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1925年10月23日-2013年10月8日),生于
山东滕州。书画家、教授。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
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曾为中国
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1953年起在
天津大学任教,创立
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兼任
南开大学、广州美院及日本
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荣誉所长,
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全委会荣誉委员,
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画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精通书法、绘画、文学、哲学;是一位宏扬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家,创立“黾学”学派。于2013年10月8日晨7:17在天津
武警总医院病逝,享年88周岁。
人物经历
早年活动
王学仲的艺术誉满国内外,但他的成才经历却是艰辛而漫长的。1925年10月23日,王学仲出生在
山东省
滕州市宁家村一个书香人家。5岁那年就跟着教书的父亲上学,开始学写毛笔字,一直练到17岁,其中还到处拜师访友学习绘画。后来,王学仲考取了北平京华美术学院
国画系,师从
邱石冥、
吴镜汀、
容庚、
齐白石、
黄宾虹等学习书画。 1946年夏天,中国书画名家
徐悲鸿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王学仲的才华得到了
徐悲鸿的赏识,在徐先生的鼓励下,王学仲来到
北平国立艺专深造。
在艺专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有几幅书诗画一体的作品引起了
徐悲鸿校长的关注。徐校长就对大家笑着说:“作者夜泊,他的诗、书、画看去有些'怪',合称‘三怪'如何?”。“夜泊”是王学仲的笔名。徐先生又转脸对王学仲说:“‘怪'字的含义有贬也有褒,‘
扬州八怪’不也是‘怪’吗?你书画有一些
文人画趣味,但还要下深功夫,要有时代的足印,要有事物的特征,还要有艺术家个人的面貌”。
当时
徐悲鸿亲自担任油画和国画的教学工作,王学仲有幸在课堂聆听他的教悔,
课余时间也经常到徐先生的家去拜师求教。
有一次,王学仲带着他自己写的书法册页呈送给
徐悲鸿先生指教。徐先生仔细审视之后,很是欣赏。他知道王学仲还有一个名字叫“
呼延夜泊”,当即挥笔在册页上题写道:“呼延生
方在少年,其书得如是造诣,秉赋不凡,盖由天授。方之古人,在唐则近于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也”!
1953年7月毕业离校的那天晚上,
徐悲鸿还特意画了一幅《
奔马图》赠给王学仲,并叮嘱他在艺术上要不断进取。
王学仲毕业后分配到
天津大学任教,一直工作到今天。其间他不但桃李满天下,而且他的诗文
书画艺术也不断成熟发展。正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评价的那样“诗文书画,四美俱臻”!
日本讲学
王学仲的书画艺术在
日本很有影响。1981年9月王学仲先生应邀到日本国立
筑波大学讲学,开设的课程是大学生、研究生的
必修课《书法》和
选修课《中国画》。由于王学仲在日本书画艺术界的影响,他在日本的一些书画界朋友专门投资建设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王学仲在日本讲学时,在日本书画界结交了不少朋友,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2年元旦,师从王学仲的
日本研究生松村一德请他去歧玉县老家过新年。王先生一下车,松村的父母双双叩头着地表示欢迎。元旦清晨,松村夫人买了五个纸条,请大家把各自内心的祈求写在纸上。王学仲先生郑重地写上了“祝中日友谊长青”七个汉字,并将纸条虔诚地结扎在树枝上。事隔两年之后,松村一德访华来拜见恩师时,王学仲问:“我挂的那个纸条,怕早被风雨打碎了吧?”松村笑着眨了眨眼说:“老师,你看我们三千日本青年又来到了中国,你的纸条和绿树会永远长青的!”
日本个展
1983年7月,日本
东京银座
鸠居堂画廊举办了王学仲个人画展。展览中,王学仲先生接待了日本书画界元老
西川宁、“
前卫派”首领宇野
雪村,
美术评论家桑原住雄等。这些日本书画名家对王学仲的
书法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然而令日本人民印象最深的是王学仲绘制的长5.9X4.4米的巨型壁画《四季繁荣图》。这是中日有关方面专门请王学仲先生绘制的。这幅巨型壁画于1983年7月28日日本
东京上野火车站建站一百周年、中日友好十周年、东京上野火车站和
北京火车站结为友好车站两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大厅揭彩。
这副壁画以中国
泰山和日本
富士山为背景,描绘出
东京上野公园的四季美景。春天的“蝶舞樱花”,夏日的“鲤戏碧荷”,还有秋高气爽的“北雁红叶”和冬令雅静的“
熊猫雪竹”。壁画还绘有
上野驿站百年前的旧貌,百位穿着中服或和服的中日历史人物等等。画的中央书写着一首《
上野驿站百年颂》的七绝诗,成为中日友好的见证和象征。
人物概述
王学仲,1925年10月23日生于
山东省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
鲍沟镇东宁村,原名王黾,字黾子,笔名夜泊,号
滕固词人,晚号黾翁,室名泼墨斋。1942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师从
邱石冥、
吴镜汀、
容庚,1945年毕业后由北平国立艺专墨画科转入
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年画及油画,同时也接受
齐白石、
黄宾虹、张伯英、
徐悲鸿、
李可染等人的指导,书法功底深厚,诸体皆善,尤长于
行草书,豪放雄健,跌宕多姿,绘画则以山水为主,精于书画理论,著述甚丰,1953年在
天津大学任美术课教师。1978年入
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创作。1985年
天津大学建成“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任该所所长。1989年获
天津市
鲁迅文艺大奖,出版有:《
书法举要》《
中国画学谱》《王学仲美术论》《王学仲书法论》《王学仲书画诗文集》《夜泊画集》等。曾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
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日本国立
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中国炎黄画院副院长、
天津画院特聘画师等职。1987年
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滕州王学仲艺术馆、
曲阜王学仲
画馆相继建成,八、九十年代不辞年高多病多次深入大西北,完成了西北系列巨作:《汉家陵阙》《西夏王陵》《腾格里沙海》等作品。
王学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了三则治学主张,即:二言——欧风汉骨,东学西行;四感——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诗人的苍凉感,艺术的
高贵感;四我——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
作品还有《四季繁荣图》《垂杨饮马图 》《
双鲤图》等。
艺术素养
河南台记者在采访王学仲1992年9月15日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给王学仲写信,向王先生敬求
墨宝。王学仲郑重地把自己创作的《狂草赋》长卷,连同他的《夜泊画集》很快寄给了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写来了
感谢信。信中说:“读先生《狂草赋》使我神思飞扬,如火箭升空,‘巡天遥看一
千河’矣!
故先生所赠书法将为我余生中的精神食粮,受用不尽”。
王学仲曾获得世界和平文化金奖、
中国书法“兰亭”
终身成就奖。
山东省
曲阜市、江苏
徐州市铜山县、山东省
滕州市建了三个
王学仲艺术馆。
王学仲的名气越来越大,可是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在发展艺术方面他十分慷慨。他曾向有关艺术馆、
博物馆捐赠珍藏和名贵字画700多件。他曾在
山东滕州王学仲艺术馆开馆时捐献了家藏的石器、青铜器、古陶等文物和
唐伯虎、
郑板桥、
徐悲鸿等
名人字画;1995年10月他又说服家人把祖传画像《敕牒家谱》和一套十二件的
唐代陶俑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捐献给了滕州艺术馆。
滕州市拿出200万元
人民币对他表示酬谢,但王学仲却分文不要。他说:“我没有收,没有收!好好建设艺术馆就行了。因为我搞艺术不是为了钱,我觉得应该把艺术看作是一个人生最高的灵魂”!
王学仲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十分关心,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活跃时期,有关书法的现代化的辩论相当激烈,王学仲十分支持青年艺术家们对书法的创新探索。见图:这封信是吴静芳老师转请王学仲给当时的青年学生阮云华的回信。从信的内容可看出王学仲对书法艺术的认真和做学问的严肃。看见王学仲的学识和涵养。
艺术特色
东学西行
王学仲书法欧风汉骨
阅读王学仲也必须从他的
文化体系入手,这一体系是以中学作为
人文精神的主体,建立在中西平等的基础之上。这和他绝大部分生命时光处于一种上升的历史时期关系很大。无论何种细部的失误都无损新中国对於重新树立
民族自信心的帮助。在无所依傍中生存和发展当然比手捏
美元要艰难困苦得多,同时也自尊和高贵得多。王学仲先生在多种场合书写自己的观念:“欧风汉骨,东学西行”。语句直白,直白是一种才情,代表着自信。当我们审视先生的主要创作成果山水画,可以看到,这一观念得到了完整的实践;这种自信有着充分的理由。
作为诗人的王学仲带着诗化的感受来描绘笔下的山川,象
王小波所指出的,诗化的感受无所不在,堂皇正大的诗化作品总带有叫人永难忘怀的感人韵律。在学仲先生的代表作品《汉家陵阙》中,空山无人,无树,崚嶒的石头肃穆庄严犬牙交错地簇拥成无语山峦,远山上隐隐绰绰一星半点的汉家陵阙屹立于无语斜阳中。这是对
英雄主义时代的追怀和留恋,端凝而略带伤感。空山无人,无树,然而却似有
霍去病“匈奴不灭,
何以家为”壮语的袅袅余音,有千军万马长嘶而过的背影,蹄下的滚滚烟尘尚未尘埃落定。这就不仅是伤感所能包容的了,也许
曹孟德短歌行的氛围更可作为相当的类比吧!悲而不颓,有激越沉雄的深厚情感孕藏其中,这就是王学仲高於一般
山水画家的地方,是诗人情怀的绘画化。我们来看近时杰出的山水画家,凡称得上绝世风流者无不诗情浓郁,
傅抱石如
李太白,绘事颇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潇洒气派;
陆俨少近
苏子瞻,云水流走中唱大江东去,往赤壁西来……这正是
中国绘画所特有的韵味,和诗词书法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永远不能将其
机械分离。王学仲作品对王学仲的山水作品作一次技术性的分解,他的技法也完全地体现了“欧风汉骨”这样的
文化主张,和
齐白石流派的山水画家,比如齐本人和
陈子庄不同,他的技法,不是在传统内部求变异,而庶几近于
徐悲鸿的不分主次融合东西,作品中色彩的迭加甚或更近于
西画技法,同时,也受到
刘国松拓印技艺的启发,但所有的一切,又形成如此纯粹的传统氛围。这种氛围,突破了数百年来的柔弱和谦退,是
主流文化,治国
平天下的
儒家精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是大汉精神的追忆和发扬,充溢着横槊赋诗,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这种纯粹的大汉意境,一方面在于自身的诗人素质,使他具备大方向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分解到技法,不能不钦佩到他对书法理解能力的精深。摇曳多姿,变化万千的线条使作品的中国精神得以凸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线也许是绘画中中国味道最重要的元素。通过综合多变的技法表现纯之又纯的大汉精神、阳刚之美,正是王学仲得以侪身大匠行列的
立身之本。
王学仲山水艺术的气质来源于他对
汉文化充盈把握后流露出的那份从容和定性,也在于他东西技法融而合之的均衡柔和。对于七十多岁的王学仲先生来说,绘画状态较之中青年山水画人更具进步性和个性,格高,有强烈而不事雕饰的自我存在。相比之下,他的花鸟人物可以讲是画得好,还达不到高贵的程度。
於王学仲而言,“欧风汉骨”风格的确立带来了“东学西行”的信心,他也确实实践了东学西行的理想。
“黾学学派”
王学仲,既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又是“黾学”最好的践行者。他提出的学术主张,形成了包含有哲学、美学、书学、文学、诗词学和绘画学的完整而又科学的黾学学术体系,为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学仲,诗、文、书、画四绝,著作等身。他不仅是一位诗文书画皆有建树的文化学者,还是一位具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书画理论家、美学思想家。
他学养深厚、才华横溢;他淡泊名利、德艺双馨。从他的言行、著作、
艺术创作上,处处体现着对
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发展的特殊
使命感和崇高责任感。虽然他的部分绘画与理论还不能被人们所理解,但他已经为继承、发展、弘扬我国优秀
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入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黾学可以概括为:一画、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学、七艺。
“一画”就是文人画。文人画要以诗书画印为基础,倡导野逸美,表现其古朴自然、野趣雅谑的
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二合”是指意象合一。书法意象非常重要。书法是笔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重要的是它渗透着书家哲性的思想。
“三怪”一词源出徐悲鸿先生。先生称我诗书画“三怪”。黾学的美学基础是诗书画三位一体。
“四我”是黾学的
精神支柱。我提出“三自一超”主张,即: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轶出自我,超越时代。作为一个书家或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对自我的表现上,必须把“小我”与“超越时代”的“大我”联系在一起,与国家、时代、民族联系在一起。
“五象”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五象”把佛、道、儒三家的
哲学观融合为一体。
“六学”包括:文学、美学、
文艺学、
宗教学(经学)、哲学、历史学等。六学的理论基础是国学。
“
七艺”即:绘画、书法、诗词、治印、雕塑、散文、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