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别名“
河南郡”,为
宋朝四个京城之一的南京,治所
宋城县南京城(今河南省
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
沿革
后周
后周时,设
宣武军于宋州(今
河南商丘),后改为归德军。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
柴荣驾崩,继位的
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
赵匡胤时任
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
节度使。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
陈桥驿兵变,登基即位,因其
藩镇在“
宋州”,遂以“
宋”为国号,建立
宋朝。又因五德终始说,
陶唐氏之火正
阏伯居商丘,宋州为大火星房心分野之地,故
宋朝又自称“
火宋”、“
炎宋”。
北宋
北宋初,复置宋州(今河南商丘)。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以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为
京东路,路治宋州(今河南商丘)。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因
赵匡胤曾于乾德元年(963年)受群臣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宋州为
艺祖龙兴之地,遂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仍为京东路路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决定将应天府再次升格,建为南京,并下旨建行宫正殿,以归德为名,称“归德殿”,以圣祖殿为
鸿庆宫 。奉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像,侍于圣祖殿之侧,名
神御殿,又名三圣殿,成为赵宋的原庙。接着规划
京城和
宫城。
熙宁七年(1074年),京东路被拆分为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两路。京东西路治南京应天府(今
河南商丘)。
元祐元年(1086年),诸提点刑狱不分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并为京东路,路治南京(今
河南商丘)。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八,
谢克家持“大宋受命之宝”到
济州,康王赵构痛哭跪下接受。初九,济州百姓父老到军前,说济州的四方能看见城中火光冲天,请求高宗在济州即皇帝位。适逢宗泽来信说,南京(今河南商丘)是宋太祖龙兴之地,距离四方位置适中,漕运发达。康王赵构于是决定前往南京应天府。二十一日,赵构从济州出发,延副总管
刘光世从陕州来会合,任命刘光世为五军都提举。二十二日,到达单州。二十三日,到达
虞城县。西道都总管王襄率军从襄阳来会合。二十四日,到达南京应天府(今
商丘)。二十五日,康王赵构到
鸿庆宫朝拜
三圣殿御容。皇后下诏有关部门准备仪卫兵仗和车驾。二十六日,
张邦昌到南京应天府,跪在地上痛哭请求处以死罪,赵构慰问抚恤他。秉承诏旨任命
汪伯彦为显漠阁直学士,黄潜善为徽酞阁直学士。代理吏部尚书
王时雍等人供奉车驾和礼服到达南京,大臣们请求高宗称帝的越来越多,赵构下令在南京应天府南门外左侧
幸山筑坛,称之为“中兴坛”。
南宋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登中兴坛受宝,载于祀典,登基即皇帝位,改元
建炎,是为
宋高宗,遥上尊号曰孝慈渊圣皇帝,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
南宋。
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南京应天府沦陷于金国人之手。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
刘豫将南京应天府降为
归德府。
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金朝领三省事
宗磐、
宗隽在朝廷专权,外结左副元帅
挞懒,将河南、陕西地归还给宋朝,南京(今商丘)也在其中,南宋恢复南京应天府之名,以
路允迪任南京留守。
绍兴十年(1140年)三月,
宋高宗封南京应天府火正
阏伯为“商丘宣明王”。
承安五年(1200年),金朝攻占南京应天府,又改称为归德府。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南宋将领全子才收复了宋太祖的发迹之地——南京应天府(商丘)。八月,
宋理宗发布榜文,恢复南京之名。
行政区划
应天府治
宋城县,共辖七县。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城县为次赤,其余六县升为次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升宋城县为正赤,其余六县升为正畿。
(
正赤)
宋城县(治今河南商丘市
睢阳区商丘古城),六乡。城东、河南、葛驿三镇。有汴水、睢水、
涣水。
(正
畿)
宁陵县(治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京西五十里。五乡。新城、新舆、长亭三镇。
(正畿)
柘城县(治今河南商丘市柘城县)。京西南八十里。七乡。八桥一镇。
(正畿)
谷熟县(治今河南商丘市
虞城县谷熟镇)。京东南四十里。六乡。高辛、济阳、营城三镇。
(正畿)
下邑县(治今河南商丘市
夏邑县)。京东一百二十里。六乡。
会亭镇、
济阳镇二镇。
(正畿)
虞城县(治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
利民镇)。京东北五十五里。治平镇一镇。有
孟渚泽。
应天府作为
京东西路路治,管辖应天府、
袭庆府、
兴仁府、
东平府四个府和
徐州、
济州、
单州、
濮州、
拱州五个州,
广济军一个军,四十三个县。
应天府作为
京东路路治,管辖应天府、袭庆府、兴仁府、东平府、
济南府五个府和徐州、济州、单州、濮州、拱州、
青州、
密州、
沂州、
登州、
莱州、
潍州、
淄州十二个州,广济军、
淮阳军两个军,八十一个县。
城市发展
商丘南关码头的发掘表明,运河河岸高出宋代地面3米左右,河岸夯土的坚固,的确铁锥难入。这些夯土中,有大量砖瓦碎片,显示如今这片庄稼地,曾人口密集、遍布民居。
运河与南大湖相连,是非常适宜的码头停靠区域,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睢阳城南运河沿岸,形成人烟稠密、商铺林立的繁华区域。
北宋熙宁五年,日本僧人成寻自台州启程北行,经扬州沿运河前往五台山参佛,这年十月初五晚,他所乘坐的船只到达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成寻在日记中写道:“……终日曳船,酉一点,过七十四里,至南京大桥下,停船宿。宋州城内有南京官,名杨侍读……大桥上并店家灯火,大千万也。伎乐之声,遥闻之……六日天晴,辰时,曳船,从桥下过。店家买卖,不可记之。经二里,至次大桥下外,停船。艄公宿积干姜上市头了,五十石许上了。于宿州卅石许上市了。艄公屑福最可云富人。”
这段记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商丘运河两岸的繁荣,以及夜生活的丰富多彩。南京城外,至少有两座大桥,大桥是水陆交会之地,因此是船只停泊的好地方。大桥上下,店铺林立,夜晚灯火辉煌,伎乐声闻数里。艄公停船的第二座大桥,是运河沿岸一个大市场,货物交易量极大,船工们携带的货物,很容易出手。
人口
北宋初年,南京应天府人口主户有21250户,客户有24200户,总户数有45450户,可户占总户数的百分比为53%。元丰初年,应天府主户有65490户,客户有25844户。北宋
崇宁元年(1102年),南京应天府(商丘)主户有79741户,口数157404口(注:宋朝户口仅算男丁)。
教育
五代时
后晋时期(936年—947年),宋州虞城县通儒
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创办睢阳学舍,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
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北宋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
宋城县邑人曹诚,在
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府奏其事,
宋真宗诏赐额曰“
应天府书院”,命奉礼郎戚舜宾主之,仍令本府幕职官提举,以曹诚为府助教。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
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
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
国子监的书院,成为宋朝最高学府。
北宋
范仲淹为应天府书院作《
南京书院题名记》:“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南宋
陈均撰《
九朝编年备要》记载应天府书院:“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更是在《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
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文物
2009年1月8日,通济渠
商丘南关段发掘出城市河市区河岸,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也是通济渠考古发现的最大的码头遗址。通过清理河岸遗存可以发现当时建筑密集,贸易繁荣,堪比北宋著名画作《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为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大运河历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