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清
中国京剧余派老生名家,一级演员
陈志清(1941年7月—2025年2月8日),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京剧演员,工余派老生,一级演员,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经历
1941年7月,陈志清出生于北京的 一个梨园世家。自幼随父亲陈少霖学戏,如《黄金台》《二进宫》《击鼓骂曹》等剧目,陈少霖怎么跟余叔岩学的就怎么交给陈志清。后来又请来耿玉春、陈金彪给他练基本功,每到放学、放假,陈志清跟他们练,由此打下了基础。
1954年春节,前门区政协举办拥军优属京剧晚会,陈志清在剧目《洪羊洞》中饰演配角杨宗保,这是他首次登台。1957年,经陈金彪介绍,加入北京联谊京剧团边学边演。
1960年,被联谊京剧团保送到中国戏曲学校青年演员进修班学习,他的主教老师是雷喜福邢威明,他还跟随曹连孝陈斌雨、宋继亭、贯大元学过戏,主要学习京剧传统戏。因为在校表现优异,每次期末的汇报公演他都有机会参加。
1962年,陈志清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1963年,由于联谊京剧团已经解散,他被文化局分配到北京市实验京剧团。刚开始演老戏,后来改演现代戏。
1964年,因为陈志清嗓子好,韵味可以,还有武功,被领导发现,让他在剧目《沙家浜》中演郭建光,连着演了一个多月。此外,他还主演了京剧现代戏《送肥记》。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艺,又从余派琴师王瑞芝、余派名票赵贯一学戏,例如《失空斩》就是赵贯一亲授。
1965年,山西省京剧团排演现代戏《红色交通线》,需要一个老生演员,于是来实验京剧团借调演员,领导委派陈志清去帮忙排戏。因为山西省京剧团老生演员匮乏,所以在1966年陈志清正式调入山西省京剧团,常常随团深入到煤矿区、农村演出。陈志清刚开始排演的都是新编戏、现代戏,他几乎参加了所有“样板戏”的演出。还曾在新编戏《八一风暴》中扮演周总理,《魂断吴江》中扮演乔玄。后来恢复排演老戏,包括《击鼓骂曹》《打金砖》《群英会》《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大探二》等剧目。
1979年,主演了剧目《彩练明珠》,该剧获山西省戏剧调演演员奖。1980年前后,向贯盛习学戏,如剧目《御碑亭》就是贯盛习的亲传。
1981年,携剧目《蔡锷与小凤仙》进北京公演,他在剧中饰演蔡锷。同年10月,赴南京演出。1983年,陈志清凭借剧目《打金砖·太庙》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一等奖。
1986年3月,天津市举办张君秋先生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演出,由张似云推荐,陈志清也参加了演出,演出剧目有《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秦香莲》等。
1987年,正式调入北京京剧团二团任主要演员,常演剧目有《红鬃烈马》《大探二》《失空斩》《洪羊洞》《四郎探母》《秦香莲》《碰碑》。在演出之余,他又向谭派名票刘曾复学戏,如《珠帘寨》一剧,就是在刘曾复指导下复排演出的。
1989年10月,随团去武汉演出,应当地邀请,日夜连唱两场京剧《四郎探母》。同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
1990年,参加了由上海国际京剧票房等单位在人民大舞台联合举办的纪念余叔岩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主演了剧目《乌盆记》《珠帘寨》《洪羊洞》。12月20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他与孙岳耿其昌等合演剧目《四郎探母》。同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
1991年春节,剧目《画龙点睛》刚刚公演,主演张学津就因病住院了,陈志清紧急接受了“补位”演出的任务,经过7天的准备,圆满地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演出任务。2月,在吉祥戏院主演了双出余派戏《珠帘寨》《洪羊洞》。同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3月31日,参加了在潍坊举办的“世界风筝都中国京剧演员邀请赛”,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并在颁奖仪式上演出剧目《四郎探母》,与冯志孝、杨乃彭、于魁智、张建国、王长生共同饰演“杨延辉”。
1992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1993年1月,赴香港演出。同年晚些时候,又赴日本演出。1994年4月,应邀参加由中国戏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世界风筝之都中国京剧演员邀请赛”,与赵葆秀合演剧目《四郎探母》见娘一折,获优秀演员奖。7月3日,参加由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主办的《抢救遗产零点系列工程》第四场演出,与萧润德合作表演剧目《沙桥饯别》。7月5日,参加《抢救遗产零点系列工程》第六场演出,与关静兰共同主演了剧目《二堂舍子》。
1995年7月16至23日,北京市首届“燕京杯”少儿京昆大赛开赛,陈志清出任评委。1997年7月22日,第二首届北京市少儿京昆“韶山杯”大赛开赛,陈志清出任评委委员。10月,被评为北京市文化局“十大艺德标兵”。同年,应邀参加戏曲艺术片《金龟记》的拍摄工作,为赵葆秀配演张萱。由于京剧处于低谷,剧团很少有营业演出。陈志清常在茶馆、茶楼、戏楼参加演出。
2000年1月26日至28日,参加“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系列庆祝活动。7月1日至7月11日,北京首届国际票友演唱会在长安大戏院举行,陈志清出任评委。
2001年,陈志清退休。随后,应邀在中国戏曲学院任客座教授。2004年末,《陈志清唱段精选》CD盘出版,内含《问樵闹府》《珠帘寨》《打侄上坟》《沙桥饯别》《三娘教子》等14出剧目的15个唱段。
2005年5月20日,参加纪念余叔岩诞辰115周年暨《余叔岩艺事》首发仪式。2006年12月2日,参加了菊苑轩“叙友情”京津伶票大聚会。
2009年10月26日,“霜叶红于二月花”重阳节京剧名家演唱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表演剧目《大登殿》。12月5日,六位女老生王珮瑜姜培培由奇杨淼、哈福丽和吴苏培在长安大戏院举办“十八张半”余派京剧演唱会。演出当晚,陈志清对每张唱片的灌制情况及艺术特色做简要的解说。
2011年3月9日,参加纪念余叔岩诞辰120周年暨《余叔岩与余派艺术》发布研讨会,会后与部分余派名家及名票在一起切磋交流清唱,陈志清唱了剧目《失街亭》选段。
2012年5月5日,参加了刘曾复《京剧说苑》首发签售演唱会。2013年11月17日,参加“璞蕴圭璋——刘曾复、朱家溍百年诞辰艺术研讨会暨《中国京剧脸谱图典》新书发布会”。
2015年9月,被选为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3月27日,陈志清收凌珂为徒。
2017年11月3日,参加“迟金声《今生散记》新书发布会”。9月1日,陈志清在中国戏曲学院为由孟小冬女士京剧奖学基金会、台湾戏曲学院师生组成的中华儿女京剧文化体验营一行,做了《余派艺术传承》主题京剧文化讲座。2025年2月8日凌晨,陈志清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2月12日上午9时,陈志清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个人生活
祖父
陈德霖(1862年—1930年),清末民初旦角演员,曾入选升平署任清廷供奉。
父亲
陈少霖(1911年—1967年),余派老生。
姑父
余叔岩,“四大须生”之一、余派创始人。
弟弟
陈志忠,曾得到过王瑞芝的传授,一直为陈志清操琴伴奏吊嗓。
儿子
陈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分配在北京京剧院二团从事伴奏工作。
弟子
张建峰、凌珂、马力蓝天由奇马博通等。
主要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艺术特色
陈志清发音松弛,用气通畅,音质优美纯正;高音清秀圆润,中音饱满顺畅,低音苍劲有力;内劲挺拔,吐字、行腔、归韵均有深厚的功力,唱来“挂味”,又符合剧中人物思想感情,可以说已完全体现了余派唱腔的艺术风格。传统戏《洪羊洞》之[二黄快三眼]“自那日朝罢归”一段,唱腔起伏跌宕,曲折婉转,饱含深情,多苍凉沉郁之音,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杨延昭于重病中向八贤王倾诉衷肠的实况。《搜孤救孤》“法场”一折中的[二黄碰板转原板] “迈步儿来在法场中”一段,唱腔极为精彩,如“眼望孤儿泪淋淋”的“淋淋”二字哭腔;“无奈何烧纸把酒奠,我那亲,我的儿呀”此句中的“儿”字,作半音处理,反映出程婴的悲切心情,使听者有“悲从中来”之感。《三娘教子》之[二黄原板]“小东人下学归言必有错”一段,陈志清唱来行腔流畅,字韵规矩,体现了余派唱法的风格,使听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物评价
陈志清工老生,宗余派,深悟余派精髓,擅演剧目颇多。(《中国文化报》评)
陈志清从艺多年,特别注意与同台演员的合作。严格要求自己,诚恳待人,淡泊名利,这是他做人处事的准则。(陈志明评)
陈志清演绎的《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珠帘寨》等传统剧目韵味醇厚,获得观众们的肯定。他被观众们赞为当今最好的余派老生之一,他将余派的韵味和精髓通过自己的表演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领略到余派艺术的魅力。(《扬子晚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5 11:0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