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望赋
宋代张耒赋作
《雨望赋》是北宋文学家张耒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分两段,前段写暴雨忽至和雨既停时的天象,绘声绘色,比喻恰切;后段抒写感受,以自己地位卑下,不足以窥人向之绝观,郁悒惆怅,寓有深切的身世之悲。全赋对雨的描写大开大合,笔力雄健,行文简洁而跌宕起伏,气完神足。
作品原文
雨望赋
淡海天之苍茫1,观骤雨之滂霈2。飘风击而云奔3,旷万里而一蔽,卒然如百万之卒赴敌骤战兮4,车旗崩腾而矢石乱至也。已而余飘既定5,盛怒已泄。云逐逐而散归 ,纵横委乎天末6。又如战胜之兵,整旗就队,徐驱而回归兮,杳然惟见夫川平而野阔7。
夫云霞风月之容,雷雨电雹之变,非巧力所能为8,盖人间之绝观9。必也登雄楼杰阁之峥嵘10,凭高山巨海之空旷11,彻除耳目之障蔽12,而后能穷极变化之奇状。嗟我居之卑湫兮13,束视听于寻丈14。顾所欲之莫得兮15,徒临风而惆怅1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我在苍苍茫茫、波涛摇动的大海与长天之间,观看疾骤而来的滂沱大雨。你看,那旋风搏击着乌云,而乌云又飞奔扩展。霎那间,旷远万里的空间整个地被遮蔽无余。大雨突然降临,犹如百万雄师杀奔前敌而倏地在战场上出现。战车隆隆,旌旗猎猎,如山峦崩塌,野马奔腾。同时,箭矢狂射,礌石飞滚,乱纷纷地来到面前。转瞬之间,旋风安定下来,海浪收敛了盛怒,乌云相逐着飞散而去,消逝在遥远的天边。此时景象更像凯旋的士兵,战旗高举,整齐列队,慢慢地回归驻地,越走越远,只留下平静的川水、寥阔的荒野。
云霞风月的形象,雷雨电雹的变幻,都不是巧妙的人力所能造做,这大概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景观了。不过,人们一定要登上耸然独立的危搂高阁,凭依空旷寥阔的大海崇山,排除遮挡耳目的屏障,然后才能尽赏那千变万化的情状。可叹我身居低下,视力听力被并不很高的屏障所拘束,环视四周而望不到想获得的境界,只有徒然地面对凄然的清风惆怅不已。
创作背景
张耒是苏轼门人,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宦海沉浮,曾被卷入党争的漩涡。 从作者为“居之卑湫”而“徒临风”的浩叹来看,此赋所写不仅仅是观雨,可能别有抱,系寄托之辞。由此赋首二句推断,此赋可能是作者闲居期间骤雨突至时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赋是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抒情小赋,分两段。
前段重在写景,写在天海间所望雨景,重点写了雨至、雨收。雨至之时,仿佛作者也全身披挂、纵马上阵,“长驱直踏老上庭,手拔干将斩狂虏”了。雨收之时,则宛然作者也建功立业、披红挂彩,“归来解甲见天子”并“高揖群公佐明主”了。总而言之,这一段描写了一场气度不凡的大雨,表现了作者一番气度不凡的心胸。
后段重在议论,写这场风雨搅起的作者胸中心潮的波澜,主要议论了居高临远、处下无得两个方面的人生哲理,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就身世感慨而言,议论中“嗟我居之卑湫兮,束视听于寻丈。顾所欲之莫得兮,徒临风而惆怅”的反面命题,是作者慨叹自我,自然也不排除对造成自己“莫得”的客观原因的谴责。而“必也登雄楼杰阁之峥嵘,凭高山巨海之空旷,彻除耳目之障蔽,而后能穷极变化之奇状”的正面命题,所指就应该包含自我和外物势均力敌的两面。
艺术上,此赋很有特色。就中关于雨的描写,观察细密,表现准确,尤其以战喻雨最富特色。首先,其中有显喻,如以兵卒的赴敌、回归比喻雨至、雨收;又有隐喻,如以山之崩、马之腾比喻车的行进、旗的舒卷;而且这比喻还是喻中喻。这种比喻形式本身就具有磅礴气势,有助于内容表达。其次,所采用的博喻也别具风采。此赋一连串的比喻中,作为喻体的事物始终为一,是同一母体事物中有机联系的多种子体事物,不夹杂与此无关的其他形象,这就保持了景物总体形象的整一完美,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创造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喻体蕴涵着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理想追求,即对参战杀敌的向往,因而造成了好景深情、情景交融的壮美意境。此外,全赋对雨的描写大开大合,笔力雄健,行文简洁而跌宕起伏,写法与所表现的内容恰相吻合,互为表里,气完神足,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名家点评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曾枣庄:《雨望赋》描写风雨气势,在立意遣辞上都有超过唐人辞赋之处。
作者简介
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苏门四学士”之一。熙宁年间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崇宁五年(1106年)冬至大观元(1107年)左右归居淮阴,晚年留居陈州(今河南淮阳)。擅诗词,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有《张右史文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2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