92.31-100之间。
韩国人男性为85.31,女性为84.08。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人群的马氏指数高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的人群,其中泰国男性为91.49,女性为87.74。
俄罗斯人男性为89,女性为86;波兰人男性为91,女性为87;捷克人男性为94,女性为91;比利时人男性为92.17,女性为89.85;荷兰人男性为91.98,女性为89.05;意大利人男性为91.17,女姓为88.39;土耳其人男性为93.9,女性为83.3。
美国白人男性为90.14,女性为87.84;美国黑人男性为96.34,女性为93.38;墨西哥裔美国人男性为89.51,女性为87.14。非洲黑人大于美国黑人,有的地区男性达到115,女性达到113。东非地区的肯尼亚、坦桑尼亚、苏丹的男性分别为102.61、103.57、108.34。
危地马拉玛雅人男性为83.15,秘鲁女性为79.21。澳洲土著男性为111.42,女性为107.9;澳大利亚人(英裔为主)男性为90.84,女性为88.79。
(1)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马氏指数,以供参考:
(2)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男性马氏指数,以供参考:
(二)马氏指数极端值
(1)《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韩国男性(n=3189)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5.93,标准差为3.95,标准误为0.07;女性(n=3221)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3.38,标准差为3.86,标准误为0.07。马氏指数最小值男性为73.74,女性为70.88;最大值男性为116.64,女性为98.48。
(2)《The mountains of giants: an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male youths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2017)中,波黑地区17-20岁男性(n=1850)马氏指数平均值为91.01,标准差为5.09,标准误为0.12;最小值为70.19,最大值为116.74。
(3) 2015年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人体测量调查(ASRAN)中,男性(n=1088)均值90.82,标准差4.46,标准误0.14,最小值76.26,最大值109.21。
(4)《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ung Czech popul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national sports potential》(2012)中,18-29岁捷克人马氏指数如下:均值男性(n=142)为90.01,女性(n=137)为87.34;最小值男性为76.65,女性为70.56;最大值男性为114.87,女性为102.35。
以下(5)—(7)数据年代久远,仅供参考:
(5)《The Medical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World War》中,一战特殊时期美国军人的马氏指数如下:
白人(n=96239)平均值为90.28,最小值为47.12,最大值为150.67;
非白人(n=6433)平均值为96.9,最小值为60.64,最大值为140。
(6)《Metrical Characters of a Central Australian Tribe》(1957)中,澳洲土著男性(n=22)平均值为116.78,最大值为145.1;女性(n=20)平均值为114.41,最大值为130.41。
(7)《Contributions to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faiyum, sinai, sudan, kenya》(1952)中,肯尼亚马赛人成年男性(n=147)平均值为109.73,最大值为177.78。
中国南北方
(一)据纪新从美国《科学文摘》(1981—1,2月号)翻译的美国学者博伊斯·伦斯伯格的人类学论文中,所得出北方人四肢相对躯干较短,南方人较长。
华南人(据莫世泰,1983)与华北人(据Stevenson,1929)长骨推算身高回归直线比较,同身高华南人四肢较华北人长。
(二)然而,据2009-2013年的体质数据,中国汉族上肢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符合艾伦法则,下肢却不符合。虽然北方气温较低,但北方汉族下肢却相对较长,呈现出腿长臂短的特征。有学者认为高身材的人大致都是腿较长,身材的高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肢的长短,而不是坐高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人类的现象不符合艾伦法则,如在非洲热带环境中生活得俾格米人身材矮小四肢短,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俾格米人身体缺乏某些激素有关。
由此可见,很多因素都可能对人类的四肢长短、粗细产生影响,气温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
(1)2009年-2013年测量了中国22个省汉族共26952例(以秦岭、淮河为界区分南北方),数据节选,以供参考:
将南方汉族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进行比较:
(2)中国18-25岁青年体质调查测量数据的平均值(节选)如表所示:
注:根据197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23项测试指标综合统计材料而编制。
(3)汉族36个乡村族群的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平均值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注:排序以男性为基准,其次女性。
(4)中国 22 个语言族群的男性马氏指数平均值如表所示:
少数民族
部分民族或族群马氏指数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注:排序以男性为基准,其次女性。
年龄差异
月经初潮是女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青少年性发育水平及长期变化的重要指标。苏玲等将2005年体质调查中有关女生月经初潮的资料进行分析,如表所示:女生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表现为未潮组高于已潮组,这是因为未来潮女孩处在突增高峰期后,下肢突增明显,故指数较高;而来潮后,女生躯干的突增(本身比下肢晚)越来越明显,故指数值较低。这与国内外有关报导结果一致。
雌激素对骨质的成骨细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并影响长骨的成骨中心骨骺的愈合。身材高挑、腿细长的女孩子们青春期的时候往往雌激素水平不够,长骨的骨骺闭合得晚,所以个子高、第二性征弱。反过来,如果体内雌激素过多,会导致长骨的骨骺闭合早、身材偏矮,呈现出肩窄髋宽的高度女性特征,优势是女人味十足、体型丰满 。
《1985~2014年广西瑶族学生身高体重动态变化及体格与性发育相关性的研究》中,在对性发育年龄组的身高坐高指数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发现:(1)女生已来潮组的身高坐高指数高于未来潮组,具有显著性差异。(2)男生已遗精与未遗精组未显示其差异性。(3)已发生遗精/来潮组的性别比较中,男女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4)未遗精/未初潮年龄组的性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似乎遗精较早对男性腿身比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充分。
中国年龄差异
(一)我国研究资料表明,人体各部长度的年增长比(各年度增长值/身高年增长值×100)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就决定了人体各部长度/身高×100指数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
如图册所示,城市男生的[(身高-坐高)/身高]×100指数在7-13岁时随年龄增加而增大,13岁以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与此相反,身高坐高指数在7-13岁时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13岁以后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城市女生的情况与城市男生相似。所不同的是,由于女生青春期发育较男生早,这两项指标的曲线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转折点比城市男生早一年。
而18-97岁成人随着年龄增长,脊柱变得更为弯曲,椎间盘变薄,足弓变浅,这些都造成身高的下降,这种身高的下降主要是躯干变短造成的。因此,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腿身比上升成了一个共同的规律。
(二)2005年中国0—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平均水平如表所示:
(三)拉萨市和那曲牧区藏族学生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平均值随年龄变化如表所示:
(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达斡尔族儿童青少年体质发育的纵向比较研究》节选,以供参考:
*表示两性差异显著(0.01<p<0.05);**表示两性差异极显著(p<0.01)
韩国年龄差异
《5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 조사사업 결과》中,各年龄段韩国人马氏指数如表所示:
美国年龄差异
美国白人和黑人2-20岁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的变化如表所示:
美国艾奥瓦州青少年马氏躯干腿长指数随年龄的变化,如图册所示:
英国年龄差异
1995-1996年,英格兰东南部0-18岁儿童和青少年(男性1424名,女性1208名)的身高坐高、坐骨下肢长如图册所示,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如表所示:
荷兰年龄差异
1996-1997年,荷兰0-21岁儿童和青少年(男性7482名,女性7018名)的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变化如表所示:
意大利年龄差异
7-19岁意大利撒丁岛男女青少年马氏指数如表所示:
莫桑比克年龄差异
莫桑比克青少年不同年龄、居住地、性别的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平均值如表所示:
三国年龄差异比较
韩国、日本、美国学生马氏躯干腿长指数随年龄的变化,如图册所示:
年代差异
中国年代差异
我国1979年与2013年20-24岁人群身高坐高指数、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平均值如表所示,由此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两性腿长分型均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
台湾本地和新西兰奥克兰移民家庭成员的(坐骨下肢长/身高)×100指数、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坐姿膝高/身高)×100指数平均值如图、表所示,由此可见,三个指数儿子大于父亲、女儿大于母亲。
日本年代差异
1943-1978年出生的6-17岁未成年人的坐骨下肢长(Subischial Leg Length)占身高比例的平均值如图册所示,由此可见,随着年代的逐渐推移,各年龄组的(坐骨下肢长/身高)×100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
不同年份出生的成年人身高、会阴高、(会阴高/身高)×100如表(单位:cm)所示,由此可见,随着年代的逐渐推移,(会阴高/身高)×100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
韩国年代差异
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韩国人的马氏指数如表所示:
印度年代差异
1952至2011年,印度加尔各答儿童和青少年马氏指数的变化如图所示,年代差异如表所示。由此可见,当代儿童的马氏指数高于过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青春期以后,当代青少年的马氏指数和过去接近,女孩略低于过去。
波兰年代差异
1983年、2000年、2010年克拉科夫(波兰)儿童和青少年马氏指数如表所示,由此可见,马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
荷兰年代差异
《Thirty years of anthropometric changes relevant to the width and depth of transportation seating spaces, present and future》中,代尔夫特理工大学1986年、2014年两次对大学生进行了人体测量,数据节选如下:
捷克年代差异
PAVEL GRASGRUBER & EDUARD HRAZDÍRA(2012年)分析比较了不同年代捷克人的体质测量数据,由此可见,相较于过去,马氏指数出现了降低的趋势。
德国年代差异
德国征兵体质调查数据节选,如图所示,随着年份增加,坐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身高、坐高、腿长差异
身材的人大致都是腿较长,身材的高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肢的长短,而不是坐高
LM Meadows、RL Jantz(1995)认为,与较矮的人相比,较高的人下肢骨骼相对身高更长,以及胫骨和腓骨相对股骨更长(胫股指数或Crural指数更大)。
中国数据分析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的比较如表所示。由此可见,各年龄中均显示身材越高,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越呈梯次上升。换言之,身材高者下肢相对于躯干的比例大。在男13-16岁、女13-14岁中,各身高段间两指数的差异均相对较小。这是因为青春期生长突增中,下肢的增长先于躯干所造成的干扰影响。
利用199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中男18-22岁18922人,女16-22岁38581人(均为汉族)资料,得出身高179.9cm以下的男性、身高167.9cm以下的女性的马氏指数如表所示:
美国数据分析
(一)《The Medical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World War》中,一战时期美国白人士兵各身高段的坐高、身高减坐高如表所示;由此可见,身高与坐高、身高减坐高均为正相关
白人、黑人士兵的腿身比如表所示;由此可见,身高与坐高指数负相关,与[(身高-坐高)/身高]×100指数、马氏指数正相关
(二)《Genome-wide Analysis of Body Proportion Classifies Height-Associated Variants by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Implicates Genes Important for Skeletal Development》中,调查了3545名非洲裔美国人和21590名欧洲裔美国人,没有坐高、身高、年龄、BMI指数记录,及坐高指数非常极端(SHR Z score > 4 SD 或 SHR Z score < 4 SD)的个体均被剔除。
如图A所示,身高和坐高正相关相关系数r=0.8538,为强相关
如图B所示,身高与坐高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r=-0.2179,为弱相关
印度数据分析
《The use of arm span as a predictor of height:A study of South Indian women》中,南印度505名20-29岁健康妇女的腿长与坐高、身高的关系如图所示:
腿长与身高正相关相关系数r=0.842,为强相关
腿长与坐高正相关相关系数r=0.294,为弱相关
波黑数据分析
《The mountains of giants: an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male youths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2017)中,波黑地区17-20岁男性(n=1850)马氏指数平均值为91.01,标准差为5.09,标准误为0.12;最小值为70.19,最大值为116.74。具体分析如下:
注:以下样本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p均小于0.01,可代表总体相关系数
(一)当自变量为身高时(单位:cm):
(1)坐高=0.3545×身高+30.715;r=0.74
(2)腿长=0.6455×身高-30.715;r=0.89
(3)马氏指数=0.3389×身高+29.482;r=0.46
(二)当自变量为坐高时(单位:cm):
(1)身高=1.5409×坐高+35.053;r=0.74
(2)腿长=0.5409×坐高+35.053;r=0.36
(3)马氏指数=-0.3898×坐高+128.06;r=-0.26
(三)当自变量为腿长时(单位:cm):
(1)身高=1.2388×腿长+74.416;r=0.89
(2)坐高=0.2388×腿长+74.416;r=0.36
(3)马氏指数=0.8225×腿长+19.889;r=0.81
(四)结论:
(1)根据回归系数斜率)可知,身高每增加1cm,坐高增加0.35cm,腿长增加0.65cm,马氏指数增加0.34;其余类推。
(2)根据回归系数可知,只有坐高与马氏指数呈负相关,其余皆为正相关
(3)根据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可知,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身高与腿长0.89、腿长与马氏指数0.81、身高与坐高0.74、身高与马氏指数0.46、坐高与腿长0.36、坐高与马氏指数-0.26。即由身高推测腿长或由腿长推测身高的误差最小,坐高与马氏指数的散点围绕回归线的离散程度最大。
(4)当自变量因变量位置互换时,相关系数r却是不变的。
(5)由身高推测坐高,或由坐高推测身高,当自变量因变量位置互换时所得的回归方程不同。给定自变量的数值时,只能推算因变量的可能取值,不能逆推。
韩国数据分析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5.93,标准差为3.95,标准误为0.07;女性(n=3221)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3.38,标准差为3.86,标准误为0.07。男女平均值相差2.5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26.07,p=0.00000),效应量中等(d=0.65)。
马氏指数最小值男性为73.74,女性为70.88;最大值男性为116.64,女性为98.48。因此,大样本马氏指数平均值和极端值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具体分析如下:
注:以下样本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p均小于0.01,可代表总体相关系数
(一)当自变量身高时(单位:mm):
男性:坐高=0.4363×身高+175.04;r=0.81
女性:坐高=0.4253×身高+190.61;r=0.82
男性:腿长=0.5637×身高-175.04;r=0.87
女性:腿长=0.5747×身高-190.61;r=0.89
男性:马氏指数=0.02×身高+51.42;r=0.30
女性:马氏指数=0.0255×身高+42.9;r=0.38
(二)当自变量坐高时(单位:mm):
男性:身高=1.5162×坐高+317.49;r=0.81
女性:身高=1.5947×坐高+206.75;r=0.82
男性:腿长=0.5162×坐高+317.49;r=0.43
女性:腿长=0.5947×坐高+206.75;r=0.48
男性:马氏指数=-0.0382×坐高+121.34;r=-0.31
女性:马氏指数=-0.0276×坐高+107.29;r=-0.21
(三)当自变量为腿长时(单位:mm):
男性:身高=1.3579×腿长+641.8;r=0.87
女性:身高=1.3812×腿长+590.6;r=0.89
男性:坐高=0.3579×腿长+641.8;r=0.43
女性:坐高=0.3812×腿长+590.6;r=0.48
男性:马氏指数=0.0748×腿长+26.432;r=0.72
女性:马氏指数=0.079×腿长+26.382;r=0.76
(四)结论:
(1)根据回归系数斜率)可知,身高每增加1cm,男性坐高增加0.44cm,女性坐高增加0.43cm;男性腿长增加0.56cm,女性腿长增加0.57cm;男性马氏指数增加0.2,女性马氏指数增加0.255。而波黑地区男性身高每增加1cm,坐高增加0.35cm,腿长增加0.65cm,马氏指数增加0.34。其余类推。
(2)根据回归系数可知,只有坐高与马氏指数呈负相关,其余皆为正相关
(3)根据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可知,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①男性:身高与腿长0.87、身高与坐高0.81、腿长与马氏指数0.72、坐高与腿长0.43、坐高与马氏指数-0.31、身高与马氏指数0.30。
②女性:身高与腿长0.89、身高与坐高0.82、腿长与马氏指数0.76、坐高与腿长0.48、身高与马氏指数0.38、坐高与马氏指数-0.21。
因此,由身高推测腿长或由腿长推测身高的误差最小;男性身高与马氏指数、女性坐高与马氏指数的散点围绕回归线的离散程度最大。
除了坐高与马氏指数,其余相关系数均为女性略大于男性。
(4)波黑地区男性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身高与腿长0.89、腿长与马氏指数0.81、身高与坐高0.74、身高与马氏指数0.46、坐高与腿长0.36、坐高与马氏指数-0.26。
通过与韩国男性对比可知,波黑地区身高与腿长、腿长与马氏指数、身高与马氏指数的相关性大于韩国,韩国身高与坐高坐高与腿长、坐高与马氏指数的相关性大于波黑地区。
(5)当自变量因变量位置互换时,相关系数r是不变的。
(6)用回归方程身高推测坐高,得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但是,用回归方程坐高推测身高,却得出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注:当自变量因变量位置互换时所得的回归方程不同。给定自变量的数值时,只能推算因变量的可能取值,不能逆推。
因此,所谓的“同等条件”,其实完全取决于如何干扰和限制抽取样本,使得抽取样本不具有代表性、遍历性,不能覆盖全体样本空间。既可以定义“同等条件”为“同身高段”,也可以定义为“同坐高段”,导致结论刚好相反。
综上所述,加入前提条件进行限制,统计数据结果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同腿长段男性身高明显更高。
两性差异
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一些个体的目测,通常是“同腿长段男性明显更高”、又或者是“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这两种对比,进而错误地认为“腿身比女性大于男性”。而且,受社会文化态度和审美偏好影响,人们更愿意、也更倾向于用小样本甚至个例,去印证“腿身比性别二态性特征、女性腿身比更大”的错误想法。其次,女性上衣设计较短,穿高腰裙、高腰裤、高跟鞋,整体显腿长;而男性上衣设计较长,生理因素导致裤子穿得低,整体显腿短。服装修饰的差异也导致男女腿长在视觉上造成错觉。
然而,在涉及身高坐高指数、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的众多文献资料中,通常根据世界各地体质调查数据的统计平均值,得出男性腿身比更大。男子与女子虽然全身长度的标准比例相同,但他们各自的躯干与下肢相比,女性的躯干部较长,腿部较短,但是腰节高((腰围高/身高)×100比男性大),臀部大(股上长较男性大)所以穿的裤子比男性要长而男子的腿部却较长。如图册所示:
初步探讨
苏联《人类学》(罗金斯基著)中,就曾简单探讨过两性差异:身材矮的男性,下肢一般要比普通身高的男性下肢短些,因为身材的高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肢的长短,而不是坐高。如果挑选坐高与女性大致相同的男性,其结果则有所不同,即这类男性一般比其他男性的马氏指数大些。长腿是由于下肢长坐高的相互关系不大的结果。因此选出的坐高小的那些男性中,有的人腿长,有的人腿短。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下肢的相对长度方面与身材矮的男性有区别,与坐高小的男性也有区别。女性比第一类的男性腿长,而比第二类的男性腿短。
从总体平均值看,(肩峰宽/身高)×100指数男性明显大于女性,(骨盆宽/身高)×100指数、(骨盆宽/肩峰宽)×100指数女性明显大于男性。而(上肢全长/身高)×100、(下肢全长/身高)×100指数女性接近男性。
基准数字相同时两性的身材比例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注:表中的下肢全长并非身高减坐高,而是狭义、真正的下肢长。使用不同测点(大转子点耻骨联合点髂前上棘点)距地面的高度测定下肢全长,结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法都测不出下肢全长的精确解剖学长度。这里介绍髂前上棘点耻骨联合点距地面的两个高度的平均值来确定下肢全长;这一尺寸表示由腹股沟点至地面的下肢长;这个点近似于股骨小头的顶点。
统计数据
以下从统计的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
(一)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
(1)同身高段
《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研究》中,按身高五厘米分组来看男女差异,身高105-190cm各分组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如图册所示:
在11-16岁时期同年龄、同身高段的男、女生,马氏指数是男生比女生大;11岁之前、16岁之后,马氏指数是女生比男生大。
也就是说,成年女性马氏指数略大于同身高段成年男性。并且,身高越高,马氏指数越大。
注:我国1979年城市成年人(18-25岁)身高均数男性为170.3cm,女性为159.0cm;坐高均数男性为92.1cm,女性为86.3cm;马氏指数均数男性为84.9,女性为84.2,马氏指数均数男性大于女性。
结论:虽然两性腿长差异的研究可以在同等身高段的人群中进行。但是,选取具有同等身高段的样本量太小,排除了身高无交集的男女,不具有代表性、遍历性,不能覆盖全体样本空间,必然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所以,比较好的替代方法就是研究全体样本的腿身比平均值,可以消除身高的两性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毕竟男性更高,且身高与腿身比呈弱正相关(0.3<r<0.5)。
(2)同坐高段
①山东人身高与坐高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可用回归方程(男:身高=1.504×坐高+319.370;女:身高=1.293×坐高+463.751)由坐高来推测身高。也可用回归方程(男:坐高=0.444×身高+159.933;女:坐高=0.442×身高+162.867)由身高推测坐高
注:回归分析是借助函数关系式反映自变量的变动对因变量的影响,必须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当自变量因变量位置互换时所得的回归方程不同。给定自变量的数值时,只能推算因变量的可能取值,不能逆推。
在《木雅人的指距、坐高与身高的关系》中,身高与坐高回归方程:男性——身高=0.957×坐高+801.996,女性——身高=1.134×坐高+599.216。
在《福建省汉族青年身高及其与指距 坐高 足长 手指长关系的研究》中,坐高与身高的直线回归方程:男性——身高=40.85+1.41×坐高,女性——身高=15.59+1.66×坐高
根据山东人木雅人福建人回归方程可以推算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
因此,所谓的“同等条件”,其实完全取决于如何干扰和限制抽取样本,使得抽取样本不具有代表性、遍历性,不能覆盖全体样本空间。既可以定义“同等条件”为“同身高段”,也可以定义为“同坐高段”,导致结论刚好相反。
②《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sitting height and leg length in adults》中,澳大利亚国防军马氏指数平均值男性(n=938)为91.7,女性(n=715)为90.1,具体数据如三线表所示:
如图册所示,由线性拟合可以得出——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
③《Nationwide Stature Estimation from Sitting Height Measurements in Kosovan Adolescents》中,科索沃830名男性和793名女性(18-20岁)数据如三线表所示:身高平均值男性为179.52cm,女性为165.72cm,差距为13.8cm;坐高平均值男性为95.13cm,女性为90.17cm,差距为4.96cm。计算得出,马氏指数平均值男性为88.71,女性为83.79,差距为4.92,差异极其显著(p<0.01),效应量大(d>0.8)。
身高与坐高的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见,同坐高段男性身高明显大于女性。
(3)同腿长段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5.93,标准差为3.95,标准误为0.07;女性(n=3221)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3.38,标准差为3.86,标准误为0.07。男女平均值相差2.5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26.07,p=0.00000),效应量中等(d=0.65)。
马氏指数最小值男性为73.74,女性为70.88;最大值男性为116.64,女性为98.48。因此,大样本马氏指数平均值和极端值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加入前提条件进行限制,统计数据如表所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同腿长段男性身高明显更高:
《The coast of giants: an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high schoolers on the Adriatic coast of Croatia》中,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岸(不包含达尔马提亚地区)高中生男性马氏指数平均值为91.68,标准差为4.85,标准误为0.34;女性马氏指数平均值为87.32,标准差为5.31,标准误为0.41。男女平均值相差4.3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8.24,p<0.00001),且效应量大(d=0.86)。
加入前提条件进行限制,统计数据如表所示: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同腿长段男性身高明显更高。
(4)平均值
《人体测量的技术和方法》(苏联)19-25岁各身高组男女的坐高、腿长、身高坐高指数、[(身高-坐高)/身高]×100、马氏躯干腿长指数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分型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蒙古族13个族群马氏指数的均数如表所示,由此可见,所有族群马氏指数平均值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5)百分位数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马氏指数均值85.93,标准差3.95,标准误0.07;女性(n=3221)马氏指数均值83.38,标准差3.86,标准误0.07。各百分位数值如表所示:
西班牙儿童从出生到成年马氏指数平均值和百分位数的变化如表所示。由此可见,成年后马氏指数平均值、同一百分位数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2009年,奥地利4至19岁儿童、青少年的马氏指数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6)极端值
2009年7月,在山东省寿光市调查了汉族778例(男为428例,女为350例),相关数据如下:
四川省石棉县木雅人157例(男77例,女80例)与尔苏人120例(男69例,女51例)的身高坐高指数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如下:
云南省西双版纳八甲人158例(男为61例,女为97例)与空格人71例(男为46例,女为25例)的身高坐高指数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如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蒙古族马氏指数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如下:
注:*-p≤0.05,**-p≤0.01,***-p≤0.001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16-69岁韩国人腿身比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如下:
18-29岁捷克人数据如图所示,由此可见,腿身比最小值、最大值男性均大于女性:
(7)比例分布
由统计规律可知,一般静态人体测量数据是符合正态分布的,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分布亦是如此。
《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体型调查研究》(年龄17-21岁),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四川省石棉县木雅人与尔苏人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分布如下:
柯尔克孜族马氏指数分型结果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16-69岁韩国人马氏指数分布如下:
《The coast of giants: an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high schoolers on the Adriatic coast of Croatia》中,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岸(不包含达尔马提亚地区)高中生马氏指数平均值男性为91.68,女性为87.32,具体分布如下:
注:受测个体为17-20岁的高中生,18-20岁为主。
(二)用会阴高表示腿长:
(1)《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不同身高段的会阴高、(会阴高/身高)×100如表(单位:cm)所示,以供参考:
如图册所示:同身高段,女性会阴高略大于男性;但由于(会阴高/身高)×100与身高呈弱正相关,身高越大,(会阴高/身高)×100也倾向于越大;因此,(会阴高/身高)×100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
(2)如图册所示,(会阴高/身高)×100极端值男性大于女性。
比较分析
(一)在以上人体测量数据中,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和限制,罗列出男女各自马氏指数所有百分位数。比较得出,马氏指数同一百分位数男性大于女性;统计得出,全体样本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
(二)加入“同身高段”这一因素进行干扰和限制,即抽取样本中,排除了身高百分位数较大的男性和身高百分位数较小的女性(身高没有交集的高个男性和矮个女性)。由于腿身比与身高呈弱正相关(0.3<r<0.5),身高越大腿身比倾向于越大,相当于排除了腿身比较大的男性和腿身比较小的女性。因此,抽取样本不具有代表性、遍历性,不能覆盖全体样本空间,没有消除身高的两性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必然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统计得出,各身高段马氏指数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抽取样本的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 。由于抽样偏差,因此不能得出“腿身比平均值女性大于男性、长腿是女性的第二性征”的错误结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是身高性别二态性的“副产品”,是“田忌赛马”的结果。
(三)根据身高坐高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推算出,身高同一百分位数(不是同身高段)所对应的马氏指数男性大于女性。
(四)用回归方程身高推测坐高,得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但是,用回归方程坐高推测身高,却得出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注:当自变量因变量位置互换时所得的回归方程不同。给定自变量的数值时,只能推算因变量的可能取值,不能逆推。
因此,所谓的“同等条件”,其实完全取决于如何干扰和限制抽取样本,使得抽取样本不具有代表性、遍历性,不能覆盖全体样本空间。既可以定义“同等条件”为“同身高段”,也可以定义为“同坐高段”,导致结论刚好相反。
(五)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一些个体的目测,通常是“同腿长段女性明显更矮”、又或者是“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这两种对比,进而错误地认为“腿身比女性大于男性”。
注:更多时候是将二者混为一谈,把“同腿长段女性明显更矮”错误地说成“同身高女性腿明显更长”。其实二者自变量(前提条件)刚好相反,回归方程也不同。同身高段女性腿身比优势较小,同腿长段女性腿身比优势较大。
(六)与大腿围指数(女性大于男性),尤其是肩臀比腰臀比(男性远大于女性)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特征不同,虽然在样本量较大的前提下,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效应量(Cohen's d)中等(0.5<d<0.8),即男女相差不够大。
注:一般将d=0.2定义为小效应量,d=0.5为中效应量,d=0.8为大效应量。两性身材比例均值差异如图所示:肩臀比为大效应量腿身比为中效应量头身比为小效应量
(七)肩臀比腰臀比平均值女性远小于男性,两性差异极其显著。而且,肩臀比腰臀比平均值成熟女性远小于少女,腰臀比小的女性发育也较早(De Ridder al.,1990)。
与此不同的是,月经初潮早的女生腿身比较小。来潮后,女生躯干的突增越来越明显,导致马氏指数平均值成熟女性远小于少女。雌激素对骨质的成骨细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并影响长骨的成骨中心骨骺的愈合。身材高挑、腿细长的女孩子们青春期的时候往往雌激素水平不够,长骨骨骺闭合得晚,所以个子高、第二性征弱。反过来,如果体内雌激素过多,会导致长骨的骨骺闭合早、身材偏矮,但优势是女人味十足、体型丰满 。从这个角度看,长腿也不是女性第二性征,腿过长可能是性成熟度不足,躯干过短可能意味着胎儿发育的空间不足,成功受孕的几率较低。而遗精较早对男性腿身比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充分。
综上所述,腿身比很可能不是性别二态性特征,长腿更不会是女性的第二性征,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是身高性别二态性的“副产品”,是“田忌赛马”的结果。
备注
以上表述皆采用“同身高段”,而非“同身高”:
(一)在很多文献资料中,“同身高”指的是采用分母为身高的指数进行比较,其样本具有代表性、遍历性,覆盖全体样本空间,包含身高没有交集的高个子男性和矮个子女性。之所以得出“同身高男性腿略长”的结论,实际上指的是全体样本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
(二)而“同身高段”这种表述可以避免全体样本参与,限制在某个身高段(如165-170cm),两个群体的腿长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正是由于腿身比与身高呈弱正相关(0.3<r<0.5),身高越大,腿身比倾向于越大;所以才有“全体样本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的结果。
因此,“同身高段”比“同身高”表述更为准确。
两性差异结论
由此可见,用会阴高身高坐高表示腿长,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同腿长段男性身高明显更高。由于腿身比与身高呈弱正相关(0.3<r<0.5),身高越大,腿身比倾向于越大;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效应量中等(0.5<d<0.8);腿身比极端值也是男性大于女性。而且,雌激素对骨质的成骨细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并影响长骨的成骨中心骨骺的愈合。月经初潮早的女生腿身比较小,来潮后,女生躯干的突增越来越明显,导致马氏指数平均值成熟女性远小于少女。而遗精较早对男性腿身比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充分。因此,长腿绝非女性的第二性征,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是身高性别二态性的“副产品”,是“田忌赛马”的结果。
而社会文化态度却错误地认为“腿身比是一种性别二态性特征、女性腿身比更大”。
社会文化态度
尽管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但人们却认为“腿身比性别二态性特征、女性腿身比更大”。尽管澳洲土著、东非人腿身比极端值男性大于女性,但申请腿长记录的白种人和黄种人女性却层出不穷;而且测量的都是俗语中的“腿长”(腰围高脐高髂嵴高),数值很大,测量方法也不严谨。出现这些现象,除了受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审美偏好、服装修饰等因素影响外,社会文化态度也是重要原因。
(一)模因(meme)
模因meme)这个词最初源自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meme作为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文化基因,如同基因自然选择进化一样,meme同样也有。一条消息、一个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并不在于它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先进,而是在于它是不是有利于保存和传播自己,正如基因一样。哪个基因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哪个基因被残酷的环境所抛弃;同理,一条消息、一个思想也是如此。
(二)学者的观点
过去,学者们认为男性躯短肢长,女性躯长肢短。人类学家在对身高坐高指数分型作定义时,和身高肩宽指数、身高骨盆宽指数一样,各种型别所对应的指数男女相差较大。虽然坐高指数平均值女性大于男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但效应量中等(0.5<d<0.8),即男女相差不够大;而身高坐高指数分型男女相差偏大,不太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在描述女性特征时,除了身材小、肩窄臀宽外,还有身长腿短。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性心理学家霭理士(Ellis, H.)在他的专著《男人和女人:人类第二性征的研究》中表述为“女子的躯干相对较长,肢体相对较短”。
现代人体测量学人体工程学人体解剖学等其他学科均认为男性腿身比均值更大。
(三)现代时尚的影响
而近几十年来,受娱乐时尚、大众传媒、明星效应、商业营销等深刻影响,美腿长腿反而成为女性性感及美丽的代名词,这也导致了女人对美腿长腿的审美偏好和执着追求。Montoya(2007)研究认为,腿部对于女性吸引力的影响大于男性,腿部在男性对女性整体身体吸引力的评价中更重要 (在男性评估的21个身体特征中排名第3),高于女性对男性吸引力的评价(在女性评估的21个身体特征中排名第16)。Piotr Sorokowski(2010)研究表明,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品(包括雕塑、绘画、图片等)所展示的欧洲女性的理想腿身比并非恒定不变的,而男性的理想腿身比几乎没什么变化。20世纪以后,女性理想腿身比超过了男性,现代女性偶像(如高级时尚杂志描绘的女性、T台模特等)的腿比以前的更长,这暗示了与腿身比相关的审美标准深受社会文化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暴露自己的腿部是一种性感的表现,特别是对年轻女性来说更是这样。女性的长腿似乎也和苗条的体态有关,女时装模特一般都是比普通女性腿更长的女性。女性除了腿长之外,腿形也可能在提高吸引力方面发挥作用,如女性穿着高跟鞋后显得小腿更长更直,身材也更挺拔,显得苗条而有魅力。
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的腿部受到的关注就少多了,被关注更多的是上半身肌肉发达程度,其次是腿部肌肉而不是腿长(Morris,1987;Maisey et al.1999;Swami & Tovée,2005a)。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用“长腿美女”形容女性的魅力,就如同用“肌肉男”来形容有吸引力的男性一样。“男人身长腿短,女人身短腿长”、“较大腿身比与女性柔美气质相关,较小腿身比与男性阳刚气质相关”、“美不美,先看腿”等模因meme)恰好迎合了当今时尚潮流,迎合了对女性长腿的审美偏好,迎合了女性对腿“细长直”的追求,毕竟“风尚是专横的”(R. A. Fisher)。
现代时尚同时影响了服装设计和穿衣打扮。女性上衣设计较短,腰节高裤子设计较长;穿高腰裙、高腰裤、高跟鞋,整体显腿长。而男性上衣设计较长,生理因素导致裤子穿得低,整体显腿短。服装修饰的差异也导致男女腿长在视觉上造成错觉。
(四)缺乏逻辑、统计思维
提及长腿,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模特。高级时尚、大众传媒对女性长腿的过分推崇,影响了社会文化态度,很有可能导致人们简单片面地认为——对女性长腿的审美偏好纯粹源自于人类演化出了“男性短腿、女性长腿”的性别二态性特征,从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对主观审美造成的深刻影响。人们更是忽略了世界各地体质调查的客观统计数据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效应量中等(0.5<d<0.8);腿身比极端值也是男性大于女性。
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而且,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 。所以,人们更愿意、也更倾向于用小样本甚至个例,去印证“腿身比性别二态性特征、女性腿身比更大”的错误想法。
审美偏好
提到身高,不得不提到一个与此相关的概念——腿长。在进化心理学中,用“腿身比(LBR,Leg-to-Body Ratio)”来研究腿长跟人体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简单初步的探讨
Swami、Einon与Furnham(2006)以腿身比作为审美标准,探究五种不同腿身比1.0、1.1、1.2、1.3、1.4对于两性的吸引力。这篇文献中,腿身比是指下身与上身比例;下身十分粗糙地用脚的底部到骨盆顶(在腰下面至臀部上方之间)之间的距离表示,上身则为头顶到骨盆顶之间的距离。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较偏好腿身比低1.0(腿较短)的男性,男性则偏好腿身比高1.4(腿较长)的女性。
Swami等心理学研究人员并未了解过人体测量术语以及世界各地体质调查数据,和社会文化态度一样,错误地认为“腿身比是一种性别二态性特征、女性腿身比更大”。他们的错误结论也广泛流传——“较大的腿身比与女性柔美气质相关,较小的腿身比与男性阳刚气质相关。男性喜欢腿身比更大的女性,所以腿身比演化成一种性别二态性特征”。
基于生物适合度的研究
如果只有女人腿长好看,根据性选择原理,我们是不是应该进化成女人长腿男人短腿?就好比雌孔雀喜欢雄孔雀开屏,就只有雄孔雀有华丽的羽毛。
然而,世界各地体质调查数据表明:用身高坐高表示腿长,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同腿长段男性身高明显更高;由于腿身比与身高呈弱正相关(0.3<r<0.5),身高越大,腿身比倾向于越大;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效应量中等(0.5<d<0.8);腿身比极端值也是男性大于女性。因此,长腿绝非女性的第二性征,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是身高性别二态性的“副产品”,是“田忌赛马”的结果。
(一)Sorokowski与Pawlowski(2008a)认为Swami、Einon与Furnham(2006)的实验做得不够精密,没有排除干扰因素。他们以之前的研究为基础,进行了修改版(剪影图)的腿身比的研究。不同于Swami、Einon与Furnham(2006)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男女皆受高腿身比1.3异性的吸引。并且,不论是对女性或男性而言,腿身比1.0(腿最短)都是最不具吸引力,而腿身比1.4的吸引力(腿过长)则有所减少。
同时,Sorokowski与Pawlowski(2008b)另以波兰人腿长与躯干比例的平均值为基础,创建出基准图置于中间,再稍微地拉长腿长5%、10%和15%,及缩短5%、10%和15%共设计出七个剪影图,探究不同腿长对于两性的吸引力。研究结果表明,腿长影响着男性与女性的身体吸引力。相对较短的腿,长的腿更具吸引力,但只限于轻微(5%)腿的长度增加,过长的腿会降低身体的吸引力。
(二)除了Swami早期的两篇论文认为女性腿越长、男性腿越短越有吸引力,后续的研究基本和Sorokowski的研究结果类似。
(1)Sorokowski(2010)的研究中,27个国家的3103名参与者对7名男性和7名女性的身体特征进行了评估,短腿和过长的腿被认为是缺乏吸引力的。
(2)张荣富,李惠闵,沈宥胜(2010)重复了Swami的设计实验,样本选取台北教育大学及东海大学的学生,女413人,男202人,发现结果与Sorokowski的一样。
(3)在一项对日本参与者的研究中,腿身比接近人群平均值的男性最有吸引力。
(4)对于异性恋美国女性来说,腿身比大约高出人群平均值半个标准差的男性最有吸引力。女性喜欢身材较高的男性,而腿身比与身高呈弱正相关(0.3<r<0.5),腿长是导致身高增加并超过平均值的主要因素。
(三)上述Sorokowski与Pawlowski的两项研究中均讨论到,吸引力可能和相对应的腿长度有关,因为这个特征可能是健康状态的线索:
人类在环境压力条件下,会牺牲其它器官或组织的生长来保护大脑,下肢总长度比头加躯干高度(通常测量为坐高)更具可塑性。众所周知,肢体远端对环境因素更敏感。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肢体远端的比例变化与社会经济条件、健康状况和营养的改善有关。下肢骨随年代(1800-1970年)的变化比上肢骨更显著,远端骨变化比近端骨更显著,尤其是下肢。性别间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男性长骨随环境的变化大于女性,女性长骨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更强。
(四)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当某个性状意味着较高的“适合度”(衡量生物体在其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时,就具有吸引力。在不同的群体中(例如狩猎采集或高度发达的社会),各种表型特征可以是适应性的,经典的自然选择性选择理论可以解释这些差异的存在。经历长期、稳定的自然选择性选择的性状,存在一种中间最优度,最适应的个体是那些性状值为当地人群平均值或接近平均值的个体。
(1)腿身比略高于平均水平与良好的营养、发育稳定性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效率有关。
(2)过短的腿与不良的健康状态相关,如胰岛素抵抗冠心病高血压胆固醇肥胖糖尿病痴呆症
(3)相反,过长的腿与疾病相关,如克氏综合征马凡综合征。躯干变短可能与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有关。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坐高坐高指数更低,腿更长;其它因素导致发育延迟、长骨生长板融合延迟的,马氏指数也会偏大。腿身比少年远大于成年,腿过长可能是性成熟度不足,躯干过短可能意味着胎儿发育的空间不足,成功受孕的几率较低。
女性高估男性对异性超长腿的偏好
(一)在很多国家,人们的流行观念认为,男性更偏爱苗条的女性,而女性更偏爱肌肉发达的男性。然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学院心理学家薛雷(Xue Lei)和戴维·佩雷特(David Perrett)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年男女对异性偏好的误解是存在的。特别是,女性倾向于高估男性对女性身体瘦弱的喜爱程度,而男性则倾向于高估女性对男性身体肌肉发达的喜爱程度。
研究还显示,在女性心中,理想女性的身材比她们认为最健康的身材更瘦、体脂更低;相反,男性心中,理想男性身材比他们认为最健康的身材更重。也就是说,当男人和女人在考虑什么是自己最理想的身材时,均和他们明确知道的最健康的身材是不同的。
研究人员表示,对异性偏好的误解,可能源于择偶压力。由于吸引力在配偶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吸引人的特征应该是可以被直观观察到的,而那些被认为是最优的特征就会被同性竞争夸大。还有一种解释是,由于媒体在理想身材流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样就会更加大了男女对异性理想身材喜爱之间存在的误解。
(二)那么,关于腿身比的审美偏好,是否存在对异性偏好的错误估计呢?
Frederick、Hadji-Michael、Furnham 与Swami 等人(2010)将样本再扩大,并做了三次实验。第一组样本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生,705位女性,235位男性,平均年龄为18.93岁;第二组是在学校咖啡厅随机找的样本,女性64人,男性50人,平均年龄22.7岁;第三组样本来自社会人士,女性 101 人,男性106人,平均年龄27.1岁。使用刺激物是立体动画软体POSER制作出来的,生动逼真,腿身比由低到高共八张。
如图册所示,男性对异性腿身比的偏好呈倒U型曲线,腿身比0.49-0.50的女性最受欢迎,这与Sorokowski(2008)研究结果一致。有趣的是,实验者不仅让男性对形体图打分,还让女性猜男性会打多少分。结果是女性给超长腿打的分,比男生实际上打分要高。也就是说,女性高估了男性对异性超长腿的偏好。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向女性的娱乐时尚、大众传媒等深刻影响了女性的审美。
而且,人们(尤其是女人)很可能并不知道——长腿根本不是女性第二性征腿身比平均值女性甚至比男性还略小。
跨文化和跨时空研究
有些进化心理学家或许过于强求对审美偏好进行进化论意义上的还原,试图把一切审美偏好都“还原为性选择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的直接结果或表达”,而忽视了这些偏好的文化背景。
有研究表明,审美偏好除了与长期演化有关(涉及健康和繁衍),更受当下社会文化态度的影响,且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甚至出现对“不健康”体型的偏好:如近年来崇尚病态的骨感美,减肥成了时尚的主题,以致于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先后通过立法或出台规定禁止低于标准体重模特登上T台表演,试图引导健康的时尚潮流。而南非祖鲁人却以肥胖为美,正常体重被视为营养不良;移民至英国的祖鲁人审美偏好又接近英国人(Tovée et al.,2006;Tovée,Furnham,&Swami,2007)。因此,审美偏好表现出跨文化、跨时空和跨个体的多样性。
也就是说,尽管人类经过长期演化,客观上腿身比平均值、极端值男性大于女性,但主观上的审美偏好却可能有所不同,毕竟生物适合度以外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形态偏好,如暂时性的、文化方面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受娱乐时尚、大众传媒、明星效应、商业营销等深刻影响,美腿长腿也成为女性性感及美丽的代名词,这也导致了女人对美腿长腿的审美偏好和执着追求。Montoya(2007)研究认为,腿部对于女性吸引力的影响大于男性,腿部在男性对女性整体身体吸引力的评价中更重要 (在男性评估的21个身体特征中排名第3),高于女性对男性吸引力的评价(在女性评估的21个身体特征中排名第16)。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暴露自己的腿部是一种性感的表现,特别是对年轻女性来说更是这样。女性的长腿似乎也和苗条的体态有关,女时装模特一般都是比普通女性腿更长的女性。女性除了腿长之外,腿形也可能在提高吸引力方面发挥作用,如女性穿着高跟鞋后显得小腿更长更直,身材也更挺拔,显得苗条而有魅力。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的腿部受到的关注就少多了,被关注更多的是上半身肌肉发达程度,其次是腿部肌肉而不是腿长(Morris,1987;Maisey et al.1999;Swami & Tovée,2005a)。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用“长腿美女”形容女性的魅力,就如同用“肌肉男”来形容有吸引力的男性一样。“男人身长腿短,女人身短腿长”、“较大腿身比与女性柔美气质相关,较小腿身比与男性阳刚气质相关”、“美不美,先看腿”等模因meme)恰好迎合了当今时尚潮流,迎合了对女性长腿的审美偏好,迎合了女性对腿“细长直”的追求,毕竟“风尚是专横的”(R. A. Fisher)。
(一)跨文化研究
(1)尽管19-65岁英国人马氏指数平均值男性为91.21、女性为89.41(Pheasant,1986),18岁英格兰青年(坐骨下肢长/身高)×100平均值男性为47.2、女性为46.5(Dangour et al.,2002)。但Swami的跨文化重新研究还是认为,英国人就是偏爱长腿的女性和短腿的男性;而马来西亚人接触西方媒体的时间越长,就越认同西方社会文化态度的审美偏好。
(2)迄今为止,关于腿身比吸引力的研究主要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除了Swami早期的两篇论文认为女性腿越长、男性腿越短越受欢迎,后续的研究基本上和Sorokowski的研究结果类似,即平均值或略高腿身比的女性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男性相对不明确,与女性相比,通常略短或相似的腿身比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
Piotr Sorokowski、Agnieszka Sorokowska与Mara Mberira(2011)研究了来自非洲纳米比亚北部的辛巴族(传统的半游牧民族)的审美偏好。与西方社会相似的是,极高、极低的腿身比都没有吸引力。与之相反的是,辛巴族更喜欢腿身比略低的女性和略高的男性。这与原始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男女腿身比客观情况类似——马氏指数平均值恰好男性大于女性。
(二)跨时空研究
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品(包括雕塑、绘画、图片等)所展现的理想男女腿身比如图所示: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女性的理想腿身比并非恒定不变的,而男性的理想腿身比几乎没什么变化。20世纪以后,女性理想腿身比超过了男性,现代女性偶像(如高级时尚杂志描绘的女性、T台模特等)的腿比以前的更长。这暗示了与腿身比相关的审美标准深受社会文化影响,很可能对女性高腿身比的偏好并不是普遍的(Piotr Sorokowski,2010)。
审美偏好结论
提及长腿,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模特。高级时尚、大众传媒对女性长腿的过分推崇,影响了社会文化态度,很有可能导致人们简单片面地认为——对女性长腿的审美偏好纯粹源自于人类演化出了“男性短腿、女性长腿”的性别二态性特征,从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对主观审美造成的深刻影响。人们更是忽略了世界各地体质调查的客观统计数据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效应量中等(0.5<d<0.8);腿身比极端值也是男性大于女性。
BMI指数
国内
山东省42348名学生(男21248,女21100),年龄7-18岁,按身高坐高指数百分位数男女各选出两组(≥75th和<25th),BMI指数差距范围为——男1.28–1.55kg/m2,女1.06–1.90kg/m2。如图所示:
国外
研究表明,身高坐高指数与BMI指数正相关。那么,马氏躯干腿长指数与BMI指数负相关
选材
时装模特
一般来讲,时装模特比普通女性高11厘米左右(Tovee et al.1997),而且这种差异的较大部分源于腿长的差异。
(一)郑州纺织工学院1996年录取的服装表演专业新生的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平均值为91.3,如图所示:
(二)1999年,武汉科技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服装与表演专业学生平均值如下:身高172.95cm,坐高91.79cm,马氏指数88.42。
(三)2004年,浙江理工大学以服装表演与营销专业女生为测量对象,共38人,结果马氏指数平均值为90.56。如图所示:44.74%的模特属中腿型,42.11%属亚长腿型,只有5.26%属亚短腿型,没有出现短腿型和超短腿型,7.89%模特属长腿型,但也没有出现超长腿型。
2012年,该校服装设计与营销(模特)专业的本科女学生和普通女大学生(各100名)的马氏指数对比如图所示:模特群体的约90%属于中腿型和亚长腿型,中腿型比例约为45%,亚长腿型约为42%,亚短腿型约为5%,对于比较理想的长腿型类别也约占有7%的比例,但是没有出现短腿型、超短腿型和超长腿型。对普通群体的统计结果来看,腿型主要集中于短腿型、亚短腿型和中腿型,其中亚短腿型约为38%,短腿型约为25%,中腿型约为22%,并且出现了较大比例的超短腿型,没有出现长腿型和超长腿型。
(四)《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Model Somatotype Based on Body Measurement》(2014年)节选,北京服装学院109名学生的马氏指数平均值为91.95,分布如图所示:
芭蕾舞演员
舞蹈演员要求形体修长,下肢长度与躯干差距有严格标准,芭蕾选材更为严格,要求下肢比躯干至少长12cm。测量如下:由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的缝隙为起点,至臀横纹(臀线)为躯干长;臀横纹(臀线)至足底为下肢长(即臀沟高)。选材时,下肢越长越好。因儿童少年发育先长腿,后长躯干,等到发育完全,下肢与躯干间差距会缩短,故挑选时应以下肢越长越好。舞蹈演员四肢修长,舞蹈表演时显得舒展、大方。
(第7颈椎因其棘突特别长,低头时在颈后能看见和摸到,又称“隆椎”,第7颈椎(隆椎)是记数椎骨序数的骨性标志,也是舞蹈选材的人体体表标志之一。)
128名来自北京、辽宁和上海芭蕾舞团演员的马氏指数平均值,男90.87,女90.32,如图所示:
跳高运动员
在田径项目中,跳高运动员的(坐高/身高)×100指数最小,而下肢长及下肢各环节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最大,说明跳高运动员躯干短,下肢长,这是跳高运动员的突出特点。
著名教练员胡鸿飞说,理想的跳高运动员应当具备身材细长的条件,尤其强调腿长。他挑选的男运动员,坐高和腿长的差数一般为零,特别好的,如朱建华达-4厘米,女运动员的要求低一些,差数一般为+2厘米。朱建华11岁时身高156cm,坐高76cm,马氏指数105.3。1982年8月,朱建华身高193.7厘米,坐高97.5厘米,腿长96.2厘米,马氏指数98.67。1983年10月,朱建华身高194.6厘米,腿长不变,坐高98.4厘米,马氏指数97.76。
中长跑运动员
我国有研究认为,马氏指数低于80对大学生中长跑影响较大,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马氏指数越高,中长跑比赛成绩越高,但马氏指数的提高会带来其他抑制因素的影响,比如身体运动协调性、技巧因素不易掌握等。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Kenyan Runners Compared to their Relative Body Weight and Fat》中,32名参加国际长跑项目(10000米、半程马拉松马拉松和山地跑)的肯尼亚优秀男女长跑运动员数据如下:
而在《The Physique of Young Males in East Africa from the Biosocial Point of View》中,423名肯尼亚男性身高平均值为170.93cm,马氏指数平均值为102.61,不仅身高大于长跑运动员,而且马氏指数也大于长跑运动员。
篮球运动员
篮球运动员的形态特点是:躯短肢长。篮球运动员的(坐高/身高)×100指数,男、女均小于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尤其是黑人篮球运动员更为显著,有的只达45左右,甚至以下(即马氏躯干腿长指数122以上)。
(一)波兰青年国家队球员(包括五个年龄组:U-14、U-15、U-16、U-18、U-20)的马氏指数如表所示:
(二)参加1978年英联邦运动会的12名印度男篮运动员平均值:身高185.6cm,坐高93.3cm,马氏指数98.93。对照组的59名印度大学生平均值:身高170cm,坐高88.9cm,马氏指数91.23。
参加印度东北地区大学锦标赛(2005-06)的42名男篮运动员,年龄在18-25岁之间,测量平均值为:身高178.13cm,坐高89.27cm,马氏指数99.54。而印度东北地区20-30岁男性农民马氏指数平均值为94.65(K.N. Dewangan,2005)。
(三)15名美国黑人高中全明星篮球运动员的马氏指数平均值为101,如图所示:
而NBA球星大卫·汤普森该指数达到115(J.H.Spurgeon & H.V.Meredith,1980)。
苏丹丁卡人马努特·波尔从未申请过任何腿长记录,但他的腿长、腿身比远胜所有申请过腿长记录的女人。
注:受社会文化态度影响,尽管澳洲土著、东非人腿身比极端值男性大于女性,但申请腿长记录的白种人和黄种人女性却层出不穷;而且测量的都是俗语中的“腿长”(腰围高脐高髂嵴高),数值很大,测量方法也不严谨。
摔跤运动员
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马氏指数均值为80.0,非常显著地低于普通人(p<0.01),趋于亚短型腿的下限,这表明摔跤运动员具有下肢较短的形态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人相比,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具有身体围度较大、肌肉发达、身体比较粗壮;躯干和上肢部位较长,下肢相对较短;肩宽骨盆较窄等身体形态特征。
举重运动员
一般来说,腿部长度比较小的运动员在举起杠铃的时候,阻力臂也会比较短,所以在举重的时候也更省力。
腿长、头小与显高
实验测试
不同的身材比例身高相关性有所不同。如图所示,它们与身高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头全高/身高、会阴高/身高、肩宽/身高、掌宽/身高(注:“会阴高/身高”与身高正相关,其余为负相关)。虽然身高越大,头全高倾向于越大;但相对于身高而言,头全高变化很小;因此,身高越大,头全高/身高比值倾向于越小。
人们通常以为腿身比是显高最重要的因素,其实不然。通过科学家用于测试观察者对人体的判断的图片,就会发现,即使是图片中三人腿身比一致,只有头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对他们身体的印象大为不同。我们不仅仅觉得最左侧的更高,也更壮实,而最右侧的几乎给人一种儿童一般的感觉,身体瘦弱。
综上所述,同身高前提下,头小比腿长更显高。
数据支撑
(一)2015年16-69岁韩国男性人体尺寸与身高的相关系数r从大到小依次为:会阴高与身高0.83、头全高与身高0.37、头围与身高0.28。因此,腿长通常个高、头大未必个高。
注:样本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p小于0.01,可代表总体相关系数
(二)根据身材比例与身高的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可知,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头围/身高)×100与身高-0.71、(头全高/身高)×100与身高-0.48、(会阴高/身高)×100与身高0.25。因此,头身比例好通常个高、腿身比例好未必个高。
显腿长
人们通常以为女性显腿长,其实不然:
(一)髋部最宽点的位置:阔筋膜张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体中髋部的最宽点。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转子下方和大腿外侧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积,向前与大腿前面的脂肪相连,向后与臀部脂肪相接。在女性人体中,大转子下侧的脂肪部位才是髋部的最宽点,与臀部的臀褶相对应 。因此,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女性的髋部最宽点一般略低于男性。
从背面看,女性由于臀下弧线低于男性,视觉上大腿的比例减短。再加上大腿脂肪丰富、根部粗大,导致女性臀部宽度增加,所以女性的大腿看上去似乎比男性的短些,整个下肢也都显得更短些。
(二)髋最大宽大转子点间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大腿围平均值两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身高或同体重女性髋最大宽大转子点间宽大腿围女性远大于男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效应量大(d>0.8)。因此,人体重心女性低于男性。
(三)人们通常以为腿身比是显高最重要的因素,其实不然。女性只是头小显高,并非腿长显高。
(四)女性上衣设计较短,穿高腰裙、高腰裤、高跟鞋,整体显腿长;而男性上衣设计较长,生理因素导致裤子穿得低,整体显腿短。服装修饰的差异导致男女腿长在视觉上造成错觉。
综上所述,从身材比例体形角度看,女性更显腿短。但是,受社会文化态度、审美偏好等影响,女性心理上更倾向于显腿长,并通过服装修饰、拍摄技巧等手段实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08:03
目录
概述
狭义的腿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