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
张耒(lěi)(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
人物生平
张耒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居山阳县(今淮安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
至和元年(1054年)三月,张耒出生。
嘉祐三年(1058年),张耒随父居楚州山阳学官,与李之仪相识。
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并在东坡引荐下,应举姑苏
熙宁六年(1073年),由神宗亲策为进士,王安石负责提举,授临淮(今安徽泗县)主簿,开始步入仕途。
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苏轼称他“超逸绝尘”,有秀杰之气,这是他们诗文交往的开始。与此前后,张耒与秦观、晁补之也有诗文唱和,结为知交。
熙宁六年至元丰八年(1073年—1085年),张耒先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县尉、县丞一类地方官,并因秩满改官不断,往来京洛间。张耒为官清廉,他本想凭着他那微薄的俸禄养其亲小,然厄运频频而至,他的父母、前妻相继谢世,家境每况愈下,经济拮据,生活困窘。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登位,支持旧党的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苏轼、苏辙相继奉调入京。
元祐元年(1086年),范纯仁荐举张耒参加太学学士院考试。这次被荐参加考试的还有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由翰林学士苏轼命题,考试结果三人同被拔擢,张耒被任为秘书省正字,其后历任著作佐郎秘书丞史馆检讨,直到起居舍人。
元祐二年(1087年)春,苏轼主持礼部贡举,张耒被聘为读卷官,入试院检点审阅举子试卷。
元祐三年(1088年),秦观被召到京师,任太学博士,校正秘书,亦入苏轼门下。在暇日与张耒或举酒欢宴,或同游京都名胜,诗文酬唱,作画题跋,互相砥砺。馆阁八年,张耒有缘披览国家藏书,过着“图书堆枕旁,编简自相依”的生活,其文翰学术也日有进益。
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得势,竭力报复元祐旧臣,随着苏轼等人的被贬,苏门弟子也受到株连。绍圣元年(1094年),张耒在以直龙图阁润州(今镇江)任上,徙宣州(今宣城)。
绍圣四年(1097年),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酒税监督,再贬复州(宋地名,今湖北天门)监竟陵郡酒税。
元符二年(1099年),起为黄州通判。
宋徽宗即位,张耒一度内召为太常少卿,后又被启用为兖州颍州(今阜阳)知州,但为时都很短暂。当时苏轼自海南迁内地,张耒赋《闻子瞻岭外归赠邠老》诗相庆。不久,噩耗传来,苏轼于途中卒于常州。张耒在颍州举哀行服,痛悼恩师。未想竟触怒了上方,于崇宁元年(1102年)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别驾,安置于黄州。作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故他自号为“柯山”。在柯山脚下,张耒与苏轼弟子潘大临结为紧邻,两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节。据载,当时的郡守瞿汝文怜其家贫,欲为其购买一份公田,以种植豆粟蔬菜等,贴补家用,张耒敬谢不取。
崇宁四年(1105年),秦观的儿子自藤州(今广西藤县)奉父柩归葬扬州,路过黄州时张耒临江祭奠。泪水未干,黄庭坚又相继去世。
崇宁五年(1106年),宋徽宗诏除一切党禁,张耒才得任便居住。同年冬,他自黄州经颍州,回到故乡淮安,大约住了一年多时间。
大观年间,移居陈州,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政和四年(1114年),由于晚年长期赋闲,他贫病交加,继苏辙和晁补之谢世之后,也在寂寞和痛苦中死去,享年六十一岁。据乾隆山阳县志》载,葬于故土淮安“治北七里”。
主要影响
文学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其论文学创作渊源于三苏,提倡文理并重,以为“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在《答李推官书》中他又明确申说学文在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在文章风格上,他反对奇简,提倡平易;反对曲晦,提倡词达;反对雕琢文辞,力主顺应天理之自然,直抒胸臆,“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贺方回乐府序》)。
由于张耒自己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因而对劳苦百姓的关心也颇切,如在《劳歌》一诗中对那些“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民”以怜悯;在《和晁应之悯农》一诗中对那些“夜为盗贼朝受刑”的“南山壮儿”以同情等等。也正因为其“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粜官粟有感》)的悯农意识,才使他在政治观点上追随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在实践中则主张富国强民,改革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这与司马光等人纯粹的因循守旧乃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与此同时,面对辽、夏对北宋的侵凌,他也积极主张开边御敌,建立奇功。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着一股勃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张耒对诗文创作亦有他自己的观点,其核心则是以理为主,辞情翼之。“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蚊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水之初,岂若是哉!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宋史》本传)。又云:“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贺方回乐府序》),一时之学者奉为至言。平心而论,强调在创作过程的发抒真情、笔随意驱,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且的确也是把握了文艺创作的规律,但一味地否认构思、修饰、琢磨、锤炼等在创作过程中的必要性,则又不免矫枉过正。作者本人的创作也正因了其自立的樊篱,因而多少显得肌理有余而文采不足,略嫌枯槁相。其创作成就前未及东坡(苏轼),后不如放翁(陆游),痼或即是。
张耒的诗文正是其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长短利弊皆本于此。其文风近似苏辙苏轼对他有“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的称誉(《答张文潜书》)。他擅长辞赋,《哀伯牙赋》抒发曲高者孤独无与,媚众者身安得志的愤闷,《鸣蛙赋》运用各类比喻形容蛙鸣,《雨望赋》描写风雨气势,在立意遣辞上都有超过唐人辞赋之处(《复小斋赋话》)。议论文立意警辟,文笔高奇,如《论法》《敦俗论》《悯刑论》诸篇,均为佳作。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张籍。诗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
张耒词作不多,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其《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叙写秋思离愁,铺景朗倩,烘托愁绪无极(《草堂诗余》正集卷六沈际飞评)。
影响
张耒作诗喜欢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
历史评价
北宋·苏轼:①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音。(《答张文潜书》)②秦少游、张文潜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无能优劣者。少游下笔精悍,心所默识而口不能传者,能以笔传之,而气韵雄拔,疏通秀明,当推文潜。
北宋·晁补之: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
南宋·杨万里: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读张文潜诗二首·其一》)
南宋·宋高宗:故朝奉郎黄庭坚等,自熙宁大臣用事变法,始以异用排斥士大夫。维我神祖念之不忘,元丰之末稍稍收召,接于元祐,英俊盈朝。而尔四人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学者欣慕之。及继述之,论起党籍之禁行,而尔四人,每为罪首,则学者以其言为讳。自是以来,缙绅道丧,纲纪日隳,驯致宣和之乱,言之可为痛心。肆朕纂承,既从昭洗,今尔四人,复加褒赠,斯足以见朕志矣。(《追赠张耒右文殿修撰敕》)
北宋·张表臣称其文:雄深雅健,纤秾瑰丽,无所不有。(《张右史文集序》)
南宋·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张文潜集书后》)
南宋·吕本中《童蒙诗训》: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
南宋·朱熹:①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②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朱子语类》卷一四〇)
元代·脱脱、阿鲁图等:①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②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宋史》)
主要作品
张耒的文集,在南宋时即有多种刻本传世:罗仲洪刊本《柯山集》十卷,汪藻刊本《张龙阁集》三十卷,张表臣刊本《张右史文集》七十卷,井晦之刊本《谯郡先生集》一百卷(均见周紫芝《书谯郡先生文集后》)。
张耒平生仕途坎坷,屡遭不幸,可他从未忘怀操写诗文。其著作被后人多次雕版印行,名为《柯山集》《张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李逸安、孙通海、傅信三人编辑的《张耒集》,收诗约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论、议论近三百篇。
其文集今存主要有四种版本:《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存清康熙吕无隐钞本、《四库全书》本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存武英殿聚珍版本、广雅书局刻本,见于《宛丘先生集》而不见于《柯山集》的诗文,均辑入该本《拾遗》。《张右史文集》六十五卷,存明万历抄本、清雍正七年谢浦泰抄本等。《张文潜文集》十三卷,存明嘉靖三年郝梁刻本。四种版本文集所收篇目互有差异。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有李逸安等校点《张耒集》,较为完备精审。张耒还撰有《明道杂志》一卷,南宋庆元时陈升刻于黄州,现存明刻本、《唐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六首。《全宋诗》卷一一五五至一八七录其诗三十三卷。《全宋文》卷二七五〇至二七七一收其文二十二卷。
轶事典故
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
文潜人物魁伟,故无已有诗云:“张侯便然腹如鼓,雷为饥声汗为雨。”山谷有诗云:“六月火云蒸肉山。”皆戏语也。直方诗话
昔四明有僧,身矮而腹皤,尝负一布袋,人目为布袋和尚。临终作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识世人,时人总不识。”今世遂塑其像为弥勒菩萨。张文潜学士貌与僧肖。鲁直诗云:“形模弥勒一布袋,文字江河万古流。”鸡肋
张文潜崇宁元年知颍州。表云:“我来自东,每兢兢而就列;炊未及熟,又挈挈而告行。”臣僚上言:“岂有君父之前,辄自称我?虽数更赦宥,不可追咎,然不可不禁,今后如有犯者,仰御史台即时弹劾。”能改斋漫录
长安有安氏,家藏唐明王髑髅,作紫金色。其家事之甚谨。因尔家富达,遂为盛族。后其家析居,争髑髅,斧为数片。张文潜闻之,即语曰:“明皇生死,为姓安人极恼。”合坐大笑。时秦少游方为贾御史弹不当授馆职,文潜戏少游曰:“千余年前贾生《过秦》,今复尔也。”闻者以为佳谑。
张文潜言尝问张安道云:“司马君实直言王介甫不晓事,何如?”安道云:“贤只消去看字说。”文潜曰:“字说也只二三分不合人意处。”安道云:“若然,则足下亦有七八分不解事矣!”文潜大笑。道山清话
张文潜初官通许,喜营妓刘淑女,词苑丛谈作漱奴为作诗曰:“可是相逢意便深,为郎巧笑不须金。门前一尺春风髻,窗外三更夜雨衾。别燕从教灯见泪,夜船惟有月知心。东西芳草浑相似,欲望高楼何处寻?”又云:“未说蝤蛴如素领,固应新月学蛾眉。引成密约因言笑,认得真情是别离。尊酒且倾浓琥珀,泪痕更著旧胭脂。北城月落乌啼夜,便是孤舟肠断时。”侯鲭录
张文潜、晁无咎一日阅朝报,见苏子由自中书舍人除户部侍郎。无咎意以为平缓,曰:“子由此除不离核。”谓如果之黏核者。文潜遽曰:“岂不胜汝枝头乾乎!”东北有果如李,每熟不即摘辄槁,土人谓之枝头乾。石林燕语
张耒知颍州,闻坡卒,出己俸于荐福禅寺修供,以致师尊之哀。乃遭论列,责授房州别驾,黄州安置。清波杂志
张文潜好食蟹。晚年苦风痹,然嗜蟹如故,至剔其肉,满贮巨杯而食之。梁溪漫志
人际关系
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因亲老,乞请离京做吴江知县。母亲李文安。
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谯县知县,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诗文名世,长于写诗,深受当时的大诗人晏殊的赏识。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文潜三子:秬、秸、和,皆中进士第。秬、秸在陈死于兵。和为陕西教官,归葬二兄复遇盗见杀。文潜遂无后,可哀也。”
史料索引
东都事略》卷一一六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08: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