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
现行管理
2.1
护理质量管理思想没有体现现代质量管理思想,传统质量管理认为:达到“
符合性”
技术标准就是高质量,质量问题是
作业线的恶果,这过分强调工人文化水平和
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不能追求“
零缺陷”[1]。多年来,我们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仍然受到这种
传统观念的影响,例如,制定十五项基本护理技术操作
标准时,符合临床
应用标准的着眼点是放在了严格的一招一式上,却并没有完全体现患者的舒适与需要,同时,一些
质量标准的设定都留有一定余地,比如危重、
一级护理病人合格率95%,即是允许出现5%的
护理缺陷可能,这无形当中就使护士会认为5%的护理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以质量标准适应现行状况,留有余地的
管理方法,不仅使病人得不到100%的优质护理,也容易增长护士视工作出纰漏习以为常的惰性,有碍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
质量意识。我们的护理质量管理应该吸取先进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护理质量的概念应该从满足患者健康需要的角度去定义,而不应该局限于对患者日常活动的服务上,也不应该将其简单的定义为
服务态度的优劣。护理质量的
评价主体应该从护士
做了什么转向患者实际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否是他所需要的。护理质量的控制应加强前馈控制的行为,克服
反馈控制中因时间差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
护理缺陷,使控制变得积极而有效。
2.2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未能体现“
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医疗卫生改革带来了新的质量观点:首先是医院能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患者伤害最小;其次是在各个医疗环节上重视期望的收益与亏损间的平衡[2]。这就是说,患者的健康需要是
医疗服务产生效果的标准。因此,护理质量评价的制定也同样应该建立在护理工作是否满足病人的健康需要上。20世纪90年代在护理界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模式,使护士逐步建立了以人为本的
服务理念,帮助人们掌握以健康需求为目的的预防、治疗、护理的知识,不仅充实了护理工作的内容,也提高了护理
服务质量,为医院增加了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现有的护理质量评价内容却没有一个大的突破,其重点仍停留在对护理技术项目和临床护理流程的评估,如技术操作合格率、年度
褥疮发生数、病区管理质量合格率等。对于能够反映患者一般健康状况的指标如患者接受
心理护理的结果、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出院指导的
准确率等都未能列入到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中去。其次对于护理成本与概念也尚未在护理质量评价中得到体现,如果在质量管理的导向中不能体现出从护理管理者到基层
护理人员均有参与
成本计算与控制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就无法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局面。
2.3护理
质量管理方法未注重
持续性质量改进在推行
整体护理的过程中,广大的护理管理者和护理人员逐步把工作的重点转向以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需要不断地拓宽和调整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使患者的
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这种动态的
管理方式体现了质量改进的思想。但是我们在有些方面仍有不足,例如质量检查方式,多数的质量
检查表已使用多年,检查的内容几乎未修改过,不管这一时期主要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患者需求有什么变化或患者是否有这种需求,检查的针对性不强,导致缺少有效的质量改进措施[3]。
护理质量管理发展
3.1应用
现代管理理论实行护理质量
科学管理这几年,我国在护理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护理管理者越来越注重用现代
管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努力探索如何将现代管理理论融入我国传统的
经验管理之中。
3.2
解放军总医院牛小林等[4]在1992年就总结运用了
PDCA循环管理方法,建立科学、高效的
管理体系的体会,这标志着我国护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3.3随着
质量意识的不断强化,不少医院护理管理者已逐步将
系统论、
行为科学理论与方法广泛地运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如运用“Z型管理理论”指导护理工作,全面提高护理
工作质量;运用“
弹性原则”完善质量
评价标准;运用“
人本原理”增强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平;运用“
期望理论”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运用“
动态原理”强化护理
管理职能,使
护理管理经常处于不断发展和相对
稳定状态;运用“
封闭原则”形成有效的管理回路,使护理管理工作正常而有效地惯性运转。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对质量控制以经验管理为主的局面,使护理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评价标准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更加完善护理质量经验管理,对质量只进行简单的事后检查和评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
反馈机制,没有科学标准和
量化指标。护理质量
指标管理,采用常用的护理工作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来评价护理质量的优劣,尽管还存在缺陷;但这已是向护理质量
科学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将
工作效率指标纳入了护理质量
评价体系,从护理质量、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全面考评护理
质量指标,使护理质量评价更具有科学性。护理管理人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对其加以完善。周素鲜等[5]通过设立合理的工作效率指标,客观、求实的评价不同病种、不同编制护士人数、不同护理难度、不同护理工作量的
护理单元完成其
护理管理的情况,使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不但具有
可控性和说服力;而且,纠正了管理造成的偏差。王红等[6]应用“双重比较计分法”,做到了质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之既能从宏观上全面反映医院护理质量达标情况,又能从微观上具体反映临床科室护理质量达标程度及名次排列。因此,在科室之间产生了良好的
竞争效应。韩忠福等[7]通过分析护理质量的要素,从中选择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并设计规范的护理质量评价表用于实际工作,以
正强化的质量达标率方式表达护理质量控制的情况,极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护理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也更具
现实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对护理内容进行质量考评;另一方面,从
工作任务、检查内容,以至评分标准上都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
效果评价。李加宁等[8]制订患者
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住院患者的意见设置权重,定期由住院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反映护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促进了护理人员“以病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可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达到患者满意的护理效果才是护理质量评价的归宿。探索能准确反映患者是否满意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是护理管理者要进一步解决的重要课题。
2.3护理质量
管理方法不断改进曾经,
护理管理主要以经验管理为主,即“家长式”或“管家式”的管理方法,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使护理质量难以保证。20世纪80年代后,
目标管理法应用于护理管理中,使质量管理
事后控制转为事前、事中控制和
事后评价的
系统管理过程[9]。1989年
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
管理标准”(试行草案),其中包括护理标准,更是标准化管理法在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20世纪90年代,许多医院相继实行了全员性、
全面性、全过程性的“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在思考、在尝试运用新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来适应
医学模式的转变。叶志红等[10]运用护理程序设计出相对固定的内容,经反复检查来保证护理质量,并运用
护理程序去解决某个护理质量问题,以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上有所突破,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王玉敏等[11]将护理
程序理论用于护理
管理层即护理部工作中,改变原有
工作模式,并成为管理层新的
工作方法及
管理手段。舒进等[12]报道美国
麻省总医院采用护理质量小组的
现代管理方法,通过组织机构的保证功能,使护理质量处于
受控状态。这几年,医院护理
服务承诺制在许多医院已开始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显示了质量保证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质量保证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新突破,将成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主旋律。
目的
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将致力于提高患者的
生命质量和
生活质量。护理质量管理应转变质量
管理模式,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
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符合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预防质量问题发生的质量
管理指标和评价机制。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健全的
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以
信息控制为手段的护理质量保证管理,将成为21世纪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管理模式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
戴明提出,又称戴明循环。
2.步骤
(1)计划阶段:计划阶段包括制定
质量方针、目标、措施和管理项目等
计划活动。这一阶段分为4个步骤:①调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②分析调查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④针对主要原因,拟定对策、计划和措施。
(2)执行阶段:执行阶段是
管理循环的第5个步骤。它是按照拟定的
质量目标、计划、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
(3)检查阶段:是管理循环的第6个步骤。它是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检查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在此阶段,应对每一项阶段性实施结果进行全面检查,注意发现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失败原因,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4)处理阶段:包括管理循环的第7、8两个步骤。第7步为总结经验教训,将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将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和整理,记录在案,以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第8步是将
不成功和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中去解决。
3.特点
(1)
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整个医院是一个大的
PDCA循环,
护理部是其中一个中心PDCA循环,各护理单位如病区、手术室等又是小的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直至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反过来小环保大环,从而推动质量管理不断提高。
(2)阶梯式运行,每转动一周就提高一步:
PDCA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转,每循环一圈就要使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一步,呈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的关键在于“处理阶段”,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失误,找出差距,避免在下一循环中重复错误。
(二)QUACERS模式
QUACERS模式(the quality assurance,cost effectiveness,risk management and staff needs)即质量保证、
成本效益、
危机管理和员工需要模式,该模式重视护理质量管理的4个方向,并确保均衡发展:①作好病人照顾的质量保证;②有效掌握医序护理照顾的成本效益;③作好病人和工作人员的
安全措施;④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如晋升、提薪、学习与发展等。
重要性
一类:护理
质量标准(nursing quality standard)是依据护理
工作内容、特点、流程、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及服务对象特点、需求而制订的护理人员应遵守的准则、规定、程序和方法。一般由一系列具体标准组成。
(2)重要性护理质量标准是
护理管理的重要依据,它不仅是衡量护理工作优劣的准则,也是指导护士工作的指南。
(3)分类:①要素质量标准;②过程质量标准;③终末质量标准(4)常用的护理质量标准:①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②临床护理质量标准;③
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标准;④护理管理质量标准
(1)制定护理
质量标准的原则 ①可衡量性原则;②
科学性原则;③
先进性原则;④
实用性原则; ⑤严肃性和
相对稳定性原则
(2)制定护理标准的方法和过程 ①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②拟定标准并进行验证;③审定、公布、实行; ④标准的修订
(四)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1.PDCA循环基本工作程序
(1)计划阶段 ①分析质量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②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或
影响因素; 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④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研究对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或
技术措施,提出改进行动计划,并预测实际效果。
(2)
实施阶段 ①按照预定的
质量计划、目标、措施既分工要求付诸实际行动。
(3)检查阶段 ①根据计划要求,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实际效果与预计目标作对比分析,寻找和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4)处置阶段 ①把成果和经验纳入有关标准和规范之中,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防止不良结果再次发生。 ②把没有解决的质量问题或新发现的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
PDCA循环,为制定下一轮循环计划提供资料。
2.PDCA循环的特点:(1)
完整性、统一性、
连续性;(2)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3)不断循环,不断提高
3.PDCA循环基本要求:(1)PDCA循环周期制度化;(2)实行PDCA循环管理
责任制;(3)制定循环管理的有关标准,定期进行循环管理成绩考核;(4)实现PDCA循环运作的程序化
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护理的服务对象决定了护理质量的重要性。
(2)高质量的护理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3)护理质量管理是在提高医疗水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4)护理质量管理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
全面管理,抓好全过程的质量关,护理在向着:咨询—保健—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个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