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雅人主要分布于四川
贡嘎山周围的
康定、
道孚、
九龙、雅江等地区,崇尚白色,可能是
西夏亡国经历蒙古屠杀后,幸存南迁的
党项遗民和当地的党项原始居民弭药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木雅人自称“
博巴”,意为藏人,但藏人不承认他们为
藏族,称他们为“木雅巴”,意即木雅人。今天木雅人的总数约有一万多。木雅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一般在外讲藏语,在家讲
木雅语。
木雅人的历史十分悠久,以往的汉
藏文文献,对操这种语言的人的历史就有过记载。近代,中外学者对木雅人的语言和历史的研究有了发展,发表的论文甚多。他们是怎样进行历史演变的?相信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会水落石出。
据《北史·
附国传》记载,附国以
道孚县城为中心。在其南部,有个小国“婢药”,也写作“
弭药”、“木雅”。7世纪,
吐蕃王松赞干布东扩时,首先与木雅人联姻,共同消灭了附国。
木雅人的中心在“哈达”(也写作“合达”、“噶达”),从唐代到清代地名一直保留下来,也就是今天的
道孚县协德乡。协德惠远寺
大门外的《御制惠远寺碑》(1731年)、《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均称此地为“噶达”。
藏族史学家
蔡巴·贡嘎多吉(1309—1364)的名著《
红史》(
成书于1346年)中,所记述的“木雅噶”,也就是指这里。
由于大夏地处中原的西部,史称西夏,其都城位于今天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
银川市。公元一O三六年前,西夏就仿照
汉文制定了西夏文。西夏王传十代,到了公元一二二七年才为成吉思汗所灭。当前对木雅的介绍普遍认为是在大渡河以西、
雅砻江以东、
丹巴道孚以南、
九龙以北的这么一个地区。
西夏灭亡后,它的
民族文化和文字并未一下子完全消失。
元朝时,政府还印刷了许多西夏文的石刻和佛教经文典籍。著名的
居庸关元体文字石刻其中就有西夏文。我国南方杭州也存有西夏文的佛经。明代晚期
万历年间,还有人能用西夏文将诗文写在藏文本的经典上。可见西夏文至少延续到十六世纪,距创造文字之时已历时约五百多年。有趣的是,西夏灭亡之后,有一部分西夏人南徙四川、
西藏等地区。在今天四川
康定的木雅人,国内外学者们认为与西夏有密切关系,他们可能就是西夏党项人的后裔。
强大的
蒙古族崛起北方之后,剪金灭夏,使游牧于
河套一带的西夏党项上人被迫南迁进入四川西藏一带的康定地区,是很合乎情理的事。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能从语言的产生、融合、消亡中窥见西夏
党项族的影子。
考古专家在四川
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一处元代“山卡寺遗址”发现了古寺院殿堂的墙基,并出土了一件罕见的
土黄色砂岩造的石雕头像。出土的石雕头像高15.1公分,宽10.公分,厚5.2公分,面相椭圆,
额头突出,立眉,
三角眼,
直鼻,大鼻孔,张口露齿,上唇有短,双耳已残。石雕头像两颊上,各有一个圆形雕饰,额头正中有一个小圆孔,类似佛教的
吉祥痣。
著名的佛教
考古学家温玉成教授分析,头像应是供养的神灵像或祖先像,头顶有一个穿透的孔,是为了穿系绳索携带方便,可知该种人是
游牧民族。面颊上两个圆形,表明他们是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人,
紫外线晒红了双颊。从石雕头像外观来看应属于男性神灵,属羌人的一个分支。出土的石雕头像应是古代木雅人崇拜的神灵或祖先,大约造于木雅人接受佛教以后的公元7至9世纪。13世纪蒙古人占领此地,派兵驻守,而建立了“山卡寺”(1270年),建造了宁远府城(1276年)。部分木雅人渐渐改宗萨迦派,放弃了远古的信仰,这些头像也就被废弃。
西夏文仿照汉字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而创造。孝仁帝时还“慕大汉体风”特立大汉太学,尊孔子为“文宣帝”。西夏文中吸收了许多
汉族语汇,这同汉民族与北方
少数民族的
党项长期一道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不仅名词中有相当多的汉语借用词,而且在动词、形容词中也有许多使用汉语的借用语。
木雅人的房子中的一种形式与羌、嘉戎人的房子相似。“黑石为室”高数丈,一般三层,下层为养畜、中层住人、上层晒放
柴草。住人的地方设有经堂、茶房、卧室、凉台、敞房和厕所。他们很少依山而居,一般房屋都筑在平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