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中国
西汉至
南北朝时期的古郡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历史沿革
早在6000 至 4000 年前,汶河两岸的氏族部落创 造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此后,历代在此设邑、置郡、建府。秦代设济北郡,郡治博阳(故城在今岱岳区旧县村)。
汉
元狩元年(前122年),济北王将其领地内的泰山一带献给汉武帝。武帝以其地置泰山郡。
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济北王
刘宽自杀,济北国除,其地并入泰山郡。泰山郡治奉高县(今山东泰安范镇),属
兖州刺史部。
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领二十四县:
奉高、博、茌、卢、肥成、蛇丘、刚、柴、盖、梁父、东平阳、南武阳、莱芜、巨平、嬴、牟、
蒙阴、华、
宁阳、
乘丘、富阳、桃山、桃乡、式。至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72816户,726604人。
汉和帝永元二年,析泰山郡之卢县、蛇丘、刚县置济北国。
汉安帝时,宁阳县别属
东平国。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
泰山郡领奉高、博、
梁甫、巨平、嬴、山茌、莱芜、盖、南武阳、南城、费、牟十二县,有8929户、437317人。
东汉末,复置华县。
汉献帝时,一度析泰山郡置
嬴郡,以
糜竺为嬴郡太守。
汉献帝建安年间,
曹操又割泰山蒙阴、
齐国临朐等县置
东莞郡。
公元1136年(金天会十四年)设“泰安郡”,泰安之名由此始。
元明设置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泰安直隶州为泰安府,增置泰安县为府治,降东平直隶州为散州,泰安府时辖泰安、新泰、莱芜、肥城、东阿、平阴六县及东平一州,隶山东行省。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设立泰山区、泰西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成立泰安专区,1967年7月改称泰安地区,1985年3月撤销泰安地区,设立泰安市。2018年,全市辖泰山、岱岳两个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省管辖新泰、肥城两个市(县级),共有乡、镇、街道88个,村(居)民委员会3571个,户籍人口573.0万人,比1949年增加307.2万人。
1985 年 3 月,撤销泰安地区,原县级泰安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地理位置
山东省中部,处北纬35°38′~36°28′,东经116°20′~117°59′。北以泰山与济南市为界,南与济宁市相连,西隔黄河与聊城市及河南省濮阳市相望,东与济南市、淄博市、临沂市相邻。东西长约176.6千米,南北宽约93.5千米,面积776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4.94%。
地名文化成果
历史名人
王匡
兖州泰山郡(位于当今中国山东省泰安市东北方)人,官至河内郡太守。中国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首领。
诸葛圭
诸葛圭(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人物,曾任兖州泰山郡丞。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父亲,共育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后为东吴大将军;次子诸葛亮后为蜀汉丞相;幼子诸葛均亦仕蜀汉;次女嫁于襄阳名士庞山民;长女一说嫁于荆州望族子弟蒯祺。
鲍信
鲍信(公元151-192),后汉济北相,字允诚,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市)人。
羊祜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人。西晋政治家、军事家。新泰地名来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晋武帝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