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宁夏
京剧,有一个人不能不提——李鸣盛,作为
宁夏京剧团的副团长,他带领着全团人让京剧在
宁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剧史家
张庚曾这样评价他:京剧杨派艺术成功的实践者,忠诚的传播者,后起之秀的严师,戏迷的良师益友。作为老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演绎了一段绚丽人生。
人物简介
李鸣盛(1926-2002),京剧
老生演员。祖籍湖北
武昌,生于北京前门外鹞儿胡同甲17号。原名李士琳。父亲
李华亭是京剧界中出色的管理人才。母亲王洁清,京剧老旦。12岁从
张连福、沈富贵等学戏练功,13岁登台演出。先后与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张君秋、
裘盛戎、
童芷苓等同台演出,受益颇深。1958年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曾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担任过宁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宁夏分会副主席等职务。
2002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艺术经历
演出剧目
1931年全家迁往天津。进了日租界的“竟存小学”读书。一年以后,转到英租界办的“浙江小学”。十二、三岁的时候,通过
梅兰芳的
琴师徐兰沅先生的推荐,家人为李鸣盛请来了第一位老师范儒林。李鸣盛学的第一出戏是《
捉放曹》。范老师教戏很有耐心,脾气也好。又说了《
天水关》《
失街亭》《
空城计》《
斩马谡》。又请来了梨园界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
张连福先生,他只管教唱,不管教身段。还请了唱
老生的
刘盛通和
李盛荫。为了提高李鸣盛的表演能力,
李华亭还特地请来了以演做派戏出名的
雷喜福。李鸣盛共学了《
辕门斩子》《问樵闹府》《
打棍出箱》《
四进士》《
乌龙院》《
翠屏山》《
奇冤报》《
南阳关》等戏。还请来了当时以演
马派戏崭露头角的
沙世鑫到家中传授马派戏,连续说了一批马派名剧,像全部《
龙凤呈祥》,全部《
群英会·
借东风》《
一捧雪》《
清风亭》《
九更天》。为了学
马派戏,
李华亭还通过在“荣春社”科班做事的内弟
王金亭介绍,在北京两益轩饭庄请客,正式拜了蔡荣桂老先生为师。还向
刘盛通学习了
余派的《
洪洋洞》,向宋继亭学了
谭派的《
定军山》。又拜了
沈富贵为师,沈富贵对鸣盛的教授一丝不苟,非常认真负责。从压腿、踢腿、搬腿、打飞脚到跑圆场,打把子,每个环节都看得很紧。为了使鸣盛的戏路子更为宽阔,打好坚实的武功底子,他给鸣盛拉戏,拉得最多的是《
战宛城》中的张绣和《连环套》中的黄天霸。练完基本功就立刻扎上大靠,拉身段、跑圆场。接下去是戏中的开打,打完紧接着是耍大枪下场。还曾受到素有“大刀宋”美称的
宋富贵先生的亲授。如《
定军山》的黄忠大刀下场和《
珠帘寨》的对刀。并且还向
钱宝森先生学习《
打渔杀家》中萧恩的“锁喉”对打。为了耍好《
翠屏山》里
石秀的单刀,曾专门把这方面颇有名气的费世韦先生请到家中,当面指教。
人物经历
李鸣盛1939年登台演出,一炮打响。先后在北京新新、开明、长安、庆乐及天津等地演出。17岁,搭班在
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组建的“和平社”里唱二牌
老生时
倒仓。从此,每天坚持去北京宣武门外的潘家河沿的窑台儿门喊嗓子练功。
20世纪40年代初,李华亭协助
杨宝森办起了宝华社,把给杨宝森调嗓子的
琴师李长清请到家中给鸣盛调嗓子、说戏。李鸣盛逐渐对杨派产生兴趣,后期演唱行腔韵味接近杨派,人皆以杨派视之。1958年参加
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2002年3月6日,农历壬午年正月廿三日逝世。
艺术特色
李鸣盛宗余兼取
马派、
谭派之长,嗓音醇厚、宽高皆备。后期演唱行腔韵味接近杨(宝森)派,人皆以
杨派视之。
代表剧目
代表剧目有《
杨家将》《
三家店》《
伍子胥》《
空城计》《
二进宫》《
武家坡》《
洪羊洞》。演出
新编历史剧有《大顺春秋》《
孙安动本》《
打登州》等。
活动年表
1939年
1939年10月5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三日:李鸣盛、梁雯娟首次登台
李华亭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准备让独生子李士琳粉墨登台。这期间
梁花侬也正为让她学旦角不久的二女儿梁雯娟筹划在京组班演出。
李华亭和
梁花侬商量,让李鸣盛和梁雯娟合作,首次登台献艺,演于前门外广德楼戏园。首演前,
李华亭请老翰林周养庵为儿子起艺名,遂用 “鸣盛”二字,从此李士琳改名为李鸣盛。
当日《新民报》对此以“梁雯娟等组班,李鸣盛、
马崇仁各演名奏”为醒目标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谈到李鸣盛时,写道:“李鸣盛为
李华亭氏之长公子,今年十四岁(实为十三岁)唱
老生,艺兼谭马,聆其清唱者,靡不叫绝,许其为非池中物。此次与梁雯娟合作,同行组班,特选其得意名奏之
捉放曹。鸣盛之登红氍,此为处女作,饰陈宫,由
裘盛戎饰曹操,
哈宝山饰吕伯奢,更足增色矣”。同时登出了李鸣盛的便装照片。
演出剧目
《铁龙山》(马崇仁)
《
捉放曹》(李鸣盛饰陈宫,
裘盛戎饰曹操,哈宝山饰吕伯奢,
耿少峰操琴,
白登云司鼓)
《盘丝洞》(梁雯娟)
1940年
1940年2月26日,农历庚辰年正月十九日:李鸣盛搭
吴素秋剧团
李鸣盛以童伶须生的身份,搭入名坤旦
吴素秋的剧团,在
天津中国大戏院首次亮相。
1941年
1941年1月,农历庚辰年:毛世来改组和平社
毛世来改组和平社,聘李鸣盛为二牌
老生,其他演员有
陈喜兴、
陈盛泰、
朱盛富、
陈盛荪、
艾世菊、
詹世辅、叶盛茂、
罗盛公、
江世升、
胡少安、何佩华等,阵容相当齐整、强大。
1945年
1945年,农历乙酉年,冬:李鸣盛挑班演出
李鸣盛挑班,于广德楼由杨荣环、
裘盛戎、
李多奎、
袁世海、
王金璐、
李宝魁、
江世玉、
马富禄、李志民等演出《
龙凤呈祥》。
1955年
1955年,农历乙未年:中国京剧院四团成立
年底,总政治部京剧团与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合并,转向地方成立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员有李鸣盛、
李丽芳、班世超、
王吟秋等。
1956年
1956年2月,农历丙申年:中国艺术团赴埃及、叙利亚、埃塞俄比亚、黎巴嫩、苏丹、阿富汗访问
由空政歌舞团、海政歌舞团、新疆歌舞团和中国京剧院四团共同组成的大型艺术代表团,出访埃及、叙利亚、埃塞俄比亚、黎巴嫩、苏丹、阿富汗,包尔汉任团长,马玉槐任副团长,京剧队由孙秋田和李鸣盛分别担任正、副队长。
本次访问演出中,李鸣盛表演了《
空城计》《除三害》,并根据需要,在《秋江》中扮演老艄翁,在《闹天宫》中扮演天王,在《闹龙宫》中扮演水旗等。
1958年
1958年9月19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初七日,晚:中国京剧院四团离京赴宁夏支援大西北建设
中国京剧院四团乘坐的专列开出北京前门火车站,起程赴宁夏支援大西北的建设。演员有李鸣盛、李丽芳、班世超、
王吟秋等。
1963年
1963年10月,农历癸卯年:宁夏京剧团首演《杜鹃山》
宁夏京剧团排演的《杜鹃山》在银川正式公演。
早在当年夏天,宁夏京剧团到东北巡回公演。沈阳评剧院招待演出评剧《杜鹃山》,演出非常成功。宁夏京剧团的演职员看完演出回到住地,大家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这个剧本真不错,有戏,太抓人了。”有的说:“如果把这出戏改编成京剧,有文有武,有唱有打,效果肯定还要好!”李鸣盛喜爱乌豆这个人物,更爱《杜鹃山》。他萌生了建议剧团排演《杜鹃山》的念头,并且想主动请缨扮演剧中人物乌豆。第二天他找到剧团另几位领导,还没等他开口,几位团长就提出准备投排《杜鹃山》的打算。决议很快形成。剧团演出结束返回银川,移植排练《杜鹃山》的工作便开始了。
殷元和、孙秋田废寝忘食地进行总体导演构思,赵鸣飞搞武打设计,
琴师李门等人设计全剧的唱腔。角色方面,乌豆由李鸣盛扮演。李鸣盛身材高大、魁伟,形象上比较接近人物。这是个优势。可是按传统戏曲行当区分,乌豆的性格和古代的张飞、
李逵等人属于一个类型,由花脸表现比较合适。而李鸣盛是个
老生演员,若以老生行当去扮演花脸角色,在刻画人物上跨度较大,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李鸣盛从小养成了知难而进的性格,他想到既搞现代戏就不能受传统行当的束缚,行当应该为塑造人物服务。在设计人物形体动作的时候,他抛弃了京剧
老生那迈着八字步,一步三晃的节奏和潇洒、沉稳的身段。采用了“架子花脸”及“
武花脸”夸张、粗犷、豪放的表演。力图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上,表现出乌豆性格的骁勇、剽悍。在台词处理上,他改变了以往
老生那慢条斯理、寻腔品味儿的念法。根据乌豆的特点,把台词念得斩钉截铁、干净、利落、铿锵有力。除此之外,他知道观众看京剧,不仅要看你的表演、身段,还特别要听演员的唱腔。在现代戏《杜鹃山》乌豆的唱腔里,按着哪个流派去唱也不合适。他思来想去,决定单创一个新的,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唱法,那就是“生净结合”。李鸣盛小时喜欢花脸唱腔,正式登台之后经常和
裘盛戎合作,对
裘派唱腔相当着迷。这次排演《杜鹃山》,他和
琴师设计唱腔时不少唱段都揉进了
裘派唱腔。揉是有机地化合,而不是照搬。若是为突出乌豆的鲁莽、刚强,在唱腔中恰当地运用花脸特有的“刚音”、“虎音”肯定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渲染作用。李鸣盛在不少念白里,还适当吸收了不少架子花脸的“炸音”,以着重刻画人物复仇心理和粗野的性格。
该剧首演时,主要演员有:李鸣盛饰乌豆,田文玉饰贺湘,舒茂林饰石匠李,
徐鸣远饰老地保,刘顺奎饰郑老万,白棣饰杜妈妈,
殷元和饰温七九子。观众反映相当不错。
1964年
1964年6月26日,农历甲辰年五月十七日:全国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第四轮演出举行
6月16日至7月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第四轮演出在北京举行。
演出剧目
江苏省京剧团演出《耕耘初记》
长春市京剧团演出《五把钥匙》
宁夏京剧团演出《杜鹃山》(李鸣盛饰乌豆,李丽芳饰贺湘,田文玉饰杜妈妈,
殷元和饰温七九子,徐鸣远饰老地保,舒茂林饰李石匠,刘顺奎饰郑老万)
青海省京剧团演出《草原两兄弟》
在观摩演出大会前,宁夏京剧团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的决定,上报参加大会演出的剧目是《席芨滩》。戏中表现了宁夏某回民聚集区,反动教主利用宗教残害教民,并预谋叛乱。最后广大教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美梦。李鸣盛在戏中扮演了一个懦弱、老实的教民哈维真。戏匆匆上马,突击排练,刚彩排完毕就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大队人马到达北京后,万没料到《席芨滩》经过有关部门审查,未获通过。理由是“宣扬中间人物,在艺术上也比较粗糙,不宜演出,必须更换参演剧目”。当天晚上副团长徐中年约李鸣盛去中央电视台礼堂观看北京京剧团彩排《杜鹃山》。李鸣盛边看戏,边和徐中年交谈感受:北京京剧团的《杜鹃山》从各方面来说都很不错,但如果和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相比各有所长,两台戏的总体水平差不多。宁夏京剧团还有独到之处。况且,北京京剧团的《杜鹃山》刚刚排出,宁夏京剧团这出戏早已上演了数场。既然《席芨滩》被否,何不把《杜鹃山》推上去?李鸣盛和徐中年看完戏立即找领导,建议换演《杜鹃山》。这一建议立即得到批准。全团同志听说重排《杜鹃山》,群情振奋。针对北京京剧团的阵容,团里对原来的角色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贺湘原来由老旦演员田文玉扮演,这次换成旦角的主演李丽芳。田文玉取代白棣扮演杜妈妈,另外
李荣安等也各有角色。经过几天的连续排练,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终于作为参赛剧目展现在首都舞台上。
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演出之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鸣盛扮演的乌豆,身高体壮,满脸络腮胡须,一戳一站,气宇非凡,唱念做打无不表现出一个草莽英雄的气概。《杜鹃山》在首都剧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64年第7期《戏剧报》对宁夏京剧团的演出,发表了专题评论。文章说“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在忠实于原作基础上,根据京剧的艺术规律,对原作情节作了适当调整,创造出不同于话剧的京剧艺术形象”。“特别是由于演员在表演里充满了激情,对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笔酣墨饱、淋漓尽致。因此,整个的演出,给人以雄浑、豪放、粗犷和朴实的壮美的艺术感受。”文章评论李鸣盛的表演是这样写的:“饰演乌豆的李鸣盛同志,向以婉约、优美的唱工见长。他在刻画这一革命农民首领的性格时,从人物出发,大胆突破行当的局限,运用了花脸、武生、红净的表演,以期创造出革命的英雄形象。”在这次会演的会刊上,韩江水发表了题为“光辉的英雄形象”的剧评,文中说:“李鸣盛是
余派老生,以擅唱闻名。为了演好乌豆,他大胆突破了行当,在不少地方,吸取了架子花脸的身段,糅合了铜锤和红生的唱腔。在唱、念、做、打诸方面,都能紧紧服务于刻画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性格与思想感情。如第一场,唱‘不怕高山千万丈,不怕河水万里长,只要找到共产党,赴汤蹈火又何妨’时,演员以刚劲有力的行腔,平起翻高,腔尾嘎然而止,铿锵有力。配合着粗犷、开阔的手势和身段,表现了人物坚毅、顽强的意志和追求党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1964年7月9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一日:北京京剧团观摩宁夏京剧团《杜鹃山》座谈会举行
北京京剧团在观摩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以后举行座谈会,畅谈感想。
马连良、张君秋、
裘盛戎等都兴奋地谈到李鸣盛扮演的乌豆。大家一致认为,李鸣盛是唱
老生的,能把乌豆这样一个粗犷的农民英雄演得这么好,表演得活龙活现,是难能可贵的。
裘盛戎说:“鸣盛把
老生和花脸的特点融合得这么好,他的乌豆演得比我好得多。”
1964年7月31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廿三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开幕式闭幕
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周恩来、彭真、陆定一等出席,沈雁冰代表文化部向参加这次观摩演出大会的29个演出团授纪念证书。李鸣盛、
张学津代表广大京剧工作者作了发言。
1965年
1965年7月,农历乙巳年:1965年西北五省(区)戏剧会演举行
西北五省(区)戏剧会演在兰州举行。
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京剧团演出《天山红花》。
宁夏京剧团演出的《杜鹃山》在北京打响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参加此次会演,李鸣盛饰乌豆,李丽芳饰贺湘,田文玉饰杜妈妈,殷元和饰温七九子,徐鸣远饰老地保,舒茂林饰李石匠,刘顺奎饰郑老万。反响比在北京的时候更加强烈,以致在宁夏京剧团观看其他兄弟团体演出的入场时刻,全场观众拍着手,齐声有节奏地向宁夏京剧团代表高呼“乌豆!乌豆!”。
1980年
经
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刘景毅介绍,北京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沈长春拜李鸣盛为师,此为李鸣盛第一个弟子。沈相继向老师学习了全部《伍子胥》《三家店》等戏。
湖北省京剧团进京演出,剧团领导为了更好地培养这批青年演员,提出到京后让学生们各选一个理想的老师进行深造。青年
老生演员罗会明倾慕李鸣盛的艺术已久,故此提出要拜李先生为师。此为李鸣盛的第二个弟子。拜师后,李鸣盛便把《除三害》《文昭关》等戏一一传授给罗会明。
1984年
1984年10月,农历甲子年:李鸣盛收李崇林、李鉴、李鸣、张军为徒
李鸣盛在银川收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京剧团青年演员李崇林为徒,同时将在宁夏京剧团任演员的次子李鉴、三子李鸣及青年演员张军也列入弟子门墙。李鉴、李鸣长期受到父亲直按教诲自不必说,李崇林在回京后向老师学了《失·空·斩》《卖马》和《文昭关》等杨派佳作。
1985年
1985年,农历乙丑年:李鸣盛收田占云为徒。
在哈尔滨演出期间,李鸣盛收哈尔滨市京剧团的优秀青年
老生田占云为徒。
1985年10月,农历乙丑年:李鸣盛收于啸童、牟善伦为徒
在大连演出期间,李鸣盛收大连京剧团青年演员于啸童、牟善伦为徒。
1985年11月15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初四日:南北京剧表演艺术家交流演出举办
11月15日至11月21日,
上海音像公司、上海唱片公司、上海电视台、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市演出公司在人民大舞台联合举办南北京剧表演艺术家交流演出。
上海的
李玉茹、
童芷苓、
李蔷华、
迟世恭、
张文涓、张少楼、
王正屏、
王梦云、艾世菊、
孙正阳、
黄正勤,北京和天津的袁世海、杜近芳、赵荣琛、杨荣环、李鸣盛、
马少良等参加演出,剧目有《群借华》《龙凤呈样》《福寿镜》《锁麟囊》等。
1986年
1986年,农历丙寅年:李鸣盛录制《
捉放曹》《打登州》录音带
应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李鸣盛赴哈尔滨录制录音带,计有《
捉放曹》《打登州》,黑龙江省京剧团的青年
老生张国泰分别扮演吕伯奢和徐茂公。
1986年,农历丙寅年:李鸣盛收张国泰为徒
在黑龙江录制录音带期间,李鸣盛收黑龙江省京剧团的青年
老生张国泰为徒。
1986年,农历丙寅年:李鸣盛录制《李鸣盛京剧艺术集锦》
宁夏电视台、
宁夏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为李鸣盛录制《李鸣盛京剧艺术集锦》。蒋季平任电视导演,宁夏京剧团的编导刘连仑任艺术顾问,台长徐志健担任总监制。
剧目包括:《文昭关》(夜叹)、《
捉放曹》(行路)、《定军山》(下书)、《战太平》(别妻)、《打登州》(游街)、《王佐断臂》(断臂)、《除三害》(路遇)、《鱼藏剑》(乞街)、《碰碑》(探路)及《
斩马谡》《宋江题诗》。
宁夏京剧团抽出一批优秀演员加以配合录制,如花脸演员梁嘉禾,
老生演员刘顺奎,丑角演员金玉恒,小生演员汪野航,
程派青衣靳芳,老旦演员曹长宝等。李鸣盛的两位公子李鉴、李鸣也分别在《
斩马谡》中扮演了赵云和王平。乐队方面还特邀了黑龙江省京剧院的著名
琴师宋士芳前来相助。
1987年
1987年4月3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初六日,21时:
于魁智首次登门李鸣盛寓所
于魁智首次登门李鸣盛寓所,向李鸣盛学习。
当天,北京双榆树南里二区高知楼的居委会,向各家各户传达了提高警惕、搞好治安的有关通知。听了传达,李鸣盛夫妇不由得在思想上绷紧了弦儿,是啊,儿女们不在身边,老两口儿又都年过花甲,还是应谈加点小心。不知不觉,挂表的时针已指到了晚间九点多钟。李鸣盛有些疲乏,白天又是吊嗓子练功,又是给学生和票界朋友说戏,比较累,打算早一点儿休息。夫人赵真已为丈夫放好了洗澡水。就在这个时候,忽听咚、咚、咚传来几下敲门声。还没等老两口儿反应过来,紧接着又是三下。李鸣盛夫妇顿时暗吃一惊,心中很纳闷儿,这么晚是谁呢?平日这个时候是从没有人来的。
“谁?”李鸣盛摒住气格外警惕地问道。
“我。”听声音像个小伙子。
李鸣盛立刻联想到白天居委会关于搞好治安的通知,莫非……他下意识地急忙从厨房门后抄来一根木棒,以防不测的事情发生。
“你是谁?”李鸣盛强压着心中的惊慌,语气似乎比较严厉地继续向外询问着。
“李先生,我是中国京剧院的,我叫陈云生。您忘了,您住在劲松的时候,我跟
琴师李亦平去给您调过嗓子,是我弹的月琴……”外面这年轻人似乎很理解房中主人的心情,故而用很亲切、尊重的口吻回答。
听着门外的声音,李鸣盛好像回忆起来有这么个弹月琴的青年人。他松了口气,放下木棒,然后拉开了门,认出果然是陈云生,而陈云生身后还站着两个年轻人,李鸣盛把他们让进了屋。三个年轻人还未落座,陈云生就把两位同伴介绍给李鸣盛夫妇:那个操着上海口音的是拉京胡的
琴师叫陈保平;那个身体虽然瘦削,但一戳一站蛮有精神的叫于魁智。李鸣盛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两个青年人。于魁智的名字他曾经在报纸上见到过,是中国京剧院一团的青年
老生演员,听说能翻、能唱,《打金砖》演得不错,今天他们到这儿来干什么?
陈云生不等李鸣盛开口,又滔滔绝进行了一番表白。原来于魁智早先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
老生,很喜欢杨派,曾经向
叶蓬老师求艺。那时候他就非常崇拜李鸣盛,总想投师深造,但是又怕自己这样一个无名小辈贸然登门求教,会被拒之门外。最近团领导准备给于魁智排戏,这时候于魁智又想到了李鸣盛,想向李鸣盛学习《乌盆记》。这个心愿被剧团领导和同学陈云生得知,在大家支持鼓励下,于魁智终于壮了胆子,由陈云生带领和
琴师陈保平一同来访李鸣盛。至于为何月夜才到李先生家,这里还有个缘故。陈云生虽然认识李鸣盛,但自李先生搬到双榆树的寓所后,一直没来过,又没详细地址,排完戏到达这里后天色已黑,寻找半天,最后通过在李鸣盛楼下居住的
刘秀荣的帮助才找到达里。
李鸣盛听了陈云生的介绍,被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所感动。只是此时已经入夜,不便了解于魁智的嗓音条件和演唱功力,便表示让于魁智第二天来家里唱一唱,听一听,如果条件具备就可以给他说戏。
跟李先生学戏得具备什么条件?小哥儿仨谁也拿不准,人家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教学生的标准肯定低不了。怎么才能让李先生收下于魁智,并且很快学上戏,了却于魁智梦寐以求的心愿,三个青年人回到京剧院宿舍,还真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决定,第二天一早赶到李先生家,进门便一口气调一出全部《伍子胥》,因这出戏是杨派名剧,西皮、二簧各种板式全有,很见功力,可以看出于魁智的基础。如果只简简单单地唱上两段儿,李先生听后一旦不满意,那么再想商量都没有余地了。于是乎第二天于魁智怀着既有强烈的自信心,又夹杂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伙伴一起来到了李鸣盛的家中。进门以后没有任何客套,于魁智和
琴师陈保平就照“计”而行。唱者使出了浑身解数,拉者也格外卖劲,一出《伍子胥》不容喘息地足足唱了一个多小时。
在全国,谁不知道李鸣盛是优秀的杨派传人,谁不知道《伍子胥》是他的拿手好戏。一个后生之辈竟在这位以唱《伍子胥》而闻名艺坛的老艺术家面前唱这出戏,岂不是班门弄斧、江边打水河边卖吗?唱完之后,于魁智心情更为紧张,他惴惴不安地期待着李鸣盛的裁决。
其实就在于魁智调嗓的时候,李鸣盛便已开始观察这个青年人,他嗓音清脆,音色纯正,有较好的基础。李鸣盛爱才,何况于魁智又这样求艺心切。时下京剧艺术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危机,在北京也不例外,不少青年人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发展,有的奔了影视界,有的干脆改了行;有嗓子的当了歌星,还有的经商卖了西瓜。而像于魁智这样对京剧如此虔诚者确实为数不多。俗话说有饭送与饥人,李鸣盛很喜欢他,并决心在艺术上对他进行无私的帮助。
于魁智见李鸣盛答应了给自己说戏的请求,心里不知怎样感激才好。李鸣盛并不希冀任何学生的感谢,只想尽快把艺术传下去。当于魁智提出先学《乌盆记》一剧时,李鸣盛就把自己演出的实况录音给于魁智复制了一份,让他先听录音,为下一步说戏做好准备。
李鸣盛慨然答应说戏,于魁智心情无比激动,当晚他和
琴师陈保平、陈云生三人在剧院宿舍里买来酒肉,好好地庆贺了一番。他们边吃边喝边商议着如何加速学习唱腔,使《乌盆记》这出戏早日推上舞台。从此,他们反复地聆听李鸣盛的唱腔录音,一听就是深夜二、三点钟才睡觉,并且仔细揣摩、练习。于魁智、陈云生一唱一拉密切配合,很快突破了唱腔这一关。同时,他们又一连几天来到老师家中,李鸣盛一招一式地给于魁智教身段、教表演。而且根据于魁智有较好武功基础的特点,在剧中人刘世昌被赵大夫妇谋害一场中,将杨派此时的转桌子涮腿抢背的动作,改成了难度较大的抢背过桌子,落地后又根据剧情需要,把坐地动作改为抢背。
1987年5月2日,农历丁卯年四月初五日:于魁智首演《乌盆记》
经过老师李鸣盛毫不保留地悉心传授及于魁智刻苦努力地用功学习,《乌盆记》一剧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统排、响排,李鸣盛仍在无时不抓紧时机为于魁智加工。当晚,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
人民剧场上座率颇好,观众情绪高涨。这出戏的角色搭配也很整齐,由
郑岩扮演张别古,
李广仁扮演包拯,
谭韵寿扮演赵大。于魁智在台上没有辜负老师和领导的期望,一出戏唱得满堂彩声不断,不论是“老丈不必胆怕惊”的二簧原板,或是该剧名段“未曾开言泪满腮”的反二簧慢板,还是公堂一场的西皮流水“未曾开言泪汪汪”,都唱得情真意切、字字感人,韵味浓厚,令人赞不绝口。就连刘世昌随张别古欲找包公告状时的下场,观众席里也竟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于魁智的《乌盆记》唱响了,李鸣盛夫妇在台下抑制不住激动公心情,为这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拍手叫好。回到家里,老两口儿兴奋得几乎一宿没有合眼,李鸣盛从于魁智身上看出了京剧振兴的希望,他决心要把更多的戏,传授给这个好学上进的青年人。
1990年
1990年3月14日,农历庚午年二月十八日,晚: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第一场
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在
北京市工人俱乐部组织纪念性演出。第一场演出为专业场。
演出剧目
1990年8月10日,农历庚午年六月二十日,上午:《徽班进京,京剧发展简史》和《杨派表演艺术》讲座举办
在北京天桥礼堂,为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邀请北京京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刘景毅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盛两位前辈讲《徽班进京,京剧发展简史》和《杨派表演艺术》,对象主要是业余京昆爱好者和专业演员。极受听众的欢迎。
1990年11月10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廿四日,晚:鸣谢香港星光传呼集团董事长黄金富先生赠书京剧专场演出举办
11月9、10两日晚,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与北京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鸣谢香港星光传呼集团董事长黄金富先生赠书京剧专场演出,由李鸣盛、
张四全演出《
四进士》选场,《金钱豹》《闹天宫》等。两场共发出《唯物中文字典》2500余册,广大观众认为这次演出普及京剧和普及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尝试,值得称道。
1990年11月13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廿七日,下午: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慰问北京市运输公司全体职工
11月13、14日两天下午,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慰问了辛勤搬运冬储大白菜的北京市运输公司全体职工(包括郊区县),邀请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盛、著名演员
罗长德、屠金凤、
杨燕毅、张丽雯等和
相声表演艺术家
范振钰等演出了精彩的京剧和相声选段,每个节目均获得热烈掌声。北京市运输公司对演职员不要报酬不计条件的奉献精神和移风易俗的实际行为给予高度的评价。
1995年
1995年7月16日,农历乙亥年六月十九日:北京市首届“燕京杯”少儿京昆大赛开赛
7月16至23日,北京市首届“燕京杯”少儿京昆大赛在东城文化馆开赛。主办单位有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北京市文化局、
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北京燕京啤酒集体公司、《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台。由燕京啤酒集团提供赞助。组委会顾问
李志坚。主任强卫,常务副主任李筠、副主任:龙新民、赵东鸣、兰宏生、
李福成、林浩基、张晓爱、吕浩才、李炳仁,秘书长张大祯,副秘书长王英杰、张晓晨,评委主任
朱文相,评委:
张云溪、
吴素秋、
李慧芳、
景荣庆、李鸣盛、
李玉芙、
陈志清、
赵葆秀。组委会研究确定北京少儿京昆大赛每两年一次,包括专业与业余两部分,用红头文件下达基层,因此成为北京市组织规模最高,发动面最广,最有权威的少儿京昆大赛,将北京市少儿京昆活动推向一个新阶段。
1997年
1997年7月22日,农历丁丑年六月十八日:第二首届北京市少儿京昆“韶山杯”大赛开赛
第二首届北京市少儿京昆“韶山杯”大赛在长安大戏院进行比赛。
大赛顾问:
李志坚、张百发、高占祥、徐文伯、林文漪、
马少波。主任:龙新民,常务副主任:李筠,副主任:陶一凡、
于长江、徐锡安、满运来、于知峰、吕浩才、李炳仁、任宝卿,秘书长:王杰,副秘书长:张晓晨、
潘洪业、黄永红,评委主任:李慧芳,评委委员:
吴素秋、李鸣盛、
李元春、景荣庆、
李玉芙、陈志清、
王晓临。
2000年
2000年7月1日,农历庚辰年五月三十日:北京第一届国际
票友演唱会举行
7月1日至7月11日,北京首届国际
票友演唱会在长安大戏院举行,本次活动一直在
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下进行,由市委宣传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由京昆协会等单位协办,具体主持运作由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京昆协会承办,组委会主任由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龙新民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市委宣传副部长何卓新担任,副主任有陶一凡、
王惠、蔡赴朝、马欣、降巩民、
王玉珍、孙毓敏、张晓晨、崔恩卿等同志担任,评委会主任委员李慧芳,评委
吴素秋、梅葆玖、李鸣盛、
李元春、景荣庆、王玉珍、孙毓敏、
赵葆秀、陈志清、张毓文,大会对世界各地报名者231人的录音带录像带逐一认真评审、确定80名入选,另有北京万科城市花园、茗都园外国小朋友8人和南开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州留学生16名集体参演,总人数为104名,外藉人士占三分之一。
7月7日至7月11日共演唱五场,此次盛会宗旨是“以艺为桥、广交朋友,加强京剧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各大洲名票云集北京,众流派长安氍毹献艺。以“不分胜负,意在弘扬,不排名次,重在参与”的原则,年龄最高79岁,最小5岁,四世同堂齐唱皮簧,充分体现了
票友活动的国际性、广泛性、群体性、代表性和研习性,不少世界级名票说:“有北京京剧院专业大单位做班底服务,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舞台上展演,实现了平生最大的心愿”。此次活动十分成功,每个环节都在市委宣传部领导支持下进行,龙新民说:“京剧是北京特色,北京的优势,在北京外事无小事”。他亲自参加了组委会建立和组委会工作协调会,亲临到演唱现场欣赏
票友演唱,亲自召开了第一天的接风洗尘和最后一晚的欢送会,并热情洋洋地宣布,今后国际京剧票友演唱每两年搞一次。此外龙新民同志亲自参加记者招待会并认真布置了北京市各新闻媒介的宣传报导工作。《北京时报》、《晚报》、《晨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日报》、北京新华分社、《人民日报》、北京电台、电视台等全体总动员,一时间形成首都文化生活中的最大的亮点,成为
票友活动中规格最大,质量上称,宣传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京剧票友的世纪盛会。
个人其他信息
重返京都展雄姿北京城的老百姓爱看京戏,更爱看好角儿们演的戏。尤其是那些嗜戏如癖的戏迷们,他们能把哪些流派有哪些特色,哪些流派有哪些传人,哪些名角儿有什么绝活,哪些名角儿有什么脾气,甚至哪些名角儿家里妻儿老小是干什么的,都能给你聊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如果他们喜爱的哪些好角儿有段时间不登台,不露面儿,他们也会关心地到处打听是病了,还是外出了?或者是出了什么事?总而言之,这些京戏的忠实现众,对他们心中崇拜的偶像,时刻记挂着。
李鸣盛自从1958华9月随同中国京剧院四团调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只是在1964年全国现代京剧观摩演出大会主演《杜鹃山》扮演了农民英雄乌豆而登过首都的舞台,以后就再也没有重返京都。紧接着
十年浩劫降临在神州大地,不少知名人士受到残酷迫害,究竟这位被广大观众公认为优秀杨派
老生传人的他,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运动中是生是死,许许多多的观众还真是惦记着,时不时叨念着。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复苏,传统戏开始恢复,热爱杨派艺术,喜爱看李鸣盛演出的观众,早就巴望着能早日听到有关李鸣盛的消息,能早日看到李鸣盛重登首都舞台。有些观众投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询问李鸣盛的下落和情况,请求播放他的演唱录音。就在北京观众想念李鸣盛的时候,岂知他已经悄然回到了北京。1979年下半年,李鸣盛的爱人白棣,不幸身患癌症,他陪着这位与他患难相依的妻子进京治病。白棣于第二年初病故,李鸣盛也因病留在北京休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的同志,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找到李鸣盛对他进行了采访,并让他通过电台向观众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虽然观众在收音机旁已闻其声,但遗憾的是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其人,重睹李鸣盛那精彩的表演艺术。事也凑巧,没过多久,李鸣盛就再次在首都的舞台上粉墨登场了。
1980年春节,李鸣盛去给著名戏剧家
张庚同志拜年,恰逢住在楼下的中国戏剧家协会负责人
赵寻同志也来到这里。这几位劫后余生的老戏剧家、老艺术家见面后倍感亲切,坐在一起分别讲述着自己十几年来的情况。谈话间
赵寻同志关心地询问着李鸣盛的身体情况;并问他近日可曾上台。李鸣盛回答说前几个月还在银川演出。
赵寻听后非常高兴,他告诉李鸣盛最近《人民戏剧》(即原《戏剧报》杂志)正准备举办庆祝创刊三十周年的纪念演出,打算请李鸣盛参加。李鸣盛听后二话没说,当即应允下来。一来《人民戏剧》是戏剧工作者自己的刊物,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参加这项庆祝活动责无旁贷,二来,自己阔别首都观众又有多年,至今广大观众还在不断地关心自己,询问自己的生活和艺术,这次登台演出,也是满足广大观众心愿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几天后,纪念演出筹备组正式通知李鸣盛参加这次纪念演出活动,而且安排好了剧目和演员阵容。演出共计三天,第一天是全部《龙凤呈样》,由中国京剧院的
冯志孝扮演乔玄,杜近芳扮演孙尚香,袁世海扮演张飞,
谭元寿扮演刘备,李鸣盛扮演鲁肃。第二天为折子戏,开场由中国京剧院的中年武生
李景德和武旦
刘琪主演《武松打店》,压轴是李鸣盛和优秀
程派传人赵荣琛主演的《汾河湾》,大轴是
高盛麟主演的《古城会》。第三天剧目仍是全部《龙凤呈样》,只是由李鸣盛扮演主要人物乔玄,
冯志孝改演鲁肃,其他为第一天的全班人马。这三天的戏码儿安排得相当硬,就演员而言,这也是继五十年代京剧大师
梅兰芳、
马连良等群英荟萃后的一次最佳阵容。这三场戏的广告一经登报,位于北京护国寺大街的人民剧场售票室尚未开门,外边便早已排起了长蛇大队。戏票很快被抢购一空。头天李鸣盛担任鲁肃这一角色的份量并不太重,只有“闯帐”一场戏。周瑜和孙权为了夺回荆州,定下美人计,诓哄刘备过江成亲;妄图以此将刘备囚死东吴。不想由于热心正义的乔国老从中周旋,周瑜、孙权的计策弄假成真当刘备携带公主返回荆州时,周瑜又欲率兵追赶。这时候东吴的大夫鲁肃闻听,不顾一切闯入帐中,规劝周瑜从大局出发,以孙、刘两家同心破曹的利益为重,不要一错再错……。鲁肃在这场戏里,只有六句西皮散板,其余全是以念白为主。李鸣盛在这短短的一场戏里,把鲁肃那深明大义、憨直忠厚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几句很平平淡淡的散板被他唱得情真意挚、耐人寻味,一个拖腔就是一个满堂喝彩,后边的念白更是感情十足。李鸣盛的念白向来是口齿清晰,字字句句如珠落玉盘、铿锵悦耳,显示出他非凡的功力。他在戏中讥讽周瑜的狂笑,更是脍炙人口,为同行所不及,为观众所钦佩。他笑得那么酣畅淋漓,笑得、那么悦耳动听,就这样一个不间断的大笑,竟也能令戏迷们如醉似痴。 第三天《龙凤呈样》改由李鸣盛担任乔玄一角。甭管是京剧的老观众或是
票友们谁都知道《
龙凤呈祥》里的乔玄是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
马连良先生的毕生杰作之一。这出戏里乔玄的唱念都体现着
马派艺术的独特风格。自马先生把这出戏唱红以后,乔玄这个角色就成了
马派演员的专利品。词是
马派的词;腔儿是马派的腔儿,可李鸣盛并没照猫画虎地去模仿马派的“味儿”。念白,他没有专意的咬言咂字;唱腔,他没有单纯追求
马派的俏丽、潇洒。他以塑造人物为前提,唱念结合自己的风格,着重表现乔玄的豁达、直率、诚挚和幽默的性格。因此观众对李鸣盛这出戏既突破单一的流派,又熔众家之长于一炉的表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烈的欢迎,这也充分展示了他博学多才和戏路广阔。 由于第一天、第三天的《
龙凤呈祥》是观众常见又相当熟悉的剧目,所以第二天的折子戏专场则尤为引人注目,而其中的《汾河湾》在首都舞台上已多年不见,且由杨派、
程派的优秀继承人联袂合作,可以说机会难得,因此,不论广大观众还是京剧界的内行们,都想一睹为快。这一天,不要说剧场里已是满坑满谷、座无虚席,就连后台也打破了剧场规定,舞台两侧站了个水泄不通。在乐队的位置上,著名鼓师白登云先生的身后,站着看戏的内行师友几乎列成了几道人墙。再看舞台台口和两边,不知什么时候摆放了大大小小不少的录音机。
《汾河湾》表现了唐朝薛仁贵投军后与妻子柳迎春一别十余载,待功成封爵回家探望时,其妻已为仁贵生下一子丁山,并已长大成人。父子相见于汾河湾却不相识。在寒窑与迎春重逢时,才知别后情景。这是一出情节简单但颇有家庭情趣的生旦对儿戏。
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和
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在这个戏中都有独到的唱腔和表演。 李鸣盛五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曾先后与表演艺术家尚小云及李丽芳合作过这出戏。与
程派传人赵荣琛合演这是首次。虽然这出戏他已多年不动,但昔日对这个戏的学习、钻研、揣摩,却是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对人物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演出中,这两位艺术家配合默契,各自展示高超的技艺,使得观众大饱眼福,再加上由著名
程派琴师钟世章和著名杨派琴师
王鹤文二位的精彩伴奏,这出戏更显得珠联璧合、熠熠生辉。演出结束后,戏剧家冯牧、
张庚等有关领导同志上台祝贺,张庚同志对李鸣盛和赵荣琛说:“这出戏不好演,一般容易流于庸俗,而你们二位却细腻、生动地把薛仁贵夫妇之间的生活情趣全表现出来了。”
三天演出之后,不久竟有美国洛杉矶的华侨给李鸣盛寄来了这场演出的彩色照片,并告诉他这次的演出不仅在北京引起了轰动,通过录音、照片,在海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错,这三场演出是李鸣盛阔别首都观众十六年后的第一次亮相,观看他演出的观众有来自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有的来自远离首都的边远省市,有的是梨园界内行师友或是戏迷
票友,甚至还有不顾行动不便赶来观看的残疾人。譬如第二场演出散戏之后,位于人民剧场不远的平安里的车站,就曾发生过这么个小小的插曲:一辆无轨电车载满了乘客刚要启动,忽见一位架拐的老头儿叫喊着等他一下再开车。售票员见状,忙催他快些上车。等他上车以后,售票员问他行动这么不方便,干什么还要晚上出来。架拐人兴奋地说:“平时我不出门,今儿个例外,我是专门来看李鸣盛的戏,好些年没看他演出,机会难得呀,今天总算看上了,真过瘾……。”他滔滔不绝地向售票员和乘客讲起了剧场演出的盛况。 仅仅三场戏并不能满足观众要求,1982年又应北京实验京剧团的邀请,在长安大戏院合作演出了一场《大登殿》,又是一个爆满。观众兴味未尽,李鸣盛和剧团的同志不得不继续在广和剧场续演一场《法门寺》,一场《将相和》。自此,北京的老戏迷们总算又能比较经常地欣赏到他的精彩表演。 这些年他定居北京以后,演出机会日益增多,他又把自己的拿手剧目一一奉献给首都观众。如与表演艺术家
童芷苓、
吴素秋先后合作演出《坐楼杀惜》《游龙戏凤》,与著名侯派花脸演员合演《
捉放曹》,与李慧芳、
李宗义、吴素秋及
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为中国戏曲学院成立40周年进行示范演出全部《四郎探母》。在首都1990年底举办的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演出活动中,李鸣盛又以六四高龄,在
梨园剧场与宁夏京剧团的同志们演出了他的代表作《碰碑》。梨园剧场在北京所有剧院中票价最高,每张甲票高达20元,最低的丙票每张也要5元。尽管如此,观众仍是慕名纷纷而至。演出间,掌声此起彼落,气氛相当炽热,就连听不懂文戏的“老外”们,也被这精彩的表演所折服,演出完毕,他们跑到后台,向李鸣盛祝贺,伸出大拇指表示钦佩,与他合影留念…… 李鸣盛生长在北京,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开始了他的京剧生涯。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为首都的观众演出更多的戏。只要观众需要,他就要活到老,演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