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珊
清朝淮军名将
张树珊(1826年~1867年),字海柯,安徽合肥人,清朝淮军名将。
人物生平
转战安徽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进入安徽,张树珊与兄张树声训练乡兵自卫。
咸丰五年(1855年),击败太平军于巢湖,率壮士数十人击败敌军,擒斩敌军首领五人,攻破巢县敌营,任外委
咸丰六年(1856年),收复来安,随官军攻克无为州,擢千总。攻克潜山,至太湖,遇到敌军数万人,张树珊仅五百人,军粮、火药皆尽。太平军屯军堤上,张树珊选死士沿着堤下蛇行杀入敌军,敌军惊溃。
咸丰七年(1857年),击败捻军张洛行于官亭。太平天国与捻军合作,皖北几乎没有安全的地方,唯独合肥西乡团练保卫安全,不时出境跟随官军进剿起义军。
咸丰九年(1859年),攻克霍山
咸丰十年(1860年),两解六安之围。
咸丰十一年(1861年),救援寿州,攻克三河,擢都司,赐花翎
加入淮军
同治元年(1862年),跟随李鸿章上海,建立树字营。李秀成进攻上海,被淮军击退。七月,会克青浦。太平军包围北新泾,张树珊与程学启力战一旬左右,敌军遁走,擢游击。进克嘉定,太平军大举包围四江口,张树珊和诸军一起出击,连破二十余座堡垒,于是解围,擢参将,赐号悍勇巴图鲁。该年冬,常熟及福山的太平军投降,而福山的降军再次叛乱,包围常熟。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张树珊率军航海抵达福山西洋港,风潮大作,将船飘至敌巢,潮退不得行。张树珊说:“兵法危地则战。”登岸结垒未成,敌军大至,张树珊疾捣中坚,枪伤左肘,仍不后退,救出被围的军队,解常熟之围,擢副将。诸军进攻江阴,张树珊扼守南门,断敌去路,收复江阴,以总兵记名。进攻无锡陈坤书李世贤以十万人包围大桥角,张树珊前往援救,火烧敌人的两艘轮船、炮击十艘船,歼敌甚众,解其围。李秀成复率众数万至,连营数十里,张树珊与诸军夹击,敌军大溃。苏州以下,李秀成率死党入太湖,结常州贼,水陆分进,援救无锡;刘铭传专击援军,张树珊与诸军合围,十一月,拔之,以提督记名。张树珊和兄张树声及刘铭传进攻常州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攻克常州,予一品封典,授广西右江镇总兵
战死沙场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督师进剿捻军,驻守徐州,以张树珊所部为亲军,令援山东,破敌于鱼台。议设四镇,陈州之周家口为最要,初以刘铭传驻之,刘铭传改为游击之师之后,令张树珊移驻。
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击敌军于沙河,捻军窜扑周家口,回军夹击败之。五月,又败敌军于沙河东,张树珊以捻军骑兵飘勿靡常,耻于株守,请改为游击之师。九月,驰解许州之围。十月,逐贼山东境,连败之丰南、定陶、曹县。十一月,回军周家口。捻军窜逃湖北,张树珊和总兵周盛波追剿。郭松林兵败于臼口,捻军气势大振,张树珊自黄冈追至枣阳,捻军窜走黄州德安,张树珊驰援。诸将皆言捻军强悍且数目众多,宜持重,张树珊率亲军二百人穷追,抵新家徬。捻军抄官军后路,张树珊力战,深陷敌阵,至半夜,马立积尸中不能行,下马斗而死。后队据乡庄发枪炮抵御捻军,捻军退走,全军未败。事闻,诏惜其忠勇,从优议恤,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建专祠,谥勇烈。
同治七年(1867年),捻军平定,加赠太子少保
史料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十六·列传二百三》
亲属成员
兄:张树声
弟:张树槐
弟:张树屏
人物评价
清史稿》:①淮军之兴,自张氏始。②李鸿章创立淮军,一时人材蔚起,程学启实为之魁,功成身殒,开军遂微。铭军最称劲旅,树军、盛军、鼎军亦各骖靳。粤寇平而捻匪炽,曾国藩欲全湘军末路,主专用淮军,平捻多赖其力。其后北洋筹防,全倚淮军,而以盛军为之中坚。刘铭传才气无双,不居人下,故易退难进。守台治台,自有建树。二张(张树珊、张树屏)、二周,治军皆有家法。潘鼎新防边失律,不保令名。吴长庆战绩虽亚诸人,朝鲜定乱,能弭大变。及甲午边衅起,宿将凋零,卫汝贵叶志超等庸才偾事,为全军之玷。后起仅一聂士成,庚子殉难,淮军遂熸。四十年中,盛衰得失,於此见焉。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8 21: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