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津(1941年9月—2012年12月21日),出生于北京,中国京剧演员(工
老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经历
1941年9月出生于北京,他自幼受家庭熏陶,7岁开始学戏。拜
陈喜光为师学娃娃生,1949年考入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后改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他曾师从
王少楼、陈少武学老生,宗
余派。
1959年,张学津毕业后被分到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得到了很多的舞台实践机会。1960年底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后并入北京京剧院)。
1961年11月22日,张学津听从父亲
张君秋的意见并征得王少楼老师的同意,在
李少春、
袁世海、
老舍、
田汉等人出席的集体拜师仪式上,正式拜在
马连良门下,开始学习马派艺术,亲得马连良传授《清官册》《淮河营》《赵氏孤儿》《借东风》等剧目。
1964年,张学津凭借自己创作的“反二黄”调唱腔,演绎现代戏《箭杆河边》中的主人公老庆奎,受到许多前辈的称赞。1969年,调至
上海京剧院。,连续演出《
杜鹃山》《苗岭风雷》《刑场上的婚礼》等现代戏。
1976年,排演现代戏《铁流东进》。1977年,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1978年,排演了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扮演周文雍。1979年,随
上海京剧团赴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荷兰等国访问,演出了《杨门女将》等戏。同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为中国剧协会员。1980年后,又陆续排演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新编近代史剧《
谭嗣同》等。
1982年,调回北京京剧院,先后恢复上演马派名剧《
借东风》、《
赵氏孤儿》、《
清官册》、《
甘露寺》、《
苏武牧羊》等。1985年,张学津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9年,张学津排演了自己的第一出代表作《
画龙点睛》,饰演李世民,该剧于1991年获得首届文华大奖。
1994年到2006年的12年间,共为马连良的58出剧目配像51出,另为马立安在1929年录制的老唱片配像十三段,为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1998年,获得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亚洲最佳艺术人表演奖”。
2000年,当选北京市文联第七届副主席。2001年,在新编历史剧《
大唐贵妃》中扮演唐明皇,此戏的“仙山重逢”一折成为了他生平创作的最后一个代表剧目。2007年,出版《生正逢时》个人传记。2011年10月27日,做客《
CCTV空中剧院》栏目,表演了京剧剧目《
借东风》选段。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12月21日,张学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12月27日上午10时,张学津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大厅举行。
个人生活
家庭
妻子:张学津先后有3段婚姻,第一位妻子是黄汝萍,北京京剧院的
青衣,离婚;第二位是影视演员
宋佳,离婚;第三位是张丽敏,
张君秋的学生,在得知张学津患癌症后,与张学津结婚,照顾到张学津生命的最后一刻。
祖母:张秀琴
师父
徒弟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艺术特色
张学津有余派的深厚功底,又得马连良真传,且兼学谭派,广采博纳,融会贯通。他的念白准确清晰,字字入耳,极富乐感和生活气息,韵律铿锵,声情并茂。唱腔巧俏流畅,音质纯美圆润,韵味醇正。做工严谨大方,举止潇酒,气度凝重,善于运用髯口、水袖、水发、台步及眼神表现人物的心境情绪。纯正、潇洒、自然、干净、纯熟等艺术风骨在他的舞台艺术中得到了最全面的体现。
人物评价
在京剧的发展史上,继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谭元寿之后,张学津是又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丁关根评)
张学津代表了马派艺术传承、发展的一个高度,但他不是终止,后辈们应肩负使命,砥砺前行,继续以研究和弘扬京剧马派艺术为己任,全面提升学院戏曲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研究水平。(
刘侗评)
张学津性格率真,他在艺术上是个完美主义者,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哪怕是一个眼神,他觉得不好,都会给你指出来。(
高彤评)
后世纪念
2021年8月29日由马派弟子、北京京剧院众多演员们共同携手举行了“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京剧名家演唱会”。8月30日,在北京京剧院举行了“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专题研讨会”,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缅怀张学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