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符(1578年—1642年),字景倩,又字虎臣、景伯,浙江
秀水(今浙江
嘉兴)人,明代文学家。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沈德符生于北京,其父
沈自邠系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
翰林院检讨,曾参与编修《
大明会典》。正因为其父是一位
史官,沈德符深受影响,自幼喜闻朝野故事,同当时士大夫及故家遗老、中官勋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览,博洽多闻,尤明于时事和朝章典故。
沈德符十二岁时其父辞世,乃随母回乡。其祖父
沈启原原任陕西
按察司副使,因简慢
抚台被弹劾,即自解任归乡,居于秀水之长溪村。乡间园第中本有沈启原之父沈谧所建的“万书楼三楹”,沈启原曾进一步积贮图书,将“万书楼”扩建为“芳润楼”,终日读书,足不入城。沈德符回乡后即由祖父教读,并常聆听其祖父所讲
史传典故。可惜祖父在两年后也去世了,留下了这座
藏书楼和老人家的治学精神,为沈德符日后编书奠定了基础。
沈德符的《
万历野获编》二十卷首次编成于明朝万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1606~1607),即其入
国子监为贡生前后,书名寓“野之所获”之意。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沈德符考中举人。次年应
礼部会试落第,中年南返,沈氏又操笔续录,于是年冬编成续编十卷(上海古籍
版记续编10卷,但
中华书局版记续编12卷,这是因为两者印刷所根据的古代刻本版本不同,具体卷数无法考证,仅存在这两种说法)。正续编前后间隔十二年。沈德符逝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享年六十五岁。他生前未能看到《万历野获编》的刊行。
沈德符事母甚孝,治学以提携后进为己任。其弟沈凤,字超宗,富才华,早年病逝。
董其昌曾说,自沈凤死后,我的书法无人可传。子沈克家亦酷爱读书。
沈德符搜集两宋以来的历史资料,仿
欧阳修《
归田录》之体例,所著《
万历野获编》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参考书。此书原未分类,直至清
康熙年间,
桐乡人
钱枋才分类编排为30卷、48门,另有《补遗》4卷。此书内容上记朝章掌故,下及风土人情、琐事轶闻,举凡内阁原委、词林雅故,以及词曲技艺、士女谐谑,无不毕陈。有明一代,尤其是世宗、神宗两朝的掌故,此编所记,最为详赡,是资料十分丰富的明代笔记。
此外,他还著有《万历前三朝朝章国故里巷琐语》《靡不备战》《
飞凫语略》一卷、《清权堂集》《
敝帚轩剩语》四卷、《
顾曲杂言》一卷及《
秦玺始末》一卷,均列《四库总目》。其中《顾曲杂言》对于杂剧
南北曲之考证,颇见详赅,为现代研究戏剧者所重视。
沈德符与大画家
董其昌、诗人韩古洲是朋友,三人都爱好收藏书画。有一次,他们约定把各人的得意藏品都取出来相互观赏。他们玩了一整天,最后,董其昌取出了一件唐朝
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朱巨川告身》。韩古洲看了后赞叹不已,认为是一件珍贵藏品。可是沈德符仔细一看,却断定为赝品。他指着卷上细楷中的“
中书侍郎开播”一行
字说:“唐朝并没有姓‘开’的,‘开’这个姓原是
南宋赵开仕蜀时将姓名自拆为两分出来的,始于宋。中书侍郎是执政大臣,理应史书有载,而不见于两《
唐书》,因知所谓‘开播’者,实是‘
关播’之误。此人系
卢杞所荐,正与颜真卿同时,由于开、关两字字形相近(指
繁体字),很显然这是临摹者的疏忽而致笔误,没有什么疑义的。”
董其昌、韩古洲两人听了,才知自己疏于史学而几被瞒过。
又有一次,一个经营古董的巨商手头有一部《
新唐书》,自称这是真正
北宋年间刊刻的初版本,索价甚高,也不轻易示人。沈德符知道后也往求观,他约略翻了一遍,就认为这部书决不是北宋时版本,而是南宋末年的产物。当时,古董商不服,与之争论。沈德符说:“这很容易鉴别。”他就指着书上的一个“诚”字说道:“这个字为什么
缺笔?它显然是为了避
南宋理宗的名讳。
宋理宗原名贵诚,后改名昀。北宋时期刊刻《新唐书》的书坊老板又怎么能未卜先知,预知一二百年后
理宗的名字而提前避讳呢?可见是做了假。”沈德符的分析合乎情理,说得那古董商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