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挂帅》,京剧传统剧目,是
梅兰芳等艺术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于1959年根据同名
豫剧移植而来;同年5月25日,该剧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
剧情简介
北宋时,杨家诸将或战死沙场,或被奸臣谋害。佘太君恨宋王无道,诬陷忠臣辞朝返回原郡。二十年后,西夏番王造反。太君思念朝廷,命杨文广、杨金花往汴京探询。文广、金花进京,见朝中诸将校场比武选帅,文广遂乘机下场并刀劈王伦于马下。宋王欲斩文广,寇准保奏,宋王问明文广身世,不问杀人之罪,反赐帅印,命其母穆桂英挂帅出征。桂英此时已年过半百,久离戎马,见文广带回帅印,又知其刀劈王伦,定欲绑至金殿请罪。杨金花请佘太君出面劝阻。太君见帅印,乃晓桂英以大义,激励劝慰。穆桂英念国家安危,遂受印出征,经浴血奋战,保卫了大宋江山。
角色人物
戏曲表现
创作起因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
梅兰芳就一直想创作一个新戏。1950年秋天,梅兰芳在
天津演出时,曾托时任
天津市文化局局长
阿英帮助物色题材,阿英当时推荐了唐人小说中的《
柳毅传》,梅兰芳也挺喜欢。可是那些年由于忙于赴各地巡回演出,加上众多的
社会活动和出访任务,梅兰芳实在抽不出时间编排新戏,所以事情就这么搁置了下来。
1953年,梅兰芳在上海第一次看到
河南省
洛阳市
豫剧团的
马金凤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时,便十分感兴趣。因为早在四十年前,他就演过有关穆桂英青年时代恋爱故事的戏《
穆柯寨》、《枪挑穆天王》等,所以对穆桂英这个角色是深有感情的。于是他邀请马金凤一同交流,表示对老年穆桂英这个人物,还是第一次在豫剧中发现,穆桂英老当益壮的精神令梅兰芳深深感动。
1955年4月,
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
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梅兰芳表示自己老了,扮上戏已经不漂亮,唱卖份的戏不合适了。所以,他想创作些类似《穆桂英挂帅》那样描写古代中年妇女的新戏。
1959年年初,梅兰芳考虑排演一个新戏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当时有两个剧目可供选择。一个是原来考虑过的《柳毅传书》,另一个就是《穆桂英挂帅》,并已由陆静岩、袁韵宜两位女编剧改写成京剧本穆桂英挂帅。这两个剧本同时放到了梅兰芳的书桌上,他一一细读,并反复推敲,终于选定了后者《穆桂英挂帅》。
改编过程
梅兰芳对于豫剧《穆桂英挂帅》的改编、排演,并非简单地把豫剧移植和
搬演过来,而是一次新的创作。首先是剧本的文学创作,豫剧的剧本原来只有五场戏,分别是《乡居》《进京》《
比武》《接印》和《发兵》。京剧本虽然内容与豫剧本基本相同,但有所丰富,加了三场戏。在《乡居》的前面加了一场《报警》,用以
明场交代
寇准进宫报告边关危急。在《接印》一场后面增加《述旧》一场,写杨宗保到校场之前,给他的女儿们讲述当年穆桂英如何英勇杀敌和令出如山,用
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穆桂英的形象,也为后面教育杨文广的情节作一铺垫。另外还加了一场
过场戏,写众将意气风发地赶往大营。
就这样,京剧本从原来豫剧本的五场戏,丰富扩展为八场戏,原有的场次也作了必要的增删。如《进京》一场,增加了一段戏,写
杨金花、杨文广到达
汴京后重访昔日杨家故宅
天波府,目睹如今已成了奸臣王强的府第,心中十分感愤,这样的细节增加也有助于深化主题和刻画人物的心理。
为了适合梅兰芳的声腔特点,京剧本里的唱词多采用“人辰”的
辙口,所以除了保留豫剧本中“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两句点题性的唱词之外,其他所有唱词均重新编写。因此,京剧本的改编,完全是一次重新创作。
剧目赏析
主题思想
《穆桂英挂帅》故事背景为北宋时期,面对西夏进犯中原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该剧围绕着抵抗与不抵抗、由谁挂帅出征这样一对矛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剧中以忠臣寇准及杨家将为一方与奸臣王强、王伦为一方的
阴谋家展开了枪对刀的较量,结果杨文广取得胜利,以穆桂英挂帅出征为胜利的结局。
《穆桂英挂帅》的主题思想是歌颂了杨家将世代忠良保家卫国的
英雄事迹以及杨家将“一门忠良、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情怀。
梅兰芳在庆祝国庆十周年之际进行演出,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更体现出梅兰芳的
思想境界和崇高的
艺术观。
结构分析
《穆桂英挂帅》全剧
可成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矛盾的起始部分。包括第一场“报警”。承——是承接部分。包括第二场“乡居”、第三场“进京”,介绍了全剧中另一个主要的矛盾方面,即杨家将的情况。杨家将虽然卸甲归田二十年,但国家安危之事始终深藏心间,并派文广、金花进京打探。转——
矛盾双方交锋。包括第四场“比武”、第五场“接印”。第四场比武中,文广刀劈王伦,解决了王强父子阴谋夺权的矛盾。第五场通过佘太君的归劝,解决了穆桂英“挂帅与不挂帅”的矛盾。合——矛盾得到解决。包括第六场“述旧”、第七场“点将”和第八场“发兵”。其中第六、七两场是
过场戏,第八场是全剧的最终目的。
唱腔分析
在《穆桂英挂帅》剧中全部使用
西皮腔进行演唱,共有28段,其中原板唱腔有14段、
散板摇板17段、
慢板1段(第五场“接印”穆桂英唱,只有4句)以及
南梆子1段(南梆子亦属于西皮唱腔)。从全剧唱腔按排来看有以下两个特点:1、原剧本是
马金凤唱的
豫剧属
梆子腔,西皮腔与梆子腔同源,故用西皮腔与梆子腔保持着结构与风格的原貌。2、全剧总体情绪是激昂、高亢的基调,西皮腔更能表现剧情的发展和剧中的
人物性格。
第五场穆桂英的整板唱腔是按慢——中——快的板式来布局的,这样的布局十分讲究。“接印”一开始穆桂英上场唱四句慢板,用来表现她复杂的内心活动。中间穆桂英在对佘太君申诉自已为什么不挂帅的理由时,用西皮
二六板十句唱腔演唱,也是精彩之笔。二六板是不快不慢的唱腔,很少过门,紧密连接,这段唱腔符合晚辈对长辈说话的口气,又是慢条斯理地在伸辨不挂帅的理由。连佘太君听了也很同情与感动。最后愿意挂帅出征时唱八句快板,是用明朗的基调表现出穆桂英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出穆桂英取得胜利的决心。这样的布局,及符合剧情发展的规律,又服合人物思想转变的发展过程,显示出唱腔布局的合理性。
文广、金花从汴京夺印回府,情绪兴奋,唱腔高昂激越,激奋之情溢欲言表。穆桂英听文广、金花夺得帅印经过,思想有个急速转变过程,先是十分赏识和欣喜,又听说刀劈王伦并让自己亲自挂帅出征,转而从震惊到气愤的复杂情绪变化,通过5句
西皮散板的演唱,把人物的内心
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金花见母亲要绑子上殿交印,紧忙从后堂请来佘太君相救,佘太君见帅印十分激动,表现出又惊又喜的神态,10句唱腔的最后两句是
散板“为国家说什幺夫亡子殒,尽忠何必问功勋”是情绪的最高潮,也是唱腔的最高潮点。
角色塑造
梅兰芳扮演穆桂英,将
青衣和
刀马旦的表演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塑造了穆桂英这位人过中年、率军杀敌的巾帼英雄形象,赞扬了杨家数代男女老少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操。梅兰芳调动几十年来积累的丰硕的艺术经验,以其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他艺术人生中最后一个舞台形象,把
梅派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当时,梅兰芳已年过花甲,对穆桂英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感同身受,因此在戏中把穆桂英性格掌握得很准确,突出表现穆桂英捐弃私愤,重整戎装,慷慨誓师,兵发边关,久居林下重展雄姿的巾帼英雄神韵。在“乡居”、“捧印”和“发兵”各场中,无论是身穿印花红装绣帔,还是扎靠披蟒插
翎子,均端庄娴静,豪迈威武,沉稳凝重,一派英姿,满台生辉。特别是“捧印”一场,梅兰芳以穿帔、梳大头的
青衣旦为基础,借鉴吸收了《铁笼山》、《英雄义》等戏里大武生的身段动作,在“九锤半”的锣鼓点中,炯炯有神的双目注视着帅印,陡然唤起当年的一腔豪情,尽管没有扎大靠、插
雉翎,仍不失当年大破天门阵的英雄本色,尽显其
大将风度。
传播影响
演出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