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
河南省淮阳区所辖湖泊
龙湖,俗称城湖,因中华人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而得名。1996年柳湖清淤后,因淮阳被称为龙都而定名。 龙湖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由东湖、柳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11平方公里,俗称万亩龙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 2009年12月23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位置境域
龙湖,位于黄淮平原腹地,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水面由柳湖、东湖、弦歌湖、南坛湖4个湖区组成。柳湖区,位于西北部,水域面积1877亩。南坛湖,位于东南部,水域面积2817亩。东湖,位于东北部,是四个湖区面积最大者,水域约4582亩。弦歌湖,位于西南部,水域面积1574亩。环抱淮阳区城位于湖中,仅四关四条路与外相通。被誉为“水城淮阳”。
形成演变
中国水利史》记载:自唐尧八十年(前2278)到周定王五年(前602)的1676年间,黄河大徙,淮阳境内有实籍科查者泛6此,徙1次。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河汴决坏,黄河间有南侵之害”到东汉永平十三年(70)“河汴分流后,水乃不复为害”止,黄河泛滥达69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秋,西华、陈州、开封等九州、县河决。唐贞观十四年(640)秋,河决。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河决,浸郑、滑外城,陈、许、讃、坊、曹、濮、魏、博等州大水。
清顺治《陈州志》记载: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四月,陈州言州地洿苦积潦,岁有水患,请自长葛县浚减水河及补枣村旧河以入蔡河。从十月于减水河修双门以减陈、颍水患。张为陈州兵马督监,修堤袁家曲捍水,陈以无患。明洪武七年(1374)河决开封堤,河壅塞,漕运不通,参政安然亲督工疏导之,不逾月工成。州地界频有水患,知州李子仪率民筑堤,以备其后。河虽间溢,竟不为灾。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州大水,隆庆二年(1568)复大水。兵宪傅霖以蔡河一渎不足泄水,乃访近城沟渠故迹,悉疏通之。又分命文武官筑护城堤及沙颍诸河堤。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又大水。二十三年,知州杨堪申准筑堤堰,通沟渠。二十四年复大水,浚沟渠建创桥闸。
《淮阳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暴雨弥旬,蔡河水溢入城,四门行舟,居民房屋多倾塌。道光十一年(1831)秋,蔡河两次决东大堤,环城如海。民国15年(1926)水破西北堤口,20年(1931),水再破西北堤口。宋至民国时期,黄河决口泛陈境的洪水达57次。
宋至民国时期,护城堤不断修筑,龙湖面貌也不断变化,湖外地面因黄水泛滥泥沙淤积而层层升高。从地质探测来看,护城大堤复加20多层,堤外淤土层次分明。因洪水泛滥入湖,泥沙沉淀,而湖底也逐渐提升。一般雨水年份,湖水深约1.5米~2.8米,加上湖面至湖外地面落差约2.5米~3米,便形成了与湖外地面和城内地面平均落差约为4.9米的环绕县城的湖。
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证实:淮阳城于西周初建,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所有建设限于城区,直到东周时期才向外发展。汉、唐时期有很多的古窑址及其以前所形成的大小不相连通的坑塘,唐代晚期已开始修堤护城,但是,并没有形成湖。唐僖宗广明二年(881)湖区内有大道相互通连,众多的古墓葬散布其间,说明活着的人们各自耕种着自己的田地,故去的人们依然安祥。龙湖形成于宋朝初年,最早有大面积的湖水是柳湖和东湖。整个湖区内并未发现元、明、清时期的遗迹、遗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龙湖形成后,其间也有常年干涸现象。同时,在南坛湖和弦歌湖区原有较多村庄,在被护堤围在里面后,仍有村庄存在,人们继续生活在里面。现在依然存在的弦歌湖区的小金楼村和南坛湖区的南坛村、三官庙村、蔡庄村就是证明。金代买地券中的记载,证明弦歌湖区当时还有个思陵村,是因为堤外有思陵冢而得名。这是出现少量金代墓葬的原因。同时还可看出《诗经·陈风》中的“池”和“泽”,除了专指东门内的城池、城外野生着蒲和荷风景优美的清水坑塘场景外,还有泛指湖中分布着大小不等、互不相连的小的水坑和水面大一些的水塘。龙湖形成后其面积和形状也不断变化,它是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结果。黄河水经常性的泛滥在龙湖的形成中起致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环城湖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人文的因素是人们出于保护城池、发挥御敌抗洪的主观能动性的需要。
今据考古发掘和新发现的旧志记载证实,其成因一是筑堤防洪护城,堤内取土,堤外泥沙沉积;二是取土筑城,城区地面抬高,城外地面降低。经考证,最早有“护城堤”的文字记载是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唐故忠武军节度正十将”李堪的墓志铭:“其莹前望长堤,后窥庙宇,西连大道”。最早形成环城湖的时间是宋朝大中祥符二年(1009),最早出现“湖”的文字记载是宋代陈州知州张咏1015年前所筑“望湖台”,最早咏柳湖的诗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辙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初到陈州任教谕后的《柳湖久无水怅然成咏》。按区域划分定名最早文字记载是清顺治《陈州志》:“柳湖,在郡城西北隅。北关湖,在郡城柳湖东。南坛湖,在郡城东南隅,南坛傍,因名。”最早用图完整表现环城湖及环湖大堤的是清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
文化传说
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发现了水草丰茂、适宜人居的龙湖,找到了生活的乐土,开始定都宛丘。《尔雅·释丘》说:“丘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宛丘就是以淮阳的古地形命名的。中间高,四周低,有水环绕,形似一个倒扣的碗,故名宛丘。《太平寰宇记》载:宛丘在县东南。
六千年过去了,龙湖依然保持着“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形貌。正是由于龙湖的存在和滋养,才有了伏羲的文明初创之功。《易经·系辞下》记载: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始画八卦”。他在这里教民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部落生存有了根本保障。他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诸夷归服,以龙纪官,肇始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龙湖是生命之湖,滥觞之湖,中华民族的母亲湖。
浩渺龙湖,文化为魂。几千年来,这里升起了中华民族的第一缕文明曙光,孕育了《诗经》里的十首“陈风”,记载着陈国人在此巫舞祭祀、擂鼓击缶、幽会欢歌、谈婚论嫁、评议朝政的生活场景。孔子虽身遭厄运,但他“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而为之”,“君子固穷”,坚持弦歌讲学,诲人不倦,彻悟中庸之道,奠定儒家学说基础。曹植留下的宝贵诗篇《太昊宓牺氏赞》如今镌刻在太昊陵庙统天殿内。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张九龄张耒苏轼苏辙晏殊等文坛巨匠,倾情而作的不朽诗篇吟唱至今。苏氏兄弟,与龙湖缘份极深。苏辙陈州教谕三年,苏轼常来看望。苏辙曾在柳湖高地筑室读书,苏轼则《戏弟子由》说: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悠悠千载,斯人独去,诗篇犹在,碧波荡漾的龙湖水始终闪烁着文化的灵光。
古地貌
柳湖区
1959年大旱,柳湖干涸,西岸苏花园村民在浅湖区种稻,挖土井引湖水灌溉,在湖底2米深处挖出一口古代砖砌水井。1986年、1987年西关居民在湖中浅滩挖塘养鱼,2米以下挖出一些碎砖,瓦块,陶片,木炭等,可惜当时都没有断代。
1996年4月~5月,淮阳县委、县政府开发柳湖,当时开挖清淤实行的是“人海战术”,进度很快,许多古墓葬被挖毁。现场不完全统计,抢救出来的可辨认确定为古墓葬、并有文物出土的达20余座,其时代均为三代。同时还发现古代坑塘两处。在靠蔡河湖区出土了汉代陶罐、陶碗、宋代瓷盏、火炉等。在柳湖西区湖底1.5米左右,挖出一口宋代砖砌水井,井口直径约0.8米,井口青石内侧有绳索磨出的沟豁痕迹(为保护此古迹,特建有纪念亭)。
东湖区
1986年,东湖滩地上出土了大量春秋时期的陶片、陶器、木炭。 1990年夏,民国20年(1931),清顺治《陈州志》记载:东岳庙,在城东关,在地面3米以下挖出10多口排列整齐的“井”状陶管。经文物部门鉴定年代为东周时期。在其附近,群众常拣到楚金币、战国玉器等文物。其它挖掘出的还有碎砖、陶罐、碑座、鏊型约0.2米厚的玛雅石、古币、冶金矿渣和含有金的渣块。
1994年5月龙湖大面积干涸,季庄北湖区350米开挖鱼塘,发现竖排陶管,分2、4、6并排放置,为战国时期高台建筑排水所用。
20世纪60、70年代还有群众在东岳庙遗址中捡到含金的矿渣块,此遗址可能是古代人冶金的场地。20世纪80、90年代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调查发现有大量的东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群众取土、挖鱼塘时曾发现有东周时期的文物。1994年,出土了完整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匜和铜方壶。
弦歌湖区
1999年开发弦歌湖期间,发现古遗址2处、古坑塘5处;发掘清理古窑址19座、井2眼、窖藏2座、墓葬241座。在调查清理过程中,发现这些古文化遗迹和遗存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严重破坏和盗掘。遗址:一处时代为明清东周时期,位于西关平信桥西端南侧与西关现居住地表相平,为湖的北岸。内含较多的明清至东周时期的陶瓷器物和建筑材料残片、段。还包含灰坑窖藏、井、遗迹。从器形看分别有板瓦筒瓦瓦当、墓砖、青铜器金银器铁器、琉璃器、陶器唐三彩器、瓷器、木漆器、石器、蚌器、唐代墓志铭(石质、陶质)、金代墓志铭、金代朱书买地券铜钱铁钱铜饰件等。文化层厚度为3.5米~4.2米不等。另一处位于南关居民区的西侧,距现在地面3.6米,时代为东周,南宽150米、北宽100米,南北长与现南关居民区相同,平面呈梯形分布。
南坛湖区
城内这里最有名的是陈胡公墓,清顺治《陈州志》记载:“胡公墓,旧志(明《陈州志》初修于正德八年,今不存)谓在城东南,世传其墓用铁冶铸成,苔色苍古,在壕内。”陈胡公作为陈国和陈城的创建者,死后不仅不会葬于水中,而且也会选择高地,其墓地后来湖水所围,才在壕内。1992年为了确定陈胡公铁墓,对南坛湖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陶片。
湖外
1956年修建北大关蔡河的蔡河桥时,在桥西北桥基地面下4米左右,挖掘出一座东西流向砖石券拱桥。据考证为古蔡河桥。因是拱桥,桥拱应高出原地面1米多,照此计算,建古拱桥时的地面应距现地面的5米以下。
20世纪80年代勘探资料显示:一层为黄河水淤积的黄沙土、棕色胶泥土层。二层为汉唐、宋、金文化层,发现20余座汉、唐、宋时期古墓葬、古窑址。三层为黄生土层,距现在的地面4米。修建位于北环城湖堤北部、太昊陵西南隅的淮阳县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家属楼,其勘探资料显示:一层为黄河淤积的黄沙土、棕色胶泥土层,内含元代青灰砖砌筑而成的八卦形祭祀物一座。二层为汉唐宋金文化层。三层为黄生土层,距现在的地面4.2米。
湖区景观
水城淮阳
湖区及湖外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随着龙湖的开发,新景观不断涌现。湖区古迹有陈胡公墓司城贞子阁弦歌台画卦台。1996年在柳湖恢复了西铭山、苏亭莲舫,新建了九龙戏水、宋井纪念亭。1999年在弦歌湖新建了九曲桥。2004年,建现代化湖滨公园三座,在湖北岸即太昊陵前建面积约70000平方米伏羲文化广场。修建贯通整个湖区的神龙桥、东关桥、南关桥。环湖种植绿化树木、植被绿化。修通了北环湖路,使全长14公里的外环湖路全部贯通。又沿古城墙用石板硬化内环湖路,绿化湖滨及城区街道,内外环湖路安装路灯,亮化美化了龙湖,成了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湖周围,北岸有太昊陵庙,汉代淮阳王刘崇墓;南岸相距一公里有曹植墓、东南二公里有平粮台;城内现存古迹有包公祠遗址、城隍庙遗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整个龙湖风景区,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
九龙戏水
位于大同路北、西护城堤(龙都大道)东的西柳湖区,1996年柳湖清淤后由新站鲁台、大连、白楼四乡镇出资30多万元兴建,用水泥、钢筋塑成。一龙昂首腾飞,高居空中(高16.8米,初建,龙首朝西北,2007年出资9万元改朝东南,子午线向东偏3度),二龙戏珠,两龙咬尾,三龙戏水。九龙身为白色,龙口皆有喷水装置,其周围配有射灯,夜晚景色更为壮观。龙祖创业都宛丘,龙湖胜景代代吟;又引九龙长戏水,龙根一脉有传人。
西铭山
位于县城西侧柳湖区,1996年柳湖清淤的同时,从湖底运送约300万立方米泥土。底面面积30亩,山高约20米,北高南低。在山下西侧建水上游览桥及观湖亭等,山上建景观亭两个,并植花草、树木。其山屹立于湖中,北瞻太昊陵,西观九龙戏水,南望弦歌台,很为壮观。白日,山影倒立碧水间,雨天,又见“满川烟树雨濛濛”。
苏亭莲舫
位于东柳湖中,距堤岸50米左右,高出水面1.3米,面积1500平方米。根据志书记载1996年用清淤泥土在原址恢复其台。1997年实施兴建,恢复读书亭。该亭为水泥结构,两亭相连,黄瓦覆顶,周围植以树。白莲满湖虽已去,小舟往来更思苏。
宋井纪念亭
柳湖清淤时,在此发现一宋井。为告诉后人这里曾经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在此筑一高台,台上建一青石亭,亭周围植以树,以作纪念。
渡贤桥
俗称九曲桥,位于弦歌台西南。九曲桥,顾名思义,是指桥共分成九曲,曲折迂回。因此,所谓九曲桥,也就是蕴涵着弯曲最多、最富吉祥的意思。“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单数,古有“九九归一”和“九五之尊”之说,均是对“九”这个充满吉祥、尊贵的吉数集中的概括。全桥弯曲长249米,中间三孔拱桥长40米,桥东长115米,桥西长94米,桥上建有两座六角亭、两座两个八角连体亭、两座两个连体方形亭。建筑材料为水泥钢筋。桥倚碧水,曲桥如玉带浮水、波光潋滟。弦歌夜读明月夜,九曲桥孔照影来。
湖滨公园
位于县城通往北大关的大道两侧,一座在县城北小关路东,另两座在靠近蔡河的路东和路西。这条路是县城通向太昊陵的重要路线,两侧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陆地,属于建筑控制地带。但是,很多年来,居民乱搭乱建,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龙湖景观。2004年5月拆迁民居,分别建三座湖滨公园。除广植花草树木外,又配以凉亭、石凳、体育器材等,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游客观光、赏荷的理想之地。徜徉其间,只见:千草万花映碧水,鸟鸣渔唱扑面来。月光满湖摇倩影,无尽情思写入怀。
水上栈道
2007年,在东湖北岸水上投资近千万元建水上栈道,下为水泥柱,上为木质栏杆。
荷花
龙湖因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龙湖荷花是有史以来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荷花。3000多年前的《诗经·陈风》记载: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这是对3000年前龙湖美景的真实描写,这里姹紫嫣红的莲花,是商周时代留下的优良种群,是当之无愧的“神州第一荷”
荷中极品出龙湖,是指这里的荷花品种很多,保存至今的东湖荷花,品种多达二十多种,除了粉红色和纯白色外还有大红、桃红、淡绿、大黄等多种颜色。可谓万紫千红,琳琅满目是荷花世界的大观园。目前有珍稀的红、白相间的“大洒金”,有怪异的花色金黄、花瓣呈飞舞状的“玉莲”,还有花形如松果的“粉松球”。
龙湖上接天庭,下连龙宫,既不会干也不会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天旱不会干;水淹不会溢。据老人回忆,民国31年开始,连续三年大旱,寥廓中原,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大旱之后又遇蝗灾。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之多。淮阳龙湖水照样碧波荡漾,鱼游虾戏,荷香十里,淮阳大地因由龙湖水的滋润仍然保持了七分收成,百万民众靠龙湖靠龙湖养育躲过了这一天灾。有民谣为证:陈州地,人祖佑,大旱大涝七分收。
淮阳东湖风景区,由于良好的生态保护碧波荡漾,蒲苇婆娑,荷花飘香,湖区栖息着几十种鸟类,如野鸭大雁、鹭鸯、鸳鸯鸬鹚秃鹫等等,其中鸳鸯鸬鹚秃鹫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荡舟茂密的蒲苇丛中,你会惊奇的发现许多鸟巢,滚圆滚圆的鸟蛋,咿呀学语的幼鸟,让你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但是,请你一定不要伤害它们,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是濒临灭绝的珍奇生物。正可谓:劝君莫打枝头鸟,巢有幼雏盼母归。近年来,每年还有上千只白天鹅白鹭飞临湖区,它们的到来,使湖区变得更加迷人。
白龟
据史料记载:白龟伏羲定都淮阳后,从蔡水得之,凿池蓄养之,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根据天地变化取象龟图,绘出八卦。1984年8月16日凌晨,淮阳东关一少年王大娃在画卦台前的白龟池钓出一只白龟,该龟周身洁白,玲珑剔透,重1.3斤,龟形近圆。当时据北京有关专家鉴定,此龟龟龄有数百岁。专家们惊奇地发现,这只白龟身上的纹理,与伏羲氏所画先天八卦出奇地一致,龟盖中央有五块,象征五行”;龟盖中央周围有八块,象征八卦;龟盖外围有24块,象征二十四节气,腹底12块,俗称“地支”,象征;龟爪象龙,胫下有“人”字。白龟印证了人祖太昊伏羲氏于蔡水获白龟,凿池放养,昼夜观察,始作八卦这一传说的真实性。白龟现世,乃人间吉祥之兆,畅游龙湖,说不定会遇上这只神奇的白龟,那么你一定会大福大贵长命百岁
治理开发
湖区治理
1996年以来,先后对湖区内水污染企业实行了搬迁、取缔、关闭和治理,污染负荷明显下降,龙湖水体水质急剧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水质有所改善,除生活污水排入口处水质为“劣五类”标准外,其余大部分水域基本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一般景观水质要求,是全市保护最好的地表水。
2007年7月11日,全县环保联合执法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暨龙湖水质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深刻分析了龙湖水质保护的严峻形势,强调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项目,一律不批不建。采取措施取缔排污大户、五小企业;控制城区居民生活污染源;完善城区生活污水管网;严禁外来污染水体进入;治理湖区内外污染企业。经过一个多月的整治,共查出和治理排污企业53家,其中造纸、皮革、印染企业7家,“五小”企业9家,其它企业16家,养殖场4家,浴池10家,餐馆7家。
2007年9月,县政府投资1350万元,建设了内环湖段6.5公里生活污水排水管网和两个排污泵站。并成立龙湖专业保洁队伍,全天候对湖坡、湖面垃圾及时清理。同时,拆除养鱼隔离网近6000米,增强了水体的流动性,也净化和美化了湖面。
按照东景西城的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控制湖区内常住人口密度,减轻老城区生活污水污染负荷;清查并封堵向龙湖排污的所有排污口566处,年减少向龙湖排放生活污水237万吨。减少COD排放量355.5吨;集中整治沿湖所有餐馆。制定一套综合整治方案,建沉淀池,购生态型环保厕所、吸粪车,所产废水、废渣做到日产日清,运出湖外,每年减少向龙湖排放废水10万吨;净化湖区空气质量,城区内30多家浴池锅炉全部改用清洁低硫燃料,年减少SO2排放39吨。
实施龙湖绿化、美化工程。为扮靓湖区环境,县委、县政府不惜重资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万柳园、千竹园和独秀园;同时建设部门拆除了湖区内违章建筑,及时清理湖面漂浮物和湖坡杂草,对破坏龙湖环境的行为及时予以处理。
实施龙湖生态保护工程。一是严禁乱捕滥猎、毒鱼电鱼现象,禁止向湖体排入油类、化工类、农药及各种固体废物;二是拆除了湖区隔离网,疏通各湖区航道,促进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三是扩大水生植物种植面积,至2007年总面积达2000多亩,新增蒲苇、荷、水草等植物种植面积,有效维护了龙湖生态平衡。
2009年,编制《龙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杜绝各种商业性侵占,破坏原生态的低水平建设,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惩处向龙湖水体恶意排污行为,有效地制约了排污单位向龙湖排放倾倒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源体等危害物质的随意性,保护龙湖水质。并改变长期以来分隔湖面分散养鱼的做法,采取财政补贴、业主自愿、政府组织的办法,一举拆除了48家养殖户的隔离堤(网)。由县政府下属的龙湖公司统一管理,禁止渔民向龙湖撒饲料、化肥等破坏水质的物质,形成大湖面自然水产养殖,增强龙湖水体流动性,提高湖水自净能力,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拉长生态链条,保持龙湖生态平衡。加强对沿湖餐馆的管理,所产废水、废渣做到日产日清,运出湖外。完善、维护环湖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监督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在东湖区建水上观光航道,湖内增加蒲、苇、莲等水生植物种植面积500多亩。
经过多年治理,龙湖水质明显改善。经周口市环境监测部门对龙湖水质进行监测,多年来,龙湖水质首次达到国家地表水四类标准,成为全市最好的地表水。特别是东湖区自然生态保护完好,生态链逐渐拉长,生态功能稳定。
资源开发
龙湖,水质良好,饵料丰富,适宜鱼类产卵繁衍、觅食、栖息。主要水产,如鲤鱼、青鱼、鲢鱼、鲫鱼、鳝鱼、鲶鱼、虾、蟹等,水产资源相当丰富。亩产鱼175公斤。由于水肥,鱼类品种繁多,肉质鲜嫩,从20世纪末,鱼宴成为淮阳一大特色。
湖中水草种类繁多,丰盛茂密。春夏水生植物覆盖水面达70%以上。主要有:蒲、苇、藕莲、浮莲、浮萍、水葫芦棵、聚杂、刺杂、柳叶杂、钱杂、松杂、落地杂、稗子草、水秧子草、水莎莎草等80多种。蒲、苇是龙湖的最有特色的水产,1987年,年产量达2000多万公斤,蒲草主要用于加工的蒲席、蒲垫、蒲合、蒲编等。
淮阳依托“羲皇故都,水城淮阳”的资源优势,利用龙湖湿地的自然风光,以湖为媒,以荷交友,广泛传播和张扬荷文化,倾力打造龙湖生态游,并于每年7月举办荷花节。
保护措施
2019年1月,周口市人大颁布实施了《周口市淮阳龙湖保护条例》,条例对淮阳龙湖应当划定保护区。淮阳龙湖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景观控制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6:34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形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