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郡
古代郡名
济南郡(Jinan county),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的古代郡名。
郡名起源
时于今山东西北置济北郡
汉元年(前206年),项羽田安济北王,都博阳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济北郡南部置博阳郡,治博阳(即博县)。又立长子刘肥齐王,以临淄博阳、济北、胶东等七郡属齐国。后博阳郡徙治于东平陵县(故城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北),以其地在济水之南,遂改名为济南郡。
吕后二年(前186年),“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置吕国。济南之名始见于此。
历代沿革
西汉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改吕国为济川国,封诈惠帝刘太为济川王。八年(前180年),吕后崩,除济川国,徙刘太梁王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济南郡复归齐国。十六年,置济南国,立刘辟光(齐悼惠王肥子)为济南王
景帝三年(前154年),济南王辟光、胶西王昂、胶东王雄渠、菑川王诸兄弟参与七国之乱,济南王辟光伏诛,济南国除为郡。
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厘济南郡南部置泰山郡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济南郡领十四县:
东平陵县邹县 平台县 梁邹县 土鼓县 于陵县(都尉治) 阳丘县 般阳县 菅县 朝阳(侯国历城县 猇(侯国) 著县 宜成(侯国) 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市区东部、章丘区、济阳县邹平县以及淄博市周村区淄川区等地。有工官、铁官。
东汉
王莽时改济南为乐安。东汉初,为张步所据。
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耿弇破张步,平定青州。般阳县入齐郡。十五年(39年)四月,封皇子刘康为济南公。十七年十月,进爵为王。三十年(54年),“以平原之祝阿、安德、朝阳、平昌、隰阴、重丘六县益济南国”。
明帝永平中,改朝阳为东朝阳,平昌为西平昌。又以济南王康图谋不轨,“削济南国之祝阿、湿阴、东朝阳、安德、西平昌五县”入平原郡。重丘县盖永平中省并。
章帝建初八年(83年),上述五县还属济南。之后再次划归平原。
约在安帝年闲,济南国领十县:东平陵县、著县于陵县、台县、菅县土鼓县梁邹县邹平县东朝阳县历城县
安帝延光四年(125年),济南王香薨,无嗣国除。
顺帝永建元年(126年),以阜阳侯刘显为济南王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济南王广薨,无嗣国除。
灵帝熹平三年(174年),以河闲王刘利子刘康为济南王光和末,曹操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应是汉末有所增置。
建安十二年207年),黄巾军攻占东平陵,杀济南王赟,其后赟子刘开嗣立。
魏晋
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受禅,以济南王刘开为崇德侯,国除为郡。
齐王芳正始七年(246年),徙任城王曹楷济南王,置济南国。辖东平陵、历城、祝阿、漯阴、著、台、菅、东朝阳、邹平、梁邹、土鼓、于陵,共十二县。魏灭蜀汉后,迁蜀地豪族于济南郡北部,置济岷郡。
西晋太康初,济南国除为郡,改东平陵为平陵,以东朝阳、梁邹入乐安郡。怀帝永嘉中移治历城县。
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据。
义熙四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复归东晋
南北朝
宋初,济南郡属青州,领历城、朝阳、著、土鼓、逄陵、平陵六县。
元嘉九年(432年),侨置冀州于历城。
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魏将慕容白曜攻占历城,济南入北魏。北魏置齐州,辖济南、东魏、广川、东平原、东清河等郡。
北魏承明元年(476年),以拓跋罗拔为济南王
太和七年483年),济南国除为郡。
隋唐
开皇三年(583年)废济南郡。
大业三年(607年),改齐州为齐郡。唐初复置齐州。
天宝五年(746年)改齐郡为济南郡。
乾元元年(758年)仍为齐州。
人口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济南郡有140761户,642884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2%。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93.33人。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济南郡约有78544户,453308人。
太守
郅都河东人,汉景帝时济南太守
郑当时陈郡人,汉武帝时济南太守。
公孙遂,武帝时济南太守,元封年间伐朝鲜
王卿,琅琊人,汉武帝太初年闲为济南太守。
王贤汉宣帝时济南太守。
耿艾,巨鹿宋子人,更始帝时济南太守。耿纯之父。
王梁渔阳要阳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汉光武帝建武七年为济南太守。
孙训,东汉后期(约顺帝时)济南太守。
萧承之宋文帝元嘉中为济南太守。其子萧道成追谥为齐宣帝。
申恬,魏郡人。宋元嘉二十一年为济南太守。
温恭,后魏时济南太守。
济南相
曹操光和末,曹操为济南相。
考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1:51
目录
概述
郡名起源
历代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