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现象:
红细胞破裂,使
血红蛋白从细胞内逸出的现象。在体外,
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突然化冻、
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
乙醚、皂碱、
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体内溶血,主要由于
红细胞的
内在缺陷(如
镰刀型细胞贫血病),或由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因素(如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
抗原-抗体反应、各种
机械性损伤、某些药物等)的作用,使红细胞被过度破坏。
1.红细胞表面
化学性质改变如自身
免疫性溶血的红细胞表面有抗体
IgG,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并将这种细胞吞噬。2.
球形红细胞因其面积与体积的比例显著缩小,导致变形性能减低,当其通过
脾窦微循环时,就不易或不能通过
直径比它小很多的脾窦微循环,而被阻留在脾脏内,被
巨噬细胞吞噬破坏。
3.UHb病、
G6PD缺乏症,在氧化剂作用下,红细胞内的
血红蛋白发发生沉淀,形成
变性珠蛋白小体,使红细胞变得僵硬,变形能力很差,结果被阻留在脾脏而被
巨噬细胞破坏。
同样,肝脏也可清除改变显著的异常红细胞。大量血管外溶血时,肝脏不能及时将
胆红素与
葡萄糖醛酸结合,使血液中的
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出现
黄疸。
溶血性贫血的
临床表现,取决于溶血过程的缓急和溶血的主要场所(血管内或
血管外)。①急性溶血常起病急骤,如见于输不合型血。短期大量溶血可有明显的
寒战,随后
高热,腰背及四肢酸痛,伴
头痛、呕吐等。患者
面色苍白和明显黄疸。这是由于
红细胞大量破坏,其分解产物对机体的
毒性作用所致。更严重的可有
周围循环衰竭。由于溶血产物引起
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最终导致
急性肾功能衰竭。②慢性溶血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有
贫血、
黄疸、
肝脾肿大三大特征。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长期的
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
胆石症和
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在急性溶血过程中尚可突然发生急性骨髓功能衰竭,表现为
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贫血急剧加重,称再生障碍性危象。发生原理可能与感染、中毒有关,也可能由于抗体同时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及幼红细胞所致。
(4)
胆红素高,无贫血:在
Gilbert综合征或其他胆红素代谢异常可见,网织红细胞不高,51Cr红细胞寿命测定正常。
临床工作中常碰到血液标本溶血现象,为预防之,我们的经验是采用
生理盐水。
方法:行
静脉抽血前先抽吸2ml生理盐水到
注射器中,以达到冲洗注射器之目的,再将生理盐水排出注射器,这样用经过生理盐水冲洗过的注射器抽血可避免溶血。
讨论:生理盐水为
等渗溶液,pH=7。当此浓体在血液中时,由于红细胞内外间的
渗透压相等,pH值适中,红细胞内外环境保持相对平衡,所以就不会出现溶血。而
蒸馏水为低渗性溶液,呈弱酸性(pH=6.4),当蒸馏水与血液相棍合时,由于红细胞外的渗透压低,水进入细胞内引起膨胀,超过
红细胞膜的
抗张强度或由于标本轻微振荡,便出现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