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
社会活动
社会交往,简称“社交”,是指在一定的心理活动下,几个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基本信息
社会交往是从动态角度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是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提取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交往指的是人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而这条理论也适用于其他动物。他们用社会交往概念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是概括个体之间有目的的相互影响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同动物的社会行动的概念相联系的,即他们要解释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意义与机制,分析这一过程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因此,西方社会学家往往在微观上使用社会相互作用的概念。
本质
社会交往是动物的本质的内在要求。动物社会的本质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此相适应,社会交往可以分为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两性交往。
意义
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体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作用
一是提高个体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造、保持、传播和发展;
二是认识产生、深化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是能够促进动物的全面发展
系统
社会交往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交往的主体和客体、交往力、交往关系、交往的意识、交往的需要和交情等。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社会交往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体的、社会的、现实的动物,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
交往工具是交往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主要有语言、通信手段运输工具和货币等四大类。
交往力,是指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能力。
社会交往关系,是指动物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都是社会关系整体的组成部分,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
交往的意识是指动物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意识
交往的需要是指动物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动机。
交情是指动物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并且表现出来的感情。
研究
顾名思义就是指个体间交往中的心理变化还有在社交上动物的思维惯性。也叫社会交往心理学。社会交往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心理和行为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交往是个体之间在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联系。由此人们可以把社会交往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之间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心理的角度研究社会交往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由于研究者的兴趣和理解的不同,不但对这门学科的命名不同,而且在学科概念的界定上更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学科的命名上,比较接近的有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心理交往学、交际心理学和社会交往心理学等。作者本书称为社交心理学,主要考虑到符合人们的习惯和书中内容的叙述方便。在学科概念的界定上,尚未形成一致公认的定义.虽然社会交往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她所具有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征使她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预示着社会交往心理学将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
首先,社会交往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的特征。社会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其研究过程是通过对社会交往活动中动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其规律性,并上升为既可解释已知事实,又可预测未知事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影响心理和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随机性极大,社会交往心理学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测量法等对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其次,社会交往心理学是综合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社会交往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学科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为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从基本理论到实践方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社会交往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成为可能。当然社会交往心理学作为综合学科并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积和拼凑,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汲取各学科有关知识构筑的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社会交往心理学是应用科学,具有实用性的特征。社会交往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社会交往的现实,形成的理论、原则、方法又直接为社会交往的实践服务。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是动物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一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因此在实践中运用社会交往心理学所确定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时尚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内容
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受着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制约和调节,并趋于不断完善之中。对幼仔进行的准则和规范教育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结友爱
年幼天真的孩子,如同他们手里玩的橡皮泥一样,具有很大可塑性。孩子们之间能否友好相处,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父母应该有意识带着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天地,让他们多接触一些小伙伴,多结交一些好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买一些糖果之类的东西给孩子,启发他分一些给身边的小朋友。孩子们在一起,为了玩得新鲜有意思,就要互相商量,这就培养了尊重别人的意见的习惯。他们玩得融洽欢快,便培养了友爱互助的精神。在游戏中大家约好了一定的规则,谁也不能违犯,也就培养了遵守纪律的品德。正是这些共同活动中,孩子知道了应该想到别人,懂得了友爱谦让,这样与其他小朋友就能友好相处了。
2.礼貌待人即教育孩子学会问候别人,懂礼貌。
如有一个小女孩,坦率而温顺,但不知为什么,碰到相识的人总不知问候。别人向她问候:“你早”,她却低下头不应答,原因不在于性格孤僻,而在于她的家长所说的“不善于交往”。一般的,人们都喜欢性格开朗、微笑着向人问候的孩子和有礼貌的孩子,大家都乐意与他(她)更多地交谈。如果遇到熟人就躲,或遇人问候不知搭理的孩子,大家就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印象,也就不大喜欢与他(她)接触,这样他(她)的朋友就会很少,性格就愈发孤独。因此,父母要尽量重视让孩子养成问候的习惯。家长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办法:
(1)造成相互问候的家庭气氛
父母的示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要经常的相互问候:“我回来了”,“我走了,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等之类的问候话。尤其是父亲出门时经常问候妻子和孩子说这类话。在父母的感染和带动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问候的习惯。
(2)从小事入手诱导孩子学会问候。
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到邻居家借东西或送东西的机会,让孩子经常接触一些人,使他感到与人交往是愉快的,消除他(她)内心的“怕生”心理。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先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地孩子就会主动去做,久而久之就会用明朗的声音向他人问候了。另外还应注意交往中忠诚守信、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关心集体等品德的培养。
影响因素
1.交往语言素养。交往的效果可能好,也可能差,这取决于幼仔们之间的依赖和相互理解的程度,取决于是否采用最通俗易懂,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及相互关系的能力。当交往用口头语言时,交际素养表现为善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倾听别人的讲话,表现为富有同情心、能产生共鸣。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对于任何动物来讲也是一样,语言可分为声语言(比如人类说话、一些动物的叫声)、光语言(比如乌贼变色龙身体颜色的变化以及人类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符号之类的)、行为语言(比如许多动物的肢体语言以及蜜蜂的舞蹈)和化学语言(比如蚂蚁的信息素),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恰当、准确,富有表现力而又明白易懂得的语言,便意味着能取得相互理解。否则,就很难顺利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幼仔在学习语言方面下功夫,达到语言交流畅通。这是社会交往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道德修养。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儿童与没有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儿童在交往中的表现明显不同。前者说话文明礼貌,待人接物处理得当,且诚实、正直、善良,对集体和他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很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而后者待人接物表现较差,交往中处处为自己考虑,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易“合群”。因此,加强儿童的道德规范教育,对积极开展健康的交往活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个体生活态度。如果幼仔开朗、活泼、乐观,就有利于与别人交往;反之,与别人的交往就会遇到困难,并且常常也不愿与别人交往。因此,父母要重视从小培养幼仔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4.父母个性及父母与周围同物种个体之间关系的影响。幼仔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靠学习、模仿得来的,学习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及父母与处于同一生活区域的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热情开朗,善于交际,并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与周围同物种个体相处也很好,耳濡目染,幼仔就会逐渐养成与同物种个体交往的习惯,也比较容易与同物种个体相处。
相反,如果父母性格孤僻,不会交际,与周围同物种个体很少来往,就必然使幼仔失去其它家庭常有的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及时锻炼,一旦与生人接触,就会显得不自在。久而久之,心理形成一种自卑感,从而失去交往的兴趣和勇气,这对幼仔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实践应用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个体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书籍
作者:童星
出版日期:2002年
内容提要: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和普及,网络社会交往将呈现出向日常社会交往回归的趋势,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网络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论网民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可分割。由于网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网民的行动不可能一直脱离现实生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驰骋,其中的多数必将转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9:14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本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