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
地名
宛丘,古地名,古时又称陈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建制沿革
先秦
据传原始社会时期,淮阳为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都。
夏属豫州境。禹受命将尧姓封于陈。
殷封虞遂于陈。
西周初,武王封胡公满为陈侯,陈为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春秋末,楚灭陈。战国末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陈为楚都。
秦汉
秦置陈县,初属豫州颍川郡
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陈县属之,隶兖州。
新莽时,改淮阳国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属兖州。
东汉明帝改新平为陈国,章帝改为郡,陈县属之,隶豫州刺史。
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为魏地,陈县属陈郡。明帝封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后复作郡,隶豫州。
晋武帝合陈郡于梁国,封司马彤为梁王,陈县属之,隶豫州。南朝宋移陈郡治项城,以陈令属南梁太守,隶南豫州。
南朝齐置南陈县,属陈郡,隶豫州。
北魏合陈县入项县(在今槐店),属陈郡,隶北扬州。
北齐移项县于故陈城,属信州,隶北扬州。
北周改信州为陈州(陈州名自此始),项县属之,隶北扬州。
隋唐
隋析项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属陈州淮阳郡,隶豫州。
唐宛丘县析置新平县,属陈州淮阳郡,隶河南道。
五代十国
五代宛丘县属陈州。
梁隶忠武军节度使。
晋、周隶镇安军节度使。
宋元
宋宛丘县属陈州淮阳郡,后升淮宁府,隶京西北路。
金宛丘县属陈州,隶南京路。
元宛丘县属陈州,隶陈梁路。
明清
明废宛丘县入陈州,属开封中书省
清初仍明制,隶河南布政使司。
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卫归陈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陈州为直隶州,县为附郭,仍统4县。
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陈州府淮宁县附郭。
民国期间
民国2年(1913年),裁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隶河南省。
民国21年(1932年),设河南省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治淮阳,县属之。
民国27年(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日伪设淮阳县政府,属豫东道,隶河南省。同时,民国县政府南迁水寨镇。
民国32年(1943年),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淮太西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治东夏亭(今西华县境内),属中共水东特委,隶中共河南省委。
民国34年(1945年)光复后,民国县政府,治城关,属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隶河南省。
民国35年(1946年),建立淮阳县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乡境内),属淮阳专区。
民国38年(1949年)3月,中共先后建立的周口县、界首县、夏亭县、淮阳市同时撤销。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淮阳县属淮阳专区,隶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治淮阳。
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县改属商丘专区,水寨镇划给项城。
1959年,商丘专区撤销,县改属开封专区。
1962年,恢复商丘专区,县再改属之。
1965年,置周口地区,淮阳从属至今。
基本情况
下辖7镇、11乡、2农场,即城关镇新站镇鲁台镇临蔡镇四通镇安岭镇豆门乡朱集乡冯塘乡刘振屯乡王店乡大连乡葛店乡、黄集乡、白楼乡齐老乡曹河乡、郑集乡、县原种场、县农场。共有497个行政村,2273个自然村。主要土特产有黄花菜槐山羊陈州驴等。旅游景点有太昊陵建筑群、龙湖平粮台古城遗址等。
三皇旧都
伏羲氏都城
65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画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他造干戈、饰武功,统一四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综合各个部落的特点,创造了龙的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五帝纪》所载:“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
路史·太昊纪》中有: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
竹书纪年·前编》也有: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继位。都宛丘”的记述。
女娲氏都城
女娲作为民族创世女神和始祖母,其传说流传极为广泛。史籍有宋代《太平寰宇记·卷十》记载:“县西华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历史地理著作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也记载:“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之都也。”明代碑刻述:“西华治北十五里有城遗址,半就湮没,传为女娲故墟也。”
神农氏都城
炎帝神农继都于太昊之旧墟,易名为陈。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艺五谷,率领先民步入农耕社会。所以说,淮阳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体的象征。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初都陈,后徙鲁。”又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始教人种谷,故号曰神农氏。”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
续河南通志》和《陈州府志》记淮阳名为“陈”的原因时说:“陈为伏羲建都地,神农因其旧而都之,故名之曰陈。”为炎帝都陈提供了文献依据。
封地邦国时期
夏,陈属豫州。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建陈国,筑陈城; 以国为姓,陈胡公妫满便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孙、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就生于陈国苦县。战国时期,楚顷襄王迁都陈城,历经38年,史称郢陈,故淮阳又称“陈楚故城”。秦时这里初设陈县,后置陈郡,公元前196年,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阳。在六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淮阳五次建都,四次封国,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则国,统制则郡,南北迭辖,州县兼置,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务院撤消淮阳专区,才改为县治。所以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阳。
开物成务
淮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历代帝王称为“开物成务”之风水宝地。被称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在这里著书讲学长达四年之久,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留下了“陈蔡绝粮”千古佳话。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有《陈风》十首。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等文坛巨匠在这里留下了歌咏淮阳的不朽佳篇。包公陈州放粮也发生在这里。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2 19:52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