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指的是一个
符号可以有多重意义,与“
模糊”和“
笼统”不同。“模糊”是指一个符号的边界不明晰,与明确的情况相比格外显著。笼统则表示一个符号适用于多种类型事物,尽管人们承认这些事物之间各有不同,但在使用该符号时则认为这些差异无关紧要。在
语言中,如果我们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解释来表达一个语言片段或语言场景,那么就可以认为此类语言片段是有歧义的。
歧义的性质
作为
语言要素的
语音、
词汇、
语法以及作为语言记录符号的
文字都是有限的,而人类交际需要表达的
语义内容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出现
重合和
交叉。这些重合和交叉,就构成了同一语言形式的多义现象。有时候,由于受到
语境的限制,多义消除了,换句话说,多义变成了单义;有时候,语境没有消除多义,就是说,多义仍然存在,我们就称它为“歧义”。
歧义的类型
语音歧义
相同的语音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
公式、
公事、
工事、
攻势、
宫室、
宫市、龚氏”等不同的意义。这可以叫做“同音多义”。这些多义,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qīzhōng”这个语音形式,在“qīzhōng考试”这个语音环境里,有“期中”、“期终”的不同意义,这就是歧义了。
“一切向qián看”这个语音形式,也可能有“一切向前看”、“一切向钱看”的不同意义。如果不借助其他手段的帮助来明确它的含义,它也就有歧义了。
词汇歧义
相同的书写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这可以叫做“同形多义”。包括:
第一,
同音词。如“
卒”可以有“终于、死亡、兵卒”的意义,并可与“
猝”
通假。“卒葬之”、“卒胜之”的“卒”是否会有不同意义,要看
语境。
第二,多音多义词。如“
背”有bèi、bēi两音两义。在“母亲背着儿子去捡破烂儿”中,显然就有歧义。
第三,
同形词。如“杜鹃”有花(
映山红)和鸟(
布谷鸟)的含义。在“山上有许多杜鹃”中,歧义就出现了。
一个词(不一定是
多义词)表达不同意义的情况十分普遍。以下例子,全都是有歧义的:
①老张借小李十元钱。(借走;借给)
③她要那支红色的圆珠笔。(红芯的;红杆的)
④这本书是黄色的。(黄颜色封面的;色情淫秽的)
⑤天一黑,人影儿也看不见。(人的影子;人本身)
⑥她的母亲上课去了。(讲课;听课)
⑦弟弟做哥哥的工作。(顶替…工作;做…思想工作)
⑧我营一连发起三次进攻。(第一连;连续)
⑨那些无意随大流的人都被说服了。(不想;不知不觉)
⑩天津贸易部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秋冬货物。(往;从)
语法歧义
从语法角度表现出来的歧义,情况十分复杂,最常见的有以下十种。
③你们领导应该带头。(
复指关系,指“你们这些领导”;偏正关系,指“你们的领导”)
④我们公司正在准备出口商品。(偏正关系,指“出口的商品”;
动宾关系,指“将商品出口”)
第三,词性和结构关系都不同。如:
⑤没有目的地悠闲地走着。(偏正关系,“地”念de,
助词;连谓关系,“地”念dì,名词)
⑥钉锤锤表锤不烂。(“锤”为动词,“锤不烂”是补充关系,指表不烂;“锤”为名词,“锤不烂”是主谓关系,指钉锤不烂)
第四,结构层次不同。如:
第五,结构关系,结构层次都不同。如:
第六,施受关系不同。如:
⑪
张治中回忆录(施动,张治中回忆;受动,回忆张治中)
⑫鸡不吃了。(施动,鸡不吃食;受动,人不吃鸡)
第七,领属关系不明。如:
⑬小王的鞋做得好。(小王做的鞋;小王穿的鞋)
⑭百分之八十的退休金够他晚年享用了。(退休金的百分之八十;相当于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⑮参加大会的有工人科技人员和专家40余人。(三种人共40余人;科技人员和专家共40余人;专家就有40余人)
⑯全市一万台锅炉和工业窑炉近半数消除了烟尘。(锅炉有一万台,工业窑炉不知有多少;锅炉和窑炉共一万台。消除烟尘的,锅炉有一万台,占多少比例不知道;而窑炉虽不知有多少,却知道消除烟尘比例近半数)
第九,主语不明。如:
⑰孩子们喜欢李大爷,一来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有说有笑,十分高兴”的主语有三种可能:孩子们,李大爷,孩子们和李大爷)
⑱我看见他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提包。(谁提着黑色提包?是“他”还是“老人”?两人各提一个的可能性不大)
第十,总分不明。如:
⑲马路的一边站着一个孩子。(一共多少孩子?三种可能:一边有一个另一边没有,仅一个;每边都一个,共两个;一边有一个,另一边有许多,总数不知道)
⑳这口新出土的宝剑,一面刻铭文两行十六字。(“一面”有两义:每一面、某一面。“两行”也有两义:总说、分说。全句有四种含义:两面各有16字,共32字;某一面共有16字,另一面无字;两面各有32字,共64字;某一面共有32字,另一面无字)
歧义的范围
就表达意义的作用而言,
语音、
文字都可归结为
词汇。
语音从
听觉上表达了词汇,
文字从
视觉上表达了词汇。语音、文字的作用是互补的:
同音词的区分靠文字;
多音词的区分靠语音。而词汇的意义,则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来。
一般地说,
词汇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概念意义、
语法意义、
修辞意义、
联想意义。词汇中的每一个具体的词,严格说来都是多义的。哪怕是所谓“
单义词”,其联想意义也会不同。
我们所说的歧义,指的是
句子中某一个具体的
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
概念意义和
语法意义。而
修辞意义、
联想意义的不同,则不属于歧义。
例如“我送给他一张电影票。”这句话,由于
重音不同,其
修辞意义可能不同。即:
我送他一张戏票。(不是别人送的)
我送他一张戏票。(不是卖给他)
我送他一张戏票。(不是送别人)
我送他一张戏票。(不是几张)
我送他一张戏票。(不是电影票)
有人认为这叫做“重音歧义”。
又如“下雨了。”这句话,由于言语双方身份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
联想意义。即:
秧苗有救了。(农民的联想)
快收衣服吧。(家庭主妇的联想)
生意好做了。(卖雨伞的人的联想)
玩不成公园了。(孩子的联想)
忘了带雨伞了。(出门人的联想)
房间又要漏了。(房漏者的联想)
此外,还有种种不同身份的人,都可能会引起种种不同的联想。有人认为这叫“理解歧义”。
颜迈认为,歧义的范围不能无限扩大。“泛歧义”的结果,势必掩盖对真正的歧义现象的认识,这对
语言分析、
语言运用都是不利的。
语言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
模糊,也不应与歧义画等号。
语义所表示的事物的边界不明,就是模糊。前文说到,“这本书是黄色的”有歧义:黄颜色的;色情的。那么“这本书是黄颜色的”呢?这就属于模糊了。因为所谓“黄颜色”,有深黄、浅黄、橙黄、鹅黄、金黄等。即使进一步点明“什么黄”,这“什么黄”仍然是模糊的。
生活中有大量
模糊概念,如黄昏、深夜、黎明、早晨等,当然都不属于歧义。模糊与歧义可能有交叉,这是容易辨认的:
①这次招收的新生,13岁以上的占68%,13岁以下的占32%。
句中的“13岁”是模糊的。而全句则有歧义:“13岁”属于68%还是属于32%?
消除歧义是容易的,消除模糊却很困难。如:
②广东、福建的北部和沿海地区下了雨。
什么地方下了雨?有四种可能性:“广东全省、福建北部、沿海地区都下了雨。”“广东、福建两省北部、沿海地区下了雨。”“广东、福建两省北部和两省的沿海地区下了雨。”“广东全省、福建北部、福建沿海地区下了雨。”显然,改换说法后,原文的歧义消除了,但模糊依然存在:“北部”有多大范围?“沿海地区”包括哪些范围?“雨”有多大?
跟歧义相对应的,是单义;跟模糊相对应的,是精确。歧义与单义的界限,是分明的;而模糊跟精确的界限,却不分明。换句话说,模糊与
精确本身,也都是模糊的。语言表达中,模糊或精确的程度,是根据需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而歧义呢,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消极现象,是需要避免或消除的。
研究
歧义句,势必要跟与它对应的另一种语言现象——
同义句——进行对比。当说话人要将
内部语言转换为线性的
外部语言时,就要用一定的
语法规则有序地表达出来。
我们知道,汉语最重要的
语法手段之一是
语序:不同的语序表达了不同的语义。可是,也有这样的事实:相同的
语义可以用不同的语序表达,或者说,不同的语序可以表达相同的语义。于是,我们便可以得到如下的对比:
歧义句与同义句的相对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我们对
联想意义、
修辞意义、语义模糊、同义句有所认识之后,对歧义现象本质的认识也就更加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