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珊(1437年4月12日-1506年1月16日),字廷珍,号松厓。江西
饶州府浮梁县人。
明朝中期官员。
人物生平
正身率教
戴珊生于
明英宗正统二年三月七日(1437年4月12日)。其先祖戴士先,在宋朝任
钱塘县令,举家自江西
婺源迁徙浮梁。此后传至戴珊的父亲戴哻,由
乡举而担任嘉兴
教授。
戴珊从小就喜欢学习。天顺六年(1462年),以
县学生身份参加
乡贡,中
举人。天顺八年(1464年),戴珊成甲申科
进士,与
李东阳、
张达、
曾鉴、
谢铎、
焦芳、
刘大夏、
闵珪、
陈清、
王轼等为
同年。
成化二年(1466年)十二月,戴珊被授为“试”
监察御史。成化五年(1469年)九月,就任
四川道监察御史。成化六年(1470年)八月,
实授监察御史。
成化八年(1472年),戴珊提督南畿
学政。在任内,他以
文艺考核学子,坚拒私人请托,得到士子的钦佩;并拒绝谄媚奉命南下的权宦
汪直。
成化十四年(1478年)九月,戴珊升任陕西
按察副使,仍旧监管学政。戴珊端正自身,走访各地,修缮古时圣贤的祠庙,旌奖民间
孝节事迹,厉行教化,受到当地士子的爱戴、敬慕。
成化二十年(1484年)正月,升任浙江
按察使。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升任福建右
布政使。
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就地升为福建左布政使。
戴珊居官清正严明,在浙江、福建等地任职,一面改革吏治,一面采取措施解决当地财政问题。离任时从不携带当地的一件土物。
抚治郧阳
弘治二年(1489年),经
吏部尚书王恕推荐,戴珊被擢升为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
郧阳等处。
郧阳府位于湖广的西北角,与河南、陕西、四川交界,辖区极不稳定,许多难民流亡到三省毗邻地区,开垦土地,逃避税收和徭役。戴珊上任后,镇压盗匪、敦促税收,同时自制
阵法,训练当地民众御盗。
弘治三年(1490年),四川“盗”野王刚在竹山、平利一代流窜打劫。戴珊奏请朝廷,会合四川、陕西的部队,传令副使朱汉等人进军讨伐,于同年底擒获其首领,其余的人都以被胁迫随从来论处,因此被保全性命的人有很多。
查处大案
弘治四年(1491年)二月,戴珊入朝,升为
刑部右侍郎。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升任刑部
左侍郎。此前,晋府宁化王
朱锺鈵淫乱暴虐,且为人不孝,朝廷多次派人审查都没有查到实情,派遣戴珊与太监陈宽、
锦衣卫指挥同知王竚覆查此案,最终查清前因后果,于同月宣布将朱锺鈵夺爵囚禁。
久掌都省
弘治九年(1496年)四月,戴珊升任南京
刑部尚书。审理诉讼以谨慎著称。
弘治十三年(1500年)六月,经朝臣一致推举,孝宗召戴珊入朝,改授
都察院左都御史,掌理都察院事。
戴珊成为都察院长官后,更加注重律己,维护朝廷
风纪。对官署的文书簿册,一定详查。当孝宗亲自审问犯人时,各司官员无不震恐,只有戴珊从容应对,并不时为孝宗分析案情,使孝宗怒气消散。
戴珊为人清廉耿介,不迎合权贵。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
京察中,给事中吴蕣、王盖疑心自己会被降职,连名上疏,诋毁吏部尚书
马文升,并且诬陷戴珊纵容妻儿收受贿赂,戴珊等人乞求罢免自己的言职,孝宗加以慰留。御史冯允中等人上奏说:“马文升、戴珊一向以高洁的品德闻名,不可因一些无根据之言而荒废朝廷考核官员的大计之典。”于是孝宗下诏把吴蕣、王盖囚禁狱中,令马文升、戴珊立即进行考察之事。戴珊等人上奏说:“此二人预计自己会被降职贬言,所以先弹劾我们。现在把他们降职,他们一定说我们心怀私念。如果我们回避不把他们降职,就辜负了陛下对我们的重用,而使弄虚作假的人得志。”孝宗就命令调查并呈上他们两人的所作所为,然后把他们都免了职。不久,内阁首辅
刘健等人趁着孝宗召见,极力诉说王盖罪行较轻,应该调任其他职务。孝宗正在重用马文升、戴珊,最终也没有采纳刘健等人的建议。
孝宗晚年常召见大臣与他们交谈,其中戴珊与兵部尚书刘大夏最常在内廷被召见,与孝宗促膝谈心许久。君臣所谈之事,即使是阁臣、亲贵都不得预闻。一天,戴珊与刘大夏在孝宗身旁陪侍。孝宗说:“眼下正值外任官员进京向朝廷陈述职守的时候,朝中诸大臣都闭门谢客。像你们二位,即使每天都见客又有什么危害呢?”说着从袖中拿出白金赏赐给他们,说:“稍微地补偿一下你们的清廉。”并且嘱咐他们不要在朝堂上谢恩,说:“恐怕会被他人嫉妒。”
后来,戴珊以年老多病多次要求隐退,孝宗总是下达诏书褒奖并挽留他,派太医为他治病,赐给丰厚的食物,抚慰晓谕有加。戴珊感激不已,为之落泪。他私下告诉刘大夏说:“我年老多病,孩子尚幼,恐怕不久的一天就会提前死去,你是我的同年,为什么要吝惜一句话,不替我在陛下面前说说呢?”刘大夏答应。一次,刘大夏侍宴完毕,孝宗问起戴珊病情,刘大夏就如实陈说戴珊的病情,乞求孝宗怜悯戴珊,准许他告老还乡。孝宗说:“是戴珊嘱咐你这样说的吗?主人执意挽留客人,客人往往就会勉强留下来。戴珊难道就不能为我留下来吗?况且我把天下事都托付给你们了,我们就如同家人父子一样。现在天下尚未显出太平迹象,怎么能忍心说告老还乡呢!”刘大夏出宫后,把这些话告诉戴珊,戴珊哭着说:“臣将会死在官任上。”
病逝任上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去世,戴珊因为
明武宗刚即位,不忍心提出离职,勉强支撑病体处理事务。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506年1月16日),戴珊因病发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在以御史杨仪为首的门生的奏请下,武宗追赠戴珊为
太子太保,
谥号“恭简”。
主要影响
戴珊在陕西、浙江、福建、郧阳等地担任地方官时,注重发展教育,发掘了王鏊、杨仪等人才;同时整肃吏治,镇压当地反抗活动,维护了社会秩序,治绩卓著。
任刑部侍郎期间,戴珊负责审理第三代
荆王朱见浦、第三代宁化王朱锺鈵案,均做到秉公审理。
自弘治十三年(1500年)起,戴珊入朝掌管都察院事务。他协助吏部进行京察,根据官员政绩重新进行考核评定,改善了吏治。在弘治末期,他与刘大夏等人深受明孝宗倚信,频繁得到
召对,商议机密要务。君臣间通力合作,促成了明朝中叶的“
弘治中兴”。
历史评价
邵经邦:“戴恭简公珊,德性和粹,中耿耿不苟合,而洞达无城府。”
查继佐:“上有客,告归数语,想见盛时君臣,已如家人父子
眷眷。”
谷应泰:“当是时,冰鉴则有
王恕、
彭韶;练达则有
马文升、刘大夏;老成则有刘健、谢迁;文章则有王鏊、
丘濬;
刑宪则有闵珪、戴珊。”
任启运:“孝(宗)任邱浚、大夏、文升、谢迁、刘健、
徐溥、乔新、戴珊、
刘珝、倪岳、秦紘、韩文、
许进,内外安宁。”
张廷玉等:“孝宗之为明贤君,有以哉。恭俭自饬,而明于任人。刘、谢诸贤居政府,而王恕、
何乔新、彭韶等为七卿长,相与维持而匡弼之。朝多君子,殆比隆开元、庆历盛时矣。”
现代历史学者富路特、
房兆楹等人称戴珊为明孝宗“在位时杰出的御史”。
轶事典故
试士阅文
戴珊每次考取士子、查阅文章,就能知晓此人的
心术、
器识,以及作者的年寿长短、地位尊卑,都能当机立断,从无差错。他督学南畿时最赏识的学子,就是后来的阁臣
王鏊。
十同年图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时任南京户部尚书的王轼请画工在闵府达尊堂绘制了《甲申十同年图》,以作纪念。画面共分三曹,自右端卷首起,依次为时任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礼部右侍郎谢铎、工部尚书曾鉴、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右侍郎张达、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户部右侍郎陈清、兵部尚书刘大夏及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
由于聚会前夕焦芳赴湖南公干,实际与会者九人。聚会除宴饮唱和之外,还绘图纪念,众人“皆画工面对手摹,得其形模意态”,焦芳也事先预留下旧稿。因此图中每人的相貌均为真实的写照。画作共绘制了十份,藏于各家。今仅存孤本,为闵家所留,清嘉庆年间由法式善获得,流传至今,存于故宫博物院。
关于戴珊的相貌,通过下图可知。当时戴珊六十八岁,耸肩袖手而危坐且左顾,李东阳称其“无须赤面”。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戴珊著有《松厓稿》数卷,今已散佚。他擅写
书法,《甲申十同年图》卷中有他存世的唯一书迹。
后世纪念
史料索引
李东阳《
怀麓堂集》卷87《明故资德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太子太保谥恭简戴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