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中国华北地区省级行政区
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2023年末,常住人口3465.99万人。山西方言包括晋方言、中原官话汾河片、冀鲁官话广灵点等。
名称衍变
山西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
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周改冀州置并州。西周初成王子叔虞受封唐侯,其子燮父改称晋,故山西简称晋。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晋国
春秋时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分辖,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西汉时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全国划分为13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东汉时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东汉时州境扩大至陕北和河套地区,并将朔方郡划归。东汉末年并州废,入冀州。
三国魏复置,辖区缩小,至今山西全境。
西晋分置司州、并州、幽州。十六国时刘渊建汉国,都左国城(今方山县),后迁都平阳(今临汾),置司隶校尉、雍州、幽州、并州、冀州。西燕慕容永称帝,都长子(今长子),置上党郡、建兴郡。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为北魏领地。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城区),置恒州、肆州、并州、汾州、建州、东雍州、晋州、泰州、陵州。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州代州隰州朔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太原郡定襄郡马邑郡雁门郡、娄烦郡、西河郡、离石郡、上党郡长平郡、临汾郡、龙泉郡文城郡河东郡正平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杨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山西之名自此始。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在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唐置河东道,辖4府17州121县。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宋分属河东路和永兴军路。辽置西京大同府。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元直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和肃政廉访司,有上都、大同、冀宁、晋宁4路及所辖28府、州。
明清时期
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中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开辟了著名的万里茶路、草原丝绸之路,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隆庆议和”,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山西人从此开始了“走西口”。明洪武初年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后改置承宣布政使司;兼置按察司,分设河东、冀北、冀南、冀宁4道,兼察诸府、州,为省设道之始。
清代,晋商足迹进一步遍布天下,形成乔、常、曹、侯、渠、亢、范、孔等晋商八大家,此外还建有许多商业会馆,如山西会馆、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清改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省,设冀宁、雁平、河东、归绥4道、9府、10直隶州、7厅及所属6散州85县,辖区为今山西、内蒙古两省(区)境。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山西立即响应,新军将士,在太原发动了武装起义,杀死满清巡抚陆钟琦,建立革命政权山西军政府。此次战役宣告了清政府在山西统治的结束。山西成为了黄河以北第一个起义的省份。
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灵丘县平型关设伏,歼敌1000余人。这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0月中下旬,国共两党军队联合对日军展开忻口战役,这是中日军队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也是日本侵华后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次会战的胜利也成为国共合作的代表战例。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这是敌后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作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是全国解放战争的前进阵地、重要兵源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干部输出基地。1948年10月5日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徐向前、彭德怀的指挥下发起太原战役。太原战役历时6个多月,于1949年4月24日获得解放。太原的解放宣告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反动统治结束。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调整行政区划的通令,决定恢复山西省建制。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宣告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又做了较大调整:撤销临汾、运城2专区,合设晋南专区;撤销临晋、猗氏2县,合设临猗县;撤荣河、万泉2县,合设万荣县;撤解县、虞乡2县,合设解虞县;撤洪洞、赵城2县,合设洪赵县;撤襄陵、汾城2县,合设襄汾县;撤长治、潞城2县,合设潞安县;撤离石、方山2县,合设离山县;撤大同、怀仁 2县,合设大仁县;设县级榆次市;撤大同市第一、二区,合设城区;撤第三、四区,合设郊区;太原市第一至六区分 别更名南城、北城、新城、小店、晋源、万柏林区。
1958年,撤销雁北、忻县两专区合并设置晋北专区;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设太原市河西区、古交工矿区;撤长治市郊区、黄碾区和阳泉市郊区。1958年末,山西省辖4专区(晋北专区、晋中专区、晋东南专区、晋南专区)、4省辖市(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2市、40县、8市辖区。
1961年,全省行政区划又作了重大调整,除恢复了原来的雁北、忻县、晋中、晋南、晋东南五个专区,三个省辖市,三个专辖市外。1962年,晋南专区恢复了新绛、河津两个县,晋东南专区恢复了潞城、长治两个县。1963年,将侯马市和榆次市改为曲沃县和榆次县。1964年,雁北专区恢复了大同县与怀仁县。全省行政区划为五个专区、四个市、九十六个县。
1994年,潞城县正式撤县设市,隶属长治市管辖。2003年,撤销吕梁地区和县级离石市,设立地级吕梁市。自此,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形成。截至2021年3月,山西省共辖11个设区市。2003年,设立地级吕梁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北依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南与河南省接壤。介于北纬34°34.08′-40°43.04′、东经110°14.06′-114°33.04′。全省纵长约682千米,东西宽约385千米,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6%。
气候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各地气温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平均气温为8.5℃,1月最冷,平均温度-8.5℃,7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3.5℃。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山西省1959-2008年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70.80~2973.67小时。
地质
太古代
32亿年前,山西大地地壳拉张中,五台海洋盆地于新太古代早期形成。新太古代晚期,地壳受到挤压,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区域变质,隆起为山,经过风化和剥蚀,五台运动于25亿年前结束了太古代的地质历史。
元古代
25亿-18亿年前,地壳在拉张作用下,五台山、中条山、吕梁山区形成海槽。18亿年前吕梁运动使古元古代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发生轻微的区域变质。18亿-5.43亿年,属中新元古代,地壳间歇性升降,五台山-恒山、太行山及中条山区一线沉积了滨海至浅海相的碎屑岩。其间,6亿年发生晋宁运动,使山西整个上升为陆,造成沉积间断。
古生代
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此时的山西一片汪洋。4.4亿年前,山西整体海水较浅,加里东运动使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地壳上升为陆地,海水渐渐退出山西。3.2亿年前,晚石炭世,地壳再次下降。低洼地区沉积了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当时山西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森林茂密。植物死亡后形成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保存了华夏植物群及海生动物化石。约3亿年前开始,地壳逐步上升,海水退去,离山西越来越远。
中生代
2.5亿年前,三叠纪开始,山西省处于干旱的河流环境,出现了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此后,宁武至大同一带森林密布,形成大同煤田。晋东北的灵丘、浑源地区因岩浆侵入、火山飞溅,形成多种金属矿产。约1.5亿年前,山西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被称为燕山运动。约1亿年前,白垩纪时期,山西北部生存着剑龙、甲龙、鸭咀龙等大量恐龙,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
新生代
约6500万年前,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山西地貌在新生代时期开始分异。北面有繁峙玄武岩及大同火山喷发,南部有三门峡内陆盐湖盆地形成,从此山西地形逐步分裂为三大块——西部吕梁山隆起,中部汾渭裂谷和东部太行山隆起,形成了表里山河之锦绣。灵长类及人类开始出现。
山西省地处秦岭和阴山之间,是华北地台(陆台或断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南北两侧呈北东向,总体构造呈一个拉长的“S”型。省境构造格架主要受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控制。
吕梁—太行山隆起带是山西省的主体组成部分,包括有吕梁山、恒山、五台山、太行山之间的广大区域,构成一个以隆升作用为主的陆内造山带。吕梁山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西以离石大断裂与鄂尔多斯盆地沉降带为界,北为大同—灵丘火山沉积盆地,南为中条山隆升带,东与五台山—恒山穹状隆起、沁水盆地沉降带、太行山隆升带相邻。吕梁隆起带部位多为山脊,而晋西挠褶带、宁武向斜西翼及交城单斜主要分布在山腰处。左云一带出露的主要地层是第三纪红粘土和砂砾岩, 第四纪马兰黄土及玄武岩。山西中台隆经强侵蚀剥蚀作用, 使前震旦纪地层广泛出露, 并见有花岗片麻岩、 闪长岩和辉长岩侵入体出露。
山西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由老至新发育有中上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缺失震旦系上统、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新近系中新统。全省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种类也较齐全,由于有岩浆活动,形成并赋存了丰富的矿产。岩性从超基性岩、基性岩到中性岩、酸性岩、碱性岩均有发育,侵入岩、火山岩均有分布。全省岩浆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6.40%。
山西省有一个著名的火山群——大同火山群,分布于大同市云州区俱乐乡、西坪镇、许堡乡、瓜园乡;阳高县下深井乡、东小村镇、友宰镇、鳌石乡等地,位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内。火山的喷发类型为斯特隆博利式(Stromboli),喷发的固体物质以形状大小各异的火山渣、火山弹为主,时而溢出熔岩,后期以喷发熔结状火山渣和大火山渣、弹,形成火山渣锥,最后形成侵入岩脉。其岩浆活动特征可识别出6种方式:喷发、爆发、溢流、喷溢、侵入、挤出。岩浆类型为碱性玄武岩、碧玄岩、夏威夷岩,岩流的玄武岩为拉班玄武岩。大同火山群有火山锥30个,其中渣锥20个、熔岩锥8个、混合锥2个,在狼窝山和马蹄山的火口内还发育有熔岩穹丘。大同火山群是世界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完整的保存了火山渣锥、混合火山锥、熔岩锥,熔岩被、熔岩舌、熔岩垄火山地貌。
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斗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山西省境内中部及东南部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晋城、长治盆地,以及分布在东西太行吕梁山两山之间的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为省内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水文
山西省是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条。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
土壤
山西境内土壤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类:地带性土壤类型、山地土壤类型、隐域型土壤类型。
土壤地带性规律在山西最明显的是纬度地带性。省境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北部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晋北土壤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与芝水河分水岭以北为褐土。紫金山以北为淡褐土,以南为灰褐土。中南部和忻州一带发育的为褐土,是本省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二级阶地以上的阶地、丘陵和低山。晋南、晋东南分布的是黏化度较强的碳酸盐褐土。
山地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纬度和基带土壤条件下,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异,形成不同土壤类型。北部栗钙土区:东部海拔22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200米为山地黑钙土(或山地淋溶黑钙土),阴坡海拔2000~2200米为山地灰色森林土,1200~1800米为山地栗钙土;西部1900~21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300~1900米为山地栗钙土。西部灰褐色土区:海拔26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2400~26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2000~2400米为山地棕壤,1700~20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300~1700米为山地灰褐土。东部淡褐土区:海拔3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2800~3000米为山地草甸土,2600~28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900~2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1900米为山地淋溶土,1300~1600米为山地褐土。东及东南部为碳酸盐褐土区:海拔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300米为山地棕壤,1500~18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000~1500米为山地褐土。
隐域型土壤类型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按其成因可分为: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洼地及河流两岸封闭性洼地形成沼泽土;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级阶地上形成草甸土;盐成型土壤,盆地内的河旁洼地,山前交接洼地及渠道两侧、水库、稻田周围形成盐渍土;岩成型土壤,河流两侧的沙土,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沙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水资源
2022年,山西全省降水量926.0亿立方米,平均雨深592.5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5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08.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12.6亿立方米,二者重复计算量67.3亿立方米;产水系数为0.17,产水模数为9.8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地表水入境水量0.52亿立方米(未包含引黄入晋水量),出境水量76.2亿立方米;省内11座大型水库和70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1.5亿立方米。
2022年度山西省供水总量72.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38.1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27.49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量5.17亿立方米,矿坑水利用量1.12亿立方米,雨水利用量0.10亿立方米;总用水量为72.07亿立方米;耗水总量56.04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07.0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8.1立方米,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169.5立方米,城镇生活人均用水量142.4升/天(其中包括城镇居民人均用水99.4升/天,城镇公共人均用水量43.0升/天),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77.0升/天。
水利
2012-2022年,山西省已建成水库611座、堤防11266千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440万亩,城乡集中供水工程达到2.66万处;建立了484条主要河流堤防安全包保责任体系,已形成以流域为单元、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缓洪区为补充的防洪减灾体系。中部引黄总干线于2020年贯通;小浪底引黄干线于2021年贯通并实现向涑水河生态补水;辛安泉供水工程于2017年主体工程通水验收并实现供水;东山供水工程于2019年实现隧洞全线贯通,大水网七大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并部分达效。全省年供水能力达85亿立方米。
万家寨水利枢纽是由水利部、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三方共同投资兴建的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是黄河中游规划开发的8个梯级中的第一个工程,也是山西省引黄人晋工程的龙头工程,以供水、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等效益。左岸隶属山西省偏关县,右岸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容量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万家寨工程由拦河坝、泄水建筑物、电站厂房、开关站、引黄取水口等组成。1994年底主体工程开工,2000年底全部建成并投产发电,2002年6月29日通过了竣工初步验收。电站装机108万千瓦,年发电27.5亿度。工程概算静态总投资42.98亿元,动态总投资60.58亿元。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山西省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386.95万公顷(5804.25万亩)
其中,水田0.50万公顷(7.53万亩),占0.13%;水浇地104.78万公顷(1571.73万亩),占27.08%;旱地281.67万公顷(4225.00万亩),占72.79%。忻州、临汾、吕梁、朔州、运城等5个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1%。
位于一年一熟制地区的耕地273.00万公顷(4095.04万亩),占全省耕地的70.55%;位于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113.95万公顷(1709.22万亩),占29.45%。
位于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地区的耕地3.77万公顷(56.5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0.97%;位于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含400毫米)地区的耕地257.04万公顷(3855.55万亩),占66.43%;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的耕地126.15万公顷(1892.20万亩),占32.60%。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79.73万公顷(2695.92万亩),占全省耕地的46.45%;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1.60万公顷(624.04万亩),占10.7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83.70万公顷(1255.47万亩),占21.63%;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7.72万公顷(565.80万亩),占9.75%;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4.20万公顷(663.03万亩),占11.42%。
全省的坡耕地112.44万公顷(1686.66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9.06%;梯田耕地94.78万公顷(1421.68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4.49%。
二、园地64.09万公顷(961.38万亩)
其中,果园55.38万公顷(830.63万亩),占86.40%;茶园0.002万公顷(0.02万亩),占0.002%;其他园地8.71万公顷(130.72万亩),占13.60%。园地主要分布在运城、吕梁、临汾等3个市,占全省园地的75%,其中临猗县园地面积最大,占全省园地15%。
三、林地609.57万公顷(9143.50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303.24万公顷(4548.57万亩),占49.75%;竹林地0.03万公顷(0.43万亩),占0.005%;灌木林地173.46万公顷(2601.86万亩),占28.46%;其他林地132.84万公顷(1992.64万亩),占21.79%。吕梁、临汾、忻州、晋中等4个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5%。
四、草地310.51万公顷(4657.66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0.67万公顷(10.01万亩),占0.21%;人工牧草地0.48万公顷(7.21万亩),占0.15%;其他草地309.36万公顷(4640.45万亩),占99.63%。草地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吕梁、晋中、临汾等5个市,占全省草地的73%。
五、湿地5.44万公顷(81.64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全省涉及5个二级地类。其中,森林沼泽0.005万公顷(0.07万亩),占0.09%;灌丛沼泽0.09万公顷(1.34万亩),占1.65%;沼泽草地0.04万公顷(0.53万亩),占0.65%;内陆滩涂5.24万公顷(78.55万亩),占96.22%;沼泽地0.08万公顷(1.14万亩),占1.40%。湿地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76万公顷(1526.35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10.82万公顷(162.23万亩),占10.63%;建制镇用地10.69万公顷(160.42万亩),占10.51%;村庄用地65.32万公顷(979.78万亩),占64.19%;采矿用地13.26万公顷(198.84万亩),占13.0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67万公顷(25.07万亩),占1.64%。
七、交通运输用地26.98万公顷(404.74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2.58万公顷(38.67万亩),占9.55%;轨道交通用地0.0002万公顷(0.004万亩),占0.001%;公路用地12.80万公顷(191.95万亩),占47.43%;农村道路11.39万公顷(170.88万亩),占42.22%;机场用地0.19万公顷(2.89万亩),占0.71%;港口码头用地0.001万公顷(0.01万亩),占0.003%;管道运输用地0.02万公顷(0.33万亩),占0.08%。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31万公顷(259.62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9.76万公顷(146.40万亩),占56.39%;湖泊水面0.36万公顷(5.43万亩),占2.09%;水库水面3.56万公顷(53.41万亩),占20.57%;坑塘水面1.07万公顷(16.01万亩),占6.17%;沟渠1.93万公顷(28.91万亩),占11.13%;水工建筑用地0.63万公顷(9.46万亩),占3.65%。运城、吕梁、忻州等3个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42%。
矿产资源
山西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中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截止2015年底,山西省已发现的矿种达120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矿、冶金白云岩等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04.0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15.27亿吨(矿石量),居中国第一,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2.44%;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9.3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铜矿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229.94万吨(金属量);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426.3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但是重要金属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约为7604.27亿立方米。
2024年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总产量126873.8万吨,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7%。
林草资源
2022年,山西省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2022年11月,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7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9处。
山西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吕梁山区和中部盆地的边缘地带,共有山地草甸、山地灌丛、山地草原、低地草甸、疏林草地、暖性灌丛六大草地类型。山西草原的特质是亚高山草甸,从南到北都有分布。截至2022年10月,山西草地面积逾465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3%。
生物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山西省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植被从南到北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截至2024年3月,山西省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
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截至2024年3月,已知的有439种(含历史记录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包括鸟类42种,两栖类1种,兽类11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27种。华北豹、原麝、褐马鸡、黑鹳为山西省“四大旗舰物种”。
山西是中国华北豹种群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种群数量在中国居于首位。分布范围从太行山南段延伸到吕梁山中部,截至2023年11月,省内11个地级市中,除大同、朔州之外,其余9个市均有华北豹分布。公开数据显示,山西华北豹有48个稳定种群,8个集中分布区。
另外,截至2024年3月,山西境内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315种。
截至2023年11月,山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共27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6处,风景名胜区49处,森林公园83处,湿地公园63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12处,草原公园(试点)2处,保护地总面积243.52万公顷。2021年10月,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在中国排20位、面积排15位,在中部六省中数量排第4位,面积排第3位。国家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局、国有林场,涵盖了所有山西省分布的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越冬地和主要迁徙停歇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初步形成。
自然灾害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气象台站109个,开展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11个。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07个,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为全省域内,增雨量40.7亿立方米。有天气预报服务Intel网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5个,省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