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津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非遗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张学津,(1941年9月1日—2012年12月21日),男,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之子。1959年毕业于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张学津七八岁时第一次登台,后被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录取,跟随余派须生王少楼学艺。
人物生平
他自幼受家庭熏陶,7岁开始学戏。拜陈喜光为师学娃娃生,1949年考入北京艺培学校(即北京市戏曲学校),他曾师从王少楼陈少武学老生,宗余派,1959年毕业后,到荀慧生京剧团任演员。
1960年底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北京实验京剧团)。
1961年又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同年,与冯志孝一起拜马连良为师,成为马派优秀继承人。
1964年,张学津凭借自己创作的“反二黄”调唱腔,演绎现代戏《箭杆河边》中的主人公老庆奎,受到许多前辈的称赞,正式演出后更是风靡北京城。
1969年调上海京剧院。连续演出现代戏《杜鹃山》《苗岭风雷》《刑场上的婚礼》等。
1976年排演现代戏《铁流东进》。
1979年随上海京剧团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荷兰等国访问。
1980年后,又陆续排演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新编近代史剧谭嗣同》等。1982年调回北京京剧院,先后恢复上演马派名剧《借东风》、《赵氏孤儿》、《清官册》、《甘露寺》、《苏武牧羊》等。1982年调回北京京剧团。1989年,张学津排演了自己的第一出代表作《画龙点睛》,饰演李世民。该作品之后获得1991年首届文华大奖。
从1994年开始到2006年12年间,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为马连良先生的五十二出戏音配像四十六出。为马先生在民国十八年灌制的老唱片配像13段,期间还为李少春先生的《穆桂英挂帅》和李盛藻先生的《黄鹤楼》音配像。
2000年当选北京市文联第七届副主席。
2001年在新编历史剧《大唐贵妃》中扮演唐明皇,此戏的“仙山重逢”一折成为了他生平创作的最后一个代表剧目。
2007年出版《生正逢时》个人传记。
2008年3月22日为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开讲马连良先生京剧表演艺术讲座。
2012年12月21日下午3时许,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佑安医院逝世,享年71岁。
张学津双收新徒
穆宇18岁,从小就是个京剧明星,7岁起获得过多个京剧奖项。在北京戏曲学校学习期间,师从白元鸣、王恩及、王志廉等老师。他就把拜张学津为师当作自己的梦想,如今终于得偿所愿。有幸得到名师的亲传亲授,两个晚辈都感到荣幸之至朱虹在向老师三鞠躬之后已经激动得泣不成声,穆宇索性行了跪拜大礼。张学津说:“吴素秋是德高望重的前辈,跟她比起来,我就是晚辈,起的是传帮带的作用。像京剧音配像工程,就是‘保留火种’的做法,把珍贵的东西保留下来。我们这些人就像一锅老汤,老汤不能泼了,得留着。现在教徒弟就得‘一磕一’,不再留一手,得倾囊相授!”
流派翘楚张学津
张学津二十多岁演唱的现代戏《箭杆河边》一段“劝癞子”的“反二黄”,曾风靡一时,就是拿到几十年后,和最看好的新唱腔比,也一点不逊色。看张学津的演出,无论是马派经典,还是独家新作,绝没有单纯“卖艺”的“以力取胜”,而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形神具备的无尽国粹风流。从上世纪“有志于学”的梨园新秀,到如今“年过花甲”的流派翘楚,张学津五十年的艺术生涯,留下一路夺目的辉煌。
金秋十月,北京京剧院将在长安大戏院举办“张学津舞台生活五十年专场纪念演出”,这次纪念演出活动,荟萃了京剧史册承上启下的一代名流和当红名宿,还汇集了张学津门下的优秀弟子。两场经典名剧,让观众再次领略一代菊坛才俊表演艺术的魅力无穷。2005年10月4日晚是马派做工戏的代表作《四进士》,张学津的宋士杰、尚长荣的顾读、叶少兰的田伦、王蓉蓉的杨素贞,可谓绝妙佳选当今无双;6日晚是品牌经典《赵氏孤儿》,由张学津率弟子朱强张克范永亮王佩瑜主演程婴,李长春演魏绛陈志清赵盾、王蓉蓉演庄姬公主、罗长德屠岸贾,更是超强阵容目不暇接,到时候,“老将出马”的炉火纯青与后生新锐的英姿勃发,一定会有相映成趣的“好戏”可看。
远见卓识“音配像”
作为张君秋先生的儿子,张学津7岁开始学戏,在北京戏校得余派名师王少楼先生亲授,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基础,后更拜在马连良先生门下,亲聆教诲。当年,马先生创演《赵氏孤儿》正轰动九城的同时,弟子张学津领衔主演的“小字辈”阵容的《赵氏孤儿》,也以上百场客满的骄人纪录为菊坛瞩目。 张学津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父亲已经去世10年,老一辈京剧艺术家或离开人世,或身体欠佳,13年前中国就开始实施的“音配像”工程,留下了400多出名家唱段的影音资料,自己也曾配合马连良老师录制了40多出戏。看来这是非常具有眼光和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
京剧发展需要竞争
“为什么现在政府给了戏剧那么多的支持和关怀,却反倒没有出现梅兰芳等老一辈艺术家在艰苦时期所创造的流派纷呈、好戏迭出的梨园辉煌?我们现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他们扬名立万的内在原因?”张学津认为,缺乏市场竞争是阻碍京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学津认为,在梅兰芳时代,所有的京剧团全靠演员自身过硬的实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拼,优胜劣汰迫使演员们充分开掘出自身的最大潜能和创新能力。而有一些演员和剧团就像是人工喂养出来的老虎,不愁吃喝的日子过惯了,反而失去了老虎的本性。所以,一定要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竞争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京剧舞台才能涌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粹宣传很关键
虽然是第一次来河南演出,但张学津早已经看过获得过文华大奖的豫剧版《程婴救孤》。他表示,河南是戏剧大省,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此次推出以传统戏剧为主的大型演出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对宣传和普及京剧功不可没。而作为一个传媒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更是表现出了一个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他说:“我们的眼光不能太功利,太浅陋,保存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实关乎民族的兴亡。”张学津非常反对缺少深厚内涵的标新立异的“现代派京剧”,“这些戏花钱多,却没有唱腔和表演,只有豪华的布景。这些戏没有内涵,即使获奖了,也很快会被人遗忘。”
2012年12月21日,张学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12月27日上午10时,张学津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大厅举行。
个人生活
张学津共有三位妻子,第一位黄汝萍,是北京京剧院的青衣,离婚;第二位是影星宋佳,张学津与宋佳育有一女张楚楚,已离婚。第三位是张丽敏,张君秋的学生,在得知张学津患癌症后,与张学津结婚,照顾到张学津生命的最后一刻
张学津的弟子有朱强、高彤杜鹏穆雨等,活跃在京剧舞台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六十年代《箭杆河边》是其成名作。八十年代末的《画龙点睛》为其赢得极高的声誉。在音配像中,几乎所有的马派戏均由其包办。演出的马派剧目有《借东风》《赵氏孤儿》《清官册》《甘露寺》等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第二届梅花奖,1998年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为其颁发亚洲最佳艺术人表演奖。
人物评价
张学津台风潇洒大方,演唱舒展酣畅,念白清晰自然,有较强的塑造人物的能力。表演深得马派神韵,唱腔融“余”、“马”两派于一体。张学津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以《画龙点睛》为例,他不仅在扮相上大胆采用唐装,而且在演唱上处处刻画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的庄重、务实与贤明、开通,使李世民的艺术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他在《借东风》、《捉放曹》、《三娘教子》中的表演,着力渲染的也是人物的稳重、成熟与古道热肠。在演唱技巧上,张学津的吐字、发声更接近于马连良先生晚年的演唱录音。
参考资料
张学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2 15: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