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善,佛教术语,是十相成就里面的一种说法,即初、中、后为三种善。
三种善简介
(三种善与十相成就)其次在“三种善与十相成就”的句子中,即初、中、后为三种善,如是须知由三种善而有十相成就。
如圣典中说68:(三种善)初禅的行道清净为初,舍的随增为中,
喜悦为后。
十相成就
初禅的行道清净为初
这初相有几种?初相有三种:(1)心从结缚而得清净;(2)心清净故得于中奢摩他相而行道;(3)由于行道而心得跳入初禅。像这样的心从结缚而得清净,心清净故得于中奢摩他相而行道,由于行道而心得跳入初禅,是初禅的行道清净为初──此等为初三相,故说此为初禅初善的三相成就。
初禅的舍随增为中
中相有几种?中相有三:即(1)清净心舍置;(2)奢摩他行道心舍置;(3)一性之显现心舍置。像这样的清净心舍置、奢摩他行道心舍置,一性之显现心舍置,是初禅的舍随增为中──此等为中三相。故说,此为初禅中喜(善)的三相成就。
初禅的喜悦为后
后相有几种?:(1)以初禅所生诸法互不驾凌义为喜悦;(2)以诸根一味(作用)义为喜悦;(3)以适当的精进乘义为喜悦;(4)以数数习行义为喜悦。这是初禅的喜悦为后──此等即后四相。故说,此为初禅后善的四相成就。
有人(指无畏山住者)说:“‘行道清净’69是有资粮的近行(为安止定的助因),‘舍随增’70是安止,‘喜悦’71是观察”。圣典中说72:“心至专一而入行道清净,是舍随增与由智喜悦”,是故行道清净是仅在安止中生起的以中舍的作用为“舍随增”,以诸法互不驾凌等成就──即以清白之智的作用成就为“喜悦”。详说如何?
行道清净
(1)称为五盖的烦恼群是
禅的结缚,当在安止生起的时候,其心从彼结缚而得清净。(2)因清净故离于障碍,得于中奢摩他相而行道。中奢摩他相即平等的安止定。在安止定以前的(种姓)心由一相续而转变进行于如性(即安止的状态),名为中奢摩他相行道。(3)由于这样行道进行于如性,名为跳入73初禅。如是先在以前的(种姓)心中存在的(三)行相成就,在于初禅生起的刹那而显现,故知为行道清净。
舍随增
(1)如是清净了的禅心,不须再清净,不必于清净中作努力,故名清净心舍置74。(2)由于已达奢摩他的状态,不再于奢摩他行道,不于等持中作努力,故名奢摩他行道75心舍置。(3)因以奢摩他行道,已不与烦恼结合,而一性的显现,不再于一性的显现中作努力,故名一性的显现76心舍置。如是当知以中舍的作用为舍随增。
喜悦
其次如是舍随增时(1)于禅心中生起了称为定慧的双运法,是互不驾凌77的作用(行相)。(2)因信等(五)根解脱种种的烦恼,是解脱味一味的作用(行相)。(3)
瑜伽行者进行于禅──即互不驾凌与一味随顺的精进乘78(行相)。(4)他的禅心的修行于灭去的刹那作用的行相,此等一切行相的成就,是在以智见杂染之过及净化之德以后而如是喜悦清净与洁白。是故当知由于诸法互不驾凌等的成就──即清白之智的作用成就为喜悦。
于此(修习心)由于舍而智明了,故说智的作用为喜悦而称为后,即所谓:“以善舍置于心策励,于是从舍有慧而慧根增长,由于舍而心从种种烦恼得以解脱,于是从解脱有慧而慧根增长。因解脱故彼等(信、慧、精进、定等)诸法成为一味(作用),于是从一味之义为修习(而有慧而慧根增长)”。
备注说明
68 Pts.I,p.167─168,Samantapasadika II,p.395f,引文同。
69 “行道清净”(patipada-visuddhi),《解脱道论》“清净修行”。
70 “舍随增”(upekhanubruhana),《解脱道论》“舍增长”。
71 “喜悦”(sajpahajsana),《解脱道论》“欢喜”。
72 Pts.I,p.167.
73 “跳入”(pakkhandati),《解脱道论》“跳踯”。
74 “舍置”(ajjhupekkhati),《解脱道论》“成舍”。
75 “奢摩他行道”(samatha-patipanna),《解脱道论》“得寂寂”。
76 “一性的显现”(ekattupatthanaa),《解脱道论》“一向住”。
77 “互不驾凌”(anativattana),《解脱道论》“随遂修行”。
78 “随顺的精进乘”(tadupaga-viriya-vahana),《解脱道论》“随行精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