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坑是考古发掘中常见的遗迹。因坑中填满灰色土壤,故称灰坑。灰坑是由于古代人们利用废弃的窖穴、水井或建筑取土后的凹坑倾倒垃圾,垃圾中土壤变成灰色而形成的。灰坑中的土一般较文化层的土松软、色深,包含物更为丰富。根据坑的形状、特征和遗物可以判定灰坑的性质和时代,是研究古代人们经济生活的重要资料。
灰坑的生命历程
一个灰坑的生命历程主要包括形成、使用和废弃三大环节,其间还有一些小环节。
坑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由人工挖成,一种由自然力形成,如流水、塌陷、动物力量等。人工挖坑的目的除使用坑以外,还有取土等目的,所以有挖坑后立即废弃的情况。灰坑使用的情况比较复杂,古人可以用来倾倒垃圾、储存生活用品或埋入祭品、殉葬物等。直接用来倾倒垃圾的情况并不多,因为当时人口较少,空地随处都是,环保意识也不强,大可不必专门挖一个垃圾坑。他们一般是把一个自然坑或有一定用途的坑在废弃后当成垃圾坑,有的还直接倾倒于附近坎下,这些情况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可见。
一个灰坑可能使用一次,也可能使用多次后被废弃。废弃后,可能由人有意识地填入填土,也可能由自然力搬运其他的东西来填满。与此同时还有自然的垮塌,原有的坑壁也会因垮塌而填入坑内。坑内填满后,会被后期堆积覆盖,其生命历程宣告结束。
清理灰坑时的注意事项
灰坑的清理工作实际上并不简单,需要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灰坑的范围一定要搞清楚。如果边缘比较模糊,可以参考工地其他灰坑的大小、形状、相互关系来预先对这个坑做出估计,然后清理拿得比较准的灰坑中部,待清理几厘米后,再用做边的办法往外扩展,这样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灰坑边有些灰坑边由于种种原因,边外出现了裂缝,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真边,碰到这种情况时要十分小心。因为,如果把坑外的堆积当成坑内的堆积的话,就会把早期的东西当成灰坑本身的东西,有时还会破坏早期的遗存。
其次,在往下清理时要注意区别层位,越往下越要注意,既要留意是否到底,又要留意遗迹、遗物现象,因为灰坑底部的现象往往能帮助判断灰坑的性质及使用等情况。另外,对坑壁也要注意观察,看是否有人工痕迹,比如抹平或凿有便于上下的小窝以及挖坑时使用的工具痕等。
第三,如果灰坑小而深,不便于一次性清完,可以分段清理,但一定要做好记录,便于工作和记录资料的衔接。
灰坑的断代
在判定灰坑年代时,我们要特别小心。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两个:第一,利用层位学原理推断灰坑整个生命历程的上限和下限,也就是看它打破的堆积的年代和覆盖其上或打破它的堆积的年代。第二,密切注意与灰坑本体(而非坑内堆积)有关的现象。这些现象一般在坑底,比如窑内残留的烧造物等,它们的年代往往就是灰坑的始建年代或使用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