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学又称为伊洛之学、河洛之学、中州正学,宋代理学“濂洛关闽”四个主要学派之一,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因二程是洛阳人,又在洛阳讲学,故学派被称为洛学。洛学是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范畴,主要思想有天理论、泛神论、格物致知论、人性论、理欲观、圣人观等,代表人物有二程、杨时、谢良佐、游酢、吕大临等,代表著作有《二程集》《伊洛渊源录》《洛学编》等。
洛学介绍
洛学以
儒学辩证法有对宋明理学的基础,在
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宋代的
朱熹、
陆九渊,明代的
王阳明,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宋明理学是宋代之后漫长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
精神支柱,而二程洛学则开了理学之先河。《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今
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
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
历史地位
二程洛学,是
新儒学经过举创而走向繁荣的北宋时期的最高阶段,也是北宋到南宋在学统传递上的主流学派。
朱熹称北宋理学奠基时期的代表人物,为
周敦颐、程颢、程颐、
邵雍、张载和
司马光六先生。当其时,六大家并世而立。周敦颐创
濂学、张载创关学,邵雍和司马光有其
象数学,二程洛学一时与诸学并存。但是,历史发展,斗转星移,诸学发生很大变化。周敦颐、邵雍之学,为社会潮流所裹挟,成为新儒学由草创到繁荣的中介桥梁;张载关学也由兴盛趋向衰落,其著名的气说、人性理论,则被洛学改造后吸收。
相比之下,唯独洛学雄风刚健,在诸学之中拔俗超群,既承接了新儒学
草创期的积极成果,又融会了并世诸学精华。因其深刻的内省精神和颇为精致的逻辑体系,满足了北宋社会的需要,而形成为北宋理学的顶峰。
二程洛学中,程颢、程颐的学问,又分别创立和代表了两大学术方向。南渡之后,程颐的理论,由朱熹完成,世称程朱理学;程颢的理论,则由
陆九渊发展,至明代
王阳明完成,世称
陆王心学。在二程时代,尚未分辨为两大学派,仅呈现为二程兄弟间学术趣旨的某些不同,到了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大论战,
遂使两大学派形成,成为当世
知识社会中最为突出的不同依归。
二程洛学,以天理概念为其哲学体系的
逻辑起点,最后确立起存理去欲的
社会生活价值原则,形成一套较前人更为成熟的理学理论。这一理论,适应了北宋中期之后,由社会经济
政治发展所导致的
利益关系变化和社会等级关系矛盾的新形势,为
赵宋王朝长治久安,奉献了一套
政治伦理的
价值理论。它一旦为封建政权所认识,便会登上统治思想的宝座,这一点已为南宋之后的封建史所证明。同时,二程洛学,又是北宋社会理学思想的总结和升华,这一点则为南宋理学所体认,并确定为理学发展的既定的方针,被朱熹和陆九渊从两个方向推进和发扬光大。
创始人
程颢(1032- 1085年)字伯淳,谥号纯公,学者尊为明道先生。
程颐(1033- 1107年)字正叔,谥号正公,学者尊为
伊川先生。二人为
同胞兄弟,河南伊川人。他们并称为二程,因长期在
洛阳讲学,他们的学派称洛学。二程是
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二程洛学,程颐理学经谢良佐,传张栻,后在陆九渊处凝结成心学一派(此是
冯友兰之观点),
牟宗三认为程颢之学后由
胡宏(胡五峰)发明,至刘蕺山再显;程颢之学,则由杨时传其弟子
罗从彦,罗从彦传李侗,由李侗传朱熹。《宋元学案.山学案》称: 独龟山(杨时)之后,三传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衣被天下。可见,程颐理学,中经杨时、罗从彦、李侗,在朱熹处集得理学
大成。一般认为
宋明理学只有
程朱与陆王两系,而牟宗三认为还有胡(五峰)刘(蕺山)一系,但是此系与心学系统基本一致,故而后合流于陆王,然从源头看,实是三系。虽朱熹学问流传较广,但是牟宗三认为得
孔孟真旨的乃是陆王一系,朱熹乃是“别子为宗”(以上参见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洛学传人
程门四先生
程门四先生,是对北宋大儒程颢程颐门下四名学有成就的弟子的合称。《
宋史》最早在介绍
谢良佐时列出这一合称。
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蔡州
上蔡(河南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知
应城县,
徽宗时监西京
竹木场,坐口语下狱废为民,记问该瞻,称引前史,至不差一字。谢良佐创立了
上蔡学派,是
心学的奠基人、
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
桥梁作用。
杨时(1053—1135),字中立,
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九年进士。历官
浏阳、
余杭、
萧山知县,荆州教授、
工部侍郎,
高宗时,官至
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
朱熹、
张栻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
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建州
建阳长坪人,学者称廌zhì山先生,谥
文肃。少颖悟,过目成诵。初与兄醇俱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
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
程颢令
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
范纯仁守
颍昌府,辟府教授,纯仁入相,复为博士。历知
汉阳军、舒、濠三州而卒。
吕大临(1040~1092),字与叔。其先
汲郡(今河南
卫辉)人,后移居
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学者称玉溪先生。先投张载,后投
二程求学,无心仕途,最后以门荫得
太学博士,
秘书省正字。
吕大临一生著述甚丰,由于有关
关学方面的著述大多失散,只留下《
考古图》十卷传世,也正因为如此,才凸显了
吕大临在
金石学上的影响和地位。实际上,无论是学术经历,还是学术成就,
吕大临都首先应该是理学家和关学大师,然后才是
金石学家,他的金石学研究是为其论道考礼的经学研究服务的。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
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谥文,又称
朱文公。祖籍
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
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
尤溪(今属
福建省
尤溪县)。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
朱子,是
孔子、
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
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
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承
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
中庸》《
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洛学之作
《
洛学编》4卷。清
汤斌撰。此书记述了汉至明中州地区理学名儒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思想,是考证介绍产生于洛阳的二程洛学渊源及其传承关系的著作,是部人物传记专集。作者汤斌(1627--1687年),字孔伯,号潜庵,睢州(今河南
睢县)人,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至
工部尚书。师事
孙奇逢,后又转向程朱理学,另著有《汤子遗书》等。全书前编记汉
杜子春、郑兴、
郑众、
服虔,唐韩愈,宋穆修。正编以宋儒为主记程颢、程颐,以下13人,附录2人;元
许衡以下3人,附录1人;明薛碹以下20人;附录7人,以示上下承接。今有《汤文正公全集》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