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偷盗
古代书籍
《不偷盗》《大智度论》讲: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受十善戒经》中关于不与取的果报。偷盗果报有十种恶。
内容简介
《大智度论》讲: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
大意为所谓偷盗就是明知是他人的财物,却起了偷盗的心,并且实施,移动使其离开原来的地方,并归为己有,满足了这几个条件就称为偷盗。我们为何受持不与取戒呢?《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的讲述: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
如果我们能够尽此一生受持不与取,那么就是布施一切众生没有惊恐害怕,没有烦恼困扰,对于自己合理获得的财利知足安乐。不会希求本非自己的财物利益。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不与取。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不与取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
因为受持不与取戒律,我们从前的善根会迅速成熟,从前不与取所造作的身语意种种恶业、烦恼、障碍、业报、贫穷困苦,甚至曾经教唆他人偷盗、随喜他人偷盗的业果,因为受持不与取戒律,都会逐渐摧坏无余,不会受到果报。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扰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无令疑悔退修善业。即当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恶业故今获此报。我今应当悔彼恶业专修对治及修余善无得止住。意思是如果我们遇到了种种衰恼、灾祸、不吉利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应当甘心接受,不要怀疑后悔所奉行的善业。应当想这是由于我从前所造作的恶业才受到了这样的果报。我应当忏悔恶业,专修对治之法,并修种种善行,不能中断。
这里讲我们对于灾祸、不如意的事情时最好的态度。那么其中讲到专修对治就是要根据我们所受果报而特别针对的修行。比如我们贫穷困苦,因此而有种种困扰,烦恼。这是现代人最为通常的生活问题。从佛法来讲怎样对治?首先就是受持不与取戒律。奉行这个戒律才会让从前因不与取而得到的贫穷困苦、烦恼障碍逐渐消灭。这就是专修对治。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财宝具足。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
能够受持不与取戒律,对于我们现生有很大的利益。首先是周围的人对我们会十分亲近,没有猜忌。我们会身心安乐,财宝充足,没有贫穷。这个可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很多人想发财,想的都疯了。但偏偏是吃苦受累却赚不到钱。或者赚到了,却守不住,一转眼又破败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想要财宝丰足,那么首先受持不与取戒律。
除了不与取,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多多布施。布施自己的财利、精力、智慧、言语等等惠利他人。因果不虚,不与取会有恶报,布施自然会有善报,而且是成倍的回报,超出我们的想象。
受持不与取戒律,我们就远离了这类恶缘,临终的时候不会有忧苦逼迫,不会见到诸恶鬼神、冤家债主。自己所喜欢的亲人眷属围绕在旁。可以遇到具足戒行的真实善知识,开示佛法。身心欢悦,敬信坚固。
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支体具足。随所生处具大财宝。端正聪明安隐快乐。不与五家共诸财宝。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不与取。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如果再转生与人中,那么会有诸根圆满具足,所生之处拥有巨大的财富,端正聪明!安隐快乐。而且财富不会被五家所共。所谓五家就是:国王、盗贼、火、水、恶子。我们普通人的财富总是被这五家所损耗,为水所漂,为火所烧,为贼所盗,为子所败,为官府所抄。不是这里破败,就是那里破败。但是如果我们受持不与取戒就不一样了,这些都和我们无缘。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并且教授我们学习不与取,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能够学习大乘佛法,能够奉行菩萨行愿。并逐渐深入佛法智慧,最后证得无上菩提。这一切无不是由于我们最初受持不与取而得到的广大利益。
所居佛土众宝庄严。宝树宝池宝台殿等无不充备。离我我所无所摄受一切具足严饰有情来生其国。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
成佛之后所居佛土有种种宝物庄严修饰,种种花草树木、泉池、殿宇都是宝物所成。远离我见、我所执着、能够摄受一切的众生转生到此佛国。如来寿命无量,为其众生说法,涅磐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众生。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远离不与取轮。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姓。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由上所述,菩萨远离不与取,在三乘佛法的修行上都不会有什么失误,能够兴盛佛法僧三宝。对于出家众也不会犯错误,修学佛法有进无退,福慧增长,无论何种法门、禅定均能够成就,常得跟随善知识,不远离佛法僧三宝,常得亲近。对于种种善行、菩提道次、六度万行,心不厌舍。总之离不与取果报无量。
不与取戒引申开来还有更进一步的意思《受十善戒经》中讲:云何名不盗戒。不盗戒者。普施一切众生财物外命。是故诸佛说不盗戒。名为甘露清凉安隐。护持是戒名生天路。名得道处。名涅槃衣。名解脱命。是故诸佛赞叹不盗断饿鬼因。
在这里不盗不仅仅是盗取他人的财物,相反要以财物、精力甚至生命来布施一切众生。能够这样做更是生天涅磐证果的道路。远离不盗,能够断除饿鬼道的因。
如果简单地说,能够布施会有五种果报。《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讲:佛言人于世间不悭贪。好喜布施。爱视诸家亲属贫穷者。若乞丐儿。饮食常当使饱。衣亦当完好。从是得五善。
何等五。一者财产日增。二者为诸天下人所称誉。三者为州郡国所尊敬。四者得上天。天上所侍。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大富乐为众人所敬。皆故世宿命布施行善所致。如是分明者。亦可行德布施。
一是财产逐渐增加。我们现代人对于金钱、财富是十分渴望的。但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财富逐渐增长?布施才是真正的原因。二是得到天下人的赞誉。布施真的是名利双收。三是被各级政府尊敬。四是转生之后生天,并被诸天人侍奉。五是从天上转生人间,仍为大富,被大家尊敬。
《受十善戒经》中关于不与取的果报。
偷盗果报有十种恶:
一者盗报。必定当堕肉山地狱。肉山罪人项如大山有百千头。于一一头颊生肉埠。百千铁狗从铁山出。啀喍嗥吠争取食之。有诸铁钉从狗口出。入罪人顶从足跟出。剥取其皮敷百千由旬铁刺之上。身皮俱苦经八万四千岁。心如刀割苦痛难处。是名第一偷盗果报。是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二盗报。生饿鬼中。身极长大五十由旬。行如五百车声。节间火然如十火车。饥啖铁丸渴饮融铜。发如铁刺自缠身体。百千万岁受无量苦。耳不曾闻水谷之声。是名第二偷盗果报。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三盗报。生于寒冰地狱之中。百千万岁八方冰山以为衣服如莲花敷。自啖其肉火箭入心。是为第三偷盗果报。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四盗报生罗刹中。女如天女面貌端正。男有千眼以铁羁头。狗牙上出耳端生火。女作姿时举体火然。饮血啖肉啖火啖炭。食脓食吐。百千万岁受罗刹身极大苦恼。是为第四偷盗果报。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五盗报。生铁鹿地狱受铁鹿形。有百千头有百千手。百千尾百十蹄甲百千重皮五百亿铁虎。百千亿铁师子剥取其皮。一一皮间生无量铁刺。犹如刀剑削骨彻髓苦痛无量百千万岁受苦无极。是名第五偷盗果报。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六盗报。生在人中。裸形黑瘦眼目角睐。口气臭秽常处牢狱。执除粪秽为王家使。虽生人中状如牛马。父不爱子子不孝父。母不爱子子不孝母。百千万岁苦痛无量。是名第六偷盗果报。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七盗报。生刀剑花大地狱中。刀林剑林无量无边。有诸罪人身如铁瓮。纵广正等百千由旬狱卒驱蹴如风吹花。生剑花端百千剑花。分剥其皮作无数段。削骨彻随从空而落。生刀花上刀花诸刺。分剥其皮作无量段。劈破其骨为无数段。彻髓刺心求死不得。四方铁山化生无量铁蒺[卄/梨]刺。如大弩箭同时射心。无量亿岁受如此苦。是为第七偷盗果报。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八盗报。生于火山大地狱中。受大狱形有百千头。于其背上担负五百火形猕猴。手执火刀以剥其皮掷火山上。心生火狼啮骨彻髓。身如火聚四方逃走。经火山中终不得脱。受苦万端求死不得。百千万岁受如是苦。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九盗报。生于穿鼻大地狱中。穿鼻狱者有十二铁钩。钩其眼耳及鼻口舌。打棒折齿剥其面皮。化为肉段内置口中。成大火箭射心至足。求死不得百千万岁受苦如是。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第十盗报。生屠剥狱卧铁机上。狱卒以刀剥皮割心。终不肯死百千万岁受苦如是。时阎罗王呵责罪人。汝乐偷盗今受此苦。是事乐不。汝今复当百千万劫偿他人债。终不可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6 16:0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