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八景为
朝阳旭日、
回龙夕照、
萍洲春涨、香零烟雨、
恩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永州古称
零陵,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
九嶷山而得名。因
潇水与
湘江在永州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永州历史悠久,风光美丽,永州八景誉名中华。
朝阳旭日
朝阳岩
朝阳岩,又名西岩。位于
永州城
潇水西岸,因其山光水色,风景秀丽,古有“
朝阳旭日”之称,为永州八景之一。朝阳岩,位于
湖南科技学院东侧,市内13路公交尽头,朝阳公园内。
朝阳岩铭
唐朝诗人
元结任
道州刺史时,系舟岩下,见岩石东向,洞口东开,遂命名为朝阳岩。又因爱其山水佳胜,为之作《
朝阳岩铭》及《
朝阳岩下歌》:“朝阳岩下湘水深,朝阳洞口寒泉清……零陵徒有先贤传。水石为娱安可羡,长歌一曲留相劝。”朝阳岩风光自此闻名。
柳宗元《渔翁》
柳宗元谪居永州10年间,常搜奇览胜,游岩赏景,赋诗述怀。他常到此地游赏,并题有《
渔翁》《
江雪》等诗。如今在岩左小岩口的石壁上还有他的《渔翁》诗的摹刻:“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
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徐霞客游记
朝阳岩水清深,洞深邃,岩奇崛,此乃朝阳岩之奇。明代
地理学家、散文家
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一山怒而竖石,奔与江斗。”朝阳岩依山傍水,这潇水,青绿如绸,是一曲“
山水绿”的流动的歌;这洞口“九曲回
香泉”,是一幅有声的画。这石洞清爽宜人又幽奇含蓄,三洞通幽,引人入静,令人思离尘世喧嚣,大发洞天福地之感慨。
回龙夕照
回龙定塔
传说,在明朝以前,永州经常阴雨连绵,潇水洪峰瀚漫,
白浪滔天。或说是孽龙兴妖作怪。
洪水每年不知要夺走多少人的生命财产,老百姓苦不堪言,求神拜佛,都无济于事。因而当时永州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直到唐元和年间,据传是
柳宗元写了《塑螭文》以后,灾情才有所减少;到
明万历甲申年间(公元1584年),邑人钦差巡抚操江
右佥都御史吕藿,捐金建造了这座宝塔,“回”住了孽龙,镇住了水患.这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现今塔的最下有钦差巡抚湖广右佥都御史闽人陈省题书“回龙定塔”四个行书大字。
八角七级
回龙塔位于湖南
永州零陵区潇水东岸,建于明代中叶,为一
砖石结构八角七级宝塔,是古城零陵的重要人文标志。
回龙夕照是永州八景之一,誉名华夏。当夕阳从潇水河上落下,
零陵古城升起了辉煌的灯火,鳞次栉比的中式
仿古建筑在绚丽的光影中登场。
宝塔结构
塔作八角形,上小下大,高27.25米,下层宽5.67米;塔身五级,三、四两层各加
腰檐一层,因而外表为七级。下层为青石造作,无斗拱饰物,仅在顶部砌出线道一层。
从第二层以上均系大条
青砖及
砂石砌成;每方均设有
卷门,卷门两侧砌有假窗,
檐部设有斗拱。第一跳头上为
瓜子拱,每朵之间,间作鸳鸯文手;第二跳头上置檐头,檐角徐徐翘起。斗拱或腰檐斗拱顶部有一定的空间平面,可由卷门走出塔身,沿塔绕行。
塔顶置覆钵,其上置铁相轮。铁相轮上放有一
宝葫芦。塔虽系明代建造,但尚保存
宋代建筑手法。塔身雄伟,结构精巧,匠心独运,为我省少见的
古代建筑。塔身中空,每层有石级,可绕行至最上层;登上塔顶,纵目远眺,云蒸霞蔚,山峰连绵,一碧潇水,环绕
塔前;河上孤帆远影,两岸奇石嶙峋,市区全貌,及“潇湘江夜雨”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萍洲春涨
萍洲小岛
在永州古城西北八里
潇水湘江
汇合处,有一个名叫
萍岛,俗称
萍洲、
浮洲的江中岛屿。它四面环水,势如二龙戏珠。岛上古木参天,竹繁蕉茂,环境幽雅,风景奇秀。
每当春夏水涨之时,
芭蕉摇影,竹树争绿,百花比妍。立于石矶四望,团团青树,遮天蔽日,不见岛上屋、宇。小岛有如绿色巨舟,随波起伏;潇湘汇流北去,江阔天远,气势磅礴;放眼南望,黄叶古渡,白萍洲上,江天风月,远浦归航,渔舟唱晚,画图入眼底,诗情涌胸际。这就是著名的永州八景之胜境——“
萍洲春涨”图。
柳宗元诗
萍岛独特奇丽的
自然景观,早就唤来人们的赏识。唐代柳宗元闹居永州期间,曾泛舟潇湘,畅游萍岛。他挥毫写下了《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诗。诗叙之景,正是萍岛风光。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唐·柳宗元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石韫玉诗
萍洲美,美在潇湘人。清诗人
石韫玉有《潇湘》诗赞曰:“潇湘碧于凌,烟外渔舟几处灯。月落半江人未寝,
棹歌欸乃唤鱼鹰”。这里四面环流,四野辽阔,水碧无埃,清深如镜,江天风月,渔灯棹歌,
远浦归帆,充满画意诗情。
香零烟雨
香零小岛
香零山位于城东3公里处潇水河心,东西长约25m,南北宽约15m,高出水面约8m,是天然石矶结构的小岛。
方志记载
据《永州府志》载:“山曰香零是生香草,零与苓古文通,故名”,又旧《
零陵县志》载“郡以此保,地产香草其叶如
罗勒,香闻数十步,唐世上供之,郡人苦之,刺史
韦宙秦罢之”。
烟波浩淼
香零山山势险峻,风景优美,春流荡荡之时,有如贴水芙蓉,与波明灭;秋
高水落之时,则亭亭孤寺,不可攀跻;若雨后遇日出,烟绕山脚,缕波而起,林螟江动,水叫石激;往来舟楫若影若现,如有置身烟波浩淼之境,更有“香零烟雨”之称。
柳宗元、徐霞客曾到此游览,并留有诗文遗迹。过去这里水流湍急,“每逢春夏水涨,误触之,木漂人溺,惨人心目,间有攀登山顶者,白浪掀天,两岸坐视其冻饿而
不敢救。”清同治癸酉年(1863年),邑绅黎得盛、
王德榜等人倡建观音阁于山上,招僧居内,设救生船只,雇请专人役使,涨水时,白天打钟,晚上点灯并常备衣食以周济落水者。1988年进行了一次维修后,游人络绎不绝。
恩院风荷
芙蓉馆
在今
永州三中校园内,唐朝刺史李衢曾修建了一个芙蓉馆。宋朝
范仲淹次子范纯仁谪居永州时,常在这里游览,其后在战乱中被烧毁。清
康熙年间,总兵
广宁卢崇耀重建,以祭祀范纯仁。
碧云池
佛殿前有一口池,叫碧云池,池呈“中”字形,水清如镜,架石为桥,中一方磴,磴上有亭已废。池内种荷,亭亭玉立。夏日,
荷花盛放,香气扑鼻,令人欲醉。月夜,游人坐桥墩上,凭栏欣赏,古松掩映,风摇荷影,幽雅宜人。
报恩院
因碧云池对面有报恩院(又称恩范堂),故有“
恩院风荷”或“恩范风荷”之称。
愚溪眺雪
冉溪
永州潇水西岸,有一条清莹秀澈的溪流,原名
冉溪,俗称染溪,柳宗元改名
愚溪。愚溪的与众不同,在于溪水清流,在于溪石怪异,在于悬崖峭壁间之林木葱笼,更在于它所蕴藏的丰厚的
人文资源。
冬寒之日,大雪纷飞,天地一色,白雪皑皑,千山万壑,银装素裹,两岸参天古木上,寒鸟几点,宛然一幅妙图,尤是惹人心醉。此乃永州八景之“愚溪眺雪”胜状。
八愚
愚溪之胜,名传天下,源自唐代。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最爱这条溪流,移居溪傍,朝游溪头,暮钓溪石,倾注心情,为之
传神写照。尤是改溪名愚,用心良苦,用意深邃。可以说是拖溪明志,讽谕世态。他认为自己被贬来到荒僻永州,是由于自己太“愚”,所以把冉溪和附近的丘、泉、沟、池和新筑的鸟屿、亭、堂,都一一冠以“愚”字,叫做“
八愚”,并写了《八愚诗》和《八愚诗序》,刻于溪石上。
瓶赋
柳宗元这样做,并不是他对遭受挫折,感到后悔和自责,而是以愚自豪。他写的《
瓶赋》一文中把那些损人利己的“智”者,比作古时盛酒的皮囊“鸱夷”。它虽逗人宠爱,但令人昏醉,“视白为黑,颠倒妍媸”。以致损害百姓,败坏国家。这种“智者”是害群之马,应予鄙弃。而把那些不顾自身安危,忧国忧民,不辞辛苦的“愚人”比作“居井之眉”的瓦瓶。瓦瓶乃泥土所做,但它汲取的清泉能为人们调五味,解饥渴,尽管不甜不腐,却“清白可鉴,终不媚私。”即使一旦绳断瓶破,复归泥土,亦复无所怨尤。
柳宗元以“愚”对“智”并以“愚”自况,实在是在向朝野的所谓“智”者予以鄙视和鞭挞,而对“愚”者自己坚
贞操守而倍感自豪。自己同冉溪一样,“其流居下”,不可灌溉,且峻急多抵山石,大舟不能通运,又“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如此“无以利世“,称之为愚,未尝不可,但它善鉴万物,明辨是非,清莹秀澈,锵鸣金石,通明透亮,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忘返,虽愚亦足以自豪!
大智若愚
这是大智若愚,“愚”而胜“智”!柳宗元就是这样把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愚溪与自己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既为愚受辱,也为愚自矜。
他“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而且“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绿天蕉影
绿天庵
绿天庵,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
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
清阴庵
怀素,字藏真,
本姓钱,性疏放不拘细行,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幼年,随从伯祖父是融禅师出家。
天宝年间,十九岁的怀素云游潇湘之地,上了清阴庵,在此修行,专攻草书,师于
草圣张旭。据说,他虽出家,却贪杯,醉中挥毫,
运笔如疾风骤雨,飞动圆转,不失法度。其
狂草为当朝之冠。时人呼张旭“张癫”,称怀素“以狂继癫”,并称“癫张醉素”。据记载,怀素练字十分勤奋刻苦。每日黎明即起,研墨挥毫;贫而无纸,便摘蕉叶练字。于是,其寺旁空地遍种蕉树。
数年后,蕉叶飒飒,绿波浮动,染绿天空。他便将清阴庵改为“绿天庵”。怀素与
李白为同时代之人,秉性相近,有交谊。李白有诗赠怀素,中有“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的赞语。
千字文
据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1852年毁于兵,同治壬戍1862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原有正殿、后殿各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
醉僧楼,有怀素塑像。
庵后一处刻有“ 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
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
墨池,是怀素洗砚处。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历史陈迹,皆已不见。如今仅有一块《
千字文》碑,存永州城内高山寺后面(现地区
精神病院)。怀素书法留有《自叙》、《千字文》碑帖,现存永州。
山寺晚钟
法华寺
在永州城内矗立着一座巍峨秀丽的东山。在山巅之上,屹立着一座千年古刹。这座苍朴古老的庙宇,就是唐时的法华寺,明以后称
高山寺。寺外古木参天,
松柏掩映,翠竹环绕,下瞰潇湘如带,城廓俨然在望,晨曦辉映。而每当
夜幕降临,则
钟磬齐鸣,声播全城,故有“山寺晚钟”之谓,为永州八景之一。
《东山》诗
唐元和年间,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喜爱这里秀丽诱人的景色,移居于此,以“以法华浮图之西临陂池丘陵,大江连山,其高可以上,其远可以望,遂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乎颢气之始。”(《
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他常与朋友坐于新构的法华寺西亭观景、夜饮、赋诗、作文。既暂忘了世俗烦忧,又对时世观察省度,写下了诸多优秀作品。
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纯仁谪居永州时曾寄寓寺之西轩。大诗人
杨万里为零陵县丞,常游东山,还写了一首《东山》诗,对东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高山寺
东山又名高山,南北走向,联亘十里。《永州府志》载:“府城地形,高下起伏,冈阜缪绕,郁然耸城之中者,高山为最。联亘于城东隅,故又名东山,高山有唐时寺,后府学建而寺始坏。”法华寺的合名,乃受
佛书《法华经》、《法华文名》、《
法华玄义》的影响,属天台宗。
法华寺自唐中叶建成后,寺名屡改,又几度兴废。宋时改名“万寿寺”,后更名“报恩寺”,明洪一牙初改称“高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