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
西域古国之一
粟特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国之一,亦为民族名称,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首都“马拉坎达”位于今撒马尔罕
简介
中亚古国和民族名。即索格狄亚那。位于阿姆河、锡尔河之间,以泽拉夫尚河、卡什卡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今中亚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古波斯语写作Suguda,Sugda,汉文译作粟弋、属繇、苏薤、粟特等。梵语作Surika,中古波斯语作Sulik,汉译作利、速利、苏哩等。“粟特”一词,一说来自共同伊朗语族的词根,意为“闪耀”、“燃烧”﹔一说在波斯语词汇中意为“聚水洼地”。隋唐时代所谓昭武九姓大多在这一地区。当地民族称之为粟特人。操粟特语
据中国史书隋书记载,粟特人先民原居祁连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肃张掖),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昭武九姓
粟特人势力不甚强大,多依附于其他更为强大的民族,曾先后被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大帝塞种大夏(巴克特里亚)和大月氏人贵霜帝国入侵并统治,后又归属波斯萨珊王朝白匈奴人和西突厥人等,直至被伊斯兰化的过程。乌兹别克斯坦仍有粟特部落的传人。西方史书中匈人首领阿提拉死后,一个儿子名忽倪,曾退到克里米亚一个叫苏达克地方(今克里米亚南部黑海沿岸城市),是粟特的转音。
发展历史
公元前1千纪前半叶粟特地区就有居民定居,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粟特曾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与帕提亚帝国、古代花拉子模、阿瑞亚一起组成帝国的一省,公元前329~前328年,粟特人奋起反抗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见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中亚)。公元前323年塞琉西王国统治粟特(见塞琉西王国统治下的中亚),公元前255年左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其势力也向北伸入粟特。公元前139~前129年间,大月氏西迁,过大宛,占据阿姆河以北,不久又渡阿姆河征服大夏康居五小王也曾控制粟特与花拉子模地区。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兴起后控制粟特。3世纪以后,贵霜衰落。萨珊王朝沙普尔一世曾远征达到塔什干地区。至4世纪60、70年代亚哒人占领粟特,6世纪60年代,萨珊波斯突厥联盟灭哒后,粟特归突厥人。7世纪中叶,唐灭西突厥,遂于粟特设置羁縻府州。7世纪下半叶到8世纪上半叶,粟特逐步被阿拉伯人所征服(见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10~11世纪,粟特人的文化优势终被突厥—伊斯兰文化所取代。
经济
绿洲地区有发达的灌溉农业,产麦、黍、稷、棉,多出良马、驼、驴、牛、羊﹔另有葡萄、金桃等水果,盛产葡萄酒。粟特矿产有黄金、沙、五色盐。手工业产品有锁子甲、弓、盾牌、长剑、矛等兵器,水晶杯、玛瑙瓶及各种珠宝制品,毛、棉、丝织品丝棉混合纺织品。中国造纸术西传后,撒马尔罕纸很有名。
交通
粟特地处欧亚陆上交通枢纽,粟特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从事贸易活动。东至中国,南至印度,西至波斯、拜占廷,东北至蒙古,凡利所在,无不至。内部贸易也有发展,发行大量钱币,仿制萨珊波斯式的银币和中国式的圆形方孔铜钱。粟特人在突厥人、维吾尔人等民族的内政外交、贸易铸币、宗教传播、文字创制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发展
5~8世纪粟特的城市迅速发展,它们一般有城堡,围以城墙的沙赫里斯坦(内城),作为商业、手工业区的拉巴特外城),以及郊外大墓地。城市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泥砖和木材。宫殿、神庙、贵族的大建筑物常高二、三层楼,饰以壁画和黏土、木头或雪花石膏的雕塑。
文化
粟特绘画的主题是多样化的,有史诗故事、祭祀仪式、民间传说、动物寓言叙事诗、宴饮场面等。画面色彩鲜明,线条优雅。比较著名的如潘吉肯特的女竖琴师图、阿夫拉西亚布的迎娶公主图,瓦拉赫沙的妖魔斗象图都很有特色(见彩图粟特壁画(塔吉克斯坦出土))。粟特人能歌善舞,乐器以琵琶为著名,康国乐、安国乐、胡旋舞柘枝舞在唐代曾风行一时。
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中国北朝隋唐时期,粟特文化与中原文化经历了冲突、磨合、融汇的过程。入华粟特人经历了“汉化”历程,而汉人则经历了“融胡”过程。汉人对粟特文化的接受则呈现出从拒绝、排斥到主动接纳的轨迹,接受心理和评价历程则有从“以丑为主”到“以美为主”的转变。北朝贵族对粟特文化艺术多持排斥态度。如颜之推对利用擅长外来文化如语言、音乐等途径博取政治仕途的做法嗤之以鼻,鲜卑贵族高孝珩将外来音乐称为“亡国之音”。唐代史学家则对入华粟特人诬之以“胡小儿”、“商胡丑类”、“西域丑胡”等。玄奘说粟特人“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其负面评价可能与玄奘的佛教徒身份及粟特人较少崇信佛教有关。但唐代文学家却受到粟特文化的强烈吸引,对粟特人及其文化艺术持赞赏的观点。如元稹法曲》所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粟特音乐、舞蹈、服饰等,在唐代文人看来,充满韵味。
史籍记载
周书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盖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治于大泽,在康居西北。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方物。
语言
粟特人的语言粟特语属于中期伊朗语族的东部方言。粟特人曾对维吾尔人及其后人的文化产生过重要作用。维吾尔族人曾经使用过的回鹘文就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粟特文文献大都是基督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宗教内容。粟特文字母由一种地区性阿拉米字母发展而来。它和闪米特字母一样,全部都是辅音字母。一般情况下元音不予表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文文献主要有三种字母书写的,即粟特体、摩尼体和古叙利亚体。因字体不同,其字母数量也各不相同。
宗教
粟特地区多种宗教并存。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拜火教祆教)。粟特的拜火教渗进了当地的偶像崇拜,因而与波斯国教拜火教有很大不同。佛教与其它印度宗教在粟特人生活中亦有影响。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景教)。摩尼教也同时存在。
历法
粟特的历法直接继承波斯的影响,实行袄教历,这种历法分全年为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余5天搁置,一年差6小时,4年差1天,因此,每4年岁首提前1天,故我国史料对粟特岁首记载不一,杜环经行记》云“其俗汉五月为岁首”,韦节《西蕃记》说“以六月一日为岁首”,《新唐书·康国传》则云:“以十二月为岁首”。记载差异正是由于岁首推移的结果,七曜制的发明则乃粟特历法的重要特点,七曜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为一个周期,又称星期,仍在通行。
习俗
粟特人“父子计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这种家庭的特征是一方面非常重视父系家世,穆格山文书中的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儿子,父名至关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计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后就须脱离家庭,自去经商谋生,孩子一降生就进行经商教育,至“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及成了更须独立生活。“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开始与父母、兄弟别离分居,兄弟之间如发生利益纠纷,不耻诉于宫府。兄弟、邻居之间财产分得清清楚楚,但粟特式的“小家庭”只是相对于数代同堂、兄弟分居的大家庭而言,规模并不算小,这是因为其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础上,粟特人的正妻多为同族联姻,如康阿义屈达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继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为粟特姓氏,但也有外族通婚者,如安禄山生父本姓康,养父姓安,母为突厥人阿史德氏,亦属外族豪宗大姓。正妻地位很高,可以与丈夫并坐胡床见客,法律上不但允许夫休妻,而且允许妻弃夫,拥有再嫁的权利。由于粟特人多去远地经商,其性生活不可能为一夫一妻制束缚得很紧。因此,还另有侍妾、姘头,这些次妻皆为外族,有的还具奴隶身份。“妇言是用,男子居下”,无非反映正妻尚拥有一定的发言权,而且在交际场合男性推崇妇女以为骑士风度而已。
节日
粟特人的节庆,依蔡鸿生研究,主要有三,即岁首节、葡萄酒节、乞寒泼水节岁首节即年节,韦节《西蕃记》记此节连续庆祝七天,举行赛马及射箭游戏,射中者可为一日王,显示了金钱崇拜的力量。粟特人有陈宝斗富的习俗,每次聚会时,在做的所有的人都把身边所带的宝物拿出来,相互斗宝。宝物多者,戴帽居于座上,其余以财物的多少分列。这同明代徽商以资财多少选祭酒,定座次的风俗完全一致,反映了重商民族的本质特色,推测似乎也是在岁首节举行的。岁首节还例行祭祖仪式,“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民家大概也仿行之。年节又是求天儿骸骨节,这是个同袄教有关的宗教节日,粟特“俗事天神,崇敬甚重,云神儿七日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著黑叠衣(黑色棉衣),徒跣,抚胸号泣,涕泪横流,丈夫、妇人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儿骸骨,七日便止”。这位失骸骨的天儿就是多尼·耽末子,起源于古巴比伦时代,对于他的祈求反映了对作物生长枯而复生的复荣愿望,传至粟特,天儿演变为西耶乌什的英雄传说,这位英雄在安国建立捕喝城之后惨遭杀害,因于岁首凌晨举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寻找天儿骸骨,既是郊游,又是对大地回春的祷祝。
乞寒泼水节为十月三十日,原为波斯人的节日,相传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459年~483年)在位时期出现苦旱,幸得国王相救,因之每到此日,便以水相泼为戏。“乞寒,奉西国外康国之乐。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以乞寒也。”这一节日对塔里木绿洲诸国影响甚巨。又有葡萄酒节,据阿里·比丘尔云五月十八日乃是里巴巴花拉节,又作巴米花拉节,意即饮纯葡萄浆,二十六日卡林花拉节,意为品圣葡萄,此节一直延续至八月九日,后来演变为清代维吾尔人的收获节。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7 20: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