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1861),父亲
潘璞带领
乡团助剿,被俘,不屈而死。潘鼎新发誓“杀贼复仇”,请求分兵攻打
三河镇,攻克城池,背负父亲的遗骸而归。
曾国藩闻而壮之,创建
淮军时,令招兵建立鼎字营。
同治二年(1863),攻打福山镇,潘鼎新以开花炮炮轰太平军堡垒,克之,解
常熟之围,授
江苏常镇通海道,以父丧未实任,改
署任。连破太平军于
枫泾及
嘉善、
西塘,加
按察使衔。攻克
平湖、
乍浦、
海盐,缴获太平军银三十余万两充当军饷。破太平军于玙城、沈荡、新丰。
同治三年(1864),会克
嘉兴,战于吴溇、
南浔,会攻
湖州,太平军拒守晟舍,潘鼎新攻打两昼夜,伤及胸部,破升山九垒,夺三里桥,直抵城下,克湖州,加
布政使衔,赐号敢勇
巴图鲁。苏、浙平定,赐
黄马褂,驻屯
松江。
同治五年(1866),败捻军于
巨野,解
郓城之围。筑
运河沿岸长墙,开黑风口淤河,引
泗水灌之。捻军屡败于
西华、
太康,窜逃至油坊冈,潘鼎新率军夹击,击败他们的首领。又追捻军至郓城、
菏泽、
曹县、
东明,捻军窜入河南境内,追击于
杞县柿园、
嘉祥卧龙山。
同治六年(1867),迁山东
布政使。筑
新河、
潍河长墙,与诸军驻守。捻军由东军
汛地偷渡潍河,冲出南窜,
都司董金胜率马队尾追,败之
莒州、
沭阳。潘鼎新追至
海州石榴桥,居高临下,当时捻军尚有五六万人,连战于马陵山、卧龙寨,捻军张开两翼来犯,潘鼎新摆出圆阵,捻军不能撼动,等到捻军懈怠时突击,斩获甚众。追败之剡城柴户店、海州上庄,斩级千余人,击毙捻军首领杨天燕、陈天福,李宗世等人乞降,加头品顶戴。捻军首领
任柱、赖文光先后被擒。
光绪十年(1884),
中法战争爆发,潘鼎新再次得到起用,署
湖南巡抚,调任
广西巡抚。
徐延旭出关兵败,因此以潘鼎新代任,命查问审理
提督黄桂兰等人
失律之罪,潘鼎新建议从轻处罚,被严旨斥责。命督军进攻
谅山,扼守梅谷、松坚牢诸隘,潘鼎新上奏请求诸军归云贵总督
岑毓英节制,而自己担当副手,不被允许。潘鼎新私自认为中法战争最后会以和局收场,于是以节省军饷为主,不得军心。初战船头、纸作社,取得胜利。十二月,法军大举来犯,谅山失陷,大军撤退,潘鼎新自请治罪,下诏带罪立功。
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
镇南关失守,总兵
杨玉科战死,提督刘恩河等十余员将领。潘鼎新伤肘坠马,仓皇失措,退至
龙州,下诏免去潘鼎新的官职。法军由艽封直逼龙州,幸亏
冯子材、
苏元春、
王德榜诸军力战,大破法军,收复镇南关,并攻克了谅山。和议达成,潘鼎新解任回籍。
《
清史稿》:李鸿章创立淮军,一时人材蔚起,
程学启实为之魁,功成身殒,开军遂微。铭军最称劲旅,树军、盛军、鼎军亦各骖靳。粤寇平而捻匪炽,曾国藩欲全湘军末路,主专用淮军,平捻多赖其力。其后北洋筹防,全倚淮军,而以盛军为之中坚。
刘铭传才气无双,不居人下,故易退难进。守台治台,自有建树。二张、二周,治军皆有家法。潘鼎新防边失律,不保令名。
吴长庆战绩虽亚诸人,朝鲜定乱,能弭大变。及甲午边衅起,宿将凋零,
卫汝贵、
叶志超等庸才偾事,为全军之玷。后起仅一
聂士成,庚子殉难,淮军遂熸。四十年中,盛衰得失,於此见焉。
位于
冶父山镇明圣村陈代庄
燕窝地。距庐城东8千米。因年湮代远,其墓葬已毁,仅存遗址。2009年,文物普查中,在其遗址处共发现4块墓碑,其中两块是潘墓界碑,一块上书“潘氏茔地界”,一块大碑残缺,上有“广西巡抚潘讳鼎新”和“潘永受于十五年十二月”字样,也为坟墓地界碑,为蒋姓官员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