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是
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序。这篇序分为两段,第一段叙述西亭夜饮赋诗作序的缘起。第二段写由赋诗作序所引出的联想。这篇序抒怀有因有果,言简意赅,读来简洁明快。
作品原文
法华寺⑴西亭夜饮赋诗序
余既谪⑵永州,以法华浮图之西临陂地丘陵,大江连山,其高可以上,其远可以望,遂⑶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乎颢气⑷之始。间岁,元克己⑸由柱下史亦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是夜⑹,会兹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会以贻⑺于后,咸命为诗,而授余序。
昔赵孟至于郑,赋七子以观郑志⑻,克己其慕⑼赵者欤?卜子夏⑽为《诗序》,使后世知风雅⑾之道,余其慕卜者欤?试使斯文也而传于世,庶⑿乎其近于古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法华寺:今在永州。
⑵谪(zhé):贬谪。
⑶遂:于是。
⑷颢(hào)气:山间的云雾之气。
⑸元克己:唐代柳宗元的好友,四川人(待考证)。
⑹是夜:有一天晚上。
⑺贻(yí):遗留。
⑻昔赵孟至于郑,赋七子以观郑志:《左传》襄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太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⑼慕:追慕。
⑽卜子夏: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⑾风雅:《诗经》中的组成部分,这里指的是作诗。
⑿庶(shù):最终。
白话译文
我被贬谪到了永州,住在法华寺的西方,那里有池塘和山丘,大江和高山紧密相连着,那里,可以登高望远,因为这个原因,就在那里开始伐取树木建造亭子,以此来沐浴风雨,欣赏万物,让自己的思想在山间景色中游荡。几年之后,元克已从柱下史的职位被贬谪到了永州。不多时,因为文章和我在一起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有一天晚上,我们有八个人在这里聚会,当时每个人都喝醉了。克己有记录下这次聚会的想法,以此给后人留下,让我们都要赋诗,由我来作序。
从前赵孟来到郑国,就曾经让七子作赋,以此来探知他们七个人的志向,莫非克己是在效仿赵孟吗?子夏作《诗序》,后代的人由此了解到了风雅之道,莫非我这样做是在效仿卜子夏吗?如果这篇序文真的能够在世上流传下去,那我就真的和古人很相近了。
创作背景
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与好友元克已等七位“天涯沦落人”在法华寺西亭夜饮,酒酣耳热之际,克己“咸命为诗”,好友们口吐珠玑,落墨成韵;柳宗元亦赋诗一首,且受命为序。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序共分两段。第一段叙述西亭夜饮赋诗作序的缘起,第二段抒发由赋诗作序所引出的联想与希求前者偏重于记事,后者偏重于述怀,二者以赋诗与作序为其联系纽带。
记事部分先从西亭交待起,描述西亭的地理位置和观景功用。西亭临水面山,既可登高,又能望远。因而作者在谪居永州之后,便选择此处修筑了西亭,以便朝夕登临赏玩风雨之景,观察万物萌发之象,领受天地间那洁白清鲜的初始之气。这里虽属记事,但也可以见出作者的志趣与追求来。
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上》曾说他“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又说这种气乃“集义所生”,必须“配义与道”,否则,“行有不慊于心”,即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这种气就要“馁也也就是疲软了。柳氏在这里所说的游乎“颢气”,同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似有相通之处,即同属儒家的一种修养功夫。
接下去渐次步入正题。叙述好友元克已于西亭修完的第二年,也从柱下史任上贬谪到永州来。过了不久,作者的文友也大多萃聚于此地。再下去,才与文题相扣。记叙元和四年(809年)的某个夜晚,有八位好友齐集于西亭之上,欢聚饮宴。既醉之后,元克已想要把今晚的欢会记述下来,以留传于后世,便倡议大家乘兴赋诗,并且让作者命笔作序。这段文字记述文友相聚赋诗作序始末,由远及近,有因有果,仅仅百余字就把文题中所涉及的物事与人事交待得清清楚楚,可谓言简而意明,文约而事显。
述怀部分,则从眼前的文友活动忆及两位古人的同类活动;再从古人的“观郑志”和“为诗序”,归结到今天作者命笔作序的希求。柳宗元认为,由于子夏写了《诗序》,才使后世得以知晓《诗经》中的风雅要义。这里,作者又设问:“我今天为西亭赋诗作序,也是由于仰慕子夏的缘故吧?”作者虽然连设两问,均未作答,仅在文末以一语结之:如果他的这篇序文能够传诸后世,那么差不多也就近乎古人的所作所为了。这里,十分巧妙而又明显地表述了作者的希求,即以自己的文章去发挥宏扬儒学之道。作者行文至此,可谓事明志显,于是便戛然止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余地。
名家点评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章士钊《柳文指要》:“此文随手写去,字字弥见精神,非名家高手,恐道不得一字。”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著有《河东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