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佛教用语,拼音: fú tián,释义:佛教用语。敬三宝之德为「敬田」,报君父之恩为「恩田」,怜贫者为「悲田」,此三种称为「福田」,言其能获福也。
释义
佛教以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有秋收之利,故称。
出处
晋 道恒 《释驳论》:“是以知三尊为众生福田供养,自修己之功德耳。”
例句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诚愿大王福田为意,于诸 印度 建立
伽蓝,既旌圣迹,又擅高名,福资先王,恩及后嗣。”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规劝侍婢》:“便是我,也千不合万不合前生不曾种得福田,把我这里做丫头,苦如何说得。”
明
吴承恩《
西游记》第一二回:朕今大开善教,广
种福田,见见在那化生寺聚集多僧,敷演经法。
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犹恐九泉之下,尚沦
鼎镬;
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其福田,济其营魄。”
定义
福田。
佛家有三大福田,第一个叫报恩福田,又称“恩田”;第二个叫做功德福田,又称“净田”;第三个叫做慈悲福田,又称“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后,种子能够获得
营养生长,所以我们称为福田,田里能长出福。
报恩福田又称“恩田”;功德福田称为“净田”;慈悲福田称为“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之后,就能够增长,所以我们称为福田。就是田里面会长出福。
报恩是什么,报恩就是报父母的恩,功德福田就是去弘扬我们圣贤的智慧,去随喜和弘扬圣贤的智慧,去感恩和礼敬祖宗的智慧。第三个慈悲福田,就是去关怀
弱势群体。
第二个方法叫做报
四恩。第一个是父母的恩;第二个是师长的恩;第三个是国家的恩;第四个是众生的恩。通过报恩,我们可以获得能量,可以积累福德。如果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能量,他是无法成就生命中的现象的。就犹如没有面粉不可能想要有包子、
饺子或者
油条,因为这些食品都是由面粉变化形式而来的。所以我们要透过报恩,去获取能量,再用这份能量去回向,去发愿。
第三个方法叫做行十善。十种
善业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能量。身上有
三种善;口上有四种;意上有三种。
“
口四”就是:不妄语、
不恶口、不两舌、
不绮语。“妄语”就是说假话,我出家的时候,我说的话寺院里的人都不理我,我非常痛苦,但我知道那是我过去说假话的果报。“恶口”就是说诅咒别人的话;“两舌”就是搬弄是非;“绮语”就是说花言巧语。
“意三”就是:不贪、不嗔、不痴。人生为什么会不幸福,根本就在于我们有六种
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当我们把这六种根本烦恼减轻后,人就会幸福。
‘福田’的梵语为punya-ksetra,
巴利语为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
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
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
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
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
具足戒等七
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
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
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
八解脱而不舍
菩萨行,(四) 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
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
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 (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
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
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
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
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
释氏要览卷中、
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请参阅《佛学大词典 》)
附:【福田】《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福田】《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福田(梵punya-ksetra,巴pun~n~a-khetta,藏bsod-nams-shin)】《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谓能生福德之田。即散播布施、供养等之种子,则能结福德之实,故以田地喻之。如行布施时,接受布施者称为福田。《大智度论》卷四谓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而无余故。《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谓世中之学人、无学人能正其身,口、意亦复然,是为良田,施彼则得大福。《
诸德福田经》说僧众之中有五德者,名为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文云(大正16·777a)∶
‘何谓为五∶一者
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
又,《
成实论》卷一〈福田品〉谓
二十七贤圣为福田,以其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不起烦恼恶业,得不作法,所得禅定皆清净,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以七
定善护心,又尽灭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田。《
首楞严三昧经》卷下有言,具十法行则称真实福田。如上所述,福田广通
学无学三乘人,但其中以佛为最胜福田。
分类
在各种福田中,佛、佛弟子、修行者等必受尊敬者,称为敬田;父母及师长等必受报恩者,称为恩田;受怜悯之贫者、病者等,称为悲田。此等总称为三福田。另据《
杂阿含经》、《维摩经》等诸经典所说,有二福田、三福田、四福田、八福田梵语之区别。兹略述如下∶
二福田
二福田∶《
大智度论》卷十二谓有怜愍福田、恭敬福田二种。前者能生怜愍之心,后者能生恭敬之心。《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列举众僧、父母
二种福田。谓众僧为出三界之福田,父母为三界内之
最胜福田;同经卷五又列举有作、无作二种福田。有作是欲得福报而修福业,即父母及师长;无作谓无欲求福报,唯起恭敬而修,即诸
佛法僧及菩萨。《像法决疑经》列举敬田、悲田二种,佛法僧三宝为敬田,贫穷孤老乃至蚁子等为悲田。
三福田
三福田∶《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说
报恩、功德、贫穷三种福田。父母师长和上为报恩福田;得暖法乃至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为功德福田;一切穷苦困厄之人为
贫穷福田。《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说有大德、贫苦、大德贫苦三种福田,大德指佛、菩萨、
阿罗汉乃至
须陀洹;贫苦指畜生、老病、聋盲、喑哑等;大德贫苦指大德之有老病、贫苦者。
四福田
四福田∶《
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举出母、父、
如来、说法法师四种福田。
五福田
五福田∶如《
华严经探玄记》卷八认为,福田总有恩田、敬田、德田、悲田、苦田五种。如来及塔、菩萨、知识并父母等为恩田亦敬田,圣僧二乘为德田亦敬田,其余乞食及贫人为悲田亦苦田。
八福田
八福田∶《梵网经》卷下举出八福田之说,文云(大正24·1007a)∶‘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又云(大正24·1005c)∶‘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关于八福田的解说,颇有异说。
智顗《
菩萨戒义疏》卷下说是佛、圣人、和尚、
阿阇梨、僧、父、母、病人等八种,
义寂、太贤、胜庄等所说同此。智周《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谓佛法僧三宝、父母、师僧、弟子、诸根不具、百种苦等八种,
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又列出三说。
福田之说虽有多种,但其中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为其本说,故
阿罗汉有应供之称。后贫穷田之说起,乃称佛等为敬田,贫穷为悲田。中国对于悲、敬二福田,向来
盛于供养惠施,日本则多处设有
悲田院、敬田院。此外,有所谓能生福德之衣,因此称袈裟为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